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

迈克尔·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文摘要

巴林特是布达佩斯学派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也是英国客体关系理论独立学派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了原始客体爱的思想,是思考母婴关系的先驱者之一。他认为原始客体爱是个体最早的原始客体关系,在此基础上,个体又会形成两个次级的原始客体关系,即亲客体倾向和疏客体倾向。巴林特反对弗洛伊德的原始自恋理论,认为自恋和恨都是原始爱的继发性现象。而且,他还提出了心理的三个区域,即创造区域、基本缺陷区域和俄狄浦斯区域。其中基本缺陷区域是其强调的重点,他认为基本缺陷是原始客体爱破裂的结果。在精神分析的治疗方面,巴林特发展了治疗性退行的思想,并根据退行目的不同将退行分为良性退行和恶性退行两类,认为只有良性退行才有利于治疗。他强调临床治疗中客体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解释和客体关系都是重要的治疗性动因。而且,他非常重视病人的非言语性移情的治疗价值,强调分析师在反移情中创设和维持适当的分析氛围,给予病人适当满足和挫折,以维持最佳的紧张水平的重要性,认为治疗效果取决于移情和反移情的相互作用。此外,他还基于客体关系提出了全新的创伤理论。巴林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积极推进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他提出独特的原始客体爱理论和治疗性退行的观点,倡导精神分析中的积极人性观,强调医患关系的互动作用。巴特林理论也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和不足,缺乏系统性,某些概念晦涩难懂,术语难以界定,理论著作中缺乏临床例证的说明,某些理论观点也受到了其他精神分析理论家的质疑。巴特林理论在今天仍对当代的精神分析领域、医学领域以及一些社会工作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论文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 四、研究内容与结论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巴林特的学术生平和思想来源
  • (一)生平与著作
  • (二)思想来源
  •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2.桑多尔·费伦茨
  • 3.约翰·里奇曼
  • 4.奥托·兰克
  • 二、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
  • (一)原始客体爱
  • 1.原始客体爱的含义
  • 2.原始客体爱的生物学基础——母婴本能上的相互依赖
  • 3.原始客体爱与生殖欲期爱
  • 4.原始客体爱的两种间接实现途径
  • 5.原始客体爱的两种继发性现象
  • (二)两种次级的原始客体关系——亲客体倾向和疏客体倾向
  • 1.亲客体倾向与疏客体倾向的概念来源
  • 2.亲客体倾向与疏客体倾向的形成
  • 3.亲客体倾向与疏客体倾向:两种性格类型
  • (三)心理的三个区域
  • 1.俄狄浦斯区域
  • 2.基本缺陷区域
  • 3.创造区域
  • 三、巴林特的精神分析治疗观
  • (一)治疗的最终目标
  • (二)治疗过程:新开始阶段
  • 1.退行与新开始的含义
  • 2.新开始临床上的两个前提阶段——偏执阶段和抑郁阶段
  • 3.新开始产生的必要条件——适当满足和客体关系
  • (三)退行的两种临床表现:良性退行和恶性退行
  • (四)治疗方法
  • 1.解释与客体关系
  • 2.移情与反移情
  • 3.创伤与客体关系
  • 4.恨与分析治疗
  • 5.医患关系
  • (五)治疗案例
  • 四、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与其他客体关系理论的比较研究
  • (一)与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的比较
  • (二)与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的比较
  • 1.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 2.关于退行的观点
  • 五、对巴林特客体关系理论的评价
  • (一)主要贡献
  • (二)主要局限
  • (三)主要影响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无觉知条件下的客体注意效应[J]. 心理科学 2019(06)
    • [2].数据环境下的数描客体概念探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07)
    • [3].芳香弥散04[J]. 书城 2017(10)
    • [4].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05)
    • [5].教育与人生[J]. 教育 2017(52)
    • [6].“主客体理论”与环保法治建设[J]. 学术月刊 2017(04)
    • [7].我国民法典总则编私权客体制度的立法设计[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03)
    • [8].数字媒体时代下的公益微电影理论建构[J]. 西部广播电视 2018(06)
    • [9].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11)
    • [10].中外档案职业比较研究——以职业客体为视角[J]. 办公室业务 2015(21)
    • [11].“凡客体”“咆哮体”应区分使用场合[J]. 成才之路 2011(15)
    • [12].试论治安主体与治安客体之关系辨析[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05)
    • [13].林业行政处罚证明客体探析[J]. 森林公安 2010(03)
    • [14].浅论艺术设计客体的功能与形式表现[J]. 大众文艺 2013(11)
    • [15].论治安主客体研究的现实意义[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1(03)
    • [16].扩大实用新型保护客体的探讨[J]. 知识经济 2010(19)
    • [17].论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 [18].论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的关系[J]. 焦作大学学报 2008(03)
    • [19].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救济客体的认定[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1)
    • [20].哲学视域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J]. 科技风 2017(22)
    • [21].论群众工作的主客体统一规律[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10)
    • [22].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及其当代意义[J].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3].关于民法典规定客体制度的几点思考[J]. 政法论丛 2016(01)
    • [24].浅析手印的承痕客体与作案行为的关系[J]. 法制博览 2016(30)
    • [25].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J]. 读天下 2016(15)
    • [26].数字时代编辑主体客体研究[J]. 中国编辑 2013(03)
    • [27].写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J].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2)
    • [28].客体连续性的加工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5)
    • [29].浅谈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J]. 医院院长论坛 2010(04)
    • [30].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过渡客体”[J]. 教育学术月刊 2008(05)

    标签:;  ;  ;  ;  

    迈克尔·巴林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