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等收入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等收入者,收入分布,四方面,橄榄型,乡居民收入,结构演进,人均国民收入,收入增长率,调查数据,经济发展水平
中等收入者论文文献综述
杨修娜[1](2019)在《四方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一文中研究指出收入增长和收入分布变化是影响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两个重要因素。近些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有所增长,收入分布也有所变化。分析清楚二者分别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多大的影响,方可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从而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我国逐渐向“橄榄型”社会结构演进。$(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9-05)
杨灿[2](2019)在《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与社会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的"稳定器",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的重担。利用2014年CFPS数据分析发现,主观认同感越高的中等收入者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更加积极,更加认可政府工作。个体结构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家庭经济状况都会影响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呈现向下偏移的态势。究其原因,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大多位于中等收入标准下限。相对于其他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的工作、人际交往和住房贷款压力较大,所承担的社会保障负担和金融投资风险也较高。因此,提升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的关键在于增收、减负,使其真正享受到中等收入者应有的待遇。(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杨修娜,卓贤[3](2019)在《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标准与规模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评述国内外各类方法的基础上,本报告重新界定了中等收入者的量化标准,以全球所有国家收入中位数的动态变化作为浮动的上下限,估算并预测了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研究发现,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逐渐壮大,2016年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到28.9%,绝对规模达4亿人,但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中等收入者比重远低于城镇人口。保持中高速增长对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至关重要,如果经济增速保持在6%,到2020年和2035年中等收入者比重将达33.0%和44.3%;如果增速下降至3%,则中等收入者比重只能徘徊在2016年的水平。因此,我国应尽快明确中等收入者的量化标准,以便将相关政策精准地着力于中等收入边缘群体。(本文来源于《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李小彤[4](2017)在《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李小彤)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社主办的2017中国社会发展高峰会暨2018社会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指出,2012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到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比2012年(本文来源于《中国劳动保障报》期刊2017-12-30)
朱尔茜[5](2017)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顶层设计与政策保障》一文中研究指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但目前的理论研究缺乏顶层设计,对现实路径的描述也不够清晰。制约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主要是就业结构、人力资源素质、工资决定机制,以及一些基础制度障碍。从总量上看,提高中等收入者收入水平,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实现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从结构上看,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关键是通过完善政策,使高技能劳动者群体、专业技术人才群体、中小创业者群体等向中等收入阶层流动。为此,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市场对要素贡献的评价、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荆文娜[6](2017)在《新增4亿中等收入者:推动中国足球都不在话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国务院第46号文”)提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以来,中国体育产业5万亿元的巨大市场使各大体育机构蠢蠢欲动并先后入场。2016年,一些国内企业在体育营销方面热情高涨,万达、阿里、华为、海(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期刊2017-09-08)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课题组,李实[7](2017)在《专题二、“十叁五”时期中等收入者规模及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十叁五"时期,伴随经济增速的放缓,发展方式发生的转变,由此会给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带来一系列影响。"十叁五"时期我国收入分配格局会有何种发展趋势和变化?报告首先分析了"十叁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和居民收入占比所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和新动态。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我国城乡居民、不同行业从业人员、城乡高低收入户和不同地区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比农村居民下降的更快;而对高低收入居民来说,城镇高收入户的收入增速下降更快,在农村则低收入户的收入增速下降幅度更大;在十叁五"时期,东北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受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另外,在十叁五"时期,居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财产性收入占比持续提高,工资性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转移性收入则稳步提高。综合来看,居民部门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基本稳定,在近年来出现逐渐提高的迹象,"十叁五"时期我国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将得到继续优化。其次,报告对"十叁五"时期居民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行了研究。在收入增长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缺乏动力、弱势群体收入增速下降、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在加大;在收入结构方面,工资性收入在下降,财产性收入占比在提高,这使得财产差距日益成为新的固化社会差距的因素,并带来收入流动性的持续下降。同时,随着经济增长下滑至中高速,财政增速下滑态势明显,在积极财政政策下,财政减收增支压力进一步加大,政府再分配调节能力面临严峻挑战。而且,伴随"十叁五"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的持续转变,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由此带来结构性失业持续增加,大批人员需要下岗转岗,这对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结构和运行效果与十叁五"时期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再分配要求并不相适应,暴露出代内再分配不公平,代际再分配失衡和社会风险分担不充分等较多的矛盾与问题。在"压力释放"和经济减速相迭加的背景下,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相对贫困问题更加显性化,城市新二元对立更加直接,橄榄型社会形成更加困难,外生性风险传导更加迅速等,这对经济社会稳定构成明显的不利影响。再次,在综合考虑分配差距的所有指标后,报告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形势和趋势进行了综合研判。在"十叁五"时期,虽然农村居民增速高于城镇,从而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然而并不能由此判断我国未来的收入差距水平会稳步显着下降,更不能判断认为2009年后我国分配差距问题出现了拐点。当前在收入分配领域,只有"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下降"与"劳动收入占比上升"这2个指标出现好转,而其余的6个指标则不但没有出现改善,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恶化趋势,这包括"居民收入增速稳步下滑"、"高低分位收入比逐渐增加"、"财产性与工资性收入比明显上升"和"收入流动性快速下降",甚至"工资差距"和"财产差距"水平都存在显着提高的趋势。综合所有指标来看,我们认为,在"十叁五"时期我国的分配差距并不会显着稳步地下降,而是仍将在高位运行。城乡一体化带来的收入分配结构性改善现象,仍然无法改变我国分配差距总量较大的事实。在较长的时期内,我国仍然属于分配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这需要提高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改善民生;需要推动收入分配改革,进一步增强公共政策的再分配能力,促进社会流动和阶层融合,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否则将显着增加社会不稳定的潜在风险。最后,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各种挑战,报告提出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若干对策建议。比如,要进一步健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体制机制,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有效增长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同时,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促进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合理增长。同时,要加强弱势人群的能力建设,增强其就业机会、提供必要的教育补贴、医疗保障以及其他社会保护措施,增强他们参与市场活动的能力。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劳动者工资性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再分配领域,要增强财政转移支付对弱势群体的倾斜力度,完善社会保障的托底机制,加快推进社保制度整合定型,健全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加快矫正社会保障的逆向再分配作用。同时,在十叁五"时期,还必须制定政策来面对社会稳定的各种风险,这需要从降低决策风险、强化就业促进、筑牢社保底线、协调维权维稳、促进新老市民融合、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等方面出发,合理推进,综合施策,从而在十叁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大局的基本稳定。(本文来源于《“十叁五”时期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期刊2017-07-01)
苏海南[8](2017)在《我们如何成为中等收入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同志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靠党和政府指引方向、制定政策来推动,这是外因;而成长为中等收入者,则要靠劳动者自身的努力和用人单位的支持,这是内因。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在用人单位内构建有利的微观环境,是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环节。从劳动者角度看,要成长为中等收入者,首先要按照以下共性要求来行动。第一,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本文来源于《人事天地》期刊2017年03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郑新立,张永军[9](2017)在《中国中等收入者比重估计及相关政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助于缓和因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矛盾,有利于逐步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使中等收入群体成为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把持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作为重要的战略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叁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作为重要目标。关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究竟有多大规模、处于什么状况,近年来也是社会各(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6~2017)》期刊2017-03-01)
定军,杨红钦[10](2016)在《居民收入增速放缓需扩中等收入者比重》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让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是一个问题。“最主要的是让低收入者富起来,比如近亿贫困人员,或者容易返贫人员。”10月24日,北师大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说起下一步的收入分配改革方向时说。根据国务院10月21日公布的《关于激发重点群(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6-10-25)
中等收入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等收入群体作为社会的"稳定器",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的重担。利用2014年CFPS数据分析发现,主观认同感越高的中等收入者对社会问题的态度更加积极,更加认可政府工作。个体结构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家庭经济状况都会影响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呈现向下偏移的态势。究其原因,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大多位于中等收入标准下限。相对于其他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的工作、人际交往和住房贷款压力较大,所承担的社会保障负担和金融投资风险也较高。因此,提升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的关键在于增收、减负,使其真正享受到中等收入者应有的待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等收入者论文参考文献
[1].杨修娜.四方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N].社会科学报.2019
[2].杨灿.中等收入者主观认同感与社会态度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9
[3].杨修娜,卓贤.中等收入者的界定标准与规模估算[J].发展研究.2019
[4].李小彤.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
[5].朱尔茜.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顶层设计与政策保障[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6].荆文娜.新增4亿中等收入者:推动中国足球都不在话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7
[7].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课题组,李实.专题二、“十叁五”时期中等收入者规模及发展趋势[C].“十叁五”时期收入分配格局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2017
[8].苏海南.我们如何成为中等收入者[J].人事天地.2017
[9].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郑新立,张永军.中国中等收入者比重估计及相关政策建议[C].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6~2017).2017
[10].定军,杨红钦.居民收入增速放缓需扩中等收入者比重[N].21世纪经济报道.2016
标签:中等收入者; 收入分布; 四方面; 橄榄型; 乡居民收入; 结构演进; 人均国民收入; 收入增长率; 调查数据; 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