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是近年全球范围震级最高、破坏最大、人员伤亡损失最惨重的地震自然灾害之一。我军13万大军奉命从全国各地几千公里的半径内迅速开赴灾区救援。由于灾区生活条件恶劣、救援难度大、工作时间长,救援官兵目睹灾难惨烈场面,零距离接触各种血肉模糊的伤员与尸体,身心均处于高度应激状态,许多救援军人出现了睡眠障碍,抑郁、焦虑情绪,重复体验救援时的经历(闪回)、逃避回忆及反应麻木、高度警觉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症状,严重影响救援官兵的身心健康。由于军人要时刻准备参加局部战争或重大灾害救援、反恐、维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是PTSD的高危人群。因此,深入研究5.12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共病率及其转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护策略,为我军今后多样化军事行动的心理卫生遂行保障提供科学依据意义重大。1、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抽样调查3010名军人,有效问卷2921份,包括陆军、空军、海军陆战旅、武警等军兵种,其中参加汶川救援的军人1811名(研究组),占62.0%,未参加救灾军人1110名(对照组),占总体38.0%。研究方法:首先根据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原则与方法,对救援官兵所属军种和所执行的救援任务进行分级后随机、整群抽样。(1)流行病学量表筛查:自行编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抗震救灾经历问卷(REQ),急性心理应激障碍评估量表(SRQ-20),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PCL-C),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主试人员由课题组内心理学研究人员担任,指导语固定。(2)临床结构式访谈:对量表初筛结果高于划界分的高危人群,由本课题组中精神科主治医师按照结构化临床访谈表(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SCID)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进行一对一结构化访谈,做出初步诊断。(3)临床确诊:由精神科主任医师根据原始访谈记录进行二次诊断和确定诊断。2、研究结果(1)PTSD患病率显著升高:作为一个巨大的灾难性事件,汶川地震不仅给灾区民众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同时也给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官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救援军人PTSD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25 vs 0.3%),虽然低于汶川地震后灾民PTSD的患病率(8.91~62.8%),却显著高于军队和平时期横断面调查的(0.48%)和一般人群平时PTSD患病率(0.35%)。(2)PTSD症状的持续时间漫长:我们在震后24个月随访发现,6个月时点确诊为PTSD者,56.25%仍维持PTSD的诊断,提示PTSD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其症状将长期迁延不愈,危害官兵的心身健康。我们在访谈中对心理压力大,情绪和行为受到影响的官兵当场进行了疏导和干预,对其中有少数问题严重的官兵,在访谈结束后,及时向部队医生提供诊治建议,协助联系当地精神病院专家长期会诊、治疗。(3) PTS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是否发生急性应激障碍是PTSD发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救援人员的PTSD可能是由于急性应激障碍未得到足够的干预和治疗转化而来。救援任务负荷也是救援人员发生PTSD的危险因素。由于承担的救援任务较重如现场搜救、搬运遗体等工作强度大,疲劳程度高,感官刺激重,心理应激强,个体主观承受的认知负荷大,与从事其它任务相比更容易诱发PTSD。适应不良会对救援人员产生重大心理影响,从而影响到救援人员对外界事物认知的判断。随着负性认知的增加,以及个体本身心理承受能力阈值下降,救援人员在救灾期间极易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在未得到有效干预的前提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极易转化为PTSD。以上研究表明PTSD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各种危险因素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4) PTSD共病情况: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确诊为PTSD者的救援军人中,73%同时合并有其它疾病种类,其中共患抑郁症者占53.2%,共患焦虑症者占42.9%,还有共病躯体形式障碍、物质依赖等。单纯的PTSD只有27%。PTSD的高共病率反映了其疾病的复杂性,共病者的症状及功能损害比单纯的PTSD患者更为严重,且预后较差,应当引起高度重视。3、结论参加5.12抗震救灾的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远高于军队和地方平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患病率,且PTSD症状持续存在,共病率高;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急性应激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救援任务强度、灾区适应情况以及个人对救援经历的心理认知等。对军事人员应加强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军事应激的早期危机干预方案,建立我军多样化军事行动心理卫勤保障体系,提高我军战斗力和官兵身心健康。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怀旧疗法在高龄骨折伴急性应激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52)
- [2].九寨沟地震后1周伤员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心理状况[J]. 四川精神卫生 2018(02)
- [3].分析手外伤患者术后急性应激障碍的因素及干预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 2017(05)
- [4].一般交通事故急性应激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 现代临床医学 2017(05)
- [5].癌症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6)
- [6].辅导员帮扶急性应激障碍大学生的案例分析——基于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应用[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6)
- [7].急性应激障碍护理中的心理护理效果[J]. 中外医学研究 2018(11)
- [8].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应激障碍及危险因素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15)
- [9].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民急性应激障碍症状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J]. 四川精神卫生 2020(05)
- [10].驻海岛官兵睡眠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及社会支持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01)
- [11].耳穴压豆治疗40例骨折后急性应激障碍的疗效观察[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4)
- [12].地震后急性应激障碍42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02)
- [13].脑卒中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19(16)
- [14].安宁疗护在肿瘤急性应激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8(S1)
- [15].青年冠心病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9(15)
- [16].腕踝针治疗急性应激障碍11例[J]. 中国针灸 2011(02)
- [17].2例外伤骨折后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的护理[J].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1(09)
- [18].重大灾害引发的心理问题——急性应激障碍[J]. 科学生活 2008(07)
- [19].脑损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8(07)
- [20].大学生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09(02)
- [21].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干预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01)
- [22].心理案例研究——医暴事件与急性应激障碍[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4)
- [23].脑损伤急性应激障碍患者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05)
- [24].脑卒中患者急性应激障碍与睡眠及认知的相关研究[J]. 重庆医学 2018(33)
- [25].震后不全截瘫伴急性应激障碍心理干预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 2010(01)
- [26].突发事件中军人急性应激障碍心理干预对策[J]. 中国健康教育 2009(09)
- [27].青少年创伤性骨折后急性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3)
- [28].急性应激障碍所致多器官功能异常1例报告[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5(09)
- [29].乳腺癌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倾向的危险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9(13)
- [30].外科ICU患者转出后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