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宋家滩小学730010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很多教师恰恰因为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的策略,而使应用题教学陷入了困境,也同时使这个问题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以下是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中年级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一、中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要适应“从图文到用数学方法”的转变
例如三年级下册P101练习二十三第2题,文字信息:有圆桌7张,方桌6张。图片信息:每张圆桌坐3人,每张方桌坐4人。问题:可同时接待多少人?文字信息体现了圆桌与方桌的张数,图片信息体现了每张圆桌坐的人数和每张方桌坐的人数。找到两个文字信息与两个图片信息的关系,就是做这道题的关键。每张圆桌坐的人数×圆桌的张数=圆桌总人数,列式:7×3=21(人)。每张方桌坐的人数×方桌的张数=方桌总人数,列式:6×4=24(人)。圆桌总人数+方桌总人数=可接待的总人数,列式:21+24=45(人)。
在这道题中,学生要经历“提取图片信息——找出图片信息与文字信息的联系——理解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的关系”三个步骤,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时经历这三个步骤的过程及方法,尤其是第二步与第三步的指导。
二、培养学生列表或画图的能力
画图分析应用题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整个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应用题是比较抽象的,用列表或画线段图分析能帮助学生弄清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例如: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计划少吃了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可列下表加以分析:
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总千克数
计划280&pide;77天280千克
实际比计划少吃5千克?天280千克
从表中很容易看出,要想求实际吃了多少天,就要先求计划每天吃的,用计划每天吃的减去实际比计划每天少吃的5千克就可以求出实际每天吃的,从而求出实际每天吃的,列式为:280&pide;(280&pide;7-5)。用这种方法分析这类应用题,即使程度再差的学生都能解答,特别是学困生,效果很好。
三、注重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较低年级有所发展,已基本具有对已学知识进行简单归类的能力。通过低年级的学习,学生对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步骤也已基本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理解上。
1.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在中段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掌握常规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效、时间、工作总量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各种关系,并要求能熟练地加以运用,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对应用题加以归类,导出行程、工程等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年级已不再是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抓住题中的关键点(俗称中间问题)。例如:某人驾车5小时行30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有240千米,此人驾车几小时可以到达?此题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让学生抓住不变量(速度),要抓住不变量就必须充分理解“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就是速度不变,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这样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在解题中要用到两个数量关系式,并将之正确运用,就需要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适当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种策略——分析法、综合法
1.分析法
分析法的解题思路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这些信息中有的可能是已知的,有的是未知的,再把未知的信息作为中间问题,找出解这个中间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要的数学信息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
2.综合法
综合法的解题思路是由已知信息出发转向问题的分析方法。其分析思路是: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选择两个已知数量(所求出的数量这时就成为已知数量),又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题目的问题为止。
五、培养中年级学生叙述解题思路的能力
有些学生虽然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但不一定能把思考过程说得清清楚楚。教学中,有些教师也只满足于学生会解题,而忽视了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这是不够的。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思维是畅通的呢,还是不畅通的?若思维不畅通,症结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
第三,节约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只有等学生把题目做出得数来才能判断他们是否分会析应用题(在解题过程中还要进行大量的计算),那么一节课做不了几道题。且学生做题有快有慢,等慢的同学做完题,快的同学要白白浪费许多时间。如果让学生口头分析应用题,就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练习的题量会大大增加。
总之,应用题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对于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应采取相应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快,全面地掌握应用题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