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400042
摘要:“家校合作”是教育最理想的状态,就像父母无法替代老师、家庭无法替代学校一样,老师永远替代不了父母,学校也永远替代不了家庭。然而随着离婚率的增高,单亲家庭日益增多,面对这些特别的“家”我们又该如何达成“家校合作”呢?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家,本应该是一个充满了爱与归属感的地方,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但来自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失去了这样的环境,他们在父爱、母爱的缺失下成长,这样的家庭会带给孩子多少伤害呢?去年,我所带的毕业班共三十七人,单亲家庭就有九人之多,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小黎,她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但平时表现尚可,爱闹爱笑,唯独对数学没什么信心,偶尔有不交作业的现象,我常常和她谈心,在学习上鼓励她。直到2017年10月我才意识到这样的环境给她带来的伤害是无法避免的。周一,我接到小黎妈妈的电话,孩子生病需请假一天,我欣然允诺。可第二天,孩子不但没来上学,家长也没主动和我联系。在好几通电话后,小黎妈妈终于接电话了,吞吞吐吐之后才说昨天她骗了我,小黎不想上学,她又太忙没时间管,于是谎称生病给孩子请了一天假,谁知孩子今天变本加厉,干脆蒙头大睡,一句话也不说了。我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一个学生无故旷课,若不及时处理,必会埋下隐患,当下我立马决定家访。
这是第一次到小黎家,并不温暖的家。小黎妈妈在做医学器材生意,说是家这里更像是她的办公室,六张隔间办公桌瞬间将房间挤满,角落放着一张沙发,小黎蜷缩在上面。经沟通发现,原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她发现自己的数学越发跟不上,别人有爸妈的指导,可自己的妈妈非但不会,还总是说自己小时候数学也不好,没关系随便学学就好了,一点也不重视。由于自己成绩不好,还连累老师和小老师用课余时间给自己讲题,因为这事还被班里的调皮男生嘲笑,自己实在没有信心了。原来,她妈妈的“善解人意”直接把小黎定位在学困生上,一点鼓励与支持都不曾给予。我意识到小黎拥有单亲家庭最典型的特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家庭,情绪低落、自卑、自尊心下降、行为退缩。对于被拒绝被嘲笑,她十分敏感,本能反应就是退缩,完全丧失信心,十分无助。
这样的情形不禁让人反思,如何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家庭中缺少的亲情与关爱,让他们特别敏感,常常拿自己和同学比较,渴望与大家交流打成一片,却因突如其来的自卑感与戒备心,将自己和同学划分界限。他们缺失了“家”,我们更要在“校”倍加呵护,身为教师的我们该怎么做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学生。”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爱,作为班主任更需要去了解他们的心态,平衡他们的心理,用爱去填补他们家庭生活中的缺失。
一、重视学校教育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教师润物细无声的爱更加实体化,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呵护、同学的关爱、集体的温暖,让他们明白人性中许多珍贵的品格正是从那些看似不幸的经历中锻造出来的。学生的自信从何而来,身为教师,尊重学生是基础,此基础上倾注我们的爱,有了这样的心灵连接才便于交流和沟通,学生才会理解老师善意的劝告和教导,乐于转变。此时,再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在活动中为他们创造机会,充分信任他们,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尽可能地品尝成功的喜悦。
2.创造环境填补心灵。单亲家庭,必然欠缺某一类亲情,容易出现人际交往上的自闭倾向或者自我膨胀过度。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班级、同学的作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同学、师生之间的关心、理解、互帮互助,让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真挚的可信的,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消除孤独与自卑感,用心感受自己的人生、明媚的未来,渐渐乐观起来。
3.单亲家庭的学生可能因为父母对离婚处理不当,而拥有消极的看法,从而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并进行自我否定。作为一个小学生,根本无法理解父母的行为,因此我们无需过多解释,但必须让他们父母有选择分开的权利,虽然分开会导致家庭的不圆满,可是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爱是不变的。其实,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应该把眼光投向未来,而不是沉浸在眼前的沮丧情绪之中。
二、多途径加强家校联系
1.通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进校参与学校活动。让家长感受到学校虽能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温暖,但毕竟学校环境无法代替家庭环境。作为教师我们既然无法给她完美的生活环境,就需要加倍地关注他们。
2.进行家访,沟通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在家访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场,鼓励表扬,增加家长和学生的信心,尽力调动家人的积极性,协调好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正确引导孩子成长。
3.通过家长会进行家校互动。教师汇报学生在校情况,请家长们分享家庭教育理念,树立学习榜样,带动各个家庭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通过学生这个纽带真正地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赵琴主编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2000。
[2]陈建强著《今天,家校如何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