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对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正常学习、生活与成才,而且还关系到我国人才群体的总体质量,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成了理论研究的重点。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但是,许多模式本身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仅在实务中毫无裨益,反而限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效能的发挥,妨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鉴于此种现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是必要的。全文共约38000个字,其中正文约34000字,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与界定相关概念。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增多,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层出不穷,给大学生自身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疑。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成了理论研究的重点。要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应当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概念和“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相关概念——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素质教育等进行界定和辨析,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其次应当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相关要素: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评估、管理组织机制。第二部分:介绍及评价国内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文借鉴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高校中较具有普遍性的四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心理学模式、医学模式和爱心模式进行分析和梳理,指出其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得出结论是这四种模式并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要的模式。第三部分:提出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要求。在以我国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状况为背景,以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笔者提出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五点基本要求: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以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科学认识为前提,三是注重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四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符合,五是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在这五点要求的基础上,笔者分两部分论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具备的相关要素:其一是目标、内容、途径;其二是评估和组织管理体系,力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关要素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期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工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这是本文的主要部分。第四部分:阐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途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也是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首要参照标准。因此,科学的确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对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依据,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总目标定位于:形成、维护、促进学生的心灵健康,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基础,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目标定位于矫治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它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一环。确定内容的依据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标、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容体系应当包括三个层次、三大领域。具体而言,三个层次是:宣传和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意识;传授心理调适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门类、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三大领域是: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能力、考试心理的教育与辅导;与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恋爱观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与生涯发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生涯规划、择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予以实施,才能有效的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具体包括以下六大途径:一是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活动,二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三是注重四个方面的长期协同合作,四是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五是开辟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六是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第五部分:阐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评估和组织管理体系。评估:评估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效果及社会价值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利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促使其进一步增强实效,并为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提供依据。评估体系应当符合以下要求:评估的内容和标准要具有客观性;评估的方法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的统一。评估的内容包括:软硬件设施评估和教育效果评估。组织管理: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步入规范化道路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条件。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机制;制定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职责制度;建立专业资格堆入及审查制度。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关要素的反思与梳理,以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模式探索阶段有科学、合理的标准作为依据,对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者能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做心理健康的主人[J]. 中国消防 2010(21)
- [2].研究生婚恋与其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财经政法资讯 2013(03)
- [3].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 珠江教育论坛 2013(02)
- [4].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矫正[J]. 榆林科技 2011(02)
- [5].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精神之研究[J].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
- [6].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 教育革新 2017(11)
- [7].新时期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 教育探究 2008(01)
- [8].让阳光走进心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J].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9].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实施对策[J]. 教育革新 2010(04)
- [10].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 2013(01)
- [11].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 [12].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9(02)
- [13].老人打太极的确有益身心[J]. 丹东海工 2011(00)
- [14].教师如何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J]. 教育革新 2017(04)
- [15].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析[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 [16].给学生一片亮丽的蓝天——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宁夏教育科研 2009(01)
- [17].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4)
- [18].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0(04)
- [19].融合育心育体 培育健康人才——心理咨询结合体育疗法的实践与思考[J].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 2011(02)
- [20].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J].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 [21].点点星光 照亮苍穹——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革新 2016(07)
- [22].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 教育革新 2018(05)
- [23].高校体育课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体育课为例[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2(04)
- [24].浅谈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9)
- [25].老年照料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时间、收入的中介效应分析[J]. 南方人口 2019(06)
- [26].在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评价平台建设研究[J]. 智库时代 2019(51)
- [27].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综述[J]. 智库时代 2019(51)
- [28].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分析[J]. 知识经济 2019(34)
- [29].解构与重构:“互联网+”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探索[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9(12)
- [30].基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有效策略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