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盟非寿险业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及其发展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韩辉[1](2014)在《我国2009年保险合同会计改革的实施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主要规范了保险合同分拆、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及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等方面的内容。该规定发布之后,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与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差异基本消除,同时实现了公认会计原则和监管会计准则的分离。该规定的颁布,意味着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更加致力于真实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发布后,财政部会计司、保监会财务会计部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新规定的发布实施有利于促进保险行业结构调整,增强保险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更加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增强保险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适当分离会计规定与监管要求,推动保险会计规范提升;有利于消除A+H股上市保险公司年报差异,降低我国保险公司境外筹资成本;有利于提升我国保险会计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但是,保险公司的实际实施效果如何,保险合同会计改革的预期影响到底有没有实现,是否对保险公司的会计信息和经营行为造成了显着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通过分析保险公司的数据变化来回答。本文通过对我国2009年保险合同会计改革前后保险公司财务数据变动情况进行实证检验,发现2009年保险合同会计改革后,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显着下降,与预期效果一致,说明2009年的改革规范了保险合同的认定,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确认更加合理,经营业绩更加公允。2009年改革后,保险公司保险合同准备金显着下降,与预期效果一致,说明2009年的改革推动了保险负债计量由精算假设到会计计量假设的转变,推动了一般公认会计和监管会计的分离。但是,与预期结果相反,2009年的改革对促进保险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不明显。保险公司在规定执行中也还存在一些计量假设的应用和信息披露上的问题。本文共有5个部分。第1部分:绪论。该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本文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第2部分: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发展概述。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和最新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介绍了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和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2009年改革的内容,并进行了简要评述。第3部分:我国2009年保险合同会计改革实施效果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该部分分析了我国2009年保险合同会计改革的可能对保险公司造成的影响,并根据理论分析,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假设。第4部分:实证设计与分析。该部分以保险公司的数据为基础,从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的角度,对本文的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通过对保险合同会计改革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发现了改革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第5部分:政策建议。该部分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从准则制定、监管、保险公司和投资者层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金璐[2](2012)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险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安定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而偿付能力作为近几年我国保险监管机构的监管核心,无疑是保险公司的生命线。正如银行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本充足率,保险公司也必须具备与其承保风险和应对超额损失所匹配的偿付能力,以避免保险公司破产的发生。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不管是从保费收入的增长率还是保险公司和机构的增设速度来看,我国财险市场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但是表面上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不能掩饰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已经显露出来的偿付能力不足现象。截至2008年6月底,已经有12家财险公司披露了偿付能力不足的信息,其中个别公司甚至出现了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状况。这就使我们对偿付能力提出了研究的必要。虽然目前学术上对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少见,但大多数的文章都是针对我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模式和定性分析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等角度展开的,而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实证分析,以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所以本文将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两个重要指标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和实际数据,运用AMOS统计软件分析影响偿付能力的主要因素。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导论,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然后分别对偿付能力和结构方程模型两个方面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一些参考文献进行了简要说明,最后指出的是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首先是对偿付能力的概念进行了解释,然后通过对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介绍,以及对核心指标,即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的实证数据分析,对我国保险市场上的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展示。第三章是对结构方程模型及其统计软件的介绍。包括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以及它所具备的优于其他多元统计方法的特点,进而介绍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结构和其建模步骤,最后对AMOS的(?)作界面进行了简单说明。第四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也是第五章的铺垫。该章主要是从业务拓展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公司增资能力和投资管理水平以及成本控制能力这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财险企业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并且将其作为潜在变量,分别找出每个影响因素所对应的显性指标。为第五章通过模型和软件进行验证构建了理论基础。第五章是实证研究分析。首先根据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了数据选取和变量界定。然后根据模型需要进行了适配度指标的选取,进而通过软件对第四章的先验理论进行了有效性验证,最后构建了整体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修正。第六章是全文的总结,根据第五章的模型运行结果以及前面的论证,给出了财险公司提高偿付能力充足性的建议,同时对文章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和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万幸[3](2012)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化追踪及其对我国寿险业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保险合同会计处理方式的规定各不相同。一方面,这使得很多跨国保险集团在编制合并财务报告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它也使保险行业中的很多投资者对不同会计准则下同一家保险公司的财务报告结果迥异的现象倍感疑惑。正因如此,保险公司、投资者以及评级机构很早就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套统一的保险财务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主要目标正是开发和推广一套高质量的、易于理解的、可实施的全球公认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王秀华[4](2012)在《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公司面板数据的角度》文中研究说明复业至今,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速,保险公司的数目从中国人保1家发展到现在10家保险集团公司、62家财产保险公司和79家人寿保险公司。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发挥了良好的经济稳定和助推发展的作用,但也—直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危机。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通过提前收取保费为投保人提供风险保障,集中大量风险和资金,在投保人遭受保险事故时对其进行经济或物质补偿。在先收取保费、后支付赔款的经营模式下,保费收入既是收入来源,也是未完成的负债。在任意时间,当承保的风险保单发生损失时,财产保险公司都应保证有能力支付赔款,即随时保持自身的偿付能力。而未来保险金的支付是以保险事故的发生为基准的,具有—定的不确定性,这就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带来了诸多考验。根据中国保监会披露,截至2011年4月,仍有4家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不足,另外6家保险公司处于警戒状态。偿付能力问题比较突出。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受资本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究竟这些因素是如何决定偿付能力的?保险公司应重点关注哪几个方面来保障偿付能力?本文主要基于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实证探索。文章的内容大体包括五部分。第—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发展以及文章写作思路与方法,引出全文的研究。首先从保险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及偿付能力的复杂性等方面分析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为全文分析做了铺垫。其次,对现有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实证模型分析、监管制度及有效性分析三个角度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并基于现有文献的分析不足,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偿付能力概述,是对偿付能力的基础理论分析。首先,对偿付能力的内在概念理解、外在经济表现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从持续经营、应对风险、有助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偿付能力对保险公司的重要性。紧接着,简要介绍了我国偿付能力监管的必要性、演进与发展以及现状。最后,文章运用财产保险公司2006-2010年的财务数据,选择偿付能力比率作为考察指标,分别对中资、外资和专业性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发现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情况总体良好但有恶化趋势,外资公司偿付能力优于中资公司。第三部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是对影响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分析。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因素包括资本实力因素、资产因素(进一步分资产总量、结构、与负债的匹配三个角度)、产品定价风险因素、经营管理因素(进一步分承保管理、理赔管理、再保险管理和成本费用管理四个层面)以及其他因素,这几个内部因素是决定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发展趋势及公司稳健发展的关键。外部因素是从外部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进行间接影响,具体分为宏观经济因素、保险市场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其中,宏观经济因素又可以细分为经济增长因素、资本市场价格因素、通货膨胀因素、利率因素、汇率因素和政治法律政策因素;保险市场因素表现为市场监管、同业竞争和消费者需求变化;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指地震、洪水等巨大自然灾害的影响。第四部分,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内部因素分析,是运用公司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内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首先结合前两部分的理论分析及以往学者的文献筛选纳入考察的变量和样本。被解释变量方面,选择偿付能力比率(净资产与保费收入的比)代表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解释变量方面,选取各公司每年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之和,资产净利率,资金运用收益率,流动比率,综合赔付率,承保变动率,再保险率,综合费用率八个指标。实证样本选择]998-2010年各个保险公司的财务数据,各年相关变量的计算以2007年1月1日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为基础适当调整。然后,将所有变量和数据全部纳入考虑,构建变截距面板模型,分析各个内部因素对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不同影响,并对结果进行了解释。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资本实力、资产净利率、流动比率、综合费用率显着影响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而资金运用收益率、综合赔付率、承保变动率和再保险率对偿付能力的影响不显着;综合赔付率和再保险率对偿付能力的影响为负,其他的影响变量均为正。之后,运用基与面板的误差修正模型单独分析资本实力对偿付能力比率的影响作用。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发现两变量同是一阶单整且不论误差修正速度是否相同两者之间都存在序列不相关的面板协整关系,可以用面板协整模型分析。紧接着,构建基于面板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资本实力对偿付能力比率的长期影响系数为0.0005,短期动态影响系数为0.2608;误差修正系数为-0.4299846,显着小于零,说明存在误差修正机制。结果说明,短期内,增加注册资本金、再融资确实是财产保险公司解决偿付能力危机的有效措施;但长远来看,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是通过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能力,逐步增加公司的自盈利能力。第五部分,对前文的分析进行总结并就财产保险公司如何提高偿付能力情况提出建议,希望能有所帮助。建议包括:提高融资能力、合理增加资本金额;合理配置资产结构;合理安排保险资金投资,增加投资收益;强化承保质量管理,降低承保风险率;加强中外合作,学习外资企业经营管理。本文的主要研究特色和可能的创新点表现在:(1)运用最新的公司面板数据分析影响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内部因素,探讨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如何;(2)运用基于面板的误差修正模型深入探讨资本实力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情况;(3)讨论是基于所有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数据,而非一个或少量财产保险公司数据。
万幸[5](2012)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化追踪及对我国寿险业影响浅探》文中认为引言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对保险合同会计处理方式的规定各不相同。这使得很多跨国保险集团在编制合并财务报告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也使保险行业中的很多投资者对不同会计准则下同一家保险公司的财务报告
王美[6](2011)在《基于DEA的日本寿险公司风险与收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进步,不仅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各个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作为金融行业支柱之一的保险业,也与银行业和证券业一样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维持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各个保险公司自身及与保险业相关各个部门(例如监管部门等)就需要根据已经出现的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及时做出调整以维持自身经营进而稳定保险业的向前发展。并且,近年以来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广、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国外的一些国际性的保险公司由于看重中国广阔的市场也陆续进入我国的保险市场。为了应对这些有着较强实力国际性的老牌保险公司的挑战,中国的保险行业也必须根据国际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市场的自身特点及时做出改进与调整来确保在愈发激烈的保险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保险业相关部门及各个保险公司做出各种调整时,闭门造车是不可行的,在这时我国必须向其他一些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参考学习。日本自古就是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比较大的国家,因而其保险普及的较早,到现在为止的保险行业的各项制度规范及经营方式、财务管理也相对比较发达、比较完善。并且,由于同处于亚洲并且是地域上的近邻,中国与日本在人口状况与行为习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并且近些年以来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因而,日本的保险业就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时可以进行借鉴的比较合适的目标之一。由于日本保险业的公司经营与财务指标的开示制度比较完善,因而本文就以日本生命保险公司为研究目标进行分析,以期待这种分析方法及结果能够有参考价值进而给中国的保险业以启发。偿付能力边际作为评价保险公司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一直是备受保险公司与保险业监管部门的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最近,随着欧洲偿付能力边际Ⅱ的提出,偿付能力边际这个指标又成为备受各方注目的焦点。受欧洲保险业影响较大的日本保险业业内与保险研究领域同样掀起了一股讨论的浪潮。那么,偿付能力边际是否能全面说明一个公司的状况呢,是否偿付能力边际指标越高就越好呢?本文就把以上问题作为出发点,结合偿付能力边际指标与保险公司的收益性来分析日本的生命保险公司,以期待得到可以说明以上问题的结果。并且希望这个新的分析方法与结果能给保险公司及监管部门以参考,进而给中国的保险业的发展带来启发。DEA(数据包络分析法)作为一种新的效率分析法,近年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愈来愈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是它没有规定具体函数形式,没有规定各输入项权重并且对数据的单位没有要求。因此,数据包络分析法在许多的数据环境中被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是以计算偿付能力边际的各项风险项作为输入项,偿付能力边际与经常收益作为输出项,以上的输入输出项之间没有特定的函数形式,并且各个输入输出项也没有固定的权重,本文考虑到数据包络分析法的以上特点符合本文所要研究的数据特点所以决定用它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并且,由于有了最新版的被命名为"DEA-Solver"的DEA分析软件的帮助,本文可以用DEA的传统的BCC模型与比较新的SBM模型分别对数据进行分析。为了得出更佳充分的结果来说明想要说明的问题同时也想给出保险公司以及监管部门更佳明确的结果,本文也通过对得出的数字结果的分析给出了各个生命保险公司进行优化时设定指标目标的方法。并且在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文分析各个方面的一些优点,不足及本文在模型设定、研究对象选择及运用得DEA模型等方面的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待本文能够对研究者们今后的研究带来一定启发与帮助。
李博婧[7](2010)在《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它通过收取保费建立风险资金,在未来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事项时对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进行赔偿或给付。在现代社会机制中,保险已成为降低国民经济风险,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机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保险公司因自然灾害或宏观经济的影响都曾遭受过偿付能力不足危机,濒临破产的边缘。如美国1992年的安德鲁飓风曾使得许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出现不足;1997年至2001年间,日本共有8家保险公司因偿付能力不足而破产;2008年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同时也给国际保险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美国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因深陷次贷危机而出现巨额资金缺口,走到了破产的边缘。据统计,美国现有的6000多家保险公司,每年都有一批保险公司因偿付能力不足导致破产。2008年7月15日,保监会主席吴定富透露,截至2008年6月底,有12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出现不足,与年初相比增加了两家,其中个别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保监会网站上的数据来看,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约占保险公司总数的11.7%,保险偿付能力再次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不仅会危及保险业的稳定发展,更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研究,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保险偿付能力进行监管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运用价值。近几年来,有不少学者从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他们大多倾向于定性分析,只是从理论上对偿付能力不足问题进行了说明。采用定量分析,通过计量模型来评价当前我国非寿险业偿付能力的文献比较少。本文基于中国非寿险市场的历史数据,通过比率模型和长期聚合风险模型来对当前中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中的相关数值进行验证。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非寿险业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中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系数规定偏低,实际应为净保费收入的49.72%,净赔款额的55.59%;最低注册资本金规定较高,应为4千万人民币。由于模型数据来源于中国非寿险保险市场的历史数据,因而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为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提供有理可据的参考。
陆建桥,杨海松[8](2009)在《保险合同会计:国际动态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险合同会计因保险合同的特殊性而成为当代财务会计的一个难点热点问题,对其进行规范也是近年来各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努力的目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机构,近年来为了统一全球保险合同会计实务,对保险合同相关会计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和规范工作,取得了显着进展。本文系统介绍并总结了IASB在保险合同会计项目上的研究历程、最新进展,以及目前正在研究和探索的核心会计问题,进而对完善我国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准则提出了若干对策。
李姗姗[9](2008)在《我国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险行业是一种专门以风险为经营对象,为投保人提供风险保障的高风险特殊行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会引发诸多严重危害,不仅会危及保险业经营秩序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定,更会危及到整个金融业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国保险监管部门都将偿付能力的监管作为保险监管的主要内容,皆在维护保险业的市场秩序、保证保险公司具有充足的偿付能力,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就是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以保险学监管理论和会计学财务理论为基础,对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改善监管指标的途径,提出了改进设想。本论文围绕这一主题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引言系统的回顾了国内外偿付能力的相关研究文献,阐述了论文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义。本文将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两个问题:①我国非寿险公司现行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是否有效;②对现行的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作出调整和改进。第二章首先介绍了保险偿付能力、偿付能力额度、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等相关概念,阐述了非寿险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其次从法定偿付能力额度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两个角度介绍英美国家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情况。英国的法定偿付能力额度法和美国的风险资本法(RBC)都是法定偿付能力额度的计算方法,但两者在计算方法、风险考虑、公司规模等方面都有显着的差异。保险监管信息系统(IRIS)和财务分析与偿付能力追踪系统(FAST)都是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但两者的有效性和适用范围也有一定差异。最后本章系统的介绍了我国现行的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并分析了每个指标的财务意义。第三章提出偿付能力监管指标有效性的内涵并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证检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有效性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参数设置符合我国非寿险业的实际;二是保监局的双重监管指标的一致性;三是监管指标能有效识别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接下来本章选取了2000~2005年21个非寿险公司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从三个层次分析非寿险监管指标的有效性。首先分析监管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参数设置是否符合我国保险业实际;结果表明我国非寿险法定偿付能力额度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英国和美国的相关方法,指标选择和参数设置并不完全适合我国非寿险市场的实际情况。其次分析了保监会双重监管标准是否一致;结果表明保监会对偿付能力充足率的监管标准和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监管标准并不一致。最后运用Logistic模型对监管指标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作为一个整体对偿付能力状况有准确的识别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指标对偿付能力都具有显着意义;只有认可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的解释意义比较明显。第四章提出了对目前监管指标的改进建议并进行检验。首先合理区分了大小两类规模保险公司,在此基础上采用比率法分别计算其法定偿付能力额度,结果显示我国非寿险现行的法定偿付能力额度规定偏低。其次对监管指标进行改进,删除了保费增长率、应收保费率、资产认可率和融资风险率,新增毛保费增长率、准备金变化率、固定资产与责任准备金之比、所有者权益与自留保费之比等指标。最后对改进后的监管指标进行实证检验并修改了保监会的监管标准以提高指标体系的有效性。经检验,改进后的监管指标和监管标准能有效的发挥监管作用。
曾志刚[10](2006)在《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研究》文中指出发达国家对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各自保险业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基本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保险监管系统。而我国偿付能力监管起步比较晚,理论研究和实践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现行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存在很多缺陷和漏洞,比如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仍然是静态监管,缺乏与动态监管相结合;保险资金的运用规定太死,保险公司资金缺乏运作的空间;偿付能力的计算中资产的风险没有具体体现;监管工具和技术落后,监管指标带有一定滞后性,缺乏一套偿付能力监测工具和预警系统;还没有建立起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应我国监管要求的保险监管会计准则等。本文将通过借鉴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成功经验,为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二、欧盟非寿险业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及其发展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盟非寿险业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及其发展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2009年保险合同会计改革的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局限性 |
2 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发展概述 |
2.1 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发展概述 |
2.1.1 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
2.1.2 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最新进展 |
2.2 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发展概述 |
2.2.1 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
2.2.2 我国2009年保险合同会计的改革 |
2.2.3 对我国2009年保险合同会计改革的简要评述 |
3 我国2009年保险合同会计改革实施效果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3.1 我国2009年保险合同会计改革实施效果的理论分析 |
3.2 研究假设 |
4 实证设计与分析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
4.2 对假设一的检验 |
4.2.1 描述性统计 |
4.2.2 参数检验 |
4.3 对假设二的检验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参数检验 |
4.4 对假设三的检验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参数检验 |
4.5 研究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
4.5.1 披露的问题 |
4.5.2 折现率的问题 |
5 政策建议 |
5.1 准则制定层面的建议 |
5.1.1 继续加强对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跟踪研究 |
5.1.2 积极反馈我国2009年保险合同会计改革成果信息,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争取更大话语权 |
5.1.3 适时修改我国保险合同会计准则 |
5.1.4 尽快明确相关会计判断标准 |
5.2 监管层面的建议 |
5.2.1 增强信息披露的监管 |
5.2.2 在监管和考核中避免过分关注保费规模 |
5.3 保险公司和投资者层面的建议 |
5.3.1 保险公司要增强准则的执行力度 |
5.3.2 保险公司应重新考虑折现率确定的基准 |
5.3.3 投资者要审慎做出投资决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偿付能力文献研究综述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偿付能力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偿付能力文献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 本文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偿付能力的概念以及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现状 |
2.1 偿付能力的概念 |
2.2 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以及偿付能力现状 |
2.2.1 我国财险公司的经营现状以及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
2.2.2 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性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结构方程模型以及AMOS简介 |
3.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和优点 |
3.1.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
3.1.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
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结构和模型建构步骤 |
3.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
3.2.2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构步骤 |
3.3 AMOS软件的简要介绍以及界面路径图中各符号的意义 |
3.4 本章小结 |
4 影响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分析和指标选取 |
4.1 业务拓展能力 |
4.1.1 保费收入 |
4.1.2 市场占有份额 |
4.2 风险控制能力 |
4.2.1 险种分散化程度 |
4.2.2 再保险 |
4.3 公司增资水平和投资管理水平 |
4.3.1 财险公司增资水平 |
4.3.2 投资管理水平 |
4.4 成本控制能力 |
4.4.1 赔付状况 |
4.4.2 费用支出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证分析 |
5.1 数据选取与变量界定 |
5.2 适配度指标的选取 |
5.3 影响因素的有效性验证 |
5.3.1 财险公司业务拓展能力和偿付能力 |
5.3.2 财险公司风险控制能力与偿付能力 |
5.3.3 财险公司增资水平和投资管理水平与偿付能力 |
5.3.4 财险公司成本控制能力和偿付能力 |
5.4 初始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
5.5 模型的修正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结论与建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化追踪及其对我国寿险业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化追踪 |
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 |
对我国保险会计实务影响分析 |
新准则对我国寿险公司产品经营影响 |
一、对保费规模的影响 |
二、产品结构 |
三、对退保率的影响 |
四、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 |
寿险企业应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和保险会计新准则的策略 |
一、转换财务部门的工作定位。 |
二、调整保险企业原有的核算系统。 |
三、更新保险企业的经营理念。 |
四、引进高素质财务专业人才。 |
(4)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公司面板数据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理论分析角度 |
1.2.2 偿付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角度 |
1.2.3 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及有效性角度 |
1.2.4 以往研究不足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 创新点 |
2. 偿付能力概述 |
2.1 偿付能力的内涵和外延 |
2.1.1 偿付能力的内在概念理解 |
2.1.2 偿付能力的外在经济表现 |
2.2 偿付能力对保险公司的重要性 |
2.2.1 偿付能力是保证保险公司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 |
2.2.2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应对意外风险的根本保证 |
2.2.3 良好的偿付能力有助于保险公司的快速健康成长 |
2.3 偿付能力的监管 |
2.3.1 偿付能力监管的必要性 |
2.3.2 偿付能力监管的演进与发展 |
2.3.3 偿付能力的监管现状 |
2.4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现状分析 |
2.4.1 中资财产公司偿付能力现状 |
2.4.2 外资财产公司偿付能力现状 |
2.4.3 专业性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现状 |
2.4.4 综合分析 |
3.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3.1 内部影响因素 |
3.1.1 公司资本实力 |
3.1.2 资产因素 |
3.1.3 定价风险因素 |
3.1.4 经营管理因素 |
3.1.5 其他 |
3.2 外部影响因素 |
3.2.1 宏观经济因素 |
3.2.2 保险市场因素 |
3.2.3 自然环境因素 |
4. 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内部因素分析 |
4.1 模型的设定 |
4.1.1 被解释变量选择 |
4.1.2 解释变量选择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3 实证研究 |
4.3.1 面板模型的构建 |
4.3.2 基于协整的误差修正模型构建 |
5. 总结和建议 |
5.1 总结 |
5.1.1 研究结论 |
5.1.2 研究不足 |
5.2 关于完善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建议 |
5.2.1 提高融资能力,合理增加资本金额 |
5.2.2 合理配置资产结构 |
5.2.3 合理安排保险资金投资,增加投资收益 |
5.2.4 强化承保质量管理,降低承保风险率 |
5.2.5 加强中外合作,学习外资企业管理经验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化追踪及对我国寿险业影响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化追踪 |
二、 吹响保险合同会计国际趋同号角 |
三、 对我国保险会计实务影响分析 |
四、 新准则对我国寿险公司产品经营的影响 |
(一) 对保费规模的影响 |
(二) 产品结构 |
(三) 对退保率的影响 |
(四) 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 |
五、 寿险企业应对国际会计趋同和保险会计新准则的策略 |
(6)基于DEA的日本寿险公司风险与收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 |
2 DEA模型介绍 |
2.1 DEA模型的发展历史 |
2.1.1 DEA模型的理论开端 |
2.1.2 DEA模型的理论发展 |
2.1.3 DEA模型近些年来的应用概况 |
2.2 DEA模型的特点 |
2.2.1 可在多输入多输出的情况下进行效率评价 |
2.2.2 不必求得具体的函数形式 |
2.2.3 不需要对指标进行量纲处理 |
2.3 主要的DEA模型 |
2.3.1 基础的CCR模型 |
2.3.2 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 |
2.3.3 非放射性的SBM模型 |
3 研究指标、数据和DEA模型 |
3.1 偿付能力比率 |
3.1.1 偿付能力比率的计算方法 |
3.1.2 偿付能力指标的不足 |
3.2 单位风险收益率 |
3.3 本文所使用的模型 |
3.3.1 研究初衷、使用的原始指标与创新的"相对配比最优前沿" |
3.3.2 选择BCC模型与SBM模型的原因 |
3.4 软件环境说明 |
3.4.1 数据输入方面 |
3.4.2 数据输出方面 |
3.4.3 分析的DEA模型种类方面 |
4 日本寿险公司风险性与收益性的实证分析 |
4.1 相关性检验 |
4.2 完全数据的效率性对比 |
4.3 对比选择结论与改进组合建议 |
5 优点、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5.1 优点 |
5.1.1 相对于偿付能力指标的优势 |
5.1.2 使用DEA模型的优势 |
5.1.3 与时俱进性 |
5.1.4 实践意义 |
5.2 不足 |
5.2.1 在前沿上不能说明是最优的不用改进的 |
5.2.2 无法严格对不在"相对配比最优前沿"的各个单元进行对比排名 |
5.3 未来研究方向 |
5.3.1 应用DEA其他模型对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
5.3.2 应用此模型对于相似金融机构进行分析 |
5.3.3 模型中扩展数据 |
5.3.4 与其它国家的生命保险业进行比较分析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第2章 保险偿付能力及其监管模式的理论分析 |
2.1 保险偿付能力 |
2.1.1 保险偿付能力的涵义 |
2.1.2 保险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 |
2.2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 |
2.2.1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涵义 |
2.2.2 国外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模式及比较 |
2.2.3 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2.3 我国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
2.3.1 正常层次的监管 |
2.3.2 偿付额度层次的监管 |
第3章 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理论模型 |
3.1 比率模型 |
3.1.1 模型假设条件 |
3.1.2 模型方法 |
3.2 长期聚合风险模型 |
3.2.1 模型假设条件 |
3.2.2 模型方法 |
3.3 模型比较 |
3.3.1 比率模型的特点 |
3.3.2 长期聚合风险模型的特点 |
第4章 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有效性的分析 |
4.1 比率模型在偿付能力研究中的应用 |
4.1.1 样本数据 |
4.1.2 最低资本评估标准的检验 |
4.1.3 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检验 |
4.1.4 实证检验结论 |
4.2 长期聚合风险模型在偿付能力研究中的应用 |
4.2.1 样本数据 |
4.2.2 最低注册资本金的检验 |
4.2.3 实证检验结论 |
第5章 加强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及其监管的政策建议 |
5.1 提高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措施 |
5.1.1 适当增加自有资本金 |
5.1.2 合理运用保险资金 |
5.1.3 提高承保业务的质和量 |
5.1.4 完善再保险体系 |
5.1.5 健全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
5.2 加强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措施 |
5.2.1 改进监管指标体系 |
5.2.2 建立健全监管预警和监管信息系统 |
5.2.3 合理制定保险费率和佣金费 |
5.2.4 加强保险行业自律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保险合同会计:国际动态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I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及其发展动态 |
(一)1999年的保险会计《问题报告》 |
1. 关于准则的适用范围 |
2. 关于保险合同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
3. 关于保险负债的计量 |
4. 关于报告和披露 |
(二)2001年的《原则公告草案》 |
1. 关于保险合同的定义 |
2. 关于保险合同计量的基本原则 |
3. 关于其他特殊会计问题 |
4. 关于报告和披露 |
(三)2003年的第5号征求意见稿(ED5)和2004年的国际财务报告报告准则第4号(IFRS4) |
1. 关于准则的适用范围 |
2. 关于保险合同的定义。 |
3. 关于保险合同的确认和计量 |
4. 关于报告和披露 |
二、I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项目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及其发展动态 |
(一)2007年讨论稿的主要内容 |
1. 关于范围和定义 |
2. 关于保险合同计量的核心问题 |
3. 关于保险合同会计的其他问题 |
4. 关于投保人行为与保单取得成本 |
5. 关于保单红利 |
(二)IASB保险合同准则项目的最新进展 |
1. 关于保险负债计量模式 |
2. 关于边际和初始差异 |
3. 关于保险合同的性质 |
4. 关于保单取得成本 |
5. 投保人行为 |
三、我们的对策研究 |
(一)继续跟踪研究国际保险会计动向,坚持保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趋向 |
(二)充分掌握我国保险业务及其会计实务,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工作 |
(三)尽快分离保险监管会计和财务会计,完善我国保险负债计量会计原则 |
(9)我国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回顾 |
二、国内研究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概述 |
第一节 保险偿付能力及其监管 |
一、保险偿付能力的含义 |
二、保险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三、保险偿付能力额度 |
四、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 |
第二节 英美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及启示 |
一、非寿险法定偿付能力额度计算方法 |
二、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 |
三、启示 |
第三节 我国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 |
一、非寿险偿付能力额度计算 |
二、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 |
第三章 我国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有效性实证 |
第一节 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有效性内涵 |
第二节 监管指标计算方法和参数设置的有效性分析 |
一、非寿险法定偿付能力额度的分析 |
二、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分析 |
第三节 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一致性检验 |
一、样本选择与统计结果 |
二、双重监管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节 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实证分析 |
一、监管指标差异的显着性检验 |
二、监管指标识别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四章 我国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改进 |
一、非寿险法定偿付能力额度计算方法的改进 |
二、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完善 |
第二节 改进后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有效性检验 |
一、改进后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统计分析 |
二、改进后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非寿险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重新确立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概述 |
第一节 保险偿付能力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
1.1 保险偿付能力涵义 |
1.2 保险偿付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涵义 |
2.1 保险监管涵义 |
2.2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涵义 |
2.3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方法 |
第三节 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历史沿革 |
3.1 国外历史沿革 |
3.2 我国历史沿革 |
第四节 保险能力偿付能力监管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
4.1 监管理论依据 |
4.2 监管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现状 |
第二节 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状况 |
第一节 美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状况 |
第二节 英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状况 |
第三节 日本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状况 |
第四节 韩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状况 |
第四章 对完善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建议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详细摘要 |
四、欧盟非寿险业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及其发展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2009年保险合同会计改革的实施效果研究[D]. 韩辉.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02)
- [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实证研究[D]. 金璐.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7)
- [3]《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化追踪及其对我国寿险业影响分析[J]. 万幸. 中国保险, 2012(05)
- [4]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公司面板数据的角度[D]. 王秀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3)
- [5]《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化追踪及对我国寿险业影响浅探[J]. 万幸. 上海保险, 2012(03)
- [6]基于DEA的日本寿险公司风险与收益分析[D]. 王美.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7]我国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实证研究[D]. 李博婧. 北京工商大学, 2010(03)
- [8]保险合同会计:国际动态与对策研究[J]. 陆建桥,杨海松. 会计研究, 2009(07)
- [9]我国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指标的有效性研究[D]. 李姗姗. 浙江工商大学, 2008(02)
- [10]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研究[D]. 曾志刚. 苏州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