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核天体物理中,核反应过程的研究对了解早期宇宙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与天体物理相关的核反应截面(σ(E))必须得到准确地测量。然而,由于反应核子之间库仑势的排斥作用,在天体物理学能区核反应截面的直接测量显得异常困难。因为当粒子动能远低于反应核子的库仑位垒时,核反应截面随能量的降低而急剧下降,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将该能区的核反应截面用随能量降低而变化缓慢的天体物理学S(E)因子表示。在不受环境电荷的干扰时,裸核的核反应截面为σbare(E),相应的天体物理学因子为Sbare(E)。然而,在实验室条件下靶(或弹)核通常是处于一定的电荷环境中,甚至是以中性原子形式存在。因此,部分环境电荷将对反应核子之间的排斥库仑势起到屏蔽或削弱作用,使得实际测量的核反应截面有所增强(σscreened(E)),相应的S(E)因子为Sscreened(E)。与裸核核反应截面相比,实际测量截面增强了f(E,Us)倍,其中f称为核反应截面的增强因子,Us为环境电荷提供的屏蔽能。轻核反应的Sbare(E)因子-般采用参数化的多项式表示,其通常由拟合高能区(Us/E<<100)实验数据得到。然后,通过拟合屏蔽效应较为明显的低能区实验数据得到环境电荷的屏蔽势(Us)。近年来,有大量报道表明在金属环境中D+d和6/7Li+d/p反应的屏蔽势存在异常增强现象。与气体环境相比,在金属环境中不仅要考虑束缚电子的屏蔽作用而且还要考虑自由电子的屏蔽作用。然而,金属环境中D+d反应屏蔽势的测量结果显示,在绝大多数金属环境中Us>300 eV,这远远超出了电子屏蔽势的理论期望值(~80 eV)。金属环境中6Li(d,α)4He和7Li(p,α)4He反应的屏蔽势测量值甚至超过1000 eV,例如:在PdLix靶中,Us=1400±480 eV和3790±330 eV;在固态锂靶中,Us=1280±60 eV。这些异常的实验结果迫切要求对金属环境中低能核反应的屏蔽效应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工作利用固态和液态金属锂靶进行相关实验测量,其目的主要是:1)、通过比较气态、液态和固态环境中屏蔽势的差异,观测屏蔽势是否受物相的影响;2)、通过比较不同温度的液态锂环境中屏蔽势的差异,观测屏蔽势是否受温度的影响。本研究工作是在日本东北大学理学部原子核研究所的低能强流加速器平台上开展的。分别利用低能(22.5~70 keV)质子束和氘束轰击纯金属锂靶,并通过改变锂靶的物相或温度观测6Li(d,α)4He和7Li(p,α)4He反应出射带电粒子产额的变化。通过比较固态环境和液态环境以及文献报道的气态环境中的屏蔽效应,发现:固态和液态环境中6Li(d,α)4He反应屏蔽势的差异为74±68 eV,7Li(p,α)4He反应屏蔽势的差异为98±176 eV;气态和液态环境中6Li(d,α)4He反应屏蔽势的差异为235±63 eV,7Li(p,α)4He反应屏蔽势的差异为140±82 eV。通过与文献报道的气态环境中6Li(d,α)4He反应屏蔽效应的比较,得到不同温度的液态锂靶中屏蔽势存在明显的差异。如,T~222℃时,ΔUsliq.-mol.=297±40 eV;T~259℃时,ΔUsliq.-mol.=260±32 eV;T~303℃时,ΔUsliq.-mol.=223±36 eV和T~327℃时,ΔUsliq.-mol.=119±35 ev;然而,Sbare(E)因子的不确定性使得无法得到各种条件下屏蔽势的绝对值。在实验数据分析中,通过比较厚靶条件下的修正S(E)因子(S*(E)),得到了各种环境中的屏蔽势与Engstler等人测量的分子环境中屏蔽势的差异。本论文实验结果显示:1)、屏蔽势受物相影响(Uliquid>Usolid>Ugas);2)、屏蔽势受环境温度影响(Us(Tlow)>Us(Thigh))。本论文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指数余弦库仑屏蔽势的精确能谱[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2].激光场中极化势对电子-氦原子散射影响[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2(05)
- [3].基于等离子体环境涨落的原子结构计算模型[J]. 物理学报 2011(05)
- [4].温稠密等离子体中Al~(12+)离子的光电离过程[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20(06)
- [5].Debye屏蔽势下的Na原子[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14(05)
- [6].Geant4模拟在特洛伊木马方法中的应用[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14(02)
- [7].利用D-D核反应研究低能区氘与重原子碰撞的屏蔽库仑势[J]. 核技术 2014(10)
- [8].金属环境中低能D(d,p)T反应的研究[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8(03)
- [9].空气中带电微粒的成核机理[J]. 大学物理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