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一、乙肝病毒子宫内传播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1](2021)在《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10年前后SGA及LGA相对于AGA早产儿的高危因素并探讨其变化原因,从而针对性防范孕母早产风险,避免早产发生及改善早产儿预后,即进行早产预测,早期处理,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和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所有住院早产儿且孕母及患儿病历资料完整且真实可信者,对以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患儿姓名、住院号、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学历、居住环境、工作情况。2、危险因素分类:(1)孕母的产前一般情况:孕母年龄、受孕方式、流产史、死产史、死胎史、早产史、不良生活习惯、不规律产检等情况。(2)孕母合并症及并发症:子宫畸形、瘢痕子宫、宫颈短、宫颈机能不全、孕期出血、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间的糖尿病、妊娠贫血、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低蛋白血症及Hellp综合征、生殖系统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牙周病、妊娠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等)、妊娠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综合征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妊娠期甲状腺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肾脏病、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抑郁症等)、妊娠合并急腹症(胰腺炎、胆囊炎、胃肠炎、阑尾炎等)、妊娠合并性疾病(梅毒、艾滋病等)等。(3)胎儿因素:胎儿性别、胎位异常、多胎妊娠、胎儿畸形、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4)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胎膜早破,胎盘结构及功能异常(前置胎盘、胎盘早剖等),脐带结构及功能异常(脐带绕颈、脐带短和脱垂等),羊水量及性状异常(羊水过少、羊水过多,羊水粪染等),不明原因早产。分组情况:1.根据研究对象年份分为2组: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份住院早产儿为A组,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住院早产儿为B组。2.(1)SGA组: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2)AGA组:出生体重位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和第90百分位之间;(3)LGA组:出生体重高于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根据胎龄分组1)极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妊娠小于28周;2)早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28--31+6周;3)中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2--33+6周;4)晚期早产:早产发生在孕34--36+6周。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AGA组做对照,分别对SGA及LGA组早产儿组间危险因素比较进行卡方检验,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GA及LGA组早产儿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做10年前后对比分析。结果:1.我院新生儿科早产儿发病率10年前30.4%(2244/7371),10年后发病率32.3%(2868/8870),10年前后早产儿发病率增加,经卡方检验得P=0.01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早产儿10年前后的一般分布情况上:性别:A组男性比例62.0%,B组男性比例54.7%,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方式:A组剖宫产发生率58.6%,B组为71.5%,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胎龄:A组和B组的极早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1.6%,1.2%,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早期早产儿组构成比分别为19.2%和15.7%,经卡方检验P=0.003,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25.8%和19.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晚期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53.4%和63.9%,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A组和B组<10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3%和0.9%,经卡方检验比例下降无统计学意义,1000g-1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14.2%和11.8%,经卡方检验P=0.026,比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1500g-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64.2%和56.0%,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2500g早产儿构成比分别为20.3%和31.3%,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重百分比范围上:A组及B组的SGA构成比分别为13.0%和9.7%,经卡方检验P=0.001,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AGA构成比分别为77.8%和84.2%,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LGA构成比分别为9.2%和6.1%,经卡方检验P=0.000,比例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A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高中及以下学历(73.6%)、妊娠高血压疾病(60.0%)、农村居住(56/6%)、男胎(52.8%)、城镇居住(43.4%);AGA:高中及以下学历(73.3%)、男胎(63.9%)、农村居住(55.6%)、城镇居住(44.4%)、女胎(36.1%);LGA:高中及以下学历(91.0%)、男胎(66.9%)、胎膜早破(57.2%)、农村居住(51.8%)、城市居住(48.2%),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吸烟/喝酒(P=0.00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妊娠期肾脏病(P=0.001)、性别(P=0.001)、多胎妊娠(P=0.021)、胎膜早破(P=0.000)、不明原因早产(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35岁(P=0.029)、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32)、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妊娠合并肝功能异常(P=0.000)、妊娠期甲状腺疾病(P=0.014)、多胎妊娠(P=0.013)、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0)、羊水过多(P=0.034)、羊水粪染(P=0.007)。4.在B组中,SGA中四类中所有中前五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城镇居住(67.0%)、妊娠高血压疾病(61.9%)、高中及以下学历(58.6%)、男胎(51.6%)、女胎(48.4%);AGA:城市居住(64.0%)、高中及以下学历(62.7%)、男胎(54.3%)、女胎(45.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37.7%);LGA:高中及以下学历(78.5%)、男胎(65.2%)、城市居住(60.7%)、流产及宫腔手术史(55.6%)、妊娠期间的糖尿病(54.8%)。在以AGA组作为对照组时,经卡方检验,S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死胎/死产史(P=0.00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子宫畸形(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4)、HELLP综合征(P=0.010)、胎位异常(P=0.029)、胎儿畸形(P=0.019)、宫内窘迫(P=0.001)、胎膜早破(P=0.000)、前置胎盘(P=0.001)、脐带其他异常(P=0.000)。LGA组与AGA组在以下危险因素中的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试管婴儿(P=0.000)、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00)、瘢痕子宫(P=0.001)、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性别(P=0.013)、多胎妊娠(P=0.000)、羊水过多(P=0.000)。5.以AGA组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959),多胎妊娠(P=0.0062,OR=1.621)。10年后S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脐带其它异常(P<0.0001,OR=6.5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0.0001,,OR=4.290),胎儿畸形(P=0.0005,OR=3.317),宫内窘迫(P=0.0398,OR=1.619)。6.以AGA作为对照组,将卡方检验有意义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10年前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6.833),前置胎盘(P<0.0001,OR=3.85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01,OR=3.318),胎膜早破(P<0.0001,OR=2.157)为LGA组早产儿独立危险因素。10年后LGA组的高危因素根据OR值由大到小排名依次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P<0.0001,OR=4.759)、羊水过多(P<0.0001,OR=4.422)、瘢痕子宫(P<0.0001,OR=4.293)、高中及以下学历(P=0.0038,OR=1.933)、流产及宫腔手术史(P=0.0112,OR=1.637)、男胎(P=0.0152,OR=1.621)。结论:1.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现在的发病率较10年前增加。2.在10年前后的早产儿一般情况分布上,男胎比例较前下降,剖宫产的比例增加,晚期早产儿、AGA及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的比例均上升。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0年前为SGA的首位高危因素,现为SGA的第三位高危因素,妊娠期的糖尿病始终是10年前后LGA早产儿的首位高危因素。4.宫内窘迫、胎儿畸形、脐带其它异常成为10年后SGA独立高危因素,其中脐带其它异常成为SGA首位高危因素。

杨青青[2](2021)在《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已造成全世界数亿人感染,数百万人死亡,由此引发的肝脏疾病是全球第七大致死原因。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是乙肝流行的主要来源,对其进行阻断预防可有效减少婴幼儿乙肝感染率。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到2030年彻底消除病毒性肝炎,为早日实现这一宏图,必须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MTCT途径。虽然目前对新生儿进行免疫防护可显着降低了乙肝感染率,阻断母婴传播,但仍有部分婴儿免疫失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母体携带的高病毒载量。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是高病毒血症孕妇的首选用药。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评估了TDF在乙肝孕妇中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情况,然而结论尚未统一。因此,我们将对这一主题的相关基础研究进行评价,分析TDF在乙肝孕妇中应用的实际情况。目的:分别从婴儿和母亲两个方面系统评价TDF预防高病毒载量乙肝患者MTC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Embase、CALIS外文期刊网和Clinical Trials.gov等外文数据库中检索从建库起始至2021年3月1日使用TDF预防控制HBV母婴传播的观察性研究或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纳入的对象包括使用TDF治疗的高病毒血症的慢性乙肝患者和经安慰剂治疗或未经治疗的对照患者。两名研究员通过阅览论文标题和摘要,快速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后仔细阅读全文再次筛选,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以及数据提取。选择适当的效应模型后以Rev Man5.3和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的7篇文献包括894名慢性乙肝患者(TDF组425名,对照组469名)和951名婴儿(TDF组433名,对照组478名)。(1)婴儿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TDF组婴儿的MTCT率明显下降(RR:0.21,95%CI:0.11-0.40)/(RR:0.24,95%CI:0.13-0.44),婴儿出生时HBV-DNA阳性率也显着降低(RR:0.19,95%CI:0.11-0.34)。(2)母亲有效性:母亲HBV-DNA阳性率被明显抑制(RR:34.85,95%CI:16.72-72.60)。(3)婴儿安全性:TDF组婴儿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更易发生轻度不良反应事件(RR:2.06,95%CI:1.21-3.51),但对不良反应分类统计后发现头痛、发烧、黄疸、皮肤异常等症状都不存在差异性(p>0.05)。而重度不良反应事件、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情况、早产率在两组间不存在差异(p>0.05)。分析结果表明TDF组婴儿出生时体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10,95%CI:-0.18,-0.02,p=0.01),但婴儿出生半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婴儿的身长和头围一直没有表现出差异性(p>0.05)。(4)孕妇安全性:相比对照组,TDF组母亲CK升高(RR:9.59,95%CI:1.21-75.85)。此外,两组母亲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也有显着差异(RR:4.75,95%CI:1.53-14.69),而其他不良反应事件、剖宫产率、妊娠期疾病的发生率在两组中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目前的证据表明,在高病毒载量的乙肝孕妇中应用TDF可以有效降低MTCT率以及母亲HBV-DNA阳性率,且不会妨碍婴儿子宫内发育,也不会影响出生后1年内生长发育,也不会增加婴儿和母亲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风险。围产期进行TDF治疗能够有效安全地预防慢性乙肝患者的母婴传播。

陈家成[3](2021)在《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乙肝感染状态及乙肝非感染状态孕产妇的临床病历资料,探讨乙肝病毒感染状态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尝试建立相关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8年于我医院住院分娩、年龄大于18周岁的单胎妊娠孕产妇。纳入标准:孕周达28周且于我院住院分娩且临床资料相对完整的单胎妊娠孕产妇。排除标准:双胎或多胎妊娠、孕前合并慢性高血压病、心脏病等严重内外科疾病、医源性早产、具有严重精神障碍、沟通障碍者、产检或住院资料缺失者。筛选后实际共82775例,平均年龄为30岁,其中孕次为1的有31399例,孕次大于1的有51376例。依据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是否阳性)分为:阳性组共9699例;阴性组73076例。依据分娩方式,行阴道自然分娩的阳性组6447例,阴性组49206例;行剖宫产分娩的阳性组3252例,阴性组23870例。回顾性收集孕妇住院资料:一般资料(年龄、分娩孕周、孕次、产次),分娩经过(分娩方式、产程时长),妊娠并发症(产后出血、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剥、早产、胎膜早破)、围产儿结局(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窒息、小于胎龄、迁新生儿科、死胎、Apgar评分)等资料。比较阴性组及阳性组妊娠结局的差异。BP神经网络模型是目前最具实用价值的神经网络之一。本研究尝试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以乙肝病毒感染状态作为主要特征值之一,结合临床常见参数,对相关不良妊娠结局进行预测。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阳性组孕次>1的例数为6376(65.74%),阴性组为45000(6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阳性组产次>0的例数为4849(49.99%),阴性组为33309(45.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孕产妇分娩年龄、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孕产妇分娩经过比较:阳性组自然阴道分娩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阴道分娩的孕产妇中进行产程时长比较,阳性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长为(388.51±273.82)分钟,阴性组为(456.56±274.23)分钟,可以认为阳性组第一产程时长短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比较第二产程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孕产妇并发症比较:阳性组ICP、PPH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别为3.40、1.16)。阳性组PROM、HDP、PE发生率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别为0.91、0.83、0.80)。阳性组胎盘娩出时及产后2小时出血量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GDM、PA、PTB、HELL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阴道分娩的孕产妇中,两组孕产妇并发症比较:阳性组PA、PPH、ICP、PTB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别为1.44、1.19、3.73、1.14)。阳性组PROM发生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为0.88)。但两组GDM、HDP、PE、HELLP、SGA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在剖宫产的孕产妇中,两组孕产妇并发症比较:阳性组ICP发生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为3.06)。阳性组PE、SGA发生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别为0.80、0.65)。但两组GDM、HDP、HELLP、PROM、PPH、PA、PTB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两组孕产妇新生儿情况比较:阳性组新生儿体质量<3000g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为1.06)。但两组新生儿体质量3000-3499g、3500-3999g、≥4000g、小于胎龄儿、新生儿性别、新生儿窒息(轻度、重度)、迁PICU、死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的孕产妇,其阳性组和相应阴性组的新生儿窒息和迁PICU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将乙肝病毒感染状态作为特征值之一,结合常见临床参数,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产后出血风险,将训练完成的神经网络使用测试数据进行准确率测验,该神经网络的准确率为85.3%、84.1%。结论HBV阳性是孕产妇多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HBV阳性孕产妇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及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大。经阴道分娩时,还应特别注意胎盘早剥的风险。无论是经阴道分娩还是行剖宫产分娩,应采取多举措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HBV阳性组早产儿的风险较高。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可预测产后2小时出血风险。根据乙肝感染状态、年龄、孕周及第一、第二产程时长,可对产后出血风险进行早期预警。通过相关BP神经网络模型,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祁庆[4](2021)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引发早产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孕产结局情况,分析引发早产的危险因素,为提升母婴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04月-2019年4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早产分娩的病例作为早产病例组(共170例),病例符合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诊断,其中,符合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纳入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共80例),符合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纳入早产HBV携带非GDM组(共90例)。选取同期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分娩未早产的病例作为未早产对照组(共170例),病例符合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诊断,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纳入未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共8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无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纳入未早产HBV携带非GDM组(共90例)。用回顾性的方法对各组孕妇进行人口学资料(姓名、年龄、最高学历、居住地、工作状态、医保、体质指数、经济状况等)、孕产史情况(孕次、产次、剖宫产次数、流产次数等)、孕产期情况(包括妊娠呕吐、阴道出血、孕期抗病毒用药、吸烟、产检次数、ALT、AST)、孕产结局情况(包括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的资料统计。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一般资料和问卷结果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对各组孕妇资料中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X2检验对各组孕妇资料中计数资料构成比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早产的影响因素。[结果](1)早产病例组和未早产对照组、未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和未早产HBV携带非GDM组在孕产结局情况(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胎盘早剥、产后出血)上经X2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的新生儿窒息率、胎儿窘迫率、胎盘早剥率、产后出血率、胎膜早破率均高于早产HBV携带非GDM组,经X2检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病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的人口学因素(平均年龄、体质指数分布)、孕产史情况(流产次数分布)、孕产期情况(ALT、AST)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病例早产多因素分析显示:流产次数(OR=1.138,P=0.028)、高龄(OR=1.138,P=0.028)、体质指数(OR=2.690,P=0.018)、ALT(OR=2.426,P=0.004)、AST(OR=1.432,P=0.009)均是研究病例早产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可增加孕产妇不良孕产结局的风险。高龄、流产次数、体质指数异常、肝功能指标异常均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发生早产的的危险因素,值得临床广泛关注。

王素华[5](2020)在《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组织中HBV标记物和载脂蛋白H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感染机制较为复杂,有研究表明,载脂蛋白H(apolipoprotein H,Apoh)参与并介导了HBV感染肝细胞,在病毒复制期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的结合力更强。本研究通过检测HBsAg阳性孕妇血液和早期流产绒毛组织的乙肝标志物水平,明确HBsAg阳性孕妇早期胎儿的乙肝感染情况,调查HBV宫内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探讨Apoh的表达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行早期流产的41例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留取孕妇绒毛组织和血液样本。应用荧光探针法检测绒毛组织和血浆中的HBV DNA水平及HBV血清学标记物,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绒毛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缺失蛋白1(glial cells missing 1,GCM1)、HBsAg、Apoh的表达,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绒毛组织HBV DNA的阳性率为29.27%(12/41),显着低于血液中HBV DNA的阳性率(53.66%,2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25,P=0.043);绒毛组织HBV DNA阳性孕妇血液中的HBsAg、HBe Ag和HBV DNA含量均显着高于绒毛组织HBV DNA阴性组的孕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1、0.000);绒毛组织中,HBsAg和Apoh阳性率分别为17.07%(7/41)和19.51%(8/41);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的表达率显着高于HBsAg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487,P=0.000),但Apoh在绒毛组织HBV DNA阳性组的表达率与HBV DNA阴性组差异不显着(X2=0.325,P=0.568);Apoh在血浆HBV DNA阳性孕妇中的表达率显着高于血浆HBV DNA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78,P=0.032),但Apoh在血浆HBe Ag阳性和血浆HBe Ag阴性孕妇中的表达率差异不显着(X2=0.577,P=0.448)。结论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的绒毛组织可检测出HBV DNA、HBsAg和Apoh的表达;Apoh的表达与绒毛组织HBsAg阳性和血浆HBV DNA阳性密切相关;绒毛组织HBV DNA阳性孕妇血液中的HBsAg、HBe Ag和HBV DNA含量显着升高。

杨秀涵[6](2020)在《感染HBV孕妇妊娠中晚期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已然成为危害全球的健康问题。母婴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目前,对高病毒载量的孕妇,推荐孕期接受抗病毒治疗,但在启动时间上仍有争议。同时,识别抗病毒治疗应答的优势和劣势人群,为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方向。研究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门诊就诊的HBsAg阳性且进行抗病毒治疗孕妇的临床资料,将孕中、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患者分为孕中期(孕13-27周)组和孕晚期(孕28周及以后)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HBV DNA水平,以及新生儿HBsAg等,进一步探索影响孕妇抗病毒治疗结束时和早期应答的相关因素。根据数据类型和研究设计选择相应的统计描述和分析方法。结果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前来我院门诊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孕妇共331例,其中,孕中、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分别为90例和41例。69例婴儿HBsAg均为阴性,乙肝母婴传播率为0。孕中、晚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妇在治疗第4、8、12周、分娩时和产后6-8周,HBV DNA水平和<2×105 IU/mL 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孕妇分娩时血清HBV DNA较基线水平的下降幅度作为抗病毒治疗结束时应答情况的评价指标,分析可得其影响因素有抗病毒治疗前HBV DNA载量(P<0.001)和抗病毒药物种类(LdT或TDF)(TDF为参照,B值=-0.255,P=0.013)。对治疗前HBV DNA以≥6 log10 IU/mL为界进行亚组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01)。以抗病毒治疗第4周HBV DNA较基线水平的下降幅度作为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答情况的评价指标,分析可得其影响因素有抗病毒治疗前HBV DNA载量(P<0.001)、HBeAg 阴性(P=0.006)、ALT 水平(P=0.003)和 AST 水平(P=0.008)。治疗前HBV DNA以6 log10 IU/mL为界进行亚组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02)。结论1.所有婴儿HBsAg均为阴性,乙肝母婴传播率为0,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率均为100%。2.孕中、晚期启动抗病毒治疗,均可明显降低孕妇HBV DNA水平,并且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相似。3.孕期抗病毒治疗结束时应答情况与抗病毒治疗前HBV DNA水平和药物种类相关,且抗病毒治疗前HBV DNA≥6 log1(0IU/mL和使用TDF(相比于LdT)孕妇应答效果更好。4.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答情况与抗病毒治疗前HBV DNA、HBeAg、ALT和AST相关,且治疗前HBV DNA≥6 log10IU/mL,低ALT,高AST,HBeAg阴性孕妇应答效果更好。

王海荣[7](2020)在《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目前在我国约9300万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1],HBV母婴传播占50%[2],其中既往研究报道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可达9.4%~44.4%[3]。当前有系列研究[4]对传统HBV宫内感染进行了拓展与修订,形成了新的HBV宫内传播定义,同时近年来研究提示HBs Ag阳性母亲所生子代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仅为73.26%[5],故该部分人群更易发生HBV母婴传播。如何早期筛检和预警HBV母婴传播的高危人群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由于HBV感染机体可以诱导Thl/Th2细胞不平衡免疫应答是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TLR是目前病毒免疫中的热点,因此,本研究在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描述HBs Ag阳性孕妇妊娠晚期外周血中Thl/Th2细胞因子和TLR 9的水平,筛选出子代HBV宫内传播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早期血清学预警指标,为HBV宫内传播的预防与控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目的1、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表达特征,筛选与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相关的Th1/Th2细胞因子。2、获取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TLR 9水平的表达特征,掌握其对子代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作用。3、基于随访HBs Ag阳性孕产妇所生幼儿在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后HBV感染状态及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获取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和TLR 9水平与其幼儿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的关联性。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Th1/Th2细胞因子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341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344例新生儿(双胎3例)及74例健康孕产妇和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以24小时内子代外周血(未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未接种乙肝疫苗及卡介苗)HBs Ag阳性者为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HBs Ag阴性而HBV-DNA定量≥200IU/ml为发生HBV宫内隐匿性感染。二者合称为发生HBV宫内传播[5]。(2)TLR 9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290例HBs Ag阳性孕产妇和新生儿291例(双胎1例)及45例健康孕产妇及新生儿孕晚期外周血及其流行病学调查信息。(3)队列研究:以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幼儿在本院完成乙肝疫苗全程计划免疫接种、签署知情同意者91例,通过调查问卷随访并成功采集其外周血,最终纳入随访队列幼儿为83例。2、流行病学调查(1)流行病学基线调查:孕产妇孕产期的一般情况和新生儿一般情况;(2)流行病学随访调查:新生儿喂养情况和疫苗接种情况。3、实验室检测(1)采集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和新生儿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5项指标;(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中HBV-DNA水平;(3)采用流式液相芯片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其中Th1细胞因子包括:IL-2、IL-12、IL-18、INF-γ,Th2细胞因子包括IL-4、IL-6、IL-10;(4)采用ELISA法检测孕产妇血清中TLR 9水平。4、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采用Epi Data建立数据库,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两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比较方差齐者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者采用非参Kruskai-Walli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单因素与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诊断效能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所有的检验显着性标准均设置为0.05。研究结果一、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HBV宫内显性感染率(DBI)、HBV宫内隐匿性感染率(OBI)、HBV宫内传播率(BIT)、HBV宫内未传播率(NBIT)分别为11.34%(39/344)、36.63%(126/344)、47.97%(165/344)、52.03%(179/344)。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各宫内传播分组外周血中Th1细胞因子水平的研究(1)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2水平与HBs Ag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FN-γ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P=0.02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2水平均显着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2;P<0.0001),其中NBIT组IL-12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47)。(4)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BIT组、OBI组外周血的IL-18组水平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22;P=0.014;P=0.007)。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1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阳性组IFN-γ、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P<0.0001),但是HBe Ag阳性组孕产妇的IL-12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15)。(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母体HBV-DNA载量103~106IU/ml组中IL-18水平增加,子代发生DBI的风险增加(P=0.045)。4、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期干预情况与Th1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1)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D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OBI组母体IL-12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08);在NBIT组中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母体IFN-γ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P=0.006);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其体内IL-18水平显着高于未注射组(P=0.040)。(2)抗病毒治疗组和注射乙肝疫苗组IFN-γ水平呈现组内分化现象,OBI组母体IFN-γ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27,P=0.029);在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中OBI组母体的IL-18水平均显着高于NBIT组(P=0.047,P=0.036)。5、Th1细胞因子与HBV宫内传播做单因素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6、Th1细胞因子和多种变量因素与HBV宫内传播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筛选出显着相关因素。二、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1、Th2细胞因子中,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DBI组、OBI组外周血的IL-4、IL-6、IL-10水平均显着高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5)。2、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h2细胞因子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和HBe Ag阳性组孕产妇IL-4、IL-6、IL-10水平显均着高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5);(2)母体HBV-DNA含量<103IU/ml组中,DBI组母体IL-4水平显着高于OBI组(P=0.011)和NBIT组(P=0.007);HBV-DNA>106IU/ml组中,OBI组母体IL-10水平显着低于NBIT组(P=0.031);DBI组母体IL-4水平在HBV-DNA>106IU/ml组者显着低于HBV-DNA<103IU/ml组(P=0.016)。3、在未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中,OBI组母体IL-6水平均显着高于DBI组(P=0.008;P=0.012)。4、单因素分析发现,IL-4与HBV宫内传播显着相关,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BIT的概率是NBIT的1.003倍(OR=1.003,95%CI:1.000-1.006,P=0.046)。5、多因素分析发现,随着孕产妇外周血IL-4水平增加,DBI风险增加。孕产妇IL-4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发生NBIT的1.005倍(OR=1.005,95%CI:1.001-1.010,P=0.025)。三、母体孕晚期TLR 9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1、研究人群发生DBI、OBI和BIT率分别为9.28%(27/291)、40.21%(117/291)和49.48%(144/291)。2、HBs Ag阳性孕产妇及其NBIT组、OBI组外周血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者对照组(P<0.0001;P<0.0001;P<0.0001),其中NBIT组TLR 9水平显着低于BIT组(P=0.015),DBI组的TLR 9水平显着高于NBIT组和OBI组(P=0.001;P<0.0001)。3、HBs Ag阳性孕产妇不同HBV感染状态下TLR 9水平状况(1)HBe Ag阴性组孕产妇的TLR 9水平显着低于HBs Ag阴性对照组(P<0.0001);按BIT程度由重至轻分为:DBI组、OBI组和NBIT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P<0.05);无论HBe Ag阴性和阳性组,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1);(2)按103IU/ml、106IU/ml为截点分3个层次,每层均随BIT程度的加重,TLR 9水平呈增加趋势(P<0.05),每层中DBI组TLR 9水平均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5)。4、无论抗病毒治疗与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否和未注射乙肝疫苗组,均随着BIT程度的加重,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呈增加趋势,孕产妇外周血TLR 9含量DBI组显着高于OBI组和NBIT组(P<0.0001;P<0.0001)。5、单因素分析发现,孕产妇外周血TLR 9水平增加,发生DBI的风险增加。孕产妇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39倍(OR=1.392,95%CI:1.224-1.582,P<0.0001),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36倍(OR=1.360,95%CI:1.195-1.549,P<0.0001)。6、多因素分析发现:(1)孕产妇外周血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1.44倍(OR=1.442,95%CI:1.247-1.667,P=0.000)。HBV-DNA载量在103~106 IU/ml组中,发生DBI的概率是NBIT的0.14倍(OR=0.135,95%CI:0.023-0.781,P=0.025)。(2)TLR 9表达高水平者其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1.43倍(OR=1.434,95%CI:1.237-1.663)。乙肝免疫球蛋白未注射组中,子代发生DBI的概率是OBI的0.13倍(OR=0.131,95%CI:0.043-0.399)。四、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 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1、本次调查共随访到83例幼儿及其母亲,随访幼儿中发生HBV隐匿性感染27例(32.53%),未感染56例(67.47%)。总体幼儿乙肝免疫应答率为72.29%;DBI组、OBI组和NBIT组乙肝疫苗应答率分别为81.82%(9/11)、80.00%(28/35)、62.16%(23/37);随访幼儿隐匿性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中发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为88.89%(24/27)、64.29%(36/56)。2、母体孕晚期外周血IL-2高水平者其幼儿转归中HBV感染的风险呈降低趋势(P=0.014)。3、随访幼儿乙肝疫苗无免疫应答组其母亲孕晚期IL-2水平显着高于抗体阳性组幼儿组(P=0.013)。4、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与TLR 9纳入HBV宫内传播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LR 9灵敏度为43.90%,特异度为76.20%,约登指数为0.201。曲线下面积为0.582(95%CI:0.516-0.649),TLR 9的临界值为1.690pg/ml。因此当TLR9高于此临界值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5、将本研究中检测的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纳入幼儿HBV感染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L-2灵敏度为92.30%,特异度为52.40%,约登指数为0.447。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592-0.917),IL-2的临界值为2.275pg/ml。因此当孕晚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随访幼儿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6、将Th1/Th2细胞因子及TLR 9水平与幼儿HBV免疫应答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发现IL-2灵敏度为80.90%,特异度为61.10%,约登指数为0.420。曲线下面积为0.677(95%CI:0.521-0.833),IL-2的临界值为2.490pg/ml。因此当孕期母体低于此临界值时,其随访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结论基于HBV宫内传播的新内涵,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筛选出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12、IL-18、IL-4、TLR 9可以作为早期预测HBV宫内传播发生的监测指标,HBs Ag阳性孕产妇孕晚期外周血的IL-2可作为预测子代发生HBV感染和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的参考指标。1、HBs Ag阳性孕产妇机体内IL-12、IL-18水平降低,而IL-4、TLR 9高表达者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可能性增加,可一定程度上作为HBV宫内传播预警指标的细胞因子。一定程度上IL-10水平减少易于发生HBV宫内传播,可作为预测HBV宫内传播有效的参考指标。2、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刺激母体IFN-γ、IL-12及IL-18水平增加,及时纠正HBV引起的免疫紊乱,降低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几率,为HBV宫内阻断提供了有效干预指标。3、HBV会抑制孕产妇体内TLR 9的表达,但随着HBV感染病情的加重,TLR 9呈现代偿性上调,呈现组内分化现象,TLR 9可为HBs Ag阳性孕产妇监测管理提供参考。4、妊娠晚期孕产妇的IL-2水平可以预测幼儿转归过程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孕产妇IL-2分泌能力可能参与幼儿HBs Ab产生的应答。5、孕晚期母体内TLR 9水平高于1.690pg/ml时,提示可能已发生HBV宫内传播;母体孕晚期IL-2水平低于2.275pg/ml时,随访幼儿中发生HBV感染的风险增加;其IL-2水平低于2.490pg/ml时,幼儿产生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

彭松绪[8](2019)在《乙肝病毒宫内传播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乙肝病毒(HBV)宫内传播人群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候选基因策略来探索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遗传易感基因,并从遗传、环境及其交互作用方面来探讨HBV宫内传播的发生机制,为有效干预或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乙肝病毒宫内传播发生率与影响因素研究目的:了解武汉市HBsAg阳性孕产妇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现状,探索HBV宫内传播发生的影响因素,明确其关键危险因素及危险程度。方法:以2012年5月至2017年8月期间进入乙肝母婴传播队列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探索HBV宫内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最终纳入分析的孕妇为1506人,新生儿1532名,武汉市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发生率为8.35%(128/1532)。(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其他因素后,母亲孕期HBeAg阳性(OR=4.26,95%CI:2.60-6.98,P<0.001)、孕晚期HBV DNA阳性(OR=1.67,95%CI:1.02-2.74,P=0.041)、剖宫产(OR=0.29,95%CI:0.19-0.44,P<0.001)与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结论:母亲孕期HBeAg阳性和孕晚期HBV DNA阳性是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而剖宫产则有可能是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保护因素。第二部分RLR-MAVS和c GAS-STING信号通路基因及其他基因遗传变异与HBV宫内传播关联性研究目的:探讨RLR-MAVS和c GAS-STING信号通路基因及其他基因遗传变异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自2013年1月-2017年8月在武汉市妇幼保健院收集HBs 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356名HBs 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包括乙肝病毒宫内传播新生儿107名,同期收集的未发生宫内传播的新生儿1249名。通过文献查阅选择RLR-MAVS和c GAS-STING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及IL10、IL12A、IL12B、TLR3、TLR9、TNFSF14作为候选基因,利用Mass ARRAY基因检测系统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累积效应分析、多因子降维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RIG-I/MAVS信号通路中,与INTS10 rs28413168 GG基因型携带新生儿相比,此位点携带CC/CG基因型的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增加了100%(OR=2.00,95%CI:1.26-3.19;P=0.004)。在c GAS-STING通路,新生儿携带MB21D1 rs311678 GG/AG基因型HBV宫内传播风险显着低于携带AA基因型新生儿(OR=0.48,95%CI:0.30-0.78;P=0.003)。与携带IL10 rs1800872 CC基因型的新生儿相比,此位点携带AA基因型的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显着增加(OR=3.01,95%CI:1.02-9.84;P=0.047)。新生儿TLR3 rs3775291位点多态性与HBV宫内传播密切相关,该位点携带TT基因型的新生儿相较于CT/CC基因型的新生儿,其发生HBV宫内传播的风险显着增加(OR=2.09,95%CI:1.07-4.12;P=0.032)。此外,未发现新生儿其它SNP与HBV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间存在显着的关联。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校正产妇分娩年龄、产次、孕期HBe Ag、孕晚期HBV DNA和分娩方式后,发现新生儿携带58个风险等位基因发生HBV宫内传播的风险是携带02风险等位基因的新生儿发生风险的4.34倍(95%CI:1.44-13.09;P=0.009)。结论:新生儿INTS10 rs28413168、MB21D1 rs311678、IL10 rs1800872、TLR3rs3775291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传播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新生儿携带危险等位基因越多,发生HBV宫内传播的风险越高。第三部分基因遗传变异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对HBV宫内传播的影响目的:探讨INTS10 rs28413168、MB21D1 rs311678、IL10 rs1800872、TLR3rs3775291位点基因多态性是否与环境因素(孕期HBe Ag、HBV DNA和分娩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进而影响HBV宫内传播的发生。方法:研究对象同第二部分。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乘积相互作用和Andersson Tomas等提供的相加交互效应模型来评估INTS10 rs28413168、MB21D1 rs311678、IL10 rs1800872、TLR3 rs3775291与孕期HBe Ag、HBV DNA和分娩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1)INTS10 rs28413168多态性与HBe Ag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AP=0.54,95%CI:0.21-0.86;SI=2.57,95%CI:1.06-6.25);IL10 rs1800872基因多态性与HBe Ag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AP=0.57,95%CI:0.10-1.04)。(2)MB21D1rs311678基因多态性与HBV DNA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AP=0.41,95%CI:0.07-0.75)。(3)MB21D1 rs311678多态性与分娩方式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4.14,95%CI:0.43-7.84;AP=0.56,95%CI:0.28-0.84;SI=2.84,95%CI:1.14-7.04);IL10 rs1800872基因多态性与分娩方式之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AP=0.58,95%CI:0.24-0.92);TLR3 rs3775291位点多态性与分娩方式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20)。结论: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提示环境因素如产妇孕期HBe Ag和HBV DNA状态、分娩方式可能对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的遗传易感性具有叠加和促进作用。

李娟[9](2019)在《替诺福韦酯治疗妊娠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目的:研究妊娠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于妊娠24周后应用替诺福韦酯治疗的临床疗效、母婴阻断优势及安全性。二、方法:(1)选择2015年01月~2018年05月在我院明确临床诊断为妊娠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且妊娠24周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正常值的上限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 105IU/mL或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定量≥X 104IU/mL)并在我院分娩的95例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95例患者均在发现肝功能异常后常规使用保肝药物(复方甘草酸制剂、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中的1种)保肝治疗,服用至肝功能正常后停药;由于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及对疾病认知程度的差异,其中45例孕妇接受自妊娠24周后开始加服替诺福韦酯(300mg/d)抗病毒治疗,并服用至分娩后6周,依据所复查的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的结果决定停药或转诊至肝病科继续治疗,被纳入研究组。与研究组同期有50例孕妇拒绝服用替诺福韦酯治疗,继续单独使用保肝药物治疗,被纳入对照组。(2)通过监测两组孕妇治疗前、治疗4周、8周、产时及产后6周的病毒血清学、生化学指标的变化,并且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母儿并发症的差异、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来探讨妊娠24周后开始口服替诺福韦酯对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同时,两组孕妇共分娩95例胎儿,研究组活产45例;对照组活产49例,死胎1例。两组新生儿85例出生后接受0、1、6月乙肝疫苗10ug和0、1月乙肝免疫球蛋白100IU注射联合免疫预防处理,积极配合随诊至7月龄。9例早产儿推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至1月龄。抽取两组孕妇所分娩的94例新生儿的脐带血及出生7月龄的婴儿的外周血,通过比较这两组血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定量及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来探讨替诺福韦酯用于母婴阻断的优势。(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资料,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则计量数据以中位数(25%、75%四分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计数数据,由频数,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三、结果(1)在年龄、体重指数、地理分布、孕产史、发现肝功能异常孕周、治疗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胆碱醋酶(Choline esterase,CHE)、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磷(Phosphorus,P)、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Deoxyribonucleic acid,HBV-DNA)定量、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定量检测值,两组研究对象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但两组患者在文化水平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2)研究组孕妇在治疗4周、治疗8周、产时及产后6周时HBV-DNA阴转(HBV-DNA 定量<100IU/mL)率分别为 4.44%,8.89%,17.78%,24.44%,而对照组均为0%;治疗8周始研究组的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治疗4周时孕妇HBV-DNA定量即下降近31og10IU/mL,治疗8周时下降近5 logioIU/mL,与基线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研究组孕妇在治疗4周、治疗8周、产时及产后6周时ALT复常(ALT浓度<40U/L)率分别为20%,33.33%,66.67%,73.33%,而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26%,32%,44%,50%;治疗至产时两组ALT复常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新生儿出生时脐静脉血及出生7月龄的婴儿外周血HBV-DNA阳性率,研究组为0%,0%,对照组为100%、12.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 阳性率,研究组为8.88%,0%,对照组为100%、12.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血清ALT浓度变化比较:研究组与基线水平比较虽有一过性升高,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至产时下降的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AST浓度变化比较:研究组至产时与基线水平比较出现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则在产后6周与基线水平比较出现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血清TBiL浓度变化比较:研究组在治疗8周与基线水平比较出现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则在产后6周与基线水平比较出现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血清ALB、CHE、BUN、CR、P、HB浓度、全血WBC、PLT计数: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血浆PT:对照组于产时及产后6周的凝血酶原时间均较治疗前延长,且两组间同期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6)研究组的平均分娩孕周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早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研究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胎膜早破发生率、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率及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新生儿窒息率、低出生体重率、死胎引产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率、转诊NICU率及出生缺陷率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7)两组孕妇发生的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症状均轻微,无1例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所娩新生儿研究组无先天性畸形发生,对照组2例出生缺陷,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结论对妊娠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24周后采用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对提高母婴阻断的成功率有较强的优势,同时对母体的肝功能的恢复,延缓肝纤维化的进展具有临床价值,药物的不良反应少,且从经济层面分析,使用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长并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李僖[10](2019)在《乙肝病毒感染者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结局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夫妻双方或一方在感染HBV后并在不同的HBVDNA拷贝数下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情况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实施IVF/ICSI助孕治疗的夫妇夫妻一方或双方为乙肝患者,共558例。将研究对象根据感染模式的不同,分为3个不同的研究组。研究组1:男方单一感染组;共325例;研究组2:单一女方感染组,共206例;研究组3:双方感染组共27例。再根据HBVDNA的拷贝数,将研究组1、2分为不同亚组。若HBV DNA≥5.0×102,为高拷贝组;若HBV DNA<5.0×102,为低拷贝组。其中研究组1的高拷贝组共有44例;低拷贝组共有281例;研究组2的高拷贝组共27例;低拷贝组共179例,由于研究组3共27例,因纳入的例数较少,未发现有患者的HBV DNA>5.O×102,因此未对研究组3进行再次分组。同时随机选取510例夫妻双方血清HBsAg阴性的病例作为正常阴性对照,即对照组。对以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2.采用SPSS2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研究组不孕症夫妇在成熟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活产率、早产率、新生儿体重、单双胎数有无差异。同时对子代HBV感染情况进行随访。[结果]1.各组的一般情况如:女方年龄、体重指数、不孕年限、不孕模式(包括原发、继发),基础FSH水平、AM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促排卵方案的选择、受精方式、Gn天数、Gn用量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的成熟卵率及卵裂率的差异同样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组的受精率不全相同,受精率分别为,研究组1低拷贝组:61.13±22.01、研究组1高拷贝组:51.53±14.96、研究组2低拷贝组:63.00±22.46、研究组2高拷贝组:55.33±20.15、研究组 3:50.33±22.48、对照组:65.19±22.22,研究组 1 的高拷贝组(61.13±22.01)及低拷贝组(51.53±14.96)的受精率较对照组低(65.19±22.22,P<0.05);且研究组1的两个亚组进行比较,低拷贝组的受精率高于高拷贝组(P<0.05);优质胚胎率分别如下:研究组1低拷贝组:49.83±30.28、研究组1高拷贝组:45.97±26.58、研究组2低拷贝组:41.50±26.70、研究组2高拷贝组:39.48±25.17、研究组 3:43.06±32.75、对照组:50.85±29.63,其中研究组的两个亚组的优质胚胎率均低于对照组,而研究组2低拷贝组的优质胚胎率高于同研究组的高拷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活产率、早期流产率、早产率、新生儿体重、单双胎数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分别如下,研究组1低拷贝组:34.9%,研究组1高拷贝组:24.39%,研究组2低拷贝组:21.25%,研究组2高拷贝组:12%,研究组3:15.38%,对照组:4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对照,各研究组妊娠率均低于对照组,发现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的低拷贝组临床妊娠率低于研究组1的低拷贝组。2.三个研究组共成功分娩的1 13例,共有145名子代诞生。共随访到73例,40例因未行血清学检查或失访,其中仅有1名子代感染,该感染者出现在研究组3中,总感染率为1.4%。[结论]1.单纯男性HBV感染者实施IVF/ICSI助孕过程中其受精率会下降,当HBVDNA在高拷贝情况下受精率下降更为明显;2.单纯女方HBV感染会降低优质胚胎率,当HBV DNA在高拷贝情况下受精率下降更为明显;3.无论哪种模式下的HBV感染,都会导致临床妊娠率下降,但在同样的病毒拷贝数下女方感染者临床妊娠率更低;4.夫妻双方均感染HBV与仅有单一一方感染者相比受精率和临床妊娠率也更低;5.HBV感染者子代感染率为1.4%,实施IVF/ICSI助孕的过程中,可能并不增加子代的传染风险。

二、乙肝病毒子宫内传播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肝病毒子宫内传播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住院早产儿的危险因素
        2.2.1 早产与孕母产前一般情况
        2.2.2 早产与孕母基础疾病及妊娠期并发症
        2.2.3 早产与胎儿因素
        2.2.4 早产与羊水、胎盘、脐带因素
    2.3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来源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收集
        3.2.2 分组情况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10 年前后两组早产儿发病率
        4.1.2 10 年前后早产儿基本情况及构成比
    4.2 危险因素
        4.2.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2.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2.3 胎儿因素相关的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2.4 10 年前后羊水、胎盘及脐带等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及发生率比较
    4.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4.3.1 不同体重百分比范围早产儿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孕母产前一般情况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5.2 孕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危险因素探讨
    5.3 胎儿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5.4 羊水、胎盘、脐带等因素有关的危险因素探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估
        1.3.1 文献筛选
        1.3.2 质量评估
    1.4 数据提取
    1.5 结局指标确定
        1.5.1 有效性结果评价指标
        1.5.2 安全性结果评价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1.6.1 软件及数据分析
        1.6.2 异质性检验及效应模型选择
        1.6.3 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2.4 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有效性
        2.4.1 婴儿的有效性评价
        2.4.2 母亲的有效性评价
    2.5 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安全性
        2.5.1 婴儿的安全性评价
        2.5.2 母亲的安全性评价
    2.6 发表性偏倚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与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1.5 BP神经网络的构建及应用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本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对母儿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引发早产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HBV携带合并GDM早产孕妇的相关研究进展
    1.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研究现状
        1.1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研究背景
        1.2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与孕产结局的关系
        1.2.1 与妊娠期高血压的关系
        1.2.2 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
        1.2.3 与产后出血的关系
        1.3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与围生儿结局的关系
        1.3.1 与胎儿窘迫的关系
        1.3.2 与早产的关系
    2、GDM孕妇的研究现状
        2.1 GDM研究概述
        2.2 GDM对母儿结局的影响
        2.2.1 对母体的影响
        2.2.2 对产儿的影响
        2.3 GDM对母儿远期的影响
    3、早产的研究概述、相关因素及临床干预
        3.1 早产的研究概述
        3.2 早产发生的影响因素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抽样量计算
        1.1.2 研究分组
        1.1.3 诊断标准
        1.1.4 纳入标准
        1.1.5 排除标准
        1.1.6 脱落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测量工具和观察指标
        1.2.2 资料收集评价方法
        1.2.3 质量控制
        1.2.4 统计分析
        1.2.5 技术路线
第2章 结果
    2.1 研究病例脱落情况分析
        2.1.1 早产病例
        2.1.2 未早产病例
    2.2 研究病例孕产结局情况分析
        2.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分析
        2.2.2 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和早产HBV携带非GDM组分析
        2.2.3 未早产HBV携带合并GDM组和未早产HBV携带非GDM组分析
    2.3 研究病例早产的单因素分析
        2.3.1 人口学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2.3.2 孕产史情况单因素分析
        2.3.3 孕产期情况单因素分析
    2.4 HBV携带合并GDM病例早产的多因素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HBV携带合并GDM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3.2 HBV携带合并GDM孕妇早产引发的危险因素
        3.2.1 高龄对HBV携带合并GDM孕妇早产引发的影响
        3.2.2 流产次数对HBV携带合并GDM孕妇早产引发的影响
        3.2.3 肝功能指标对HBV携带合并GDM孕妇早产引发的影响
第4章 结论
    4.1 本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4.1.1. 创新性
        4.1.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组织中HBV标记物和载脂蛋白H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HBV DNA定量检测标准曲线图的建立
    3.2 绒毛组织和血液中HBV DNA的比较分析
    3.3 绒毛组织HBV DNA与血液HBV标志物的关系分析
    3.4 绒毛组织中抗原表达的检测
    3.5 Apoh与孕妇血液HBV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3.6 Apoh与绒毛组织中HBV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三 绒毛中HBsAg阳性表达免疫组化图
附录四 个人简介
致谢

(6)感染HBV孕妇妊娠中晚期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3 统计方法
    4 相关概念
结果
    1 入组情况和随访结果
    2 孕中、晚期启动抗病毒治疗孕妇基线情况
    3 妊娠中、晚期启动抗病毒治疗疗效比较
    4 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应答情况影响因素统计结果
讨论
    1 妊娠中、晚期抗病毒治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结果分析
    2 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结束时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3 妊娠期间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答影响因素分析
    4 研究中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细胞因子在HBV宫内传播与儿童乙肝疫苗应答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Toll样受体在HBV宫内传播的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 母体孕晚期Th1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母体孕晚期Th2细胞因子与子代HBV宫内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母体孕晚期TLR9 在子代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母体孕晚期细胞因子及TLR9表达与其幼儿预后的队列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乙肝病毒宫内传播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乙肝病毒宫内传播发生率与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RLR-MAVS和 cGAS-STING信号通路基因及其他基因遗传变异与HBV宫内传播关联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基因遗传变异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对HBV宫内传播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博士期间研究工作总结
致谢

(9)替诺福韦酯治疗妊娠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观察指标
        2.3 相关定义
        2.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1 两组患者HBV-DNA定量的变化趋势和HBV-DNA阴转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8周、产时及产后6周随访ALT、AST、TBiL、ALB、CHE浓度变化及ALT复常率的比较
    3. 两组母婴阻断效果的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UN、CR及P浓度变化的比较
    5. 两组患者血HB浓度、全血WBC、PLT计数、血浆PT变化的比较
        5.1 HB浓度比较结果
        5.2 WBC计数比较结果
        5.3 PLT计数比较结果
        5.4 PT比较结果
    6. 两组母儿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7. 两组住院治疗平均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的比较
    8. 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比较
讨论
    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组原则
    2 替诺福韦酯对妊娠24周后合并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母婴阻断分析
    3 两组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分析
    4 两组产后出血及血HB浓度、全血PLT计数、血浆PT情况的比较分析
    5 替诺福韦酯用药安全性分析
    6 本研究存在缺陷与不足
结论
英文缩略词
参考文献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的进展与争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乙肝病毒感染者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结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乙肝病毒子宫内传播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10年前后非适于胎龄早产儿高危因素分析[D]. 刘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2]替诺福韦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D]. 杨青青.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状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D]. 陈家成.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合并妊娠期糖尿病引发早产的病例对照研究[D]. 祁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组织中HBV标记物和载脂蛋白H关系探讨[D]. 王素华. 汕头大学, 2020(02)
  • [6]感染HBV孕妇妊娠中晚期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杨秀涵.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母体孕晚期外周血细胞因子和TLR9在HBV宫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D]. 王海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
  • [8]乙肝病毒宫内传播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D]. 彭松绪.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9]替诺福韦酯治疗妊娠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D]. 李娟. 苏州大学, 2019(04)
  • [10]乙肝病毒感染者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结局研究[D]. 李僖.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