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将组织工程皮肤(TES)移植于SD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旨在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从而探讨TES修复皮肤缺损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为TES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实验对象及分组:成年健康雌性清洁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A组(TES移植组), B组(自体全厚皮片移植组),C组(空白胶原膜片移植组),D组(以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2动物全层皮肤缺损模型的建立:用常规手术方法于大鼠背部切取全层皮肤形成圆形创面,直径2.5cm,创面止血后,以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备用。3手术方法:按实验设计分别对各组动物行手术覆盖创面,使移植物与创面贴合紧密,创面四周丝线间断缝合,并打包固定。术后动物单笼常规饲养,间断换药。4术后观察方法及指标:(1)计算术后第4周A、B两组皮片成活率(%);(2)分别于术后15和30天用胶片网格法测量各组创面实际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3)记录各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d)。5组织学观察时相及取材方法:分别于术后10、20、30和40天,用直径2.0mm角膜环钻切取各移植区边缘全层皮肤标本,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标本组织结构的变化。6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AS V6.12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或T检验。P<0.05,表示差别显著。结果:1移植部位情况:A组:3例失败,其余皮片成活,于术后35天时仍未发生排斥反应,创面平整,弹性较好,部分有皮屑脱落,无明显瘢痕形成,颜色与正常皮肤相似,与周围皮肤融为一体,无毛发生长。B组:失败1例,其余皮片成活,术后30天左右创面愈合,无色素沉着,有皮屑脱落,有毛发生长,皮片与周边皮肤完全融合。C组:4例创面感染,空白胶原膜片逐渐降解或脱落,无法辨认,创面瘢痕愈合。D组:1例动物死亡,创面瘢痕愈合。2皮片成活率:术后4周A组皮片成活率为81.25%,B组为93.75%;组间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3创面愈合率:术后15天各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A组75.54±6.85%,B组81.97±6.32%,C组41.90±4.94%,D组42.99±6.63%。术后30天各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A组94.23±8.86%,B组99.08±9.06%,C组80.07±6.55%,D组78.04±8.21%。术后15和30天分别做组间比较,A组创面愈合率均小于B组(P<0.05)而明显大于C组(P<0.01)和D组(P<0.01);C组与D组间无差别(P>0.05)。4创面愈合时间:各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A组33.8±4.6天,B组27.1±3.6天,C组45.5±5.9天,D组48.1±6.0天。组间比较A组创面愈合时间长于B组(P<0.05),明显短于C组(P<0.01)和D组(P<0.01);C组与D组间无差别(P>0.05)。5组织学观察:A组:表皮层较薄,但结构较完整,角化层不明显,后表皮层逐渐增厚,层次逐渐清晰;真皮内FB排列整齐,胶原纤维量逐渐增多,横向排列有序,炎性细胞罕见,真皮内有大量的血管生成,且新生血管腔逐渐扩大、管壁逐渐增厚;表皮层与真皮层交界处可见钉突形成,两层结构结合紧密。B组:细胞层次清晰,组织结构完整,与正常皮肤相似。C组和D组:创面有大量胶原纤维生长,逐渐形成瘢痕组织。结论:1 TES具有表皮和真皮双层结构,类似于正常皮肤,又具备较好的物理性状,有一定的弹性、韧性、伸展性,适于手术操作,因此,可作为全层皮肤替代物修复皮肤缺损。2 TES移植于皮肤创面后未发生明显排斥反应,能较早实现血管化,逐渐被改建并与受体创面组织融合,皮片成活率较高,与自体全厚皮肤移植无明显差别,因此,用TES修复全层皮肤缺损是可行的。3 TES修复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愈合效果也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TES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但与自体全厚皮肤移植相比,愈合时间仍较长,效果欠佳,说明TES在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与正常皮肤差别仍较大,距离构建理想的永久性皮肤替代物还有很大差距。4 TES移植失败可能与其自身的局限性有关,TES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一些缺陷,如缺乏免疫功能,抗感染能力较差;无血管系统,移植后血管化缓慢;表皮层较薄,真皮层与表皮层间的连接不够稳定,耐摩性较差;胶原支架的韧性及强度不如自体皮肤等,这些局限性降低了TES移植成活率。在不断改进TES构建方法的同时,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创面情况和TES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操作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弥补TES的不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组织工程皮肤论文; 皮肤缺损论文; 创面愈合论文; 角质形成细胞论文; 表皮干细胞论文; 成纤维细胞论文; 大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