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病毒性丙型肝炎8例临床观察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丙型肝炎8例临床观察

一、干扰素治疗病毒性丙型肝炎8例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发,沈雅琴[1](2019)在《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苦参碱治疗病毒性和非病毒性肝损伤有效,其能增强拉米夫定、干扰素或甘草酸类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氧化苦参碱除了直接的抗病毒、抗炎、肝脏保护作用外,还可通过提高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间接增强机体清除和抑制病毒。这些作用可能是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炎和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蔡潘松善(THAI PHAN TUNG THIEN)[2](2017)在《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坏死性疾病,是引发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多为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但是依然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在标准方案治疗后无法获得持续病毒应答,这类患者归为难治性丙型肝炎(refractory hepatitis C,RHC)。近年来中医药对难治性丙型性肝炎的机理研究及辩证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目的:根据导师的临床经验总结,以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法为指导,探讨犀角地黄汤加减联合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疗效,通过中医症候疗效、肝功能、病毒指标、安全性等进行评价,为中医药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平行的原则,选择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患者,各分为40例,排除脱落病例后,最终入选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其中治疗组给方剂犀角地黄汤加减联合西药(聚乙二醇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伟林),对照组只给予西药(聚乙二醇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伟林)以48周为治疗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候疗效评分、以及各分项症状体征,并检测实验室指标:肝功能(ALT、AST、GGT等)、丙型肝炎病毒含量(HCV-RNA)、骨髓抑制指标(WBC、PLT),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综合疗效:两组显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率、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症状总积分:两组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区疼痛、乏力、纳差、腹胀、肌肤加错、面色晦暗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ALT、AST(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病毒定量数值比较(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抗病毒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法为指导,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减轻肝区疼痛、乏力、纳差、腹胀、肌肤加错、面色晦暗,五心烦热等症状方面优势明显。改善了肝功能,降低了丙肝病毒的含量,具有副作用少、安全性高、疗效好的优势。

黎氏白贤(LE THI BACH HIEN)[3](2013)在《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感染病。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范围之广、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现代医学应用抗病毒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但长期疗效差、复发率高,因为病毒的变异性比较高,而且抗病毒药的副作用也不少。近年来中医药对丙型性肝炎的机理研究及辨证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A.研究背景慢性丙型肝发病率高,知晓率低,是引起肝硬化、肝癌主要原因之一,感染25-3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5%-25%,是影响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西药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为标准方案,其适应征要求严格、且禁忌症和副作用较多等局限性。中医药用于防治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大优势。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探讨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B.研究目的: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观察,明确中药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症状,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组织损伤、防治肝纤维化及癌变,从而提高临床益气清化法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C.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观察60例患者,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疗程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时的综合疗效、抗病毒疗效、症候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肝脾B超的变化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每天900mg分三次口服,早中晚各300mg。中药基本方,每天1剂,每天两次(中药基本方组成:黄芪15g、白术15g、栀子15g、苦参15g、胡黄连6g)对照组(西医治疗组):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韦林,每天900mg分三次口服,早中晚各300mg。D.研究结果:1.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整体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本研究中药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疗效比对照组单纯用干扰素疗效较佳。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明显着差:。治疗组30例,有效27例(90%),无效3例(10%),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有效24例(73.3%),无效8例(26.7%),总有效率为73.3%。2.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分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乏力、腹胀、黄疸、口干口苦、肝脾肿大、怯冷或热症状均有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差、便溏、胁痛、腰膝酸软症状有非常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治疗组的症状积分均数0.6908>对照组的症状积分均数0.6817,可以认为治疗组的症状积分转化率数高于对照组的症状积分。3.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肝脏炎症,恢复肝功能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ALT、AST、GGT 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ALT、AST、GGT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数值经t检验ALB、GLB、TBlil、DBlil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肝功能ALB、GLB、TBlil、DBlil无明显改善。由治疗组的肝功能均数28.416<对照组的肝功能均数52.9814,可以认为治疗组的肝功能转化率数低于对照组的肝功能。4.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血常规指标:治疗前两组血常规指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有显着改善,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后血常规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5.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正虚邪恋证能改善病毒定量HCV-RNA,抑制病毒复制:治疗前两组病毒定量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的病毒定量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病毒定量数值经t检验,P<0.05,提示:两组的病毒定量明显差异。由治疗组的病毒定量均数1000<对照组的病毒定量均数2018,可以认为治疗组的病毒定量转化率数低于对照组的病毒定量。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过敏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者,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检测均无明显异常变化,过程中亦无研究对象失访,表明益气清化法结合干扰素治疗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且依从性好。治疗中、治疗后未见任何不良反应。E.研究结论:论文通过中药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以干扰素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乏力、腹胀、纳差、黄疸、口干口苦、便溏、胁痛腰膝酸软、怯冷或热症状,肝功能、病毒定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组织损伤、防止肝纤维化及肝癌,从而提高临床益气清化法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获得较好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是一种方便、无毒、无副作用的方法。

何燕[4](2012)在《保肝复功丸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慢丙肝)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目前本病的主要治疗药物是干扰素,但由于干扰素在临床应用中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故探寻中医药治疗慢丙肝的疗效与安全性显得尤为必要。本课题通过与干扰素对照,观察中成药保肝复功丸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通过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肝纤四项、HCV-RNA、血尿常规、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合本药的组成特点,探讨其在丙肝治疗中的优势与不足,为慢丙肝的防治提供更广的思路。方法:1.实验方法:随机的将所有合格受试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共64例。受试者均来自湖北省武汉市中医院肝胆科门诊及住院部,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就诊的患者,均符合试验诊断标准。2.实验药物:对照组给予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普通干扰素,500万u/次,隔日皮下或肌肉注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1000mg/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保肝复功丸治疗,每日三次口服,每次6g。试验观察疗程:24周。3.观察指标:疗效指标:临床症状积分、肝功能(ALT、AST、TBIL、ALB)、肝纤四项、HCV-RNA。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4.统计分析:实验结束后,所有试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数据均以x±s表示,显着性检验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u检验及x2检验。P<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32例,显效11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2%;对照组30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0%,经Ridit检验,P<0.05,说明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66.67%,经卡方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肝功能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均明显下降,经t检验,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TBIL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ALB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加用保肝复功丸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肝功能的作用。4.肝纤指标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均明显下降,经t检验,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HA及LN改善明显(P<0.01),对照组HA、LN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组HA改善最为明显(P<0.01)。说明保肝复功丸在防治肝纤维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HA的下降方面。5.HCV-RNA比较:治疗组HCV-R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但二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保肝复功丸联合干扰素治疗在抗丙肝病毒方面无明显优势。6.安全性观察: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比例明显高于治疗组,经统计学分析,对照组流感样综合症及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治疗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保肝复功丸在减少干扰素及利巴韦林副作用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结论:试验表明,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基础上加用保肝复功丸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改善肝功能,特别是在抗肝纤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且临床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能降低干扰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刁青蕊[5](2011)在《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治疗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呈全球性分布。肝病患者中CHC感染率高,其自然感染史长,慢化率为50%-80%,易转化肝硬化、肝癌。临床用于CHC治疗的西药主要是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其适应征要求严格、且禁忌症和副作用较多等局限性。中医药用于防治CHC具有较大优势。但由于目前CHC的中医证候诊断不规范、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临床上无确切、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因此,开展CHC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探讨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是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调查,总结CHC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探讨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临床、实验的可重复性,使其更科学化、更规范化。2.通过对CHC患者的临床观察治疗,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CHC方案,以期改善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和肝硬化等的发生率、病毒学阴转率、生化学改善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研究方法:1.证候分布特点研究:按照病证结合模式,根据文献研究和临床调查研究,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与原则,使用SPSS 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通过频率描述、logistic回归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证型的主症、次症进行筛选,对CHC的中医证侯分布规律特点进行探索性研究。2.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通过临床观察137例病人,随机分中西医治疗组和西医组,治疗12个月,随访6个月。使用SPSS 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将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t检验等统计方法,通过临床一般资料、总体疗效分析、症状改善、血清生化学指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病理学改变、生命质量研究等多层次、多指标的分析,探讨CHC治疗方案的疗效。研究结果:共收集到合格文献32篇,临床调查合格问卷200份。临床治疗病例137份,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6例,西医组51例。1.证候分布特点研究:综合文献和临床证候调查研究,拟订了CHC的证素、临床症状、初步诊断标准。结果1:慢性丙型肝炎辨证的主要证素中,病位因素以肝、脾为主;病性因素则以气虚、肝郁为主。结果2:倦怠乏力、口干、胁肋胀痛、脉弦是CHC的主要临床表现特点,倦怠乏力症状已逐渐成为CHC最主要临床表现,男性感染比例高于女性,患者大多以输血或血制品因素感染。结果3:CHC临床常见证型为:①肝郁脾虚证;②脾肾阳虚证;③湿热蕴脾证;④肝肾阴虚证;⑤气虚血瘀证;⑥无证可辨;⑦瘀血阻络证;⑧肝胃郁热证;⑨正虚邪恋证;⑩脾气亏虚证。2.治疗方案的研究:总体疗效方面:中西医结合组86例,基本治愈36例,占41.8%;显效11例,占12.7%;有效18例,占20.9%;西医组51例,基本治愈15例,占29.41%;显效5例,占9.8%,无效17例,占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0.006303,P=0.020559(P<0.05),总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症状、体征和舌脉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症状积分明显下降。通过秩和检验,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P<0.001。临床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均有保肝降酶作用,与治疗前比较P<0.0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变化均无显着性差异,且在肝功能改善方面具有后续性,提示远期疗效较好。肝纤维化指标血清HA、LN、PC-Ⅲ和Ⅳ型胶原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程度均有显着改善,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较治疗前均好转,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P<0.05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有逆转早期肝纤维化的作用。病毒学疗效指标观察中:①定性转阴检测中,经卡方检验,治疗后6个月X2=6.037,P=0.14;随访6个月,X2=3.139,P=0.76,两组比较虽无显着性意义,随访半年有部分HCV RNA的转阴情况将有所改变,定性转阴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均有显着抗病毒作用。②病毒定量检测中,经秩和检验,Z值=-2.926, P<0.05,两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③定量下降的随访观察中,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脏病理组织积分变化中:(炎症活动度)两组比较,P<0.01;(纤维化程度)两组比较,P<0.05,两者均有显着差异。分级分期中炎症活动度经秩和Kruskal-Wallis检验:Z=-2.321,P=0.20;纤维化程度经秩和Kruskal-Wallis检验:Z=-2.558,P=0.11。虽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SF-36作为简明健康调查问卷,经用Cronbach’sa标准其信度系数为0.764,提示内部有较好的一致性。治疗后SF-36量表中八维度条目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两组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比较意义。研究结论:1、中医学没有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名,根据临床症状符合“胁痛”“肝着”等范畴。2.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临床调查研究,对CHC辨证的主要证素中,病位因素以肝脾为主,病性因素则以虚、郁为主。CHC病机以肝郁脾虚、湿热疫毒、正虚邪恋等为特点。病机复杂多变,其中,肝郁脾虚、湿热疫毒是形成证素组合复杂化的主要因素,提示疏肝健脾、清热解毒在CHC治疗中的重要作用。3.通过中医宏观辨证和西医微观辨病的方法,在统计分析四诊信息及某些实验室检测指标与证型相关性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中医证候十种分型标准。4、治疗以清热解毒、疏肝健脾为方法,以固定中药基本方为主方,同时根据临床辨证配以固定方药和固定剂量的加味药,结合西医学抗病毒治疗,既增强临床疗效,便于广泛使用,又能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微观辨病的特色。5.临床治疗结论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显着的保肝降酶、改善患者肝脏病理学变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肝纤维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等,并通过SF-36量表分析,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不仅有效、安全,未见副反应的发生,而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南元[6](2010)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症状判识及复方丙肝宁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HCV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为单股正链RNA,目前从HCV毒株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100多个亚型,其中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1b型是我国主要感染的基因型,约占80%,临床研究发现感染1型和4型HCV患者对干扰素的反应性较低。丙型肝炎自然转阴率低,慢性化率极高,为75%-85%。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起病隐匿,病机复杂,症状多样,且特异性不高,这些特点均不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病程迁延时间越长,本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几率就越高。感染后10-20年,至少20%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其中约15%肝硬化患者可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有报道一旦发生肝硬化,10年生存率约为80%,如出现失代偿期肝硬化,10年的生存率仅为25%。HCV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 HCC)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1%-3%,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患者,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HCC的年发生率为1%-7%。肝硬化和HCC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研究目的:流行病学调查部分通过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归纳患者的症状体征分布规律,找出常见症状,特征性较强的症状或体征,初步明确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的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现做出预警,达到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早治疗目的。进而早期扭转病程进展,降低本病及相关并发症的死亡率。临床试验部分通过对临床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和复方丙肝宁治疗,观察中药复方丙肝宁治疗的慢性丙肝的疗效,形成一套有效的、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易于掌握和推广的规范化中医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从而有效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和肝硬化等的发生率。研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部分通过对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无锡市传染病医院、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省徐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的丙肝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运用设计的证候积分表、SF-36量表、慢性肝病量表(Chronic Liver Disease Questionnaire CLDQ),调查患者的症状、体征,建立流行病学数据库。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烟酒嗜好、感染途径、病程、治疗经过、家族史等。证候学指标,包括头痛、头重、头晕、眼花、目赤、目干、目黄、视物疲劳、眼皮重、耳鸣、鼻衄、鼻干、面色无华、面色晦暗、面赤、唇甲青紫、肌肤甲错、皮肤紫癜、蜘蛛痣、肝掌、口干、口苦、口淡、口腻、口渴、口臭、齿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痛、四肢关节痛、浮肿、太息、呵欠、自汗、心悸、胸闷、吞酸、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脘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胁痛、腰酸、膝软、腰痛、烦躁易怒、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肠鸣、便秘、便溏、泄泻、里急后重、尿黄、夜尿清长、失眠、嗜睡、多梦、妇女经带变化、舌苔、脉象等;SF-36量表、CLDQ等。数据录入软件采用Epidata 3.1,经数据核查,找出异常值、离群值,评价其专业意义或误输入,数据经核实后即予锁定,不得修改。统计学分析软件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计数资料用频次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症状积分经初筛,运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找出症状间的共性和权重。临床试验部分纳入192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有病例来自江苏省中医院、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淮阴市传染病院、江苏江北人民医院、解放军八一医院等单位的住院及部分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复方丙肝宁治疗组140例,干扰素对照组52例。观察的指标包括疗效性指标(肝功能、病毒载量、肝纤维化、病理学观察等)等,治疗组用中药复方丙肝宁,每次1包,1日1次冲服,治疗6个月;对照组用干扰素(赛诺金)300万u肌注,隔日1次,疗程同上。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干扰素不良反应,可给予对症治疗,如白细胞下降,可给予提升白细胞药物地榆升白片,发热者予扑热息痛等。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临床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分布等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软件使用SPSS11.5 for windows。研究结果:流行病学部分调查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症状,以倦怠乏力、口苦为最多见,且多为主诉,直接影响患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状态,其它的症状按出现频次依次为食欲不振(频次148)、尿黄(频次145)、口干(频次137)、多梦(频次135)、失眠(频次127)、目干(频次87)、恶心呕吐(频次79)、便溏(频次78)等。在症状的严重程度上,倦怠乏力(397)积分最高,,其次为食欲不振(322),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症状相符。其它的症状积分依次为尿黄(202)、口苦(189)、口干(186)、多梦(119)、目干(115)、恶心呕吐(114)、眼花(100)、胁肋不适(93)等,其中口干症状多伴有口苦,失眠症状多伴有多梦。对于调查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通过统计学因子分析方差最大旋转正交旋转法旋转变换之后,共提取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13个,累积贡献率达75.9%。根据13个公因子解析权重,结合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专业知识,可以将13个公因子按症状分类:(1)头面部症状,包括因子1、因子2、因子5、因子8和因子13;(2)睡眠情况,包括因子3;(3)消化道症状,包括因子6、因子7、因子9和因子10;(4)肝区症状,包括因子11;(5)其它系统症状,包括因子4和因子12。将13个公因子按病机分类:(1)肝肾阴虚,包括因子1、因子2、因子4和因子8;(2)湿热瘀毒,包括因子5、因子10、因子12和因子13;(3)脾失健运,包括因子6、因子7和因子9;(4)其它,包括因子3。可以看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症状除文献明确记载的消化系统表现(因子6、因子7、因子9和因子10)、肝区特征性病位表现(因子11),还包括文献较少记载的头面部症状(因子1、因子2、因子5、因子8和因子13)、睡眠情况(因子3)、其它系统症状(因子4和因子12)。临床试验部分观察了复方丙肝宁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复方丙肝宁治疗组140例,干扰素对照组52例,一般资料显示感染途径多为输血、手术、献血、吸毒等。病程治疗组为1-8年,平均2.90年;对照组为1-7年,平均2.95年。主要症状有乏力、纳差、胁痛、腹胀、鼻衄、牙龈出血、便秘、尿黄等,体征有肝脏肿大,脾肿大,黄疸,舌苔、脉象改变等。两组患者经过半年的疗程治疗,治疗组140例中,基本治愈51例,占36.43%;显效10例,占71.43%;有效37例,占26.43%,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52例中基本治愈16例,占30.77%;显效6例,占6.52%;有效15例,占28.85%,总有效率为71.15%。提示复方丙肝宁在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中总体疗效与一般干扰素效果相似。在观察两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变化方面,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程度减轻或消失,症状积分明显下降,其中乏力、胁痛、出血、便秘、尿黄、黄疸等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病毒学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免疫学指标,其中肝功能谷氨酸氨基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等主要反应HCV感染对肝脏的损伤程度,谷氨酰转肽酶(y-glutamyltransferase GGT)在肝内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血清ALT、AST、GGT均有明显增高,蛋白代谢方面白蛋白基本正常,球蛋白有轻中度升高,治疗后血清ALT、GGT均有明显下降,球蛋白有一定程度下降,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该四项指标较为稳定。研究对149例患者测定了血清CD3、CD4、CD8、CD4/CD8比值,其中治疗组101例,对照组48例。治疗后CD4细胞上升,CD8细胞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复方丙肝宁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利于机体清除体内的病毒。研究对118例患者作了血清HA、LN、PC-Ⅲ和Ⅳ型胶原测定,其中治疗组70例,对照组48例。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从均值分布上观察,治疗组较对照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有一定关系,值得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关于复方丙肝宁抗病毒疗效观察,我们对192例患者作了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的定性检查,其中治疗组140例,对照组52例。治疗6个月后,复方丙肝宁组有73例转阴(52.14%)。随访6个月,仍有67例转阴(47.86%)。干扰素对照组分别为33例(63.47%)和23例(44.23%)。结果表明复方丙肝宁和干扰素均有明显抗丙肝病毒作用。进一步观察HCV RNA定量变化,对113例治疗组和52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HCV RNA定量测定,治疗后复方丙肝宁组共有24例转阴(占24%),38例滴度下降(占38%),38例上升(占38%)。对照组有9例转阴(占18%),25例下降(占50%),16例上升(占32%),两组定量变化比较,经秩和检验,X2=0.00807,P=0.9284,无显着差异(P<0.05)。病理学改变方面,复方丙肝宁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主要表现为汇管区扩大缩小,炎症细胞浸润减轻,肝细胞点状坏死和碎屑样坏死减轻并有肝细胞再生,肝细胞界板变齐,肝纤维化明显减轻。结论:流行病学调查部分结论认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症状可以分为身体表现和心理表现两部分,身体表现包括头面部症状、消化道症状、肝区症状、其它系统症状,在HCV感染早期,这些身体表现症状轻微、或无明确特异性,如口干、口苦、目干、自汗、盗汗等,临床上常常容易忽视;心理表现则时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容易被患者和非心理专业医务人员忽视,如疾病过程中的焦虑、抑郁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为睡眠质量下降,如在本研究中观察到的失眠、多梦。这与两个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量表体现的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 GH)、活力(vitality VT)、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活动能力(acitvity AC)、困乏(fatigue FA)、焦虑(worry WO)等维度积分受损相一致。临床试验结论认为,复方丙肝宁有显着的保肝降酶、改善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脏病理变化,在改善慢性丙肝患者症状体征、舌苔脉象方面优于干扰素对照组;其抗病毒作用和干扰素疗效无明显差异;复方丙肝宁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是通过抗HCV、调节细胞免疫等机制。

姚自力[7](2020)在《云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HBV和HCV相关HCC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 的]通过搜集并整理我院首次确诊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相关肝细胞肝癌(H 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住院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全面分析HBV和HC V相关HCC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旨在为临床诊治和预防工作提供一定帮助。[方 法]本研究共纳入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选取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诊断标准且病历资料完整的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的住院患者。统计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史、家族史。临床资料包括首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影像学检查资。其他资料包括: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持续时间、抗病毒具体用药、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癌BCLC分期等。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 果]1.人口统计学特点,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34例(占87.89%),女性46例(占12.11%),男女比例7.26:1。年龄分布情况:总体年龄分布在18-85岁之间,其中40岁以下30例(占7.89%);40岁至49岁110例(占28.95%);50岁至59岁148例(占38.95%);60岁至69岁63例(占16.58%);70岁以上29例(占7.63%)。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小学及以下107例(占28.16%),初中159例(占41.84%),高中57例(占15.00%),大专及以上57例(占15.00%)。职业分布:农民194例(占51.05%),公司职员58例(占15.26%),公务员9例(占2.37%),退休人员54例(占14.21%),无业人员20例(占5.26%),其他职业45例(占11.85%)。个人史:有长期饮酒史126例(占33.16%),有长期吸烟史138例(占36.32%)。家族史:有肝癌、肝硬化家族史85例(占22.37%)。男女HCC发病年龄比较:334例男性HC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2.49±10.78岁,中位年龄52岁。46例女性HC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8.20±7.89岁,中位年龄58岁。两组资料比较分析结果提示,男、女在HCC发病年龄(t=-3.459,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特征,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中,HBV相关HCC共计328例,HCV相关HCC共计52例。HBV相关HCC组(328例)患者中:有肝硬化病史278例(占84.76%),有糖尿病病史34例(占10.37%);HCV相关HCC组(52例)患者中:有肝硬化病史42例(占80.77%),有糖尿病病史13例(占25.00%)。两组HCC患者之间,在合并肝硬化病史方面(χ2=0.537,P=0.464)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合并糖尿病病史方面(χ2=8.869,P=0.00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有:腹部隐痛不适187例(占49.21%),腹胀119例(占31.32%),无症状81例(占21.32%),乏力72例(占18.95%),纳差63例(占16.58%),肤黄、眼黄、尿黄41例(占10.79%),呕血黑便10例(占2.63%),体重下降8例(占2.11%)等。4.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中,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情况如下:Child-pughA 级 159 例(占 41.84%),Child-pughB 级 145 例(占38.16%),Child-pugh C 级 76 例(占 20.00%)。其中,328 例 HBV 相关 HCC组患者中,A级、B级、C级分别为:139例(占42.38%)、123例(占37.50%)、66例(占20.12%);52例HCV相关HCC组患者中,A级、B级、C级分别为:20 例(占 3 8.46%)、22 例(占 42.31%)、10 例(占 19.23%)。两组 HCC 患者在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上(χ2=0.454,P=0.797)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80例HBV和HCV相关HCC患者中,肝癌BCLC分期情况:0期 4 例(占 1.05%),A 期 91 例(占 23.95%),B 期 79 例(占 20.79%),C期 130例(占34.21%),D 期76(占 20.00%)。其中,328 例 HBV 相关 HCC患者组中,0期、A期、B期、C期、D期分别为:4例(占1.22%)、74例(占22.56%)、66例(占 20.12%)、118例(占 35.98%)、66 例(占 20.12%);52例HCV相关HCC患者组中,0期、A期、B期、C期、D期分别为:0期0例(占0.00%)、A期 17 例(占 32.69%)、B期 13 例(占 25.00%)、C期 12例(占23.08%)、D期10例(占19.23%)。基于0期病例数较少,将其纳入A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HCC患者在肝癌BCLC分期上(χ2=4.140,P= 0.247)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380例HCC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分布:AFP<20μg 71例(占18.68%);20μg≤AFP<400μg 109 例(占 28.68%);400μg5≤AFP<1000μg 115 例(占 30.26%);AFP≥1000μg 85例(占22.38%)。抗病毒治疗与血清AFP水平相关性分析:HBV相关HCC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FP水平分布(χ2=4.127,P=0.248)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CV相关HCC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FP水平分布(χ2=5.545,P=0.1142)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AFP水平与影像学特征及BCLC分期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AFP水平升高与与肿瘤数目(rs=0.080,P=0.119)、肝外转移(rs=0.098,P=0.057)无相关性(均P>0.05)。而与肿瘤最大直径(rs=0.193,P=0.000)、PVTT形成(rs=0.232,P=0.000)、肝癌 BCLC 分期(rs=0.121,P=0.018)呈正相关(均P<0.05)。6.HBV相关HCC患者中,HBeAg 阳性患者共计84例(占25.61%),HBeAg阴性患者共计244例(占74.39%)。52例HCV相关HCC中有明确HCV基因分型资料的病例共17例。其中1b型6例(占35.29%),2a型3例(占17.65%),3a 型1 例(占 5.88%),3b 型 7 例(占 41.18%)。7.328例HBV相关HCC患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共1 18例,其中接受单用NAs抗病毒治疗102例(LAM14例、ADV21例、LDT4例、ETV46例、LAM联合ADV11例、TDF4例);单用普通干扰素治疗患者1例(占0.85%);单用Peg-IFNα抗病毒治疗10例(占8.47%);Peg-IFNα联合NAs抗病毒治疗5例(占4.24%)。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共210例,设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在APTT(Z=-1.417,P=0.156)指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ALB(Z=-4.469,P=0.000)、ALT(Z=-3.113,P=0.002)、AST(Z=-5.834,P=0.000)、ALP(Z=-4.651,P=0.000)、TBIL(Z=-3.706,P=0.000)、γ-GGT(Z=-5.954,P=0.000)、PT(Z=-3.479,P=0.001)等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肿瘤数目(χ2=24.939,P=0.000)、肿瘤最大直径(χ2=42.081,P=0.000)、门静脉癌栓形成(χ2=31.221,P=0.000)、肝外转移(χ2=10.474,P=0.001)、肝脏储备功能 Child-pugh 分级评分(χ2=25.381,P=0.000)、肝癌 BCLC 分期(χ2=62.282,P=0.000)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8.52例HCV相关HCC患者中,既往曾行抗病毒治疗患者共计23例作为抗病毒治疗组,其中DAA治疗11例(索磷布韦7例,索磷布韦联合达卡他韦2例,索磷布韦/维帕他韦2例),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2例;对照组为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共计29例。抗病毒治疗组和对照组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ALB(t=2.970,P=0.005)、ALT(Z=-3.013,P=0.003)、AST(Z=-3.012,P=0.003)、ALP(Z=-2.036,P=0.042)、PT(t=-2.071,P=0.044)、APTT(Z=-2.392,P=0.021)等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TB(Z=-0.369,P=0.712)、y-GGT(Z=-0.765,P=0.444)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影像学资料比较结果表明:在肿瘤数目(χ2=6.766,P=0.034)、PVTT形成(χ2=4.388,P=0.036)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肿瘤最大直径(χ2=3.106,P=0.212),肝外转移(χ2=0.126,P=0.714)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资料在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χ2=6.024,P=0.049)、肝癌BCLC分期(χ2=8.704,P=0.033)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9.HBV相关HCC患者影像学表现有肝外转移共计61例(占18.60%),无肝外转移共计267例(占81.40%)。两组患者在饮酒史(χ2=5.775,P=0.016)、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χ2=12.249,P=0.020)、肿瘤数目(χ2=34.652,P=0.000)、肿瘤最大直径(χ2=18.366,P=0.000)、门静脉侵犯(χ2=35.579,P=0.000)、抗病毒治疗(χ2=10.474,P=0.000)、HBV-DNA(χ2=18.775,P=0.000)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纳入二元Logsi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数目(OR=2.082,95%CI:1.326~3.270,P=0.001),门静脉侵犯(OR=2.447,95%CI:1.084~5.524,P=0.031)是HBV相关HCC发生肝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就肿瘤数目、门静脉侵犯,两组患者资料再次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数目(AUC=0.713,95%CI:0.645~0.782,P=0.000),门静脉侵犯(AUC=0.707,95%CI:0.638~0.779,P=0.000)能显着预测HCC肝外转移的发生。10.以HCC介入治疗术后,Peg-IFNα联合免疫调节剂作为辅助治疗病例共计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一直单纯接受NAs抗病毒治疗,HCC介入治疗术后继续NAs抗病毒治疗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一例联合靶向药物索拉菲尼治疗。15例HBV相关HCC总体中位随访时间为29.5个月。随访终点观察组HCC复发共计2例(占28.57%),对照组HCC复发共计6例(占75.00%)。观察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是49.43个月[95%CI(32.34,66.52)个月],对照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是20.38个月[95%CI(15.88,24.87)个月]。两组患者无病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25)。[结论]1.HBV和HCV相关HCC患者以中年男性患者群体居多,40-59岁的人群属于高发病群体;在低文化水平、低收入水平群体中显着流行;女性在更年期后HCC风险会增加。此外,HCV相关HCC中合并糖尿病几率显着高于HBV相关HCC患者。临床表现多以腹痛腹胀、乏力、纳差、肤黄、眼黄、尿黄、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2.血清AFP水平升高与更大的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形成、更晚期的肝癌BCLC分期呈显着正相关性。3.既往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发生HCC时表现出更好的预后状况。4.门静脉侵犯和肝内肿瘤多发,是HBV相关HCC发生肝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5.Peg-IFNα联合免疫调节剂作为HBV相关HCC介入术后的辅助治疗,可明显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

徐新杰[8](2019)在《FibroTouch评价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Touch)检测诊断为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经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两种治疗方案对于肝纤维化改善程度的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2018年2月至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诊断为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共1159例。纳入规律服用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或单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患者,经FT检测LSM≥7.4kPa,ALT<2×UNL。其中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为联合治疗组有49例,单用核苷(酸)类似物为单药治疗组有49例。分别收集治疗3个月、6个月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程、LSM。实验室检查ALT、AST、TBiL、ALB、GGT。观察两组在治疗第3个月、治疗第6个月时LSM数值的变化,分别计算治疗第3个月、第6个月与治疗前的差值,评价两组慢乙肝肝纤维化下降的程度及有效率。统计分析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了解两组治疗过程中是否对肝功能有影响。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及治疗前实验室检查ALT、AST、TBiL、ALB、GGT等未见明显差异。(2)治疗前两组LSM比较,联合治疗组[12.8(10.15,17.9)]与单药治疗组[10.3(8.5,13.1)]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时两组LSM比较,联合治疗组[10.6(8.35,14.25)]与单药治疗组[8.8(7.85,9.8)]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两组LSM比较,联合治疗组[10.25(7.75,14.05)]与单药治疗组[8.5(7.45,11.22)]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两组治疗前LSM值比较未在基线水平,因此治疗3个月、6个月时LSM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3)比较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的LSM差值发现,治疗3个月时,联合治疗组[1.9(0.6,4.9)]与单药治疗组[1.0(-0.65,3.375)]的LSM下降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2.9(0.28,6.25)]与单药治疗组[1.05(-1.07,2.75)]的LSM下降差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降低LSM优于单药治疗组。同一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LSM下降差值比,联合治疗组、单药治疗组LSM下降差值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3个月的时候,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达61.9%,单药治疗组为53.57%;治疗6个月的时候,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达63.15%,单药治疗组的有效率达47.5%。(5)ETV+大黄蛰虫丸组与ETV组的组间比较,治疗前LSM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LSM差值比较,两组差值统计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LSM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6)在17.5kPa>LSM≥7.4kPa范围内的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进行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LSM值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的P均<0.05。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LSM差值比较,联合治疗组[2.5(-0.925,4.925)]与单药治疗组[1.05(-1.175,2.650)]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对于改善慢乙肝肝纤维化优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种治疗方案均能减轻肝纤维化情况,且肝纤维化改善程度可能减慢。

邓莉平,韦芳菲,熊勇,高世成,张永喜[9](2018)在《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注射液(Peg IFN-S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时甲状腺功能异常(TD)或甲状腺自身抗体(TAs)产生情况及对疗效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于本中心接受国产Peg IFN-SA联合RBV治疗的CHC病例45例。试验组患者给予Peg IFN-SA皮下注射(1.5μg/kg、1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 IFN-α-2a)皮下注射(派罗欣180μg、1次/周),两组患者均联合口服利巴韦林(1 0001 200 mg/d),HCV基因2、3型患者治疗24周,非HCV基因2、3型患者治疗48周,停药后均随访6个月。在治疗前、治疗后每3个月及停药后6个月监测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及HCV RNA水平。结果试验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36.5±12.0)岁(1956岁),HCV基因2、3型患者6例,HCV非基因2、3型患者24例。治疗结束停药半年后HCV持续应答率为83.3%(25/30),共13例患者出现TD或TAs,其发生率为43.3%(13/30);9例发生TD患者中4例(44.4%)丙型肝炎复发,高于未出现TD者(1/2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国产Peg IFN-SA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抗体阳性较为常见,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CHC更易复发。

徐克豹[10](2016)在《健脾补肾、益气补血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丙肝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健脾补肾、益气补血法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标准化治疗方案,即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及口服利巴韦林片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健脾补肾、益气补血方(中药免煎颗粒剂),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48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观察两组治疗后12周,24周,36周及48周及停药后24周HCV-RNA转阴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肝功能及外周血分析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患者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糖、心电图及肝脏彩超等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的中医证候积分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12周、24周、36周后及停药24周后丙肝病毒转阴率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8周后HCVRNA转阴率(100%)和对照组(100%)相等,两组无差异性(P>0.05);随访24周后女性复发率多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肝功能较本组治疗前均下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外周血分析中HGB、PLT下降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6周时外周血WBC下降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或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中药健脾补肾、益气补血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西药副作用,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同时能降低患者停药后复发率,且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干扰素治疗病毒性丙型肝炎8例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扰素治疗病毒性丙型肝炎8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
2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
    2.1 im单独用药
    2.2 静滴与口服给药
3 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
    3.1 联合应用拉米夫定
    3.2 联合应用干扰素
    3.3 联合应用其他药物
4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
5 结语

(2)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课题理论研究
    Ⅰ. 中医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研究与治疗
        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概念
        2.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3. 难治性丙型肝炎辨证分型
        4.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Ⅱ. 西医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研究与治疗
        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概念
        2.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机制
        3.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案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2.3 疗程
        2.4 合并用药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项目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3.5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3.6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治疗不同的时间HCV-RNA对数比较
        4.3 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4.4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4.5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4.6 治疗过程中对于骨髓抑制的影响的比较
        4.7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4.8 总体证候疗效比较
        4.9 抗病毒疗效分病程比较
    5. 讨论
        5.1 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5.2 方药选择依据
        5.3 结果分析
    6. 结果
    7.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简介

(3)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课题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Ⅰ. 中医对肝胆的认识
        1. 中医学中“肝脏”的含义和实质
        2. 中医学对肝脏位置的认识及论述
        3. 中医肝脏的生理功能
        4. 肝与其他脏腑在生理上密切关系
        Ⅱ. 中医对胆腑的认识
        1. 中医对胆腑含义及位置的认识
        2. 中医对胆的生理功能的认识
        Ⅲ.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名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探讨
        3.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辨证诊断
        4. 中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5. 难治慢性丙型性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6. 丙型性肝炎中医药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评价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西医学对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Ⅰ. 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2. 传播途径
        3. 人群感染性
        4. 流行特征
        Ⅱ. 慢性丙型性肝炎的病毒学
        1. HCV分类
        2. HCV形态结构与生理性质
        3. HCV基因组结构
        4. HCV复制
        5. HCV变异
        Ⅲ. 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形态学改变
        Ⅳ. 慢性丙型病毒肝炎的致病机制与自然史
        1. 致病机制
        2. 自然史
        Ⅴ. 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学
        1. 临床诊断
        2. 实验室检查
        3. 血清生化学检测
        Ⅵ. 慢性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1. 基本治疗
        2. 药物治疗
        3. 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策略
        4. 丙型肝炎西医药临床研究存在问题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Ⅰ. 研究设计
    Ⅱ. 研究方案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 病例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研究病历的终止条件
        5. 剔除标准
        6. 病历脱落与处理
        7. 治疗方案
        7.1 研究方法
        7.2 治疗方法
        8. 观察指标
        9. 疗效判定
        9.1. 综合疗效判定
        9.2. 抗病毒疗效评定标准
        9.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9.4.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11.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12. 统计学方法
    Ⅲ. 结果
        1. 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
        1.1 两组性别比较
        1.2 两组年龄比较
        1.3 两组症状分布治疗前比较
        1.4 肝功能指标治疗前比较
        1.5 病毒定量治疗前比较
        2. 治疗组、对照组具体疗效比较
        2.1 两组治疗后体征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肝功能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病毒定量HCV-RNA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血常规指标疗效
        2.5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比较
        3. 安全性比较
        4. 小结
第三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Ⅰ. 研究讨论
        1. 研究的理论依据
        2. 研究的治疗原则
        3. 研究的中药基本方药物组成与意义
        4. 西医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丙型病毒的临床应用
        5. 研究的疗效分析
        5.1 临床综合疗效评价
        5.2 症候疗效的评价
        5.3 肝功能指标的评价
        5.4 病毒定量指标的评价
    Ⅱ. 研究的结论
    III. 研究的存在问题与展望
    Ⅳ.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简介

(4)保肝复功丸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基线比较
    4 结果
讨论
    1 中医理论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治则的阐述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的基本认识
    3 保肝复功丸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立论依据
    4 保肝复功丸的组方分析
    5 疗效分析评价
    6 安全性分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治疗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的认识
        1. 概述(概念及沿革)
        2.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病因方面
        2.2 病机方面
        3. 慢性丙型肝炎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4.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5.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6.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原则
        7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现状
        7.1 辨证论治分型治疗
        7.2 专方专药治疗
        7.3 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8. 讨论与展望
        8.1 证候分布特点方面
        8.2 临床研究方面
        8.3 实验研究方面
        8.4 治疗效果方面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认识和研究
        1. 丙肝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分型
        1.1 HCV的基本分子生物学特征
        1.2 HCV的基因分型
        2. 丙型肝炎病毒的疾病转归
        3. 慢性丙肝流行病学分布特点
        3.1 全球丙肝分布特点
        3.2 我国丙肝分布特点
        4.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4.1 临床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4.3 病理学诊断
        5.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细胞免疫
        5.1 CD4~+T细胞
        5.2 CD8~+T细胞
        6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
        6.1 干扰素分类
        6.2 利巴韦林
        6.3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方案
        6.4 其它潜在抗病毒药物研究
        7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生存质量研究
        7.1 生存质量与干扰素治疗
        7.2 生存质量与精神状况
        7.3 生存质量与慢性丙肝病情严重程度
        7.4 生存质量与非HCV相关因素
第二部分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证候分布特点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文献的整理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收集范围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收集方法
        1.5 评价与筛选方法
        1.6 资料处理及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收集结果
        2.2 证候分布
        2.3 证候因素(证素)构成及组合规律
        2.4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症状特征统计
        2.5 慢性丙型肝炎主要证型的症状特征
        2.6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2.7 公因子的提取及判识
    第二章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临床调查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调查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临床信息采集方法和数据库的建立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证候特点
        2.3 证型分布情况
        2.4 证候因素构成
        2.5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2.6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3. 小结
        4. 结语
第三部分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方案的研究
    1. 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
        1.1 目的
        1.2 研究设计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中止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用药
        4.2 西医对照组用药
        4.3 具体用药剂量及疗程
    5. 观察指标
        5.1 安全性指标
        5.2 疗效性指标
        5.3 评价性指标
    6 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方法
    8. 研究结果
        8.1 一般资料
        8.2 总体疗效分析
        8.3 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8.4 血清生化指标变化
        8.5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8.6 病毒学指标
        8.7 病理学
        8.8 生命质量分析(SF-36量表)
    9. 讨论
        9.1 中医治疗基本方组方特点
        9.2 西药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的临床的运用
        9.3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分析
    10. 结论
    11. 创新点
    1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流行病调查及各生化检测和B超表
附录2: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附录3:SF-36量表及计分方法
附录4:SF-36量表积分方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简介

(6)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症状判识及复方丙肝宁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1. 概念及病名沿革
        2.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病因
        3.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病机
        4. 慢性丙型肝炎病因病机研究现状
        5.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6.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
        7.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现状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1. 丙肝病毒特征及感染后自然史
        2. 流行病学分布特点
        3.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4.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细胞免疫
        5.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
        6.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生存质量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症状判识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调查范围
    七、调查内容
        (一) 一般资料
        (二) 证候学指标
        (三) SF-36量表
        (四) 慢性肝病问卷(CLDQ)
    八、统计分析
    九、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证候特点
        1. 症状分布
        2. 症状积分
        3. 公因子提取及判识
        (三) 生存质量分析
        1. SF-36量表
        2. 慢性肝病问卷(CLDQ)
    十、小结
    十一、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复方丙肝宁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病例来源
    四、诊断标准
    五、纳入标准
    六、排除标准
    七、研究方法
        (一) 用药方法及疗程
        (二) 观察指标
        (三) 疗效判定标准
        (四) 统计方法
    八、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总疗效分析
        (三) 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四) 血清生化指标变化
        (五)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六) 病毒学指标
        (七) 病理学改变
    九、讨论
        (一) 复方丙肝宁组方特点
        (二) 复方丙肝宁疗效分析
    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附录2:SF-36量表及计分方法
附录3:慢性肝病问卷CLDQ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云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HBV和HCV相关HCC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一 380例HBV和HCV相关HCV相关HCC回顾性分析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 结果
    1.3 研究一讨论
    1.4 结论
2. 研究二 HBV相关HCC介入术后PegIFN-α联合免疫调节剂辅助治疗疗效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5 研究二讨论
    2.6 结论
3.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HBV和HCV相关HCC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FibroTouch评价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西医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根据LSM评价治疗前肝纤维化程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3 根据LSM评价治疗3 个月后肝纤维程度及疗效
    2.4 根据LSM评价治疗6 月后肝纤维程度及疗效
    2.5 根据LSM的差值评价肝纤维化改善情况
    2.6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实验室检查比较
    2.7 ETV+大黄蛰虫丸与ETV的 LSM数值比较
LSM≥F1 的分析'>2.8 治疗6 个月两种治疗对改善F4>LSM≥F1 的分析
3 讨论
    3.1大黄蛰虫丸的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
    3.2 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3.3 肝纤维化逆转机理及临床研究
    3.4 肝纤维化诊断方法
    3.5 FT评价两种方案对肝纤维化程度分级分析
    3.6 FT评价两种方案对肝纤维化治疗前后差值的分析
    3.7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治疗
    3.8 传统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4 总结
5 不足与展望
    5.1 存在不足之处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其对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案
    三、试验药物
    四、随机方法
    五、实验室检测
    六、诊断标准
    七、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试验组TD患者的诊治及转归
    三、性别对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影响
    四、TD不同状况对抗HCV疗效的影响
    五、甲状腺抗体异常的构成
讨论

(10)健脾补肾、益气补血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丙肝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一、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研究
        二、丙型肝炎病毒研究
        三、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四、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五、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对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对丙肝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辨证分型
        三、中医对于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病例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二、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一) 病例纳入标准
        (二) 病例排除标准
        (三) 脱落标准
    三、研究方案
        (一) 研究方法
        (二) 实验方案
        (三) 合并用药
        (四) 观察指标
        (五) 判定标准
        (六)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处理
        (七) 数据管理
        (八)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数数据可比性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三、安全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一、中药基本方的组成及意义
    二、结果分析
        (一) HCV-RNA定量指标评价分析
        (二) 中医临床证候积分疗效评价分析
        (三) 肝功能指标评价分析
        (四) 外周血液分析指标评价分析
        (五) 复发率中男女比例分析
    三、不足与展望
        (一) 不足
        (二)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干扰素治疗病毒性丙型肝炎8例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19(12)
  • [2]清化瘀毒、益气养阴法联合干扰素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气虚瘀热证的临床研究[D]. 蔡潘松善(THAI PHAN TUNG TH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3]益气清化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正虚邪恋证的临床研究[D]. 黎氏白贤(LE THI BACH H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7)
  • [4]保肝复功丸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D]. 何燕.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2)
  • [5]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治疗方案的研究[D]. 刁青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2)
  • [6]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症状判识及复方丙肝宁治疗研究[D]. 方南元.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7]云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HBV和HCV相关HCC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D]. 姚自力.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FibroTouch评价大黄蛰虫丸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疗效分析[D]. 徐新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其对疗效的影响[J]. 邓莉平,韦芳菲,熊勇,高世成,张永喜.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8(02)
  • [10]健脾补肾、益气补血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丙肝临床观察[D]. 徐克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丙型肝炎8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