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时间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时间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文摘要

“时间”概念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以及《资本论》中经常谈及的一个极有意义的概念。对于马克思的时间观,我们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研究和考察。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它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认识论的视角强调其科学性的方面,且马克思的时间观作为一种认识论已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但是,从实践和劳动视角出发对马克思的时间观进行研讨,深入挖掘马克思的时间观对人的劳动、自由乃至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这一工作仍然有待深入。马克思的时间学说对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论述无不告诉我们:自由时间、闲暇、休息时间等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由时间、闲暇、休息时间等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与和谐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基于此,本文对马克思的时间观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时间观的扬弃”是以对马克思的时间观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哲学史上四个主要代表人物为线索,具体考察了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康德以及黑格尔时间观的批判、继承、丰富和发展。通过对西方传统哲学时间观的扬弃,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时间观,并指出了这种时间观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上的意义所在,从而树立了完整意义上的时间的形体化——“感性的”、“实践的”、“历史的”时间而非“实体化”、“抽象化”的时间。第二部分具体考察并阐释了马克思的时间观的深刻涵义。指出时间问题就是感性问题、是人的问题,揭示了时间的感性本质。然后马克思又进一步分析了时间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指出自由空间以自由时间为条件,劳动时间是人生存发展之必需,劳动者获得自由的根本条件是工作日的缩短,从而进一步指出自由时间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意义。第三部分分析和评价了对马克思的时间观的认识误区。对当下人们不良工作休闲生活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从而指出过度休闲而不劳动和过度劳动而不休闲所带来的二者比例失衡其后果是对等的。过度休闲和过度劳动都不利于人的自由和发展。第四部分论述了马克思的时间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意义。说明了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树立时间的节约意识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利用时间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当今社会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时间观,为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思路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二、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三、本文研究思路和旨在解答的问题
  • 正文
  • 一、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时间观的扬弃
  • (一) 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超越
  • (二) 对德谟克利特时间观的批判
  • (三) 对康德先验直观形式时间观的批判
  • (四) 对黑格尔关于自由时间和社会时间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二、马克思的时间观的丰富内涵和多重意蕴
  • (一) 时间问题即是人的问题
  • (二) 自由空间以自由时间为条件
  • (三) 劳动时间是人生存发展之必需
  • (四) 劳动者获得自由的根本条件是工作日的缩短
  • (五) 自由时间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意义
  • 三、对马克思时间观认识误区的分析
  • (一) 工作时间仅是单纯追求效率的过程
  • (二) 休息时间是以高度的时间意识为特征的有限时段
  • (三) 闲暇的物质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 四、马克思的时间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意义
  • (一) 树立时间的节约意识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
  • (二) 科学利用时间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 (三) 休息时间是保证人的生命存在状态的内在需要
  • (四) 创造更多自由时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光照的世界与善照的世界——西方传统哲学两重世界理论新解[J]. 齐鲁学刊 2020(02)
    • [2].马克思哲学之前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实践概念[J]. 党史博采(理论) 2016(06)
    • [3].原罪的身体:西方传统哲学中身体的遮蔽之路[J]. 中州学刊 2011(04)
    • [4].论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及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扬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01)
    • [5].解构的哲学“来源”及“本身”[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9(04)
    • [6].论西方传统哲学观的知识论立场及其理论困境[J]. 兰州学刊 2009(09)
    • [7].基于存在和存在者角度的西方哲学史分析[J]. 当代教研论丛 2020(09)
    • [8].论马克思的精神生活观[J]. 哲学动态 2015(10)
    • [9].西方传统哲学中Being的词源学考察研究[J]. 消费导刊 2010(02)
    • [10].自由在西方传统哲学发展中的逻辑进程[J]. 学术交流 2012(02)
    • [11].马克思的尊严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J]. 学习月刊 2011(24)
    • [12].意识哲学,还是身体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理论范式的重新认识[J]. 世界哲学 2008(04)
    • [13].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社会意义[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4].马克思哲学观的非概念性特点[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3)
    • [15].论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J]. 学理论 2012(13)
    • [16].从话语视角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 理论探索 2019(03)
    • [17].巴门尼德“存在”论哲学[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08)
    • [18].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内涵及其对传统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J]. 企业导报 2011(01)
    • [19].论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旨趣[J]. 凯里学院学报 2010(04)
    • [20].论马克思的“生活”概念[J]. 江汉论坛 2015(08)
    • [21].评析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 [22].论人的“本质交换”——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一种视角[J]. 理论探讨 2008(01)
    • [23].从哲学到哲思——中国哲学对哲学当代存在形态的启示[J]. 长白学刊 2009(02)
    • [24].论马克思对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12)
    • [25].西方传统哲学中人的超越性问题探究[J]. 人民论坛 2011(24)
    • [26].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及其演变[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2)
    • [27].《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J].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6(04)
    • [28].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类性[J]. 学术探索 2013(01)
    • [29].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 [30].马克思新哲学的思维逻辑[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标签:;  ;  ;  ;  ;  

    论马克思的时间观及其当代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