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鉴赏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鉴赏论,译者,主体性
鉴赏论论文文献综述
邓卓[1](2017)在《从文学鉴赏论看译者主体性——以《飘》汉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的主要形式,能够通过读者的参与来感悟作品的价值。而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并体会需要翻译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翻译。作品《飘》是一部风靡全球的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国内目前存在两个汉译的版本,通过对比两个版本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译者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背景,因此在表现和创作译文时都加入了自己对于作品的独特理解。因此译文之间的内容表现各不相同,这也说明了译者在对作品进行文学鉴赏的阶段就已表现出了其自身具有的主体性。(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3期)
谢模楷[2](2017)在《陈震《读诗识小录》之鉴赏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陈震《读诗识小录》鉴赏诗歌,受到明代文学评点风气的影响,不以"即诗见道"为目标,而以"即诗见文"为旨归,是清代文学阐《诗》的重要作品。陈震强调诗歌的"诵读",认为古诗中有"性情",不用讲解只需吟诵,就可理解诗歌的情感。陈震以"诵读"鉴赏诗歌情感,基本上以"悲音"为主;《诗经》中不乏"乐音"的作品,但陈震很少阐释《诗经》"乐情",这可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陈震对诗歌的艺术鉴赏,只作感性评论,凭借自己对《诗经》的感悟,将一些重要的文学概念包含其中。鉴赏诗歌多引入其他诗文,作诗歌的情景、情感、旨意、风格等方面的类比,具有深刻独到的艺术眼光;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往往指出鉴赏者错误所在,包括曲解文字、八股解诗、泥虚为实、轻重平列等,以警示来者;但陈震自己却有明显曲解诗歌,甚至有刻意回避之处,说情不说恋,即是其明显特征,这无疑影响到阐《诗》的质量。陈震个人情感常在鉴赏中流露,明显受到司马迁及其《史记》创作的影响,模仿太史公借《史记》以哭泣,将其一生坎坷悲情寄寓其中。陈震阐《诗》善写妙文,善作妙喻,使得他的鉴赏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徐晓元[3](2016)在《文贵知音——魏晋南北朝文学鉴赏论的勃兴概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鉴赏理论从诞生到成熟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魏晋南北朝是其独立、成熟、高涨的重要时段,《文心雕龙·知音》更是其独立的标志。究其原因,有历史的积淀、时代的风尚、文学鉴赏论的自身发展,更有刘勰的创造。文章试图梳理魏晋之前鉴赏论发展脉络,并着重就魏晋南北朝时期鉴赏论,尤其是《文心雕龙·知音》的价值与意义做相关解读,以求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鉴赏论做简单梳理。(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徐建芳[4](2016)在《《周易》与苏轼的审美鉴赏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关于苏轼文艺思想的理论根源,学界一般认为主要来自庄学,~①但深入研读苏轼全部着作可以发现,除了庄学之外,《周易》哲学可说是一个更根源性的理论依据。~②本研究拟先从兼容并包的审美态度、辩证的审美思维模式、鉴赏主体的审美素养等角度来考察《周易》哲学对苏轼审美鉴赏论的影响,以挖掘苏轼的文艺创作之所以能达到千古独步境界的根本原因,以便帮助当代人更好地把握文艺创作的本质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苏轼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李蕊[5](2016)在《运用艺术鉴赏论解析中国歌剧咏叹调——以《情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歌剧自产生到发展并绽放出璀璨的光彩,历经了近90年的历史,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欠缺的推动作用,使我国的歌唱艺术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峰。歌剧艺术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它令人神往,令人销魂,在那动人心魂、催人泪下的悲剧面前,不知有多少人哭红了双眼;在那妙趣横生,诙谐幽默的戏剧面前,不知有多少人笑痛了肚皮。中西方文论家们都对此进行了长远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文艺鉴赏论,对于帮助我们欣赏美妙的歌剧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也为我们能更好地发展我国歌剧艺术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05期)
任富强[6](2015)在《指归于立人,着意于鉴赏——论杨贤江的文学教育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杨贤江(1895—1931),浙江慈溪人,我国杰出的教育理论家。他以《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等辉煌的着作,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思想力量。在文学教育的观念领域,他别具慧眼,独树一帜。他在80多年前所秉持的有关文学教育的理念,至今仍散发着思想的光辉。一杨贤江的文学教育目的观精髓在于"立人"。概(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5年10期)
乔卫明[7](2014)在《历代书画笔性与真伪鉴赏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概述北宋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卷一)·论气韵非师》中指出:"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中国书画作品作为商品流入市场,并成为一种商品经济活动,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这种活动,最早是从文人士大夫的品鉴藏开始的。现在,随着世界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最求精神生活,于是把目光放在其它(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期刊2014年S1期)
刘书梅,童晓燕[8](2013)在《从文学鉴赏论看译者主体性——以《飘》汉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鉴赏论研究文学的欣赏活动,强调文本读者参与实现文本的价值,并且发挥着主体作用。译者进行文学翻译时,首先鉴赏原作,理解体会原作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翻译文本。分析《飘》在不同时期的两个汉译本可以看到,译者在选择鉴赏对象,再现与再创造作品艺术形象以及对同一文本进行独特的理解与阐释时,即早在翻译的鉴赏阶段译者就已经发挥着自己的主体性。(本文来源于《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张婷,李峰[9](2013)在《作家论与文学批评鉴赏论的认知诗学阐释——以《文心雕龙》中《才略》和《知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心雕龙·才略》与《文心雕龙·知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谈及作家与批评鉴赏的名篇,本文试图站在跨学科、跨文明的比较诗学研究的立场上,用认知诗学的相关立场与角度,以《文心雕龙·才略》与《文心雕龙·知音》的分析为例,讨论认知诗学研究中目前涉及较少的作家论与文学批评鉴赏论的问题,并提出了以普遍认知规律比较地阐释文论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3年03期)
杨佰才[10](2013)在《从“虚静说”和“距离说”看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西艺术鉴赏论的代表性旨趣,"虚静说"和"距离说"有着极为相似的理论内涵,两者都属于审美态度论范畴,都讲求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心理状态的无直接功利性和审美悟性。但它们毕竟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影响其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也有天壤之别,这就使得"虚静说"与"距离说"同样蕴含着截然相异的审美理想。就此,试从两种范畴的审美倾向入手,对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做出有价值的探索。(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鉴赏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陈震《读诗识小录》鉴赏诗歌,受到明代文学评点风气的影响,不以"即诗见道"为目标,而以"即诗见文"为旨归,是清代文学阐《诗》的重要作品。陈震强调诗歌的"诵读",认为古诗中有"性情",不用讲解只需吟诵,就可理解诗歌的情感。陈震以"诵读"鉴赏诗歌情感,基本上以"悲音"为主;《诗经》中不乏"乐音"的作品,但陈震很少阐释《诗经》"乐情",这可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陈震对诗歌的艺术鉴赏,只作感性评论,凭借自己对《诗经》的感悟,将一些重要的文学概念包含其中。鉴赏诗歌多引入其他诗文,作诗歌的情景、情感、旨意、风格等方面的类比,具有深刻独到的艺术眼光;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往往指出鉴赏者错误所在,包括曲解文字、八股解诗、泥虚为实、轻重平列等,以警示来者;但陈震自己却有明显曲解诗歌,甚至有刻意回避之处,说情不说恋,即是其明显特征,这无疑影响到阐《诗》的质量。陈震个人情感常在鉴赏中流露,明显受到司马迁及其《史记》创作的影响,模仿太史公借《史记》以哭泣,将其一生坎坷悲情寄寓其中。陈震阐《诗》善写妙文,善作妙喻,使得他的鉴赏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鉴赏论论文参考文献
[1].邓卓.从文学鉴赏论看译者主体性——以《飘》汉译本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7
[2].谢模楷.陈震《读诗识小录》之鉴赏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徐晓元.文贵知音——魏晋南北朝文学鉴赏论的勃兴概说[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
[4].徐建芳.《周易》与苏轼的审美鉴赏论[J].中国苏轼研究.2016
[5].李蕊.运用艺术鉴赏论解析中国歌剧咏叹调——以《情歌》为例[J].戏剧之家.2016
[6].任富强.指归于立人,着意于鉴赏——论杨贤江的文学教育思想[J].语文建设.2015
[7].乔卫明.历代书画笔性与真伪鉴赏论[J].中国教师.2014
[8].刘书梅,童晓燕.从文学鉴赏论看译者主体性——以《飘》汉译本为例[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张婷,李峰.作家论与文学批评鉴赏论的认知诗学阐释——以《文心雕龙》中《才略》和《知音》为例[J].外国语文.2013
[10].杨佰才.从“虚静说”和“距离说”看中西艺术鉴赏论的差别[J].鸡西大学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