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习得性无助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旨在从自尊、归因方式角度出发,考察大学生自尊、归因方式对习得性无助感有何影响。研究以哈尔滨地区高校的429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以自尊量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感问卷为工具,探讨了大学生自尊水平、归因方式、习得性无助感的现状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了自尊、归因方式对习得性无助感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在性别、年级、专业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大多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较高;大学生对正性事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整体的、可控的归因方式;在对负性事件进行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局部的可控的归因;2、习得性无助感与正性事件可控不可控性维度呈正相关,习得性无助感与负性事件的可控不可控性维度呈负相关,正性事件可控不可控性维度与绝望感和无助感均呈正相关,负性事件的外在内在性维度与绝望感呈正相关,绝望感和无助感均与负性事件的可控不可控性维度呈负相关,它们都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3、大学生的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达到显著水平;4、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正性事件可控不可控性维度、负性事件可控不可控性维度和自尊对习得性无助感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大学生归因方式中正性事件的和负性事件的外在内在性维度会通过影响自尊的水平与性质对习得性无助感产生间接的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习得性无助感的研究综述
  • 2.1.1 习得性无助感的国外研究状况
  • 2.1.1.1 习得性无助感的提出
  • 2.1.1.2 习得性无助感的归因理论
  • 2.1.1.3 习得性无助感的自尊保护理论
  • 2.1.1.4 习得性无助感的其他理论
  • 2.1.2 习得性无助感的国内研究状况
  • 2.2 归因方式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1 归因方式的概念
  • 2.2.2 归因方式的测量工具
  • 2.3 自尊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 2.3.1 自尊的概念
  • 2.3.2 自尊的测量工具
  • 2.4 归因方式、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之间的相关研究
  • 2.4.1 归因方式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 2.4.2 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 2.4.3 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被试
  • 3.3.2 研究工具
  • 3.3.3 施测程序
  • 3.3.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习得性无助感的总体状况
  • 4.1.1 大学生归因方式的总体情况的描述统计
  • 4.1.2 大学生自尊的总体情况的描述统计
  • 4.1.3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描述统计
  • 4.2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习得性无助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1生检验
  • 4.2.1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习得性无助感在性别上的差异
  • 4.2.2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习得性无助感在年级上的差异
  • 4.2.3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习得性无助感在专业上的差异
  • 4.3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及回归
  • 4.3.1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自尊的关系
  • 4.3.2 大学生归因方式对自尊的回归分析
  • 4.3.3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
  • 4.3.4 大学生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
  • 4.4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回归分析
  • 4.5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路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5.1 大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特点
  • 5.2 大学生自尊和归因方式的总体情况的特点
  • 5.3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分析讨论
  • 5.3.1 大学生归因方式和自尊关系探讨
  • 5.3.2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讨论
  • 5.3.3 大学生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的探讨
  • 5.3.4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6.4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呈述:我的理想[J]. 中国诗歌 2010(03)
    • [2].海外投资中的政治风险界定[J]. 法制博览 2020(02)
    • [3].人之将死,选择健康?死亡信息暴露对健康食品选择的影响[J]. 南大商学评论 2019(04)
    • [4].激发自拍潜能[J]. 红领巾(探索) 2016(04)
    • [5].银行卡境外被盗刷,谁来担责?[J]. 中国农村金融 2019(18)
    • [6].有一种教育叫“明白”[J]. 上海教育 2013(09)
    • [7].因为无奈所以期待[J]. 沪港经济 2008(06)
    • [8].大学生预见就业风险认知特点[J]. 滨州学院学报 2010(03)
    • [9].精准有“道”[J]. 国企管理 2019(15)
    • [10].考虑不可控性要素的DEA方法研究综述[J]. 商情(财经研究) 2008(02)
    • [11].“微信热”背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冷思考[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12].高校网络舆情研判机制研究[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12)
    • [13].随手拍,请慎用[J]. 公民导刊 2013(12)
    • [14].大企业和大品牌的时代你需要央视[J]. 市场瞭望(上半月) 2014(04)
    • [15].咨询服务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探析[J]. 纳税 2019(36)
    • [16].编者按[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04)
    • [17].大学生的情感风险及其可控路径[J]. 青少年学刊 2015(03)
    • [18].民办高校教师归属感环境体系构建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0(07)
    • [19].观点集录[J]. 中国城市金融 2009(03)
    • [2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2(05)
    • [21].电动牙刷刷牙更惹细菌[J]. 质量探索 2010(10)
    • [22].电动牙刷的利与弊[J]. 人人健康 2008(19)
    • [23].原位新膀胱储尿囊不可控性收缩波观察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9(11)
    • [24].浅谈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J]. 中国医药指南 2009(23)
    • [25].微信盛行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03)
    • [26].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3)
    • [27].如何认识与应对在线教学活动的高失控感[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0(06)
    • [28].浅谈网络信息化形势下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J]. 就业与保障 2015(10)
    • [29].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 [30].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3)

    标签:;  ;  ;  ;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