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血管新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新生血管,超微血管成像
微血管新生论文文献综述
张开元,杨兵社,左秀娟,罗婷,汤巧[1](2019)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技术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4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均行SMI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EUS)检查。以CEUS检查结果为标准,计算SMI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采用Kappa检验分析SMI和CEUS检出斑块内新生血管判断的一致性及对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判断的一致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SMI和CEUS检查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与斑块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43例患者SMI共检出60个斑块,厚度1.5~5.6(3.4±1.0)mm,其中低回声斑块27个,低回声为主混合回声斑块33个;SMI检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灵敏度为94.5%,特异度为80.0%,准确率为93.3%;SMI和CEUS检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及对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判断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0.63,P<0.001;Kappa=0.65,P<0.001);SMI和CEUS检查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分别与斑块厚度呈正相关(r_s=0.68,P<0.001;r_s=0.69,P<0.001)。结论 SMI可作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可靠检测方法,在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方面有一定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天天,王华[2](2019)在《超微血管成像和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和超声造影(CEUS)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术前颈动脉斑块SMI、CEUS检查及术后斑块组织病理学分析,比较SMI、CEUS及微血管密度(MVD)法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并分析SMI、CEUS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丰富程度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40例患者中,SMI检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31例(77. 5%),CEUS检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33例(82. 5%),MVD法检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37例(92. 5%); SMI、CEUS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与MVD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 530、1. 830,P> 0. 05)。SMI评估新生血管丰富程度中0、1、2、3级患者的MVD分别为(5. 00±3. 84)、(13. 70±3. 59)、(21. 82±4. 02)、(30. 80±3. 74)个·mm~(-2); CEUS评估新生血管丰富程度中0、1、2、3级分别为7、8、11、14例,其MVD分别为(5. 71±5. 65)、(13. 00±4. 44)、(18. 82±4. 58)、(28. 64±4. 88)个·mm~(-2);不同程度SMI、CEUS分级患者的MVD均呈递增趋势,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MI、CEUS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丰富程度与MVD呈正相关(r=0. 911、0. 883,P <0. 01)。结论 SMI、CEUS技术能够准确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为临床评估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辉,张奥华,钟钧琳,黄卓山,赵云跃[3](2019)在《应用超声超微血管显像筛查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可行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超声超微血管显像(SMI)和超声造影(CEUS)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评价结果,探讨SMI作为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筛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患者60例,共109个斑块,使用SMI和CEUS检查评估斑块新生血管情况。【结果】在109个斑块中,SMI和CEUS检测结果一致的有101个。SMI的费用更低(150元vs. 900元)。SMI的检测时间更短[(5.0±1.4)vs.(18.5±2.2)min,P <0.05]。【结论】初步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SMI还具有简单、省时、廉价和低风险的优点。提示SMI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斑块新生血管快速批量筛查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杜阳春,王小燕,郑红雨,许春梅,胡巧[4](2019)在《超微血管成像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评价及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uper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价值,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常规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SMI及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评价SMI与CEUS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并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结果 SMI与CEUS评分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508,P<0.05)。SMI和CEUS检测到的大部分新生血管位于同一位置。以CEUS评分为诊断标准,SMI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达0.895,P<0.05,SMI评分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敏感度88%,特异度80%。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脑梗病史、高水平总胆固醇、叁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SMI评分与总胆固醇、叁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P<0.05)。结论 SMI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便捷、有效的技术;脑梗病史、高水平总胆固醇、叁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是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荣,刘绍能,周海艳,马继征,丁佳媛[5](2019)在《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窦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芪术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窦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和芪术颗粒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CCl4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干预治疗4周后处死大鼠,取肝脏组织,免疫组化方法染色,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高度糖基化的i型跨膜糖蛋白(CD34)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另以CD31、CD34为对象进行微血管密度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毛细血管内皮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vWF)、陷窝蛋白(Caveolin-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新生微血管密度(MVD)明显增多,肝窦内皮细胞(LSEC)中CD31、CD34、vWF、Caveolin-1表达增强(P <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芪术颗粒组中的MVD值及LSEC中CD31、CD34、vWF、Caveolin-1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1,P<0.05)。结论芪术颗粒可降低肝纤维化中肝窦微血管密度,减少肝窦微血管增生,防止肝窦毛细血管化,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LSEC中CD31、CD34、vWF、Caveolin-1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9年06期)
郑丽莉[6](2019)在《芎归六君子汤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微血管新生和MMP、TIMP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芎归六君子汤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微血管新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消心痛组、复方丹参滴丸组和芎归六君子汤组。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造模结束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对应药物灌胃,每日1次,连续28 d。检测心功能和心肌梗死指数;取梗死边缘心肌,检测微血管新生数量、MMP和TIMP的蛋白与基因表达。结果:各给药组大鼠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指数降低,微血管数量增多,心肌梗死边缘MMP蛋白和基因表达增强,TIMP表达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芎归六君子汤组优于丹参滴丸和消心痛组(P<0.01)。结论:芎归六君子汤能够通过改善MMP、TIMP表达促进心肌梗死大鼠微血管新生,增强心功能,减少梗死面积。(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游瑶瑶[7](2019)在《脂多糖滴鼻对新生小鼠肺微血管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脂多糖(LPS)滴鼻对新生小鼠肺微血管发育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32只新生24 h内的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生理盐水组和LPS组,每组16只。LPS组于出生后1天到出生后20天每日鼻内滴入LPS 25 mg/kg,生理盐水组采用同样的方法滴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分别于实验的14 d、21 d收集两组肺组织标本进行检测,采用HE染色观察两组新生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CD31、VEGF、TNF-α、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MIP-1α和MCP-1的蛋白含量,RT-PCR技术检测肺组织中VEGF及炎症介质TNF-α、IL-1β、MIP-1α和MCP-1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生理盐水组中的小鼠肺部表现为正常的肺组织结构,肺泡大小均匀,没有或仅有轻度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而LPS组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肺部炎症细胞浸润,肺泡简单化,肺泡腔明显扩大。在14 d和21 d时,与生理盐水组相比,LPS组RAC显着减少并且MLI则显着增加。LPS组肺部微血管密度计数(MVD)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PS组肺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ELISA检测结果显示趋化因子MIP-1α和MCP-1蛋白表达显着升高。RT-PCR检测结果显示LPS组肺组织中VEGF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而TNF-α、IL-1β、MIP-1α和MCP-1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结论:LPS诱导出生后的肺部炎症可导致新生小鼠肺泡和肺微血管发育异常,其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表达升高及VEGF表达下降有关。(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蔡梅峰,崔永生,何文凯,李明琰,应虹柳[8](2019)在《高糖、低氧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新生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糖、低氧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新生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成年大鼠CMEC,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G组)、高糖组(HG组)、低氧组(HNG组)和高糖+低氧联合组(HHG组).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CMEC的HIF-1α、VEGF的mRNA表达水平; CCK-8法检测各组CMEC的体外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评价各组CMEC的迁移能力;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评价各组CMEC的成管能力.结果:(1) HIF-1α的mRNA表达水平:NG组与HG组之间、HNG组与HHG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0. 05); HNG组明显高于NG组(P <0. 05),HHG组明显高于HG组(P <0. 05),表明低氧可促进CMEC的HIF-1αmRNA表达. VEGF的mRNA表达水平:NG组与HG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 05),HNG组明显高于HHG组(P <0. 05); HNG组明显高于NG组(P <0. 05),HHG组明显高于HG组(P <0. 05),表明高糖可抑制CMEC的VEGF mRNA表达,而低氧可促进其表达.(2)细胞的增殖能力:NG组明显高于HG组(P <0. 05),HNG组明显高于HHG组(P <0. 05); NG组明显高于HNG组(P <0. 05),HG组明显高于HHG组(P <0. 05),表明高糖、低氧均可抑制CMEC增殖.(3)细胞的迁移能力:NG组明显高于HG组(P <0. 05),HNG组明显高于HHG组(P <0. 05); NG组明显高于HNG组(P <0. 05),HG组明显高于HHG组(P <0. 05),表明高糖、低氧均可抑制CMEC迁移.(4)细胞的成管能力:NG组明显高于HG组(P <0. 05),HNG组明显高于HHG组(P <0. 05); NG组明显高于HNG组(P <0. 05),HG组明显高于HHG组(P <0. 05),表明高糖、低氧均可抑制CMEC小管形成能力.结论:高糖对CMEC的HIF-1αmRNA表达的影响不明显,但可明显抑制CMEC的VEGF mRNA表达;低氧可促进CMEC的HIF-1α和VEGF mRNA表达;高糖和低氧均可降低CMEC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成管能力,两者联合时作用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魏轶,彭亮,李莉,何肖龙,吴学东[9](2019)在《SBi4211阻断HIV-1 gp41促进新生隐球菌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艾滋病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共病因素导致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索S100B抑制剂SBi4211对HIV-1 gp41促进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黏附实验分析SBi4211是否能阻断HIV-1 gp41诱导下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使用免疫印迹方法进一步检测在此过程中SBi4211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新生隐球菌透明质酸受体CD44表达的影响。【结果】SBi4211可显着抑制HIV-1gp41对新生隐球菌黏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强作用,且呈时间、剂量效应(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SBi4211可抑制新生隐球菌和/或HIV-1 gp41增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新生隐球菌透明质酸受体CD44的表达。【结论】SBi4211可通过下调受体CD44来阻断HIV-1 gp41对新生隐球菌黏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强效应,这为了解HIV-1与新生隐球菌共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丽霞,顾雯,张宏伟,段链[10](2019)在《2种方法测定氧化铜纳米颗粒对新生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实时细胞分析技术(RTCA)和刃天青法测定氧化铜纳米颗粒(CuO-NPs)对新生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的细胞毒性的异同。方法:采用RTCA法确定BMECs细胞毒性实验的最佳细胞接种数量及染毒时间。分别用1.5、0.75、0.38、0.19、0.09 mg/mL的CuO-NPs染毒BMECs,以无细胞的培养液为对照组(0 mg/mL),分别以RTCA法及刃天青法比较其细胞毒性。通过比较2种方法所获得的IC_(50)值判断2种毒性测试方法的相关性。结果:每孔2.5×10~3个细胞为BMECs最佳接种浓度,接种后40h为最佳染毒时间。RTCA检测结果表明1.5、0.75 mg/mL的CuO-NPs染毒BMECs后约2 h开始细胞活性降低,并在染毒4 h内全部死亡。通过刃天青法分别在染毒3、12、24、36、48 h进行测定,得到与RTCA相似的结果,即1.5和0.75 mg/mL组的细胞毒性最大,且CuO-NPs对BMECs的细胞毒性呈剂量依赖性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种方法所获得IC_(50)值相关系数为0.999,P=0.000,具相关性。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5,P=0.323)。从计算IC_(50)的R~2值来看,RTCA拟合曲线法R~2值高于刃天青法R~2值。结论:CuO-NPs体外作用于BMECs具有剂量依赖性的细胞毒性,RTCA方法与刃天青法测定BMECs细胞毒性结果具有相关性,RTCA方法所得结果可能更为准确,更适合于CuO-NPs的细胞毒性研究。(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19年02期)
微血管新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和超声造影(CEUS)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洛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0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术前颈动脉斑块SMI、CEUS检查及术后斑块组织病理学分析,比较SMI、CEUS及微血管密度(MVD)法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并分析SMI、CEUS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丰富程度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40例患者中,SMI检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31例(77. 5%),CEUS检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33例(82. 5%),MVD法检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37例(92. 5%); SMI、CEUS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与MVD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 530、1. 830,P> 0. 05)。SMI评估新生血管丰富程度中0、1、2、3级患者的MVD分别为(5. 00±3. 84)、(13. 70±3. 59)、(21. 82±4. 02)、(30. 80±3. 74)个·mm~(-2); CEUS评估新生血管丰富程度中0、1、2、3级分别为7、8、11、14例,其MVD分别为(5. 71±5. 65)、(13. 00±4. 44)、(18. 82±4. 58)、(28. 64±4. 88)个·mm~(-2);不同程度SMI、CEUS分级患者的MVD均呈递增趋势,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MI、CEUS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丰富程度与MVD呈正相关(r=0. 911、0. 883,P <0. 01)。结论 SMI、CEUS技术能够准确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为临床评估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血管新生论文参考文献
[1].张开元,杨兵社,左秀娟,罗婷,汤巧.超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临床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2].李天天,王华.超微血管成像和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估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
[3].张辉,张奥华,钟钧琳,黄卓山,赵云跃.应用超声超微血管显像筛查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可行性[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杜阳春,王小燕,郑红雨,许春梅,胡巧.超微血管成像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评价及危险因素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
[5].张荣,刘绍能,周海艳,马继征,丁佳媛.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窦微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9
[6].郑丽莉.芎归六君子汤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微血管新生和MMP、TIMP蛋白与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9
[7].游瑶瑶.脂多糖滴鼻对新生小鼠肺微血管发育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9
[8].蔡梅峰,崔永生,何文凯,李明琰,应虹柳.高糖、低氧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新生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9
[9].魏轶,彭亮,李莉,何肖龙,吴学东.SBi4211阻断HIV-1gp41促进新生隐球菌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9
[10].张丽霞,顾雯,张宏伟,段链.2种方法测定氧化铜纳米颗粒对新生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的比较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