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道次拉深旋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薄壁筒形件,旋压,进给率,壁厚分布
多道次拉深旋压论文文献综述
韩志仁,李礼,肖咏,贾震[1](2019)在《进给率对多道次拉深旋压筒形件壁厚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6061铝合金薄壁筒形件同道次旋轮路径中,进给率对多道次拉深旋压的筒形件壁厚分布的影响。通过控制同一道次旋轮路径中两种轨迹的进给率不变,改变第叁种轨迹的进给率,进行了七工况的试验,对比了筒型旋压件的壁厚分布和法兰直径。结果表明:随着返程或往程进给率的增加,筒壁壁厚会整体相应增大;进给率越大,其与壁厚之间的关系越不明显;在往程和返程进给率相同时,旋轮路径中贴模部分的进给率越高,壁厚减薄率越小。(本文来源于《轻合金加工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贾震,吕伯超,韩志仁,范作军,肖咏[2](2018)在《板坯尺寸对筒形件多道次拉深旋压壁厚分布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筒形件拉深旋压可以克服传统液压拉深成形设备吨位大、工装模具多、拉深比范围窄等难题,但关于其板坯形状优化方面的研究较少。利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Φ352 mm×1.1 mm和Φ309 mm×2 mm两种铝合金板坯尺寸对旋压件筒壁壁厚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原因,为工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推导了成形预设形状筒形件所需板坯的参数关系,设计了多道次拉深旋轮路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工况的工艺试验,对比了两旋压件尺寸与直筒壁厚分布,结果是小直径厚板多道次拉深旋压壁厚与预留间隙吻合良好,并分析其原因。(本文来源于《轻合金加工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石磊,肖华,夏琴香[3](2017)在《DP600高强钢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强钢DP600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机理,本文基于杯形零件,采用ABAQUS/Explicit软件,对DP600高强钢多道次拉深成形过程建立数值模型,获得了其成形过程应力、应变及壁厚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DP600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中,材料始终处于径向与切向受压、轴向受拉的状态,其等效应力值在周向上分布均匀,而在轴向上差异明显,最大应力出现在旋轮接触区域及圆角区域。随着旋压进展,口部应力逐渐增加,而旋压完成后,圆角区域应力获得释放而减小。在每道次旋压成形后,其壁厚值在圆周方向上分布均匀,在轴向上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5.金属材料深加工》期刊2017-11-21)
杜飞,夏琴香,肖华,石磊[4](2017)在《DP600高强钢板杯形件单道次拉深旋压成形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工艺参数对高强钢板杯形件单道次拉深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规律,以旋压件的壁厚分布、直线度以及圆度均值作为评价指标,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DP600高强钢板单道次拉深旋压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高强钢板杯形件单道次拉深旋压成形过程中,随着旋轮进给比f、旋轮圆角半径rρ以及旋轮与芯模间相对间隙值δ的增大,其壁厚分布的均匀性逐渐变好,直线度逐渐增加;圆度均值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并且均存在一最小值;当f=0.5 mm·r-1、rρ=10 mm及δ=-5%时,DP600高强钢板杯形件单道次拉深旋压成形时的质量最优。(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7年01期)
谷建民,刘建军,林波,李杰,蔡伟[5](2016)在《尾顶座工装对超半球壳体多道次拉深旋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超半球壳体基于板坯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的芯模、旋轮和尾顶座等工装,并针对套轴式尾顶座和内孔定位式尾顶座进行了旋压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增大尾顶座型面顶部圆弧,增加平面过渡段和圆弧过渡段,可避免旋压工件顶部撕裂;降低芯模转速,调整进给比和降低道次减薄率,能够消除旋压成形过程中的旋压反挤和波纹缺陷。(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6年01期)
李小曼,肖苏华[6](2014)在《薄壁杯形件单道次拉深旋压成形质量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试验研究了拉深旋压工艺参数对工件壁厚、工件外径及成形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旋轮进给比f、旋轮与芯模间隙δ等对工件壁厚、名义拉深比K和拉深旋压成形性有很大的影响。在毛坯厚度较小的情况下,较大的进给比和名义拉深比都容易导致工件产生起皱和开裂,给出了使拉深旋压能顺利进行的工艺参数范围。(本文来源于《模具工业》期刊2014年10期)
曾超,张赛军,夏琴香,谢红希[7](2014)在《旋轮轨迹和工艺参数对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工艺复杂,旋轮轨迹与工艺参数的选取及其之间的匹配直接影响旋压件的成形质量和尺寸精度。因此,研究不同的旋轮轨迹和工艺参数对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Al6061和SPCC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轨迹的道次曲线和工艺参数对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它工艺参数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凸凹圆弧往返进给无道次贴模推进的旋轮轨迹时,所获得的旋压件壁厚最均匀;采用此种旋轮轨迹时,旋轮安装角和进给比越大工件越容易起皱。(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4年01期)
林波,谷建民,周尚荣,刘建军,蔡伟[8](2011)在《超半球壳体多道次拉深旋压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1060超半球壳体基于板坯多道次拉深旋压进行成形性分析,提出两模法和两轮法的旋压成形试验方案,并设计不同旋压试验方案的芯模和旋轮工装。通过MC2000型数控录返旋压机,分别采用R13、R20和R25、R8不同圆角半径的圆弧式旋轮对1060板坯进行两模法和两轮法的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试验。两模法旋压毛坯件的凸缘边减薄严重,成形效果差;两轮法旋压采用R25旋轮4道次快速进给,R8旋轮4道次中低速精整旋压的旋压工艺,其旋压件贴模度高,成形效果好。试验结果表明:两轮法旋压工艺能实现板坯经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为超半球壳体。通过降低芯模转速,调整进给比和降低道次减薄率,可以消除旋压成形过程中出现的反挤、波纹和起皮等缺陷。(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林波,周尚荣,刘建军,谷建民,王德辉[9](2010)在《Q235和1060中厚板多道次拉深旋压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拉深旋压是旋压成形中最常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成形方式。简述了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的原理,介绍了MC2000型数控录返旋压机的控制特性,采用圆弧式旋轮(R70mm,R10mm)对Q235(4mm,6mm)和1060(9mm)中厚板进行了多道次拉深成形试验和减薄旋压试验。结果表明,旋轮圆角半径越大越有利于金属的流动;在旋轮圆角半径一定的前提下,增大旋轮的进给速度,工件容易起皱;减薄试验显示Q235和1060板料减薄率分别达到了40%和50%。(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0年04期)
夏琴香,张帅斌,吴小瑜,程秀全[10](2010)在《锥形件单道次拉深旋压成形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MARC对锥形件单道次拉深旋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且对其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旋轮进给比以及毛坯厚径比对板材成形质量的影响,分析了起皱、减薄、回弹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容易出现这些缺陷的部位。模拟及试验结果表明,与锥形件普通拉深成形相类似,口部(即成形过程中的坯料凸缘)和侧壁中下部靠近圆角处是锥形件单道次拉深旋压过程中易分别产生起皱和破裂的部位,应特别予以关注。(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0年01期)
多道次拉深旋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筒形件拉深旋压可以克服传统液压拉深成形设备吨位大、工装模具多、拉深比范围窄等难题,但关于其板坯形状优化方面的研究较少。利用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Φ352 mm×1.1 mm和Φ309 mm×2 mm两种铝合金板坯尺寸对旋压件筒壁壁厚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原因,为工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推导了成形预设形状筒形件所需板坯的参数关系,设计了多道次拉深旋轮路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工况的工艺试验,对比了两旋压件尺寸与直筒壁厚分布,结果是小直径厚板多道次拉深旋压壁厚与预留间隙吻合良好,并分析其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道次拉深旋压论文参考文献
[1].韩志仁,李礼,肖咏,贾震.进给率对多道次拉深旋压筒形件壁厚分布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9
[2].贾震,吕伯超,韩志仁,范作军,肖咏.板坯尺寸对筒形件多道次拉深旋压壁厚分布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8
[3].石磊,肖华,夏琴香.DP600高强钢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机理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5.金属材料深加工.2017
[4].杜飞,夏琴香,肖华,石磊.DP600高强钢板杯形件单道次拉深旋压成形质量分析[J].锻压技术.2017
[5].谷建民,刘建军,林波,李杰,蔡伟.尾顶座工装对超半球壳体多道次拉深旋压的影响[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6
[6].李小曼,肖苏华.薄壁杯形件单道次拉深旋压成形质量试验研究[J].模具工业.2014
[7].曾超,张赛军,夏琴香,谢红希.旋轮轨迹和工艺参数对多道次拉深旋压成形质量的影响研究[J].锻压技术.2014
[8].林波,谷建民,周尚荣,刘建军,蔡伟.超半球壳体多道次拉深旋压工艺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1
[9].林波,周尚荣,刘建军,谷建民,王德辉.Q235和1060中厚板多道次拉深旋压工艺研究[J].锻压技术.2010
[10].夏琴香,张帅斌,吴小瑜,程秀全.锥形件单道次拉深旋压成形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J].锻压技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