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城市是一个开放程度极高、依赖性很强的系统,它与周边环境和区域经济发生着相互作用。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人口迁移、景观变化、产业集聚、生态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城市发展进程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基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胁迫与约束机制,把城市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生态环境—城市耦合(eco-environment urban coupling)。陕北地区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能源接续地。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与发展,陕北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给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加了更大的压力,论文在深入研究陕北地区城市化进程以及其与脆弱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论证城市化现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耦合机制及其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实现陕北地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为保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健康、稳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论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结合案例地区的实证,通过定性与定量化方法,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识别了陕北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认为延安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好于榆林地区。目前,陕北地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县包括绥德县、吴堡县、清涧县等,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县区有宝塔区、黄龙县、黄陵县、榆阳区、富县等。(2)基于生态脆弱性的评价研究,计算了陕北地区2001年—2006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发现近年来陕北地区生态承载力不能满足生态足迹的需求,使陕北两市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且呈不断加剧之势,说明陕北两市的发展已经超越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3)在分析陕北地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驱动力,包括以城乡人口迁移及各产业大发展为主导的动力机制的同时,还应包括以生态环境、水资源以及制度创新为主的约束机制;与此同时,采用GM(1,1)模型预测了陕北地区的城市人口规模及城市化水平;并结合实际情况,多方面综合考虑,预测陕北地区2010、2020年的人口规模约为590万及666万,其中延安人口规模分别为222.5万及250.5万;榆林市人口规模分别为369.8万及410.7万。2010年及2020年陕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分别可达到50%及68%。(4)确定了陕北地区城市化与环境耦合评价的参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度模型对其进行了耦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城市化率与环境指数、协调度、协调发展度的计量模型,进行城市化与环境耦合关系的计量分析,揭示陕北地区城市化与环境交互耦合程度、类型以及环境质量随城市化发展变化规律。2001-2006年陕北城市化与环境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在城市化与环境系统的内部关系中,城市化发展相对超前,而环境保护相对滞后。从陕北两市静态协调度(C)和动态的协调发展度(D)的变化情况来看,其C值表现为先升后降,说明两市静态下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运动轨迹相似性在2003、2004年前呈逐年增加态势;之后,其运动轨迹的相似程度开始减弱。而以D表征的陕北两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说明2003年、2004年前两市城市化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之后逐步形成不同水平的协调发展状况,并表现出生态环境滞后的特点,说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大于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胁迫效应。(5)通过计算陕北地区水贫困指数(WPI)、水资源压力指数(WSI),对该区的水资源安全状况作出初步分析;预测了陕北地区在2010、2020年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需水量,结合2010、2020年陕北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预测2020年内陕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IWSD)分别为-0.13、-0.16,说明陕北地区在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下,2010、2020年水资源对应的社会经济系统是不可承载的。根据2010年、2020年城市化水平预测,并基于陕北地区人均GDP的合理估算,初步估算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陕北地区城市生产生活所需水资源量将增加为0.3793亿m3,其中延安为0.1422亿m3,榆林为0.2371亿m3。(6)基于陕北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分析,指出了陕北地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并提出陕北地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第一章 引言1 研究背景2 研究意义第二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支撑及国内外研究进展1 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1.1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对数曲线”1.2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1.3 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1.4 聚集经济和外部性理论1.5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1.6 生态城市理论1.7 生态经济理论1.8 生态环境与贫困的关系研究1.9 可持续发展理论2 国内外研究进展2.1 国外研究进展2.1.1 国外研究回顾2.1.2 国外研究的主要内容2.2 国内研究进展2.2.1 国内研究回顾2.2.2 国内研究主要内容3 研究的不足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与框架1.1 主要研究内容1.2 论文试图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3 论文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2 研究方法2.1 因子分析法2.2 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2.3 灰色系统理论3 研究的创新之处3.1 研究思路的创新3.2 研究方法的创新4 资料来源及技术路线4.1 资料来源4.2 技术路线第四章 陕北地区生态脆弱度及生态承载力研究1 陕北地区概况2 陕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诊断2.1 陕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诊断2.1.1 水土流失强烈,土壤侵蚀复杂多样2.1.2 植被稀少,覆盖度差,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2.1.3 水资源贫乏2.1.4 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严重2.1.5 小城镇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2.2 现阶段生态安全存在的隐患3 陕北地区生态脆弱度判别4 陕北地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4.1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4.1.1 生态足迹理论方法和模型4.1.2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4.1.3 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4.2 陕北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计算4.2.1 陕北地区2000—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计算4.2.2 陕北地区2000—2006年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4.3 陕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分析4.3.1 结果分析4.3.2 原因分析4.3.3 对策分析本章小结第五章 陕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分析与预测1 陕北地区城市化问题诊断1.1 城市化快速发展1.2 中心城市规模偏小,集聚与辐射功能不强1.3 城市密度较低,小城镇发展处于起步阶段1.4 城镇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居住环境亟待改进1.5 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差2 陕北地区城镇区域的环境胁迫2.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胁迫效应分析2.1.1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分析2.1.2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市化的约束效应分析2.2 陕北地区城市化环境胁迫特征分析2.2.1 陕北地区北部城镇化的环境胁迫特征2.2.2 陕北地区南部城镇化地区的环境胁迫特征3 陕北地区城镇化驱动力机制分析3.1 动力机制3.1.1 产业发展拉动力3.1.2 城乡人口迁移的推动力3.2 约束力3.2.1 生态环境约束3.2.2 水资源约束3.2.3 制度约束4 陕北地区城市化水平预测4.1 城市化计算模型4.1.1 主要指标法4.1.2 复合指标法4.2 陕北地区总人口及非农业人口预测4.3 陕北地区城镇化水平预测4.4 陕北地区用地规模预测本章小节第六章 陕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1 陕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2 陕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2.1 耦合评价方法及指标选取2.1.1 参评指标的选取2.1.2 指标量的确定2.2 陕北地区城市化与环境耦合评价2.2.1 延安市、榆林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因子分析2.2.2 城市化与环境因子的得分2.2.3 城市化与环境耦合评价的度量标准2.2.4 陕北地区城市化与环境耦合协调度2.2.5 协调发展类型的分类及其标准2.2.6 评价结果及分析本章小结第七章 水资源约束下的陕北地区城市发展1 陕北地区水资源概况1.1 陕北地区主要的水资源问题1.2 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1.3 水资源开发潜力估算2 陕北地区水资源安全分析2.1 水贫困指数2.2 水资源压力指数2.2.1 人均水资源量2.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3 陕北地区水资源需求预测3.1 水资源预测口径及方法3.2 水资源需求预测3.3 水资源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4 水资源约束下的陕北城市需水研究4.1 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约束条件4.2 水资源约束下的城市化发展研究5 陕北地区水资源供求平衡研究5.1 水资源供求平衡分析5.2 水资源开发时段安排本章小结第八章 基于城市化进程的陕北可持续发展1 陕北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1.1 陕北地区产业发展模式1.2 陕北地区城镇发展模式2 陕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2.1 加强宏观调控,调整投资结构2.2 控制人口增长确保有效供给2.3 加强环境保护加快环境治理2.4 合理开发水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5 促进城市化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建设生态经济体系3 陕北地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3.1 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加大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力度3.2 实施资源节约型生态建设3.3 实施优惠政策,加强工业“三废”处理力度3.4 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立良好的人居环境3.5 引入市场机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3.6 实施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城镇建设3.7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重大工程,推动生态环境建设3.8 建立矿区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3.9 建立综合监测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1 结论2 讨论3 理论与观点的创新4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附表致谢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陕北地区论文; 城市化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耦合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 ——以陕北地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