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北宋时期,御史台和谏官始有和一的趋势,仁宗初年大体完全形成。北宋的台谏官人数相当少,品级也相对不高,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北宋皇权在制度设计上是充分彰显的,但“不杀士大夫”的普遍意识,使皇权强弱问题必须从文官集团的内部斗争中来考察。文官集团的两个代表性的集团,即执宰集团与台谏集团的角逐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皇权强弱问题的必要途径。宋代实行群相制,宰相的军权被枢密院分割,财政权被“三司”分割,还有人事权等也遭到分割。宰相、副宰相、枢密院的正负长官和“三司”的长官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宰辅辅政集团,这从制度上说是打压相权的表现。不过,宋初的相权还是比较强势的,仁宗年间有身为名臣的谏官较为提出意见:不要过度地剥削宰相的权利。认为宰相也应该完整地参与军事决策,否则,宰相就是一个责任不完全的宰相,这样宰相就可以或容易怠政。台谏官是士大夫集团内部可以最大限度与宰辅集团抗衡的一个特殊的团体,中国历代的谏诤传统以及他们自身人格的理想化追求,使他们成为宰辅集团的最大监督者。所以,北宋宰相制度和权力的复杂性,使对它的制约只能更多地依赖于谏官集团。仁宗明道年间,仁宗废后事件爆发,皇帝躲在幕后,时任宰相站在皇帝一边支持废后,而台谏官倾力反对。废后终成功,但结局是皇帝懊悔,宰相大失天下人心,而台谏集团紧密团结,获得了舆论的同情和道义上的成功。从整体上总结北宋台谏官对宰相的制约,首先是有一个良好的谏诤环境,还有就是台谏官敢于进谏,全方位限制宰相;御史台长官是宰相候选人;台谏官的身份特殊,群体势力强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