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纳米微囊制备的初步研究

血红蛋白纳米微囊制备的初步研究

论文题目: 血红蛋白纳米微囊制备的初步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药物化学

作者: 王岱娟

导师: 王劲峰

关键词: 聚乳酸,血红蛋白,血液代用品,纳米微囊

文献来源: 天津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运输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营养及代谢产物等维持人类生命的重要功能。由于血液的需求量迅速增加,而传统输血方式所致肝炎及艾滋病(AIDS)等血源性疾病的感染和传播,血液储存期短并需特殊设施和血源紧张等原因,寻找安全有效的血液代用品已成为目前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采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制备的血红蛋白纳米微囊是新一代的血液代用品,具有与天然红细胞相似的性质,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氧载体。本研究以聚乳酸(PLA)为囊材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血红蛋白纳米微囊作为血液代用品。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采用离心加热法从新鲜牛血中提取和纯化血红蛋白。提得的血红蛋白产率在80%左右,纯度高于sigma公司生产的血红蛋白标准品,在98%左右。(2)采用超声复乳法制备血红蛋白纳米微囊。研究了囊材浓度、超声时间、超声强度、不同的有机溶剂,以及复乳过程中的脉冲等因素对成囊的粒径、包埋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有机相中囊材含量的增加,微囊粒径增大,同时包封率升高,载药量降低;随超声时间延长,超声频率提高,微囊粒径减小,但包封率、载药量随之下降;最终制得粒径为650nm左右,包封率为15%左右,载药量为20%左右的血红蛋白纳米微囊。(3)采用纳米沉积技术制备血红蛋白纳米微囊。研究了囊材浓度、反应温度、油水相比及搅拌速率等制备因素对成囊粒径、包埋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随有机相中囊材含量的增加,微囊粒径增大,同时包封率升高,载药量降低;在将有机相加入水相的过程中磁力搅拌速度高,微囊粒径小,但包封率和载药量随之下降;随油相体积的减小,微球对BHb的包埋率、载药量与粒径均逐渐减小;最终制得粒径范围为120~150nm,包埋率为6%左右,载药量达到40%左右的血红蛋白纳米微囊。本研究工作主要是初步建立了血红蛋白纳米微囊的制备方法,并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创造条件。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1.1 血红蛋白的结构

1.1.2 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

1.2 血液代用品的研究现状

1.2.1 氟碳化合物

1.2.2 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

1.2.3 血红蛋白类氧载体的临床应用

1.3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1.3.1 纳米载药系统的类型

1.3.2 聚合物纳米粒载药系统

1.3.3 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1.4 聚乳酸(PLA)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1.4.1 聚乳酸的结构与性质

1.4.2 聚乳酸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无基质血红蛋白的制备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提取条件对血红蛋白产品质量的影响

2.3.1 裂解液中Vc含量对BHb的影响

2.3.2 pH值对BHb的影响

2.4 结果与讨论

2.4.1 SDS-PAGE检测提取牛血红蛋白

2.4.2 血气分析仪的分析结果

2.4.3 血红蛋白浓度和产率的测定

2.4.4 高铁血红蛋白的测定

2.4.5 GPC方法检测纯度

2.5 小结

第三章 超声复乳法制备血红蛋白纳米微囊的研究

3.1 引言

3.1.1 聚合物类型

3.1.2 内、外水相组成

3.1.3 表面活性剂

3.1.4 其它因素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复乳法各因素对制备血红蛋白微囊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超声对血红蛋白活性的影响

3.3.2 囊材浓度对成囊的影响

3.3.3 超声时间对成囊的影响

3.3.4 有机溶剂对成囊的影响

3.3.5 超声强度对成囊的影响

3.3.6 复乳超声脉冲对成囊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纳米沉积技术制备血红蛋白纳米微囊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制备过程中各因素对血红蛋白微囊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囊材浓度对血红蛋白微囊制备的影响

4.3.2 搅拌速率对成囊的影响

4.3.3 温度对成囊的影响

4.3.4 油水相比对血红蛋白微囊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牛血红蛋白的提取纯化

5.1.2 超声复乳法制备血红蛋白纳米微囊

5.1.3 纳米沉积技术制备血红蛋白纳米微囊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4-17

参考文献

  • [1].多种方法制备壳聚糖载药微囊及其机理研究[D]. 张海峰.河南大学2009
  • [2].盐酸小檗碱肠溶微囊的制备及体外评价[D]. 汪丽芬.华中科技大学2007
  • [3].原位聚合法制备缓释微囊[D]. 邵正飞.青岛科技大学2011
  • [4].原位聚合法制备脲醛树脂微囊的处方工艺和筛选[D]. 王璐.青岛科技大学2014
  • [5].阿替洛尔缓释微囊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D]. 赛那.内蒙古医科大学2012
  • [6].自制靶向纳米泡超声造影剂的特性及成像研究[D]. 李春芳.华中科技大学2015
  • [7].阿霉素激发人源α-螺旋肽自组装载药纳米的构建[D]. 赵峰峰.东南大学2017
  • [8].Fe3O4纳米颗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刘艳艳.西北大学2016
  • [9].纳米TiO2及其复合物与三种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D]. 仝月菊.山西医科大学2015
  • [10].还原型聚合物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体外性能研究[D]. 宋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多重响应性载药微囊的制备及其靶向释药性能研究[D]. 温鸿戈.暨南大学2008
  • [2].超声定位靶向释药微囊的基础研究[D]. 罗易.重庆医科大学2007
  • [3].挥发性中药微囊化技术的研究[D]. 晋兴华.天津大学2006
  • [4].聚乳酸微球制备及人参皂甙Rg3微囊研究[D]. 李德冠.吉林大学2005
  • [5].神经生长因子微囊的制备及促进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D]. 王文.第二军医大学2005
  • [6].海藻酸微囊的制备及覆膜漂浮微囊释放性能研究[D]. 杨帆.天津大学2005
  • [7].IgY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徐敬宜.大连理工大学2006
  • [8].葛芩微囊制剂工艺研究[D]. 崔明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 [9].卡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的制备及靶向研究[D]. 应懿.第三军医大学2003
  • [10].吲哚美辛的海藻酸钠—壳聚糖缓释微囊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 林晨.福建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血红蛋白纳米微囊制备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