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临床研究

后循环缺血临床研究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危险因素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从而为危险因素的筛查及预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方法本研究从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的122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筛选出首次后循环缺血发作患者254例,分析危险因素在性别及不同年龄组别间的分布差异,并与NEMC-PCR研究相比较。结果(1) 254例患者中男性171例,女性83例;平均(65.0±14.8)岁,其中≤45岁24例(9.4%),>45岁230例(90.6%)。(2)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且与NEMC-PCR相比,高血压、高血脂在本研究中较常见,而吸烟、冠心病及心脏疾病则相反。(3)后循环男性梗死患者较女性更常伴有高血脂(36.9% vs 21.9%,P<0.05)、吸烟(38.5% vs 1.6%,P<0.001)、饮酒(21.3% vs 0%,P<0.001),而冠心病则在女性梗死患者中更常见(29.7% vs 14.8%,P<0.05)。(4)>45岁后循环梗死患者较≤45岁患者更常伴有高血压(79.4% vs 38.1%,P<0.001)、糖尿病(37.0% vs 4.8%,P<0.05)。结论(1)国人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分布与西方人存在一定的差异。(2)危险因素在后循环梗死患者中的分布具有性别及年龄差异,因此危险因素的筛查及预防要根据性别及年龄而有所针对性。第二部分后循环梗死部位的分布目的阐述国人后循环梗死部位的分布特点。方法根据MRI,从25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筛选出具有后循环梗死灶的186例患者;参照NEMC-PCR研究,将后循环梗死分为近段梗死、中段梗死及远段梗死。结果(1)远段梗死是后循环梗死最常见的梗死部位(53.2%),其次是中段(30.6%)及近段(23.1%)。(2)多发性梗死约占后循环梗死的25.3%,其中以远段、近段及中段合并远段最常见。(3)延髓梗死多为孤立性病变,合并同侧小脑近段梗死并不常见。小脑梗死以近段最为常见,其次是远段和中段。PCA区域梗死中,PCA皮层支梗死最常见,其次是PCA深穿支梗死和PCA皮层支合并PCA深穿支梗死。结论国人后循环梗死部位的分布与西方人相比并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病变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管病变状况,初步探讨国人后循环血管病变特点及与国外的异同。方法采用以DSA为主(82.7%),包括MRA、CTA、TCD及颈部血管超声等方法检查血管。将后循环血管分为颅外段及颅内段,将管腔狭窄≥50%定义为闭塞性病变。分析后循环血管病变分布在性别、年龄分组(≤45,>45)及不同梗死部位间的差异;并结合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MRI分析后循环闭塞性血管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1)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血管病变最常见的病因(95.7%),未发现有动脉夹层。(2)后循环血管病变以颅外段病变为主(51.1%),且96.7%为V1段病变;其次是颅内段(32.3%),颅外段合并颅内则为16.5%。(3)后循环单支孤立性的闭塞性血管病变较弥散性病变常见(64.7% vs 35.7%)。(4)高血压(OR=4.549,P<0.001)、男性患者(OR=3.665,P<0.001)、后循环TIA或梗死前有TIA表现(OR=3.480,P<0.001)是ECVA闭塞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近段延髓梗死(OR=8.775,P<0.001)、男性患者(OR=4.248,P<0.05)是ICVA闭塞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前循环颅内段闭塞性血管病变(OR=4.696,P<0.05)、糖尿病(OR=3.771,P<0.05)是BA闭塞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ECVA闭塞性病变(OR=6.460,P<0.001)是后循环血管病变合并颈内动脉起始部附近闭塞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ECVA闭塞性病变(OR=3.037,P<0.05)及高血压(OR=2.905,P<0.05)是后循环血管病变合并肾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5)男性后循环梗死患者较女性更常伴有ECVA(65.3% vs 36.8%,P<0.05)、ICVA(21.4% vs 5.3%,P<0.05)及肾动脉(18.8% vs 7.0%,P<0.05)的闭塞性血管病变。>45梗死患者较≤45患者更常伴有ECVA(33.6% vs 10.0%,P<0.05)闭塞性病变,而ICVA(13.4% vs 35.0%,P<0.05)则相反。(6)延髓梗死常伴有同侧ICVA病变。小脑梗死常伴有ECVA病变,其中近段小脑梗死,除ECVA外,也常伴有同侧ICVA病变。ECVA及BA是桥脑梗死常伴有的血管病变。ECVA及ICVA是PCA区域梗死常伴有的血管病变。结论(1)国人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病变与西方人相比存在差异。(2)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管病变分布因性别、年龄及梗死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而为临床工作及研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第四部分后循环梗死机制目的分析后循环梗死机制,为临床的病因筛查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参考TOAST分型将后循环梗死机制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小血管病变、心源性栓塞、其他原因及不明原因;其中不明原因包括未查明原因、多种原因和未给予相关检查3亚型。但为和NEMC-PCR研究进行比较以及在随后的具体分析中,则参照NEMC-PCR,细分出动脉源性栓塞的诊断,同时将心源性栓塞、动脉源性栓塞及心源性栓塞合并动脉源性栓塞的患者统归于栓塞分型。随后分析后循环梗死机制在性别、年龄分组(≤45,>45)及不同梗死部位间的差异;并结合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血管病变及MRI分析后循环梗死机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1)参照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是后循环梗死最常见的原因。后循环TIA或梗死前有TIA发作(OR=4.748,P<0.05)、颈内动脉起始部位闭塞性病变(OR=2.990,P<0.05)及男性(OR=2.763,P<0.05)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高血压(OR=4.302,P<0.05)、糖尿病(OR=2.092,P<0.05)是小血管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多发性梗死(OR=4.283,P<0.05)、女性(OR=4.022,P<0.05)是心源性栓塞的独立预测因素。<45岁则是其他原因(OR=7.268,P<0.05)及未查明原因(OR=16.100,P<0.001)的独立预测因素。(2)参照NEMC-PCR诊断标准,栓塞则为后循环梗死的最常见病因(50.0%),其中动脉源性栓塞较心源性栓塞常见(23.1% vs 21.0%),且ECVA是最常见的动脉源性栓子来源(75%)。(3)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39.4% vs 18.8%,P<0.05)、动脉源性栓塞(29.5% vs 10.9%,P<0.05)在男性梗死患者中更常见,而心源性栓塞则在女性梗死患者中更常见(35.9% vs 13.1%,P<0.001)。(4)其他原因(19.0%vs 2.4%,P<0.05)及未查明原因(33.3% vs 10.3%,P<0.05)在≤45岁梗死患者中较>45岁患者常见。(5)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是延髓梗死最常见的机制。小脑梗死最常见的机制是栓塞,且以心源性栓塞为主。栓塞和BA及其分支病变是桥脑梗死的常见机制。PCA区域梗死中,除孤立的PCA深穿支梗死以小血管病变最常见外,PCA皮层支梗死及PCA皮层支合并深穿支梗死均以栓塞机制为主,且动脉源性栓塞较心源性栓塞常见。结论(1)参照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病变是后循环梗死最常见的原因;如参照NEMC-PCR诊断标准,则栓塞成为后循环梗死的最常见病因。(2)后循环梗死机制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3)后循环梗死机制因梗死部位及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4)对于后循环梗死患者,应尽可能的完善各项检查,尤其是心脏超声检查。如患者≤45岁,则要注意对少见原因的筛查。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危险因素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后循环梗死部位的分布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病变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后循环梗死机制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4.5 参考文献
  • 相关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 2011(12)
    • [2].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1例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08(23)
    • [3].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1(08)
    • [4].大面积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30)
    • [5].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临床特征[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3(01)
    • [6].医源性分水岭脑梗死11例临床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 2013(06)
    • [7].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串联狭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 浙江医学 2013(11)
    • [8].双侧小脑梗死模式的探讨[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04)
    • [9].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J].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8(S4)
    • [10].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04)
    • [11].6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5(09)

    标签:;  ;  ;  ;  ;  ;  ;  ;  ;  

    后循环缺血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