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腹腔感染状态下大鼠肠粘膜形态学和通透性改变以及机体产生细胞因子的变化,研究腹腔感染所致肠源性内毒素易位途径和分布规律,研究肠源性内毒素易位导致全身循环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免疫失衡的规律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探讨调节性T细胞在机体免疫状态变化中的作用,探讨清热解毒方剂的肠屏障保护功能和影响机体免疫状态的机制。方法:采用人工胃液联合大肠杆菌腹腔内注射的方法制作大鼠腹腔感染致MODS模型,观察造模后回肠、肠系膜淋巴结、肺、肝、脾、肾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测定血浆内毒素、血清TNF-α、IL-6、IL-10水平;检测肺组织MPO、血清ALT、Cr含量;测定各组动物6小时尿液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浓度的比值(L/M):以FITC标记的LPS灌胃,用荧光化学发光检测仪检测门静脉血、乳糜管淋巴液、腹主动脉血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肝、肺、肠、脾组织FITC荧光强度;运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大鼠造模后腹主动脉血和肠系膜淋巴结中Th1/Th2比值和调节性T细胞所占比例的变化;同时观察清热解毒方剂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肠粘膜镜下形态学发生改变,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同时伴有血清ALT、Cr及肺组织MPO的升高,L/M比值显著升高,脏器组织中FITC-LPS含量由高至低为:肠系膜淋巴结、肺、肝、肠、脾,体液中FITC-LPS含量以乳糜管淋巴液含量最高,清热解毒方剂可以降低腹腔感染时肠粘膜的通透性,降低血中内毒素和细胞因子水平。模型组全身循环中Th1/Th2在造模后早期升高,从造模后24h开始显著下降,而肠系膜淋巴结Th1/Th2在造模后12h开始持续降低,即肠系膜淋巴结Th1/Th2的降低早于血液循环中该比值的降低。模型组循环中Treg细胞比例在6 h显著降低,24h开始持续升高,与循环中Th1/Th2的变化呈线性负相关(r2=0.811),肠系膜淋巴结Treg细胞比例在6 h显著降低,12h明显升高,48h、72h继续上升,与肠系膜淋巴结Th1/Th2呈线性负相关(r2=0.841)。清热解毒方剂治疗组全身循环中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的Th1/Th2和Treg的升高或降低的幅度均低于模型组。结论:重度腹腔感染可造成肠屏障结构破坏及通透性增加,发生肠源性内毒素易位;肠源性内毒素在腹腔感染早期主要经肠淋巴途径进入循环,表现为内毒素在乳糜管及肠系膜淋巴结、肺、肝组织中的含量较高;清热解毒中药可明显抑制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内毒素易位,有效降低腹腔感染大鼠血中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水平,减轻脏器的损害。腹腔感染早期,机体Th1型反应占优势,随着肠源性内毒素易位的增加,Th2型反应逐渐增强,出现Th1向Th2的漂移,清热解毒方剂可以显著减轻Th1型和Th2型反应的程度;腹腔感染导致循环中Treg细胞比例升高,是导致Th1向Th2的漂移的重要原因,清热解毒方剂可以显著减轻Treg细胞比例升高的幅度,起到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的作用。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在腹腔感染早期先于全身循环出现Th1向Th2的漂移,导致肠系膜淋巴结发生细胞免疫抑制,对肠源性内毒素清除能力降低,加重内毒素淋巴途径易位,诱导和/或加重了机体免疫抑制,清热解毒方剂可以显著减轻肠系膜淋巴结中Th1型和Th2型反应的程度以及提高Th1/Th2比值;腹腔感染早期,肠系膜淋巴结Treg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是导致Th1向Th2的漂移的重要原因,清热解毒方剂可以显著减轻Treg细胞比例升高的幅度,从而起到维持肠系膜淋巴结免疫平衡的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腹腔感染论文; 肠屏障论文;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论文; 辅助细胞论文; 调节性细胞论文; 免疫平衡论文; 清热解毒方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