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体系建构的观念奠基 ——认知批判与本原探求之研究

中国文论体系建构的观念奠基 ——认知批判与本原探求之研究

论文摘要

观念奠基的研究是为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现代建构做必要的认知准备,同时进行试错性的理论探索。一方面审视既往的理论体系观念,为新的探索廓清道路;另一方面搭设一个基本框架,完成一个理论体系的建构雏形。理旧与开新,构成了奠基研究的双重任务。世界——人——文学是文章的基本思路。第一章,梳理中西理论体系的观念认知,确立宽容适度的理论体系观念,提出理论体系建构的设想,为文学理论体系的探索获取明澈的认知视野。第二章,论述世界本体的观念问题,为理论体系预备根本依据。结合辩证法思想,重新阐释《周易》的生生不息观念,吸纳了儒家的相关思想,特别是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以“不”为本体范畴,区分了世界本身之“不”与世界内的各种存在者之“是”,从生与成的往复交互来理解二者的关系。世界不是固定现成的实体,而是不断拓展的过程。必须保持开放性,留下缺口和余地。第三章,从“不”的根本理念出发,论述人生体验的观念问题,为文学研究做进一步的理论准备。以体验为基本范畴,把人看作是总体与验知的交互过程,强调人的身心合一。在此基础上区分了人的感性、情性、智性、德性等不同层面。文章借鉴佛家的思想,把这四个方面看作是同时共在、交互隐现、主伴辉映、圆融具足的关系。文章还论述了原体验与再体验、聚焦区与边缘域等重要问题,最后论述了主体间的沟通问题。第四章,具体落实本体范畴之“不”与基本范畴之“体验”,论述文学审美的观念问题。面向文学行为本身,以审美体验为中心,完成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雏形。对于古代文论之“道”赋予“不”的本体内涵,以之为总范畴贯通世界、人、文学三个环节。重新阐释古代文论的基本范畴“穷”与“达”,从本体论层面论述文学行为发生的本原问题。进而论述具体的文学审美活动,拈取古代文论的“躁”、“兴”、“象”等基本范畴,加以扬弃与转化,论述文学审美体验的酝酿、状态、过程、要素等基本问题。虽然主要以窥测中国文学精神为取径,但方法、资源不局一格,不为古今中西的时空隔阂所限,不为文史哲的学科壁垒所囿,广采博取、灵活多方地探求传统文心之奥秘。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观念奠基的先行思考
  • 一 课题界定
  • 二 特点意义
  • 三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理论体系自身的观念奠基
  • 第一节 中西理论体系观念的回顾
  • 一 理论体系观念审视之必要
  • 二 西方的理论体系观
  • 三 中国古代的理论体系资源
  • 第二节 理论体系观念的再确立
  • 一 盲目跟风的反理论反体系
  • 二 宽容适度的理论体系观
  • 三 文论体系建构的设想
  • 四 范式更新与学风转移
  • 第二章 世界本体的观念奠基
  • 第一节 理解世界的各种尝试
  • 一 通常所谓的世界
  • 二 关于世界的几种说法
  • 三 让意识流动的思路
  • 第二节 世界观念的新理解
  • 一 "不":生生不息的否定力
  • 二 "是":"暂时性"的"现存"
  • 三 生与成:一体两面的交互
  • 第三节 世界与人关系的再思考
  • 一 秉承于"不"的实践
  • 二 天命之"畏"与"知"
  • 三 守位与求通
  • 四 大成若缺
  • 五 外:极限的突破
  • 第三章 人生体验的观念奠基
  • 第一节 从世界的角度思考人
  • 一 从关系入手理解人
  • 二 人生三大问题之解决
  • 第二节 体验及其构成
  • 一 体验:合内外之道
  • 二 重心轻身问题
  • 三 体与验之构成
  • 第三节 体验的过程
  • 一 原体验与再体验
  • 二 自我同一性问题
  • 三 还原与再造
  • 第四节 体与验交渗的场域
  • 一 聚焦区与边缘域
  • 二 体验场:恍惚幽明之境
  • 三 主体间的沟通
  • 第四章 文学审美的观念奠基
  • 第一节 文学观念的反思与确立
  • 一 直面文学行为本身
  • 二 文学是活泼泼的审美体验
  • 三 激活审美感觉之必要
  • 第二节 文学行为发生的本原
  • 一 "不":贯通终始之道
  • 二 "穷":文学的根源
  • 三 "达":文学的宗旨
  • 第三节 文学审美体验的酝酿
  • 一 总受贬抑之"躁"
  • 二 "躁"与"静"之重估
  • 三 "躁"而"感"
  • 四 文心孕于"躁"
  • 第四节 文学审美体验的状态
  • 一 兴:审美之发端
  • 二 脱庸常而超越
  • 三 历超越而沉潜
  • 四 崇虚避实的误区
  • 第五节 文学审美体验的过程
  • 一 偏重原体验的即目成吟说
  • 二 偏重再体验的反思回忆说
  • 三 单向独断的原体验与再体验
  • 四 专制时代创作与阅读之背反
  • 第六节 文学审美体验的要素
  • 一 事象:从物到象的质变
  • 二 意象:物象、心象、语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西古代文论在现代融合的可能[J].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2012(04)
    • [2].汉、彝古代文论之诗文殊异探微[J].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术论坛 2016(01)
    •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建构意识[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4].阐释:作为古代文论的提升途径[J]. 文学遗产 2019(01)
    • [5].吴建民教授《经学与古代文论之建构》出版[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 [6].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主体论析[J]. 西部学刊 2018(09)
    • [7].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的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03)
    • [8].汲取古代文论精华,引领中学写作教学[J]. 好家长 2020(60)
    • [9].新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史综述[J]. 阿来研究 2019(01)
    • [10].用诗性的语言阐释“诗性”——李建中先生《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述评[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04)
    • [11].从古代文论教学看当代意识的植入[J]. 文教资料 2011(25)
    • [12].体认: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创生的逻辑起点[J]. 文化与诗学 2016(01)
    • [13].“命题”与古代文论之建构[J].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2(01)
    • [14].古代文论“命题”及其在当代文论中的应用[J].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2012(00)
    • [15].古代文论的弹丸之喻[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02)
    • [16].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建设的三个维度[J]. 文学教育(上) 2019(10)
    • [17].选本与中国古代文论教学——从古代文论读本编撰谈起[J]. 人文杂志 2017(11)
    • [18].我们应如何运用古代文论的遗产[J]. 文艺争鸣 2015(08)
    • [19].浅论古代文论中的色彩范畴——以“清”“丽”为例[J]. 名作欣赏 2014(20)
    • [20].饮食譬喻:古代文论的一道独特风景[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1].刘劭《人物志》中人物品评对古代文论的影响和意义[J]. 邢台学院学报 2020(03)
    • [22].美善之辩与古代文论[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04)
    • [23].“五四”文白之争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4].“发挥事业,彪炳辞义”——徐中玉教授与文艺理论和古代文论学术事业[J].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19(02)
    • [25].“以象譬喻”与古代文论的话语形态[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4(10)
    • [26].浅谈古代文论中文学与历史的交织关系[J]. 唐山文学 2016(06)
    • [27].古代文论范畴“气”与“脉”之关系探赜[J]. 文艺理论研究 2013(04)
    • [28].《古代文论》课程(函授)辅导[J]. 珠江教育论坛 2011(04)
    • [29].“理”与“理窟”——中日古代文论中的“理”范畴关联考论[J]. 社会科学研究 2016(02)
    • [30].日本古代文论的生成、发展、特色及汉译问题[J]. 广东社会科学 2012(04)

    标签:;  ;  ;  

    中国文论体系建构的观念奠基 ——认知批判与本原探求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