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炭疽病菌论文-程欢欢,余水,姚伟伟,李忠,彭丽娟

辣椒炭疽病菌论文-程欢欢,余水,姚伟伟,李忠,彭丽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辣椒炭疽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辣椒,芽孢杆菌,生物防治,炭疽病

辣椒炭疽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程欢欢,余水,姚伟伟,李忠,彭丽娟[1](2019)在《辣椒炭疽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及田间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贵州省湄潭县辣椒炭疽病发病地块采集健康辣椒根际土壤,分离得到芽孢杆菌,用稀释平板法获得2株具有明显拮抗的芽孢杆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测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出这2株芽孢杆菌分别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株芽孢杆菌均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生物膜结构,均可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嗜铁素和磷酸酯酶等生防相关酶。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株菌均对辣椒炭疽病均具有明显防效,其防治效果分别为36. 59%、55. 61%。(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妮,尹显慧,彭丽娟,李荣玉,龙友华[2](2019)在《辣椒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杀菌剂毒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村辣椒基地采集疑似炭疽病的典型的自然发病辣椒果实,采用组织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确定病原菌的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8种杀菌剂对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引起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村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为尖孢炭疽菌Capsicum acutatum。室内毒力测定发现8种杀菌剂对尖孢炭疽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5%咪鲜胺EC和30%吡唑醚菌酯SC抑制效果最好,EC_(50)分别为0.253 5 mg/L和0.720 3 mg/L;其次为22.5%啶氧菌酯SC和22.7%二氰蒽醌SC,EC_(50)分别为7.249 5 mg/L和21.664 5 mg/L。将30%吡唑醚菌酯SC和22.7%二氰蒽醌SC按照9∶1、6∶4、3∶7、4∶6的比例混配,联合毒力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两者混配对该病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25%咪鲜胺EC和22.5%啶氧菌酯SC以6∶4、4∶6、8∶2的比例进行混配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引起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村辣椒基地辣椒炭疽病的致病菌为尖孢炭疽菌。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和二氰蒽醌对该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为辣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4期)

任艳玲,王涛,王力,杨丰,何丝汀[3](2019)在《12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出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化学杀菌剂毒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多菌灵、氟硅唑、腐霉利、己唑醇、嘧菌酯、溴菌腈、菌核净、噻呋酰胺和嘧霉胺,EC_(50)值分别为0.43、057、1.20、3.27、7.97、11.80、13.96、41.71、105.07 mg·L(-1);生物杀菌剂毒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丁子香酚、多抗霉素和中生菌素,EC_(50)值分别为1.84、8.02、20.48 mg·L(-1)。研究结果为防治辣椒炭疽病提供了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9年07期)

赵园园,刘议蔚,张正海,曹亚从,于海龙[4](2019)在《辣椒炭疽病基因紧密连锁的KASPar标记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辣椒炭疽病抗性基因的遗传规律。在5号连锁群中,定位辣椒炭疽病抗性主效基因AnR_(GO)5,并开发分子标记。【方法】以高抗炭疽病品种PBC932(Capsicum chinense)为父本,以高感炭疽病的中早熟材料77013(Capsicum annuum)为母本杂交产生BC_4S_1、BC_4S_2群体,用于辣椒绿熟期抗炭疽病基因定位。选用尖孢炭疽菌为试验用菌,采用显微注射法对绿熟果接病,根据病斑直径进行表型分析。根据抗、感亲本重测序结果,开发与绿熟期抗炭疽病连锁的Kaspar标记。【结果】辣椒果实表面病斑直径呈连续分布,符合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通过连锁分析,将炭疽病抗性基因AnR_(GO)5定位在5号连锁群的标记P5L-866与标记P5L-259之间,遗传距离2.9 cM。开发的标记P5L-117与基因紧密连锁,标记准确率93.5%。【结论】在辣椒的BC_3S_1群体中,将果实绿熟期抗性基因定位于5号染色体的标记区间内。辣椒炭疽病抗性遗传为显性遗传,是由两对主效基因控制的。(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潘锡梅,胡发富[5](2019)在《几种杀菌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田间药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控制辣椒炭疽病发生为害,筛选出防治效果好的药剂,采用43%硅唑·咪鲜胺水乳剂1 500倍液、70%苯醚·咪鲜胺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30%溴菌·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粉剂3 000倍液、2.1%丁子·香芹酚水剂600倍液进行防治辣椒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在辣椒结果初期第1次施药预防,炭疽病发病初期第2次施药防治,间隔7d第3次施药.第3次药后10d调查,30%溴菌·咪鲜胺1 000倍液、2.1%丁子·香芹酚600倍液、43%硅唑·咪鲜胺1 500倍液、70%苯醚·咪鲜胺4 000倍液、75%肟菌酯·戊唑醇3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3.85%、82.03%、80.70%、78.29%和77.79%,可作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药剂轮换使用.(本文来源于《植物医生》期刊2019年01期)

于丽红[6](2019)在《聊城市辣椒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辣椒是聊城市的主要蔬菜作物之一。近年来,辣椒炭疽病在聊城市保护地及露地栽培中时常发生,造成辣椒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本文分析了辣椒炭疽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和原因,总结了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措施,以供辣椒种植户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申顺善,张涛,王娟,刘东平,张珊珊[7](2019)在《多粘类芽孢杆菌HK18-8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定殖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健康的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 et Zucc.)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生防菌HK18-8,为探究其对辣椒炭疽病的生防潜力,通过对峙培养和孢子萌发试验发现,HK18-8显着抑制短尖刺盘孢(Collectotrichum acutatum)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其抑菌带达到10mm,孢子萌发抑制率为70.15%;进行离体辣椒果实接种试验表明,HK18-8菌悬液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8.58%,其预防效果高于治疗效果,HK18-8的发酵液和菌悬液的防病效果显着;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其在辣椒果实的定殖能力,处理9 d时仍能保持10~6 cfu·g~(-1)以上;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HK18-8菌株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荣云[8](2018)在《几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药剂,对比了27.8%噻呋·苯醚甲悬浮剂、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22%嘧菌·戊唑醇悬浮剂、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8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75%异菌·多·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42%双胍·咪鲜胺可湿性粉剂937.5 g/hm~2、27.8%噻呋·苯醚甲悬浮剂375 g/hm~2对辣椒叶片和果实上炭疽病防效表现都非常好,建议生产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8年20期)

邢银田[9](2018)在《高温雨季 谨防辣椒炭疽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炭疽病是辣椒上的常发病害,尤其是在辣椒生长中后期,如遇高温潮湿天气,果实受灼伤后,更容易发生。辣椒炭疽病具有流行蔓延快、危害时间长、危害重、损失大等特点,对采收青果的辣椒,危害较轻;对采收红辣和干辣的影响较大,一般年份损失可达20%~30%,流行年份甚至(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8-07-19)

邢银田[10](2018)在《七八月辣椒炭疽病高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炭疽病是辣椒上的常发病害,尤其是在辣椒生长中后期,如遇高温潮湿天气,果实受灼伤后,更容易发生。主要危害果实和叶片,也可侵染茎部和果柄。具有流行蔓延快,危害时间长,危害重,损失大等特点,对采收青果的辣椒,危害较轻;对采收红辣和干辣的影响较大,一般年份损失可(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民报》期刊2018-07-17)

辣椒炭疽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村辣椒基地采集疑似炭疽病的典型的自然发病辣椒果实,采用组织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确定病原菌的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8种杀菌剂对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引起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村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为尖孢炭疽菌Capsicum acutatum。室内毒力测定发现8种杀菌剂对尖孢炭疽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5%咪鲜胺EC和30%吡唑醚菌酯SC抑制效果最好,EC_(50)分别为0.253 5 mg/L和0.720 3 mg/L;其次为22.5%啶氧菌酯SC和22.7%二氰蒽醌SC,EC_(50)分别为7.249 5 mg/L和21.664 5 mg/L。将30%吡唑醚菌酯SC和22.7%二氰蒽醌SC按照9∶1、6∶4、3∶7、4∶6的比例混配,联合毒力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两者混配对该病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25%咪鲜胺EC和22.5%啶氧菌酯SC以6∶4、4∶6、8∶2的比例进行混配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引起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村辣椒基地辣椒炭疽病的致病菌为尖孢炭疽菌。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和二氰蒽醌对该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为辣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辣椒炭疽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程欢欢,余水,姚伟伟,李忠,彭丽娟.辣椒炭疽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及田间防效[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2].王妮,尹显慧,彭丽娟,李荣玉,龙友华.辣椒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杀菌剂毒力测定[J].植物保护.2019

[3].任艳玲,王涛,王力,杨丰,何丝汀.12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J].中国瓜菜.2019

[4].赵园园,刘议蔚,张正海,曹亚从,于海龙.辣椒炭疽病基因紧密连锁的KASPar标记的开发[J].新疆农业科学.2019

[5].潘锡梅,胡发富.几种杀菌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田间药效[J].植物医生.2019

[6].于丽红.聊城市辣椒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9

[7].申顺善,张涛,王娟,刘东平,张珊珊.多粘类芽孢杆菌HK18-8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定殖能力[J].园艺学报.2019

[8].刘荣云.几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长江蔬菜.2018

[9].邢银田.高温雨季谨防辣椒炭疽病[N].河北科技报.2018

[10].邢银田.七八月辣椒炭疽病高发[N].河北农民报.2018

标签:;  ;  ;  ;  

辣椒炭疽病菌论文-程欢欢,余水,姚伟伟,李忠,彭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