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观念的形成及其影响的哲学考察——以分析技术的本质和人与机器(人)关系为视角

“机器人”观念的形成及其影响的哲学考察——以分析技术的本质和人与机器(人)关系为视角

论文题目: “机器人”观念的形成及其影响的哲学考察——以分析技术的本质和人与机器(人)关系为视角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科学技术哲学

作者: 计海庆

导师: 沈铭贤

关键词: 机器人的观念,制作活动,工具论,理念论,越界机器人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要解决两个问题:“‘机器人’观念是如形成的”和“该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前一个问题,笔者是通过分析技术的本质来解答的;对后一个问题,是通过考察人和机器(人)的关系来完成的。 技术本质上是人类的制作活动,它和劳动、交往并列为在人的存在过程中必然要从事的三种活动。本文在亚里士多德的“技术作为制作活动”定义基础上,提出:技术是一个有着明确起点和终点的过程,起点是制作者思想中制品的理念,终点是最后生成的制品,当中是运用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艺流程。技术的本质属于一个从人到物的关系结构,即“人→物”。制作者在制作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工具论的和理念论的,并不随着制作过程的结束而终止,当这两种思维模式作用到人身上时,也就是说二者越出了“人→物”的关系结构,作用到“人→人”的关系结构中后,“机器人”的观念产生了。工具论的思维把人当成了工具,把人的存在设定成了一种功能性的存在:而理念论的思维把人的身体和心灵所能实现的功能,进行了数学化和机械化的理解;二者共同作用下,人的存在被还原为一个理念,一个思想中的模型,类似于制作活动中制品存在于思想中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人是机器”的机械论的人类自我认识,“人是机器”提出,实质上就是“机器人”的观念的形成。 “机器人”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和机器(人)的关系上。在“功能等价”思维的作用下,如果把机器的动作和人的(身体)劳动等价,那么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的劳动。产生的后果便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的:大量工人由于机器的应用而丧失了生活资料。在理念论思维的越界作用下,如果把心灵的能力归结为仅仅是数学计算,那么计算机便可以通过功能等价的方式“替代”人的心灵活动,进而在“深蓝事件”的讨论中,转变为关于“计算机是否已经超越了人”的争论。最后,如果在“功能等价”思维的作用下,真的制作出了一个真正的机器人(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那么科幻小说中人和机器人的关系又将是怎样。通过考察人和机器的关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功能等价”的思维不能越界作用到人身上,否则只会产生扭曲的人和机器(人)关系。这也证明了“机器人”观念本身是不应该产生的,是一种越界的误用。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ABSTRACT)

导论

一 引言:造人的历史

二 论证内容和选题意义

三 相关研究概述

第一篇 技术的本质和“机器人”的观念

第一章 技术本质的反思

一 人类的三种活动

二 亚里士多德论“技术之为制作”

三 劳动(labor)和制作(work)的区分

四 制作活动本身的规定性

五 越出过程本身的制作活动的因素

六 技术理解中的“越界”问题

第二章 工具论与“机器人”观念

一 工具论的越界作用与人类中心论

二 交易市场·商品·“劳动力”

第三章 理念论与“机器人”观念

一 理念论·数学化·机械化

二 从笛卡儿到拉美特利——身体的机械化

三 从笛卡儿到人工智能——心灵的机械化

第二篇 人和机器(人)关系的考察

第一章 讨论范围和线索

第二章 机器的制造和劳动的被“替代”

一 从工具到机器

二 被当成工具的人和机器间的“替代”关系

第三章 “制作活动”能被机器(人)替代吗

一 人工智能可能吗

二 “深蓝事件”折射出的人机关系

第四章 想象中的人机交往活动

一 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

二 人和机器人交往的中平等原则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相关论文

  • [1].智能机器的哲学思考[D]. 林命彬.吉林大学2017
  • [2].机器人伦理问题研究[D]. 王东浩.南开大学2014
  • [3].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 刘丹鹤.复旦大学2004
  • [4].论意识与意义[D]. 安道玉.复旦大学2004
  • [5].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构关系研究[D]. 袁建新.复旦大学2004
  • [6].科学创新的哲学研究[D]. 林晶.吉林大学2005
  • [7].科学:人性、信念与价值[D]. 钱振华.复旦大学2005
  • [8].技术与合理化[D]. 郑晓松.复旦大学2005
  • [9].技术的民主控制[D]. 张慧敏.东北大学2005
  • [10].整体论视域中的科学模型观[D]. 阎莉.山西大学2005

标签:;  ;  ;  ;  ;  

“机器人”观念的形成及其影响的哲学考察——以分析技术的本质和人与机器(人)关系为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