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植物种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对植物种质资源及多样性保持缺乏足够的重视,使种质资源面临危机[1]。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生物技术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利用微繁及限制生长等组织培养技术保存植物种质,其最大优点是所需设备与实验室常规组织培养无异,在培养基、培养环境氧气含量、培养温度或材料含水量上稍作改变,就能明显地延长继代周期;利用超低温冰冻技术为长期稳定地保存植物种质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大多是基于方法的研究,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3]。目前有多种保存微藻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继代保存简单易行,在生产和科研实践中仍受到青睐;固定化保存使藻细胞生长速度缓慢,可用于次生代谢物质生产和污水处理;超低温保存具有保持种质遗传稳定性,对藻种进行优胜劣汰,便于长期保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等优点[4]。包埋脱水法常温和低温保存是将固定化技术与干燥法结合,与常规的继代保存相比,它的保存时间更为长久;与超低温保存相比,它不需要较为复杂的操作技术和贵重的保存设备,成本低廉,而且可以保存大量藻种,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中期保存技术。本文以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为实验材料,用包埋-脱水法进行常温和低温保存。选择静止初期的藻细胞包埋在含有30‰氯化钠的3%的褐藻酸钙胶球中,细胞负载约5000万个细胞/胶球,将胶球用硅胶吸湿法脱水至不同含水量后,在常温和低温处进行保存。本文探讨了保存温度、光(暗)和胶球含水量等因素对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20℃暗下,保存18个月后的最高存活率为7.1%;在20℃光下,保存6个月后的最高存活率为8.8%。2.在4℃暗下,保存18个月后的最高存活率为54.1%;在4℃自然光照下,保存6个月后的最高存活率为69.0%。3.在-30℃下,保存12个月后的最高存活率为6.3%;经过10%甘油处理后保存在-30℃下,12个月后的最高存活率为59.7%。4.本文分别用保存6个月和18个月的藻细胞接种,测定其生长曲线和生长速率。保存6个月后,在第10天达到最高细胞密度,平均生长速率由保存前的0.221降低到0.168,经过2个周期的恢复培养平均生长速率达到0.211。保存18个月后,在第12天达到最高细胞密度,平均生长速率为0.138,经过2个周期的恢复培养平均生长速率为0.193。说明经过保存后,藻细胞可正常进行生长繁殖。与其它方法相比,采用包埋-脱水法常温和低温保存绿色巴夫藻,操作简单,无需贵重设备,在藻类种质中期保存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快速微波脱水法用于病理科组织标本快速检验的研究[J]. 医学研究杂志 2013(11)
- [2].包埋-脱水法常温和低温下保存盐生杜氏藻的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23)
- [3].有助提高纸机效率的“三区脱水法”[J]. 造纸化学品 2009(05)
- [4].包埋-脱水法常温和低温保存绿色巴夫藻[J]. 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8(01)
- [5].常温和低温下保存小新月菱形藻的包埋-脱水法[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8(05)
- [6].室内实验中稠油特稠油综合脱水法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15)
- [7].磷钨酸催化脱水法合成肉桂酸乙酯[J]. 广东化工 2016(05)
- [8].原甲酸三乙酯脱水法合成尼泊金乙酯[J]. 食品科技 2008(07)
- [9].无水三氯化铝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J]. 材料导报 2017(S1)
- [10].脱水法结合理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 中国民间疗法 2008(03)
- [11].一水硫酸镁的生产、应用及展望[J]. 无机盐工业 2008(05)
- [12].一种测定工业硅中单质硅含量的新方法[J]. 金属矿山 2010(02)
- [13].脱水法在川西废钻井液处理中的应用[J].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5(03)
- [14].液化天然气脱水过程中固体吸附剂的选择[J].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15(04)
- [15].聚合级异丁烯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J]. 合成橡胶工业 2011(03)
- [16].肉类的贮藏保鲜方法[J]. 农家致富 2008(10)
- [17].煤焦油脱水技术进展[J]. 化工进展 2010(S1)
- [18].溶剂共沸脱水法合成BPO_4粉体[J]. 化工科技 2012(01)
- [19].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合成与改性研究进展[J]. 中国胶粘剂 2011(07)
- [20].盐酸普鲁卡因合成、稳定性和检测[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22)
- [21].元明粉生产工艺研究[J]. 科技视界 2014(25)
- [22].环境友好型食品添加剂蔗糖酯的合成研究进展[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