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黄甘草汤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戴润[1](2020)在《刘玉宁教授应用益气通络消症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2-5期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和意义:近年来,对于CKD的中医中药研究逐渐进入微观领域,导师刘玉宁教授根据其多年的临床经验,观察总结出大部分慢性肾脏病患者存在气虚痰郁之证,结合“肾络症瘕”的理论,逐步确立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益气通络消症”的治疗大法,然而,针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较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尚待补充,对不同分期的用药差异尚缺乏进一步研究。基于以上背景,开展刘玉宁教授应用益气通络消症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1年期及6个月的疗效观察,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记录2017年9月1日-2019年6月30日所有就诊于东直门刘玉宁教授门诊或病房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并将所有纳入研究的1年期的CKD患者的首诊病历提取,记录首诊的症状和舌脉以及首诊处方,将用药频次最多的药物依次记录并对比各分期用药种类和各种药物的用量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用药组方思路,每3个月记录患者血肌酐、eGFR水平,连续观察12个月,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主要指标及次要指标的差异;研究周期为6个月的患者,每3个月记录患者血肌酐、eGFR水平,连续观察6个月,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指标差异。结果:出现频次最多(出现频次占比10%及以上)的症状分别是乏力、泡沫尿、大便粘滞、心烦易怒、口干、口粘、腰酸、水肿、眠差、尿黄、怕冷、口苦、恶心、夜尿频。在用药方面,出现频次大于等于70%的药物分别为:生黄芪、川芎、土鳖虫、柴胡、川牛膝、水蛭、黄芩、郁金、三棱、莪术、土茯苓、桃仁、红花、生山栀、炒枳实;其中生黄芪一味药应用比例达到100%。其中前排名前18味的药物在3个分期中无差别,每味药物的具体名次有差别。从用药差别来看,CKD 3期到CKD 5期的用药特点有以化痰祛湿渐渐向通络消症过度的趋势。这18味药物在各分期中的平均用药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周期为1年的患者在1年后较1年前肾小球滤过率得到改善的概率是82%;治疗1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小于20%的患者占比为12%。三个分期肾小球滤过率得到改善的概率分别是86%、81%、80%,eGFR变化率在-20%-0之间的概率分别是11%、11%、12%。在观察周期为6月的患者中,治疗6月后平均血肌酐下降38.14umol/L,eGFR值改善的概率为82%,治疗6月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小于20%的患者占比为10%。其中CKD2期的改善率为100%,CKD3期的改善率为89%,CKD4期的改善率为76%,CKD5期的改善率为76%。结论:1.刘玉宁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思路以“肾络症瘕”理论为基础,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创立慢性肾脏病治疗的“益气通络消症”疗法,重视健脾补肾,通调三焦,生黄芪、川芎、土鳖虫、柴胡、川牛膝、水蛭等18味药为此疗法的核心组方。2.刘玉宁教授应用益气通络消症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肾脏病,明显降低大部分患者的血肌酐水平,提高eGFR的水平。3.刘玉宁教授应用益气通络消症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1年后eGFR值改善的概率为82%,其中CKD3期的改善率为86%,CKD4期的改善率为81%,CKD5期的改善率为80%;治疗6月后eGFR值改善的概率为82%,其中CKD2期的改善率为100%,CKD3期的改善率为89%,CKD4期的改善率为76%,CKD5期的改善率为76%,提示越早使用此种疗法治疗,越有可能改善肾功能。
田莎,田雪飞,黄晓蒂[2](2020)在《大黄“给邪出路”拮抗药物性肝肾损伤探寻与评议》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大黄、下法、药物性肝肾损伤相关的临床及基础实验,从药物性肝肾损伤的机制,大黄的通便、利尿、利胆作用,大黄的保肝护肾作用,大黄保肝护肾的配伍规律等4个角度进行综合评述,探寻下法代表药大黄及以大黄为主的方药拮抗药物性肝肾损伤的有效性、机制及其常见配伍。急性药物性肝肾损伤具有"邪实"的特点,下法是一种"去莝除毒"的积极主动疗法之一。大黄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攻下药物,具有攻下积滞、利胆、利尿等功效,且具有保肝护肾作用,与补气、利水渗湿、活血祛瘀等药物配伍,有助于给药邪出路、净化排毒,是修复急性药物性肝肾损伤的有效治疗途径。
肖柳君[3](2020)在《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方黄甘颗粒(FHG)由6味中药(大黄、黄芪、炙甘草、干姜、北柴胡、附子)组成,拟开发为《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中药6类新药,旨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药复方新药作为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乃至今后中药新药研发的重点。面对很多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流感病毒性疾病等,西医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毒副作用严重,而中医药在各方面具有独特的治疗价值。中药复方新药则极大地体现中医中药的特色,依托中医的辨证施治和整体观思想的融合,中药复方新药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本文以复方黄甘颗粒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方中六味中药进行质量研究,建立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最后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复方黄甘颗粒有效活性成分,为使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的制定更具合理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复方黄甘颗粒饮片质量标准研究:对各批次的六味饮片照2015版一部药典要求进行检测,鉴于方中君药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低、重复性差等问题,通过对不同洗脱体积的40%乙醇进行考察、D101大孔吸附树脂洗脱流速、10种D101大孔吸附树脂泄漏曲线进行考察,以及对索氏回流后药材残渣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发现在供试品的制备过程中洗脱流速、D101大孔树脂的选择、提取方式等问题值得商榷。另外,通过借鉴黄芪薄层鉴别方法,对比D101大孔吸附树脂与中性氧化铝柱层析两种不同制样方法对黄芪样品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影响,为往后更合理地控制黄芪饮片的质量奠定基础。(2)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对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中大黄、炙甘草、黄芪进行薄层摸索,建立大黄、炙甘草鉴别方法,对中间体中活性成分黄芪甲苷进行方法学研究,为复方黄甘颗粒成品的质量奠定基础。同时,以总蒽醌为研究对象,对五种蒽醌类成分在煎煮液、浓缩液、喷干粉中量质传递情况进行考察,为复方黄甘颗粒制剂工艺稳定性提供支撑。(3)复方黄甘颗粒成品质量标准研究:建立复方黄甘颗粒成品中大黄、炙甘草、干姜薄层鉴别方法,对其中的双酯型乌头碱进行了限量检查,采用液相色谱建立复方黄甘颗粒成品中主要活性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黄芪甲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复方黄甘颗粒指纹图谱,以控制颗粒剂的质量。明确从饮片源头到成品制剂有效成分群量质传递规律,进一步说明该制剂工艺稳定、可靠。同时,也为中药复方新药的量质传递规律研究提供研究思路与方法。(4)网络药理学研究:以复方黄甘颗粒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复方黄甘颗粒“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为复方黄甘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潜在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预测黄芪甲苷、大黄素等活性成分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紧密相关,为复方黄甘颗粒指标成分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验证分析。结论:本文通过对六味饮片进行研究,并建立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草案,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复方黄甘颗粒发挥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进一步验证复方黄甘颗粒指标成分选择合理性,同时为中药复方新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樊威伟,张大宁[4](2019)在《张大宁从虚、瘀、湿、逆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文中提出张大宁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虚、瘀、湿、逆四个方面,虚证有脾肾气(阳)虚和肝肾阴虚两种;湿证有湿困、水湿之不同,共同造成湿浊内蕴;逆证主要为浊毒上逆;瘀证则贯穿于疾病始终。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而以肾气衰败、肾虚血瘀为本,湿浊内阻、浊毒犯逆为标,即虚、瘀、湿、逆相互夹杂为其病机。总体治疗原则为补肾活血以治本、祛湿降逆以治标,临证做到整体局部相结合、理证治病相结合、多种治法相结合。
范彩文[5](2017)在《姚树锦补脏通腑学术思想总结及扶正固肾解毒法治疗慢性肾衰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探索姚树锦教授(以下简称老师)“补脏通腑”学术思想渊源,挖掘、整理、阐释“补脏通腑”学术观点,梳理、提炼老师辨证规律,用药特点。总结老师扶正固肾解毒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经验,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分析,总结用药规律,并对扶正固肾解毒法治疗慢性肾衰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方法:理论学习及经验总结方面:1.研读经典及文献:研读经典,追根溯源,探求老师学术思想渊源。认真整理、学习老师着作、发表的学术论文、讲义、手稿及同门师长的经验总结相关文章,梳理、汇总老师学术思想脉络,与老师反复交流、沟通,力求完整准确总结老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2.跟师学习:抓住各种学习机会,如门诊、查房、病案讨论、小讲课、学术研讨会、学术思想专题学习班,反复揣摩总结老师诊治经验,提出学习工作中的问题,探讨学术观点。随时记录跟师笔记,认真总结典型病案,总结老师学术思想、辨证论治思路及用药规律。专病经验总结方面:通过对慢性肾衰诊治过程的跟踪,医案整理、疗效观察、用药分析,与老师进行讨论,总结老师扶正固肾解毒法治疗慢性肾衰辨证论治规律。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对老师治疗慢性肾衰的医案进行统计挖掘,总结老师治疗慢性肾衰用药规律。临床研究方面: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6例患者分为扶正固肾汤合益气活血解毒散治疗组和尿毒清对照组,以治疗3月为一疗程,治疗开始前及治疗1、2、3月后,进行症状积分统计、血红蛋白、血尿素、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检查,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理论及经验总结方面:1.理论渊源:老师“补脏通腑”学术思想源于经典古籍、前贤经验、家学积淀、个人临床经验总结创新。老师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受启发于《伤寒论》、《金匮要略》,通过《脾胃论》奠定脾胃中心观,《儒门事亲》启迪通腑与三焦分治思维,《丹溪心法》领会通补统一,《类经》巩固补法当阴阳平衡,《寿世保元》确立先后天并重思想,《温病条辨》使纵向辨证,三焦分治进一步明晰,近代医家博采众长、灵活多变的诊治思路,使通补进一步细化,在汲取前贤经验,秉承家学“男子注重益气补肾,女子注重养血疏肝,小儿注重消导健脾,老人注重平补阴阳”教诲,结合多年临证实践,不断探索总结,最终形成“补脏通腑”学术思想。2.“补脏通腑”学术思想阐释:老师认为当从“物质基础”不足和“功能活动”低下认识“脏病”,从“代谢障碍”来认识“腑病”。“物质基础”不足和“功能活动”低下揭示了“脏虚”的本质,“代谢障碍”则是“腑实”产生的原因,从脏腑虚实,升降失调中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脏精固密,腑气畅通,三焦气机畅达,正气旺盛,邪气不侵,阴阳升降有序,人体健康无病,反之,百病由生。三焦为人体之大腑,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分居其中,老师认为“一处结,处处结”,上中下三焦不通是脏腑功能异常的必然结果,有“脏虚”导致不通,也有“标实”导致不通,为达到“一处通,处处通”,必然畅通三焦,根据脏腑位居三焦的不同,补脏以扶助正气,通腑以祛除邪气,补益心肺,宣畅上焦;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斡旋中焦;调补肝肾,降浊疏利,清理下焦,达到“清阳归五脏,浊阴归六腑”疗效。3.“补脏通腑”的临床实践:老师临证实践中补五脏,注重正气来复,以脾胃为中心,“执中央,运四旁”;注重培补肾元,“固肾气,增动力”;“补肺气,防外患”,以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补气阴,宁心神”以安定五脏六腑之大主;“疏柔肝,养气血”,注重气血和调。通六腑,重在调畅三焦,通泄三焦之蕴滞,治法与方药皆应顺从脏腑宜升或宜降之性,应用中当“和阴阳,调升降”,“畅三焦,通腑气”。补脏通腑,孰轻孰重,贵在辨证,临证中当根据脏腑不同特点,通补结合,升清降浊。根据三焦特性,通过宣畅上焦、斡旋中焦、通降下焦,三焦分治,补脏通腑,通补结合。4.“补脏通腑”的处方用药规律:①老师注重扶正固本,扶助正气,善用参类。擅长使用西洋参、红参、太子参及党参,强调用参时必须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不同的参。健脾调气,善用经验方“芪苡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利水渗湿,“沉苏四逆散”升清降浊,调畅气机,“消胀理气汤”以降促升。②益气养阴,以“玉屏风散”补肺气,宣上焦,“生脉饮”补气阴,宁心神,“升降散”宣上焦,通下焦,上下同治。③滋补肝肾,重镇固涩同施。以“固腰四味”强腰固肾、“缩尿四味”、“消白四味”益肾缩泉固精;“三胶饮”填精益髓,滋补肝肾;“降压四味”滋肾柔肝,协同“重镇四味”平肝潜阳,镇心安神,潜阳降压;“利尿三味”通下焦,利湿浊,给邪去路,“润导三味”养血益肾,润导降浊,使浊毒排泄。④验方集锦是老师家传及个人经验汇总精华,临证应用中“有是证,用是方”。“咳痰四味”、“软坚散结五味”、“平化饮”、“化瘀三味”、“活血三味”、“镇痛饮”、“四虫饮”,广泛应用于化痰止咳、软坚散结消瘤、活血化瘀、搜风通络、化瘀止痛诸法之中,用于治疗咳喘、各种肿瘤、冠心病、风湿关节病等多种病症。⑤老师精品散剂是对家传经验的继承和发扬,成为老师治疗疑难重症的特色方剂。如“益气活血解毒散”治疗慢性肾衰,“醒神开窍散”治疗神昏窍闭之证,“通络消瘤含化散”治食道癌,“疳积散”治疗儿科郁积诸证,疗效卓越。专病经验总结方面:1.对慢性肾衰病因病机的认识:老师运用三焦理论辨治慢性肾衰,认为本病以肺脾肾亏虚为本,以水湿浊毒瘀血弥漫三焦为标。肺脾肾亏虚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水湿浊毒瘀血弥漫三焦是病机演变关键。2.治疗慢性肾衰经验:分三焦论治,扶正固肾解毒治疗慢性肾衰。①健脾和胃,斡旋中焦,气血充足是基础:将慢性肾衰中焦失调表现出的诸多症状,归纳为中焦证,分为脾虚湿阻和湿热停滞二型。脾虚湿阻型,治以健脾化湿,方以扶正固肾汤、消胀理气汤、利尿三味化裁;湿热中阻型,治以清热利湿,方以黄连温胆汤、左金丸、制酸三味加减。②调补心肺,补益肝肾,五脏协调是关键:上焦为心肺所主,为水气代谢之上源,水汽代谢失常致上焦不通,补益心肺宣畅上焦以固本。上焦证分为肺气不固和心气不足二型。肺气不固型治当益气固表,兼加痰浊佐以化痰利水,方以玉屏风散、咳痰四味化裁。心气不足型当补气养阴,兼有瘀血水湿,当活血利水,方以生脉饮、化瘀三味、利尿三味化裁。肝肾亏虚,既可出现阴虚阳亢于上,又可出现肾虚不固,精微外泄,下焦疏泄不利,浊毒停滞的下焦证。针对阴虚阳亢型,治以平肝潜阳,采用重镇四味、降压四味、生脉饮化裁。肾虚不固型,治以益肾固涩,益精填髓,利湿化浊。③病及后期,宣上通下,疏畅三焦:慢性肾衰日久,湿浊久稽,弥漫三焦,升清降浊失司,出现浊毒弥漫三焦证,是本病晚期发展的必然趋势。治当健脾化湿,宣清导浊,活血利水,方以宣清导浊汤、活血三味、扶正固肾汤、利尿三味化裁。④扶正解毒应贯穿治疗慢性肾衰始终:老师认为祛除蕴滞三焦的水湿浊毒瘀血,是治疗慢性肾衰的必然措施,五脏亏虚是本,水湿浊毒瘀血停滞为标,扶正解毒应贯穿治疗慢性肾衰始终。“益气活血解毒散”老师是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方,与汤剂协同使用。3.慢性肾衰用药规律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对姚树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289首方剂进行“频次统计”、分类计算、组方规律分析,得到老师治疗慢性肾衰的方剂药物模式频次29种,药物关联规则32组,与学生总结老师用药规律一致,充分显示出老师用药显性经验。药物间关联系数大于0.03的药物组合13组,这些组合中,所用药物大部分为精品药材,反映出治疗慢性肾衰所用精品散剂的隐性规律。药物核心组合15组,聚类推演出新处方8首,是对老师用药经验的深层次挖掘,显示老师显性经验的同时,挖掘出老师使用而未被总结出的隐性经验。临床研究方面:1.目的:通过对老师“补脏通腑”学术思想的学习和总结,为了更好继承老师治疗慢性肾衰经验,将老师的扶正固肾解毒法应用于临床进行研究观察,在实践中进行了疗效观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慢性肾衰功能衰竭病例76例,采用EXCEL随机数字法,按1:1比例,根据其就诊顺序,随机分配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治疗组予以采用老师“扶正固肾汤”合“益气活血解毒散”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口服“尿毒清颗粒”,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周期为3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月、2月、3月后,记录症状积分、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进行疗效分析。3.结果:①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34例,显效9例(26.47%),有效8例(23.53%),稳定13例(38.24%),无效4例(11.76%),总有效率88.23%。对照组33例,显效 2 例(6.06%),有效 5 例(15.15%),稳定 8 例(24.24%),无效 18 例(54.54%),总有效率45.45%。两组比较临床疗效的构成有显着差异(秩和检验,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②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完成实验治疗组34例,痊愈4例(11.8%),显效8例(23.53%),有效19例(55.88%),无效3例(8.82%),总有效率91.18%。完成实验对照组33例,痊愈0例,显效3例(9.09%),有效16例(48.48%),无效14例(42.42%),总有效率57.57%。两组比较中医证候有显着差异(秩和检验,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③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对比: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疲倦乏力、面浮肢肿、肢体困重、纳呆呕恶、腰酸膝软、畏寒肢冷、面色晦滞、腰痛、脘腹胀满、夜尿清长症状改善差异不明显(p>0.05),在治疗2个月后及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疲倦乏力、面浮肢肿、纳呆呕恶、腰酸膝软、畏寒肢冷、面色晦滞、腰痛、夜尿清长症状改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肢体困重、脘腹胀满、口中粘腻、皮肤瘙痒、尿少色黄、大便不实、大便干结等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组组治疗方案对受试者口中粘腻、皮肤瘙痒等症状改善差异均不明显(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方案对于疲倦乏力、面浮肢肿、纳呆呕恶、腰酸膝软、畏寒肢冷、面色晦滞、腰痛、夜尿清长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对于肢体困重、脘腹胀满、口中粘腻、皮肤瘙痒、尿少色黄、大便不实、大便干结等症状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差异不明显。④两组生化指标对比:针对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指标,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同组治疗3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结论:①“扶正固肾汤”合“益气活血解毒散”对于慢性肾衰患者的症状、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血尿酸、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②老师以三焦理论辨治慢性肾衰,运用“补脏通腑”学术思想,采用扶正固肾解毒法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研究成果:在师承学习3年期间,有幸得到老师悉心指导,通过研读经典及老师着作、整理老师文稿、手稿、讲义,跟师门诊、会诊、查房、病案讨论、答疑解惑多种途径,对老师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挖掘,对“补脏通腑”学术思想从渊源到理、法、方、药各个层次进行系统总结。并对“补脏通腑”学术思想在专病中应用进行发掘,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扶正固肾解毒法治疗慢性肾衰中的经验进行深入总结提炼,并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收到预期疗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总结出治疗慢性肾衰的有效方药。
邱斌辉[6](2017)在《真实世界研究评价益气化痰、通络消积法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肾脏疾病进展的最终结局,属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症状、延缓肾功能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刘玉宁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明确刘玉宁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用药规律。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以及Scr、eGFR变化评估益气化痰、通络消积法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临床疗效。通过自身对照研究,观察CKD3-4期患者治疗(益气化痰、通络消积法)前后Scr和eGFR的变化及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急性加重的过程。为今后临床开展中医药改善CKD3-4期患者肾功能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1.疗效学研究一:通过真实世界的研究方法,纳入227例CKD3-4期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与病情需要分为西医基础治疗加中医辨病、辨证之益气化痰、通络消积汤药组和西医基础治疗组,其中对照组88例,治疗组139例,观察24周,拍照记录24周治疗前后患者病历资料,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Scr和eGFR的变化。2.疗效学研究二:纳入84例CKD3-4期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Scr和eGFR的变化和比较治疗前24周差值与治疗后24周差值判断是否存在急性加重的过程。3.用药规律研究: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详细记录刘玉宁教授首诊用药情况,确定首诊处方各药物的使用频次,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根据结果绘制出用药规则网络图。结果1.疗效学研究一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75.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是53.4%,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Scr、eGFR、中医证候积分基线值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Scr、eGFR与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Scr、eGFR与治疗后比较具有高度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中医证侯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两组中医证侯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后积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改善程度有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疗效学研究二结果:针对84例患者的自身对照研究中发现受试者治疗后Scr、eGFR与治疗前相比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同时比较受试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治疗前24周差值与治疗后24周差值,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用药规律研究结果:通过分析131首慢性肾脏病3-4期的医案处方,提取了核心药物有生黄芪、柴胡、郁金等11味药物,明确了刘玉宁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处方药物的使用频次规律及药物间的关联规则。结论1.西医基础治疗加中医辨病、辨证之益气化痰、通络消积汤药组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可降低血肌酐、并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肾功能,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2.针对84例患者的自身对照研究中发现,益气化痰、通络消积汤法可改善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的肾功能,且发现这些受试者存在慢性进展的过程,不存在急性加重的过程。3.刘玉宁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始终坚持辨病、辨证相结合,把体因并治,攻补兼施作为主要治疗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等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快速继承、挖掘名老中医临临证经验。4.以上临床研究表明,益气化痰、通络消积法对慢性肾脏病3-4期有较好的疗效,主要表现为降低血肌酐、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改善肾功能。
郭金彪[7](2017)在《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血中SIL-2R、TNF-α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脾肾气虚证患者血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 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的影响。方法:1.根据病例纳入标准,对60例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脾肾气虚证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将60例患者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均嘱患者优质低蛋白饮食;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尿毒清颗粒”;治疗组亦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两组的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2.观察两组患者肾功中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酸(Uric acid,UA),血常规中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电解质中钙(Calcium,Ca)、磷(Phosphorus,P)、钾(Kalium,K)、二氧化碳(Ca rbon dioxide,CO2),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24h尿蛋白定量(24h urine protein quantitation,24h UTP)、SIL-2R、TNF-α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将治疗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判断疗效的差异。3.观察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方面的变化,对中医证候积分进行量化,并分析疗效。结果:1.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后的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肾功、血常规、24h UTP的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肾功(GFR、BUN、Scr、U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RBC、Hb)、24h UTP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3.细胞因子的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细胞因子(SIL-2R、TNF-α、CRP)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总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中医症状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的中医症状。2.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的肾功(GFR、BUN、Scr、UA),延缓慢性肾衰竭的进展。3.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的贫血状态,提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的水平。4.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可明显降低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24h UTP)的水平。5.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可明显降低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血清中SIL-2R、TNF-α、CRP的浓度。6.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任何的毒、副作用和严重的不良临床反应,即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是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安全、有效的汤剂。
肖幸[8](2017)在《从CPN1在5/6肾切除大鼠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升清降浊胶囊的药物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发病率呈现出稳步上升之势,CKD因早期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改变不明显,患者不重视,待发展到中后期时就诊,延误治疗,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CKD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降低其危害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对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CKD患者的尿液进行了全面的蛋白质谱分析,观察到随着CKD病情的进展,CPN1蛋白在CKD患者尿液中的水平具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然而,目前还缺乏相关实验研究判断CPN1是否可成为提示CKD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指标。现代医学中的CKD疾病多与中医学中“癃闭”、“关格”、“水肿”等概念相对应。广东省名医洪钦国教授根据中医学对于CKD脾肾亏损,浊毒瘀阻,本虚标实病机的判断,创立了治疗CKD的有效制剂升清降浊胶囊,现已在临床应用30余年。升清降浊胶囊主要药物组成包括黄芪、大黄、丹参、法夏、枳壳、土茯苓等,针对CKD病机攻补兼施,疗效卓着。前期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均表明升清降浊胶囊具有保护肾功能、延缓CKD进展的作用,通过对比慢性肾小球肾炎CKD患者在升清降浊胶囊治疗前后的尿液蛋白质谱发现,升清降浊胶囊可以影响CKD患者尿CPN1的水平,但CPN1在升清降浊胶囊延缓CKD进展中的作用还未阐明。故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1)通过观察CPN1在5/6肾切除大鼠尿液及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初步探讨其成为CKD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以及在CK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研究升清降浊胶囊与5/6肾切除大鼠CPN1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1)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实验分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的SD大鼠;手术组:采用5/6肾切除法建立CKD大鼠模型;假手术对照组:麻醉、消毒等措施与手术组相同,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剥离肾脏包膜及肾上腺等肾周组织,暴露左肾,不行手术切除,逐层缝合肌层和皮肤,一周后行右肾暴露,方法步骤同上;给药大鼠分组:5/6肾切除大鼠术后随机分为升清降浊胶囊低浓度组、升清降浊胶囊中浓度组和升清降浊胶囊高浓度组;(2)采集实验标本:于术后第1周末、第2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采集实验标本,包括大鼠血液、尿液、残肾组织等;(3)实验室检查肾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液分析采用尿液分析仪测定;肾脏病理学检查: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肾组织CPN1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尿CPN1和肾组织CPN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Mouse CPN1 ELISA试剂盒测定。结果:(1)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功能及尿蛋白影响在升清降浊胶囊干预8周后,低浓度给药组(800 mg/kg)、中浓度给药组(1200 mg/kg)浓度组均较手术组显着降低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和24 h尿蛋白水平,其中中浓度组降低幅度较大。高浓度给药组(1600 mg/kg)显着降低尿素氮水平、但无明显降低血肌酐和24 h尿蛋白的作用。因此,综合血肌酐、尿素氮和24 h尿蛋白三个指标来说,中浓度给药组效果最优,低浓度给药组效果次之,高浓度给药组相对较差。(2)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的影响在升清降浊胶囊干预8周后,与手术组大鼠相比,中浓度给药组(1200 mg/kg)肾脏发生的病理改变程度最轻,低浓度给药组(800mg/kg)次之,均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增生,少数肾小管萎缩、坏死,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高浓度给药组(1600 mg/kg)肾小球系膜增生、基底膜增厚较为明显,部分肾小管坏死,肾间质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与手术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相似。故在延缓5/6肾切除大鼠肾脏纤维化方面,以升清降浊胶囊中浓度组干预效果最优。(3)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CPN1表达的影响mRNA水平:在升清降浊胶囊干预8周后,肾组织中CPN1 mRNA表达量较手术组均有上升,上升趋势为:低浓度给药组(800mg/kg)<高浓度给药组(1600mg/kg)<中浓度给药组(1200mg/kg)。因此,从上调大鼠CPN1 mRNA表达量方面来说,中浓度给药组效果最优。蛋白水平:在升清降浊胶囊干预8周后,各给药组尿液及肾组织中CPN1蛋白表达量均较手术组显着上升,且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呈现梯次上升趋势,但各给药组组间数据并无统计学差异,因此,从提高CPN1蛋白在尿液及肾组织中的表达量来说,药物浓度越高其效果越好。结论:升清降浊胶囊中浓度给药组(1200mg/kg)干预8周后,能够较好的降低5/6肾切除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及24h尿蛋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大鼠的肾脏功能;减轻5/6肾切除大鼠肾小球和肾小管病理改变,延缓肾脏纤维化进展;同时提高5/6肾切除大鼠CPN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提示升清降浊胶囊通过调节CPN1的表达,从而起到肾脏保护功能。尿液CPN1水平指标基本符合CKD潜在生物标志物选定原则,但其特异性、重复性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冯燕燕[9](2017)在《基于Cocktail探针药物法的中药复方UCG对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作为中华名族的瑰宝,在疾病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与西药相比,中药通常被认为具有“天然、安全、无毒”的优势,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青睐。但近年来却常有中药安全性问题的报道,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收到占总报告17.3%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细胞色素P450酶在肝脏中含量丰富,在药物的体内代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升高或降低易引发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改变药物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毒副反应的发生。UCG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药物,在慢性肾脏病的临床治疗中常与氯沙坦、辛伐他汀等西药联合使用。本研究从细胞色素P450的角度,选取了CYP1A2、2C9、2D6、2E1、3A4这五种CYP酶亚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HPLC-TOF/MS技术可同时检测CYP1A2、2C9、2D6、2E1、3A4这五种CYP亚酶特异性代谢产物的方法,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研究UCG和其主要药材(甘草、大黄、何首乌、苦参)、主要中药成分(甘草次酸、大黄酸、二苯乙烯苷、苦参碱)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1.建立腺嘌呤诱导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模型。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结果表明,与正常大鼠相比,腺嘌呤灌胃5周诱导的慢性肾衰竭模型大鼠CYP1A2活性显着上升,CYP2C9、2D6、2E1、3A4活性显着下降,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用药应充分考虑到由酶活性抑制引起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2.考察UCG用于治疗慢性肾衰竭引起的CYP450酶活性变化。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测定CYP450酶活性。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对模型组大鼠引起的CYP1A2、2C9、2D6、3A4活性均有改善作用。UCG干预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12周下调CYP1A2、2C9、2D6活性,上调CYP3A4活性,可能会影响经这些酶代谢的药物如氨苯喋啶、氯沙坦、西那卡塞、骨化三醇、辛伐他汀等的代谢特征和生物利用度,提示当UCG与这些西药联合使用治疗肾脏疾病时,应及时调整用药剂量,避免不良反应。3.“cocktail”探针药物法测定UCG复方中甘草、大黄、何首乌、苦参这四味药材以及大黄、何首乌、苦参分别与甘草配伍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黄、何首乌、苦参这三味具有肝毒性报道的中药对慢性肾功能衰竭体系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小于正常体系,可减少由酶活性变化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医“有故无殒”的思想。大黄、何首乌、苦参与甘草配伍可下调CYP1A2、2D6、2E1、3A4活性,上调CYP2C9活性。CYP1A2、2E1的下调可减少毒性物质的生成。大黄、何首乌、苦参与甘草配伍可能通过下调与前毒物活化相关的CYP1A2和CYP2E1酶活性从而发挥减毒的功效。4.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测定了甘草次酸、大黄酸、二苯乙烯苷、苦参碱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黄酸、二苯乙烯苷、苦参碱对CYP450酶的调节趋势基本上与大黄、何首乌、苦参一致。提示,大黄酸、二苯乙烯苷、苦参碱可能是影响大黄、何首乌、苦参对CYP450酶活性作用的重要作用成分。
陈志远[10](2016)在《何学红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总结》文中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简称为慢性肾衰,是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是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和全身各系统症状为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如病情进展至终末阶段则需要替代治疗(透析治疗和肾移植),除此之外尚无其他更切实有效的方法,因此寻找延缓慢性肾衰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则有着较大的优势和潜力。何学红教授从事肾脏疾病诊治工作30余年,对慢性肾衰的诊治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吾师认为:慢性肾衰起于肾气亏耗,肾损及脾,脾肾两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日久累及多脏;脾肾虚损则浊瘀阻塞,三焦不利,邪毒亦甚。治应攻补兼施、扶正与祛邪兼顾,提倡在采用口服中药汤剂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肠、外敷等多途径综合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
二、大黄甘草汤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甘草汤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刘玉宁教授应用益气通络消症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2-5期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认识与诊疗 |
综述二 肾络微型症瘕学说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资料收集 |
3 病例随访 |
4 估测肾小球滤过率用CKD-EPI公式(简写EPI公式)计算,公式如下 |
5 治疗方案 |
6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筛选流程 |
2 患者症状分布 |
3 患者各期用药分布 |
4 研究周期1年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5 研究周期1年的患者疗效分析 |
6 研究周期6月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7 研究周期6月的患者疗效分析 |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2)大黄“给邪出路”拮抗药物性肝肾损伤探寻与评议(论文提纲范文)
1“药邪”是肝肾损伤的关键 |
1.1药物性肝损伤机制 |
1.1.1活性代谢产物的形成 |
1.1.2免疫介导的应答 |
1.1.3线粒体功能障碍 |
1.2药物性肾损伤机制 |
1.2.1药物聚集致肾小球损伤 |
1.2.2药物致肾小管损伤 |
2 大黄功效 |
2.1 利胆 |
2.2 泻下 |
2.3 利小便 |
3 大黄保肝肾 |
3.1 护肝作用 |
3.2 护肾作用 |
4 大黄保肝护肾的配伍规律 |
4.1 大黄配甘草通便止呕 |
4.2 大黄配茵陈利湿退黄 |
4.3 大黄配人参补通并举 |
4.4 大黄配广廿虫虫行血祛瘀 |
4.5 大黄配葶苈子逐饮通下 |
4.6 大黄配赤芍泻热行瘀 |
5 结语 |
(3)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黄芪饮片黄芪甲苷含量测定方法探讨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样品信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液相色谱条件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4 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测定 |
2.5 对方法1(药典方法)进行考察 |
2.5.1 不同洗脱体积的40%乙醇进行考察 |
2.5.2 对D101大孔吸附树脂洗脱溶剂洗脱流速单因素考察 |
2.5.3 D101大孔吸附树脂泄漏曲线考察 |
2.5.4 对索氏提取器中回流完的饮片残渣进行考察 |
2.6 方法2方法学考察 |
2.7 不同批次黄芪饮片含量测定 |
2.8 不同中性氧化铝与填料考察 |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复方黄甘颗粒饮片质量相关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大黄饮片质量研究 |
2.1 样品信息 |
2.2 总蒽醌、游离蒽醌含量测定 |
2.3 小结 |
3 炙甘草饮片质量研究 |
3.1 样品信息 |
3.2 甘草苷、甘草酸含量测定 |
3.3 小结 |
4 北柴胡饮片质量研究 |
4.1 样品信息 |
4.2 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含量测定 |
4.3 小结 |
5 黑顺片质量研究 |
5.1 样品信息 |
5.2 黑顺片含量、限量测定结果 |
5.3 小结 |
6 干姜质量研究 |
6.1 样品信息 |
6.2 6-姜辣素含量测定 |
6.3 小结 |
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样品制法 |
3 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薄层鉴别研究 |
3.1 大黄薄层鉴别 |
3.2 甘草薄层鉴别 |
3.3 黄芪薄层鉴别 |
4 复方黄甘颗粒中间体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研究 |
4.1 液相色谱条件 |
4.2 样品溶液制备 |
4.3 方法学验证 |
5 复方黄甘颗粒制备工艺全过程总蒽醌含量稳定性研究 |
5.1 液相色谱条件 |
5.2 样品溶液制备 |
5.3 总蒽醌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性状鉴别 |
3 复方黄甘颗粒薄层鉴别 |
3.1 大黄薄层鉴别 |
3.2 甘草薄层鉴别 |
3.3 干姜薄层鉴别 |
4 检查 |
4.1 乌头碱限量检查 |
4.2 一般检查 |
5 复方黄甘颗粒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研究 |
5.1 总蒽醌含量测定 |
5.2 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
5.3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
6 复方黄甘颗粒指纹图谱研究 |
6.1 色谱条件 |
6.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6.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6.4 方法学考察 |
6.5 分析与讨论 |
7 复方黄甘颗粒标志性成分质量传递规律研究 |
8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复方黄甘颗粒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工具 |
1.2 化学成分的搜集与筛选 |
1.3 复方黄甘颗粒治疗CRF作用靶点筛选 |
1.4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 |
1.5 “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构建 |
1.6 靶点生物功能富集分析与作用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活性化合物的筛选 |
2.2 中药有效成分与疾病靶点的Venny分析 |
2.3 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2.4 “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构建与分析 |
2.5 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 |
2.6 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2.7 复方黄甘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的成分与作用机制文献验证 |
2.8 靶点通路分析 |
2.9 FHG治疗CRF潜在Q-marker预测 |
3 本章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附表 |
(4)张大宁从虚、瘀、湿、逆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虚 |
2 瘀 |
3 湿 |
4 逆 |
5 验案举隅 |
(5)姚树锦补脏通腑学术思想总结及扶正固肾解毒法治疗慢性肾衰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姚树锦教授“补脏通腑”学术思想总结 |
第一章 姚树锦教授“补脏通腑”学术思想渊源 |
第二章 姚树锦教授“补脏通腑”学术思想阐释 |
一. “补脏通腑”学术观点 |
1. 从“物质基础”不足和“功能活动”低下认识“脏病” |
2. 从“代谢障碍”来认识“腑病” |
3. 补脏以扶助正气,通腑以祛除邪气 |
二. “补脏通腑”的临床实践 |
1. 补五脏,注重正气来复 |
2. 通六腑,重在调畅三焦 |
3. 补脏通腑,孰轻孰重,贵在辨证 |
三. “补脏通腑”用药特点 |
1. 用药频次规律分析 |
2. “补脏通腑”用药经验总结 |
四. “补脏通腑”医案举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姚树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总结 |
第一章 慢性肾功能衰竭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姚树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经验总结 |
一. 姚树锦教授对慢性肾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 姚树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经验 |
1. 健脾和胃,斡旋中焦,气血充足是基础 |
2. 调补心肺,补益肝肾,五脏协调是关键 |
3. 病及后期,宣上通下,疏畅三焦 |
4. 扶正解毒应贯穿治疗慢性肾衰始终 |
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姚树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姚树锦教授治疗治疗慢性肾衰竭处方用药规律分析 |
4. 研究结论 |
第三章 姚树锦教授扶正固肾解毒法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观察 |
1. 研究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治疗 |
4. 统计结果 |
5. 结论 |
6. 讨论 |
7. 不足 |
总结 |
创新与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查新报告 |
(6)真实世界研究评价益气化痰、通络消积法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真实世界研究方法 |
1 真实世界的概念及内涵 |
2 中医药研究与RWS |
3 中医药开展RWS的优势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对慢性肾脏病3-4期的研究概况 |
1 病名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3-4的研究概况 |
1 流行病学 |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
3 慢性肾脏病的发生机制 |
4 慢性肾脏病3-4期的防治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益气化痰、通络消积法治疗CKD3-4期的疗效学研究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研究二 益气化痰、通络消积法治疗CKD3-4期的疗效学研究二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研究三 刘玉宁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宄结果 |
个人简历 |
(7)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血中SIL-2R、TNF-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病例标准 |
2.3 排除病例标准 |
2.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
3 分组 |
4 治疗方法 |
5 疗程 |
6 观察指标 |
6.1 安全性指标和评价标准 |
6.2 疗效性观测指标 |
7 疗效判定标准 |
8 统计学处理方法 |
临床资料 |
1 基本资料 |
2 分组 |
研究结果 |
1 两组临床总疗效比较 |
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
2.1 中医证候的疗效比较 |
2.2 中医证候的症状比较 |
2.3 舌、脉象比较 |
2.4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3.1 两组细胞因子比较 |
3.2 两组血常规比较 |
3.3 两组电解质比较 |
3.4 两组肾功能比较 |
3.5 两组 24h尿蛋白定量比较 |
4 其它安全指标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
讨论 |
1 中医典籍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 慢性肾衰竭现代医学研究进展(详见文献综述) |
3 尿毒清颗粒作为对照组的合理性 |
4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组方分析及各单味药药理探讨 |
4.1 方剂来源及方义分析 |
4.2 单味中药药理研究 |
5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分析及探讨 |
5.1 总体疗效分析 |
5.2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CRF患者中医证候的观察 |
5.3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CRF患者血清中SIL-2R、TNF-α、CRP的影响 |
5.4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CRF患者血常规的影响 |
5.5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CRF患者电解质的影响 |
5.6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CRF患者 24h尿蛋白定量的影响 |
5.7 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CRF患者肾功的影响 |
5.8 对安全性指标的评估 |
6 本课题的研究特色 |
7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临床观察表 |
患者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从CPN1在5/6肾切除大鼠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升清降浊胶囊的药物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CKD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CKD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CKD的定义与分期 |
三、CKD的发病机制 |
四、CKD的防治 |
第二节 CKD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医家对CKD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近现代医家对CKD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近现代中医对CKD辨治方药的认识 |
第三节 升清降浊胶囊治疗CKD的研究进展 |
一、升清降浊胶囊药物组成分析 |
二、升清降浊胶囊治疗CKD的研究 |
第四节 CPN1相关研究进展 |
一、羧肽酶N (Carboxypeptidase N,CPN)的发现 |
二、CPN1相关生理功能的研究 |
三、CPN1与CKD的研究 |
第五节 CKD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
一、5/6肾切除肾病动物模型 |
二、腺嘌呤肾病动物模型 |
三、阿霉素肾病动物模型 |
第二章 动物实验部分 |
实验一 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功能及尿蛋白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实验二 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切片观察 |
实验三 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组织CPN1 mRNA表达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实验四 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尿液、肾组织CPN1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实验结果 |
第三章 讨论部分 |
第一节 5/6肾切除动物肾病模型的探讨 |
第二节 升清降浊胶囊药物作用机制的探讨 |
一、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功能及尿蛋白影响 |
二、升清降浊胶囊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病理形态的影响 |
三、对CPN1在5/6肾切除大鼠中表达量改变情况的分析 |
四、升清降浊胶囊上调CPN1水平在CKD进展中的作用机制探讨 |
五、对实验结果中出现问题的分析 |
结语 |
一、全文小结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基于Cocktail探针药物法的中药复方UCG对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细胞色素P450酶在药物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
1.1.1 细胞色素P450酶 |
1.1.2 CYP450药物代谢研究方法 |
1.1.3 肝微粒体体外孵育法探针药物的选择 |
1.2 细胞色素P450酶在中药复方中的应用 |
1.3 UCG复方对P450酶活性的影响 |
1.3.1 UCG复方对细胞色素P450作用研究 |
1.3.2 UCG复方十六味药材对细胞色素P450作用研究 |
1.4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基于HPLC-TOF/MS的Cocktail探针药物法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 |
2.1.1 仪器 |
2.1.2 实验药品、试剂 |
2.2 方法 |
2.2.1 试剂配制 |
2.2.2 肝微粒体制备及蛋白含量测定 |
2.2.3 分析条件 |
2.2.4 肝微粒体孵育方法及优化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HPLC-TOF/MS方法学验证 |
2.3.1.1 选择性 |
2.3.1.2 最低定量限(LLOQ) |
2.3.1.3 标准曲线 |
2.3.1.4 准确度和精密度 |
2.3.1.5 稳定性 |
2.3.1.6 基质效应 |
2.3.2 孵育体系优化结果 |
2.3.2.1 蛋白浓度考察 |
2.3.2.2 孵育时间考察 |
2.3.2.3 终止剂考察 |
2.3.2.4 酶动力学分析 |
2.3.2.5 肝微粒体孵育体系验证 |
2.4 结论 |
第三章 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CYP450酶活性变化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试剂配制 |
3.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3.2.3 孵育方法 |
3.2.4 分析条件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结论 |
第四章 UCG对腺嘌呤诱导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2.1 试剂配制 |
4.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4.2.3 孵育方法 |
4.2.4 分析条件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结论 |
第五章 体外肝微粒体孵育法测定UCG复方组成药材对CYP450酶活性影响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2.1 药材提取物供试品溶液制备 |
5.2.2 所用肝微粒体及蛋白含量测定 |
5.2.3 体外孵育方法 |
5.2.4 实验所分析的样品 |
5.2.5 HPLC-TOF/MS分析条件 |
5.3 结果 |
5.3.1 UCG复方四味药材对正常大鼠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5.3.1.1 甘草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5.3.1.2 大黄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5.3.1.3 何首乌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5.3.1.4 苦参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5.3.1.5 小结 |
5.3.2 大黄、何首乌、苦参分别与甘草配伍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5.3.2.1 大黄-甘草配伍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5.3.2.2 何首乌-甘草配伍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5.3.2.3 苦参-甘草配伍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5.3.2.4 小结 |
5.4 结论 |
第六章 体外肝微粒体孵育法测定甘草次酸、大黄酸、二苯乙烯苷、苦参碱对CYP450酶活性影响 |
6.1 材料 |
6.2 方法 |
6.2.1 标准品溶液配制 |
6.2.2 所用肝微粒体及蛋白含量测定 |
6.2.3 体外孵育方法 |
6.2.4 实验分组 |
6.3 结果 |
6.3.1 甘草次酸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6.3.2 大黄酸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6.3.3 二苯乙烯苷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6.3.4 苦参碱对CYP450酶活性的影响 |
6.4 结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何学红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2.1 肾气虚合并脾气虚为本 |
2.2 湿浊内蕴为标 |
2.3 血瘀贯穿病程始末 |
2.4 其他病变 |
3 治疗原则 |
3.1 补益脾肾 |
3.2 化湿邪祛浊毒 |
3.3 活血化瘀贯穿治疗始终 |
3.4 多途径治疗 |
4.专方专法治疗 |
4.1 方药分析: |
4.2 随证加减 |
5.饮食心理的调护 |
5.1 饮食调摄 |
5.2 心理调整 |
6.病案举隅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大黄甘草汤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刘玉宁教授应用益气通络消症疗法治疗慢性肾脏病2-5期的疗效观察[D]. 戴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大黄“给邪出路”拮抗药物性肝肾损伤探寻与评议[J]. 田莎,田雪飞,黄晓蒂. 中医药导报, 2020(10)
- [3]复方黄甘颗粒质量标准研究[D]. 肖柳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4]张大宁从虚、瘀、湿、逆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J]. 樊威伟,张大宁. 中医杂志, 2019(11)
- [5]姚树锦补脏通腑学术思想总结及扶正固肾解毒法治疗慢性肾衰临床研究[D]. 范彩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6]真实世界研究评价益气化痰、通络消积法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的疗效[D]. 邱斌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加味黄芪六味四君汤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血中SIL-2R、TNF-α的影响[D]. 郭金彪. 云南中医学院, 2017(02)
- [8]从CPN1在5/6肾切除大鼠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升清降浊胶囊的药物作用机制[D]. 肖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9]基于Cocktail探针药物法的中药复方UCG对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研究[D]. 冯燕燕. 广东药科大学, 2017(02)
- [10]何学红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总结[D]. 陈志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