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种属论文-陈雪,岑小波

动物种属论文-陈雪,岑小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物种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同种属,栀子苷,毒性比较

动物种属论文文献综述

陈雪,岑小波[1](2019)在《不同种属动物经口灌胃栀子苷的毒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SD大鼠、Beagle犬、巴马小型猪经口灌胃给予栀子苷的毒性作用及可逆性,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0只SD大鼠、Beagle犬、巴马小型猪(雌雄各半)分别经口灌胃给予20、6、3.5 g生药/kg (Beagle犬、巴马小型猪剂量以SD大鼠剂量按体表面积折算)的栀子苷制剂4周,停药恢复4周。以临床观察、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血生化、脏器重量及系数,肝脏、肾脏、胃肠道组织病理学为指标,考察不同种属动物栀子苷(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15)

陈思,黄小青,陈秀娟,杨春,唐艳萍[2](2019)在《不同种属移植性肝癌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建模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Liver cancer)通常是指发生于肝脏的癌症,如果由于肝脏内细胞所引发的癌症,称之为原发性肝癌,而由身体其他器官癌细胞转移至肝脏而形成的恶性肿瘤,称为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中85%属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作为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特点是进展迅速,治疗后易复发转移,据相关资料显示,近20年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全球每年发病人数在60万以上,中国肝癌的发病率占全球50%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李日许,谢瑞,郭秋平[3](2019)在《JY对SD大鼠与Beagle犬两不同种属动物经口给药长期毒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JY的具有驱风除湿、强健筋骨、镇痛抗炎作用。本试验通过对两个不同种属动物SD大鼠和Beagle犬分别连续180天及90天经口给药后,观察其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主要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及其损害的可逆性,确定无毒反应剂量,为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1.大鼠试验,选取检疫合格的SD大鼠200只,按性别体重随机均衡分成4组,分别(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学术大会(2019年)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第一届高峰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05-17)

王婵娟[4](2019)在《DPP6在不同动物种属心脏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瞬时外向钾电流(I_(to))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1期的主要成分,能影响动作电位形态和动作电位时程。瞬时外向钾通道由孔区亚单位Kv4(Kv4.3或Kv4.2)形成的同源四聚体和辅助亚单位共同构成,目前比较公认的辅助亚单位是钾通道相互作用蛋白2(KChIP2)和二肽基肽酶样蛋白亚型6(DPP6)。KChIP2在心脏表达分布以及在I_(to)通道中的功能已有较深入的了解,DPP6为单次跨膜蛋白,最初发现于中枢神经,能够加速Kv4电流的衰减和通道的复活。近年有报道,DPP6基因突变可引发家族特发性室颤(idiopathic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我们前期的实验发现,DPP6中介通道调节剂NS5806对不同种属动物I_(to)不同的药理反应,提示DPP6辅助亚单位在心脏I_(to)通道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DPP6在动物心脏的表达分布情况了解甚少。已知DPP6存在多种剪接异构体,其中最常见的是DPP6-L(长)和DPP6-S(短)两种剪接体。本课题检测DPP6-L和DPP6-S在不同动物种属心脏、心脏不同区域的表达情况,预期为揭示DPP6的生理功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首先利用qRT-PCR方法,检测DPP6-L和DPP6-S在小鼠左心室中的mRNA表达。因为先期发现DPP6的mRNA在脑组织中有显着表达,因此本实验以小鼠的脑组织作为阳性对照。PCR引物基于N端胞内域不同的序列设计。2.利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DPP6-L和DPP6-S在小鼠、大鼠、兔、犬心脏(不同部位)以及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iPSC-CMs)中蛋白的表达。本实验所用的抗体是兔抗人DPP6的316~366氨基酸残基的多克隆抗体,可同时检测DPP6-L和DPP6-S。3.观察I_(to)调节剂NS5806对离体心脏QTc(心率矫正后的QT)间期的影响,进一步在功能上验证DPP6对于I_(to)通道的调节作用。成年SD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迅速开胸取出心脏,置Langendorff灌流装置灌流,记录心电图(相当于体表心电图的Ⅱ导)。稳定后观察10μM NS5806对心电图的影响,测量QT、RR间期,计算连续10个QRS波群的平均值,得出QTc(心率矫正后的QT)间期的变化。结果:1.DPP6在小鼠左心室的mRNA表达小鼠脑组织中DPP6-S的mRNA表达量较高,DPP6-L有一定的mRNA表达,这和之前的文献报道相一致。然而,DPP6-L和DPP6-S在小鼠的左心室中mRNA表达量都较低,几乎检测不到。2.DPP6在不同种属动物心脏的蛋白表达由于缺乏DPP6-L和DPP6-S两种亚型的特异性抗体,我们基于以往报道脑组织中有DPP6-L和DPP6-S两种亚型表达,以DPP6-S为主,以小鼠的脑组织作为阳性对照,在脑组织中的条带中低表达且分子量稍大的条带为DPP6-L,分子量约为115 KDa;高表达且分子量稍小的条带为DPP6-S,分子量约为105 KDa。结果表明,在小鼠脑组织中以DPP6-S表达为主,DPP6-L的表达较少,这和之前的文献报道相一致。在小鼠左心室中以DPP6-L表达为主,DPP6-S几乎不表达;在hiPSC-CMs中以DPP6-L的表达为主,DPP6-S表达较少;在犬的左心室中以DPP6-S的表达为主,很少的DPP6-L表达。已知心脏的I_(to)电流密度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别,我们进一步检测了DPP6在心脏的不同部位的表达。结果表明,大鼠心脏(左室内膜下、中层和外膜下组织以及右心室、室间隔、心房),小鼠心脏(左室内膜下和外膜下组织以及右心室、室间隔、心房)以及兔心脏(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等不同部位均以DPP6-L的表达为主,且其蛋白表达量在心脏不同部位并无显着性差异。3.NS5806对Langendorff离体灌流大鼠心脏心电图的影响10μM NS5806显着延长大鼠离体ECG的QTc间期,从给药前的139ms延长到给药后的265 ms。给药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求出均数和标准差,P<0.01,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PP6在动物心脏有显着的蛋白表达,但存在种属差异。大鼠、小鼠及兔心脏表达DPP6-L,人源心肌细胞同时表达DPP6-L和DPP6-S,但以前者为主;相反犬心室肌主要表达DPP6-S。大鼠、小鼠以及兔心脏不同部位的DPP6-L的表达无明显差别。(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曾瑶,凌蕾,杨艳萍,鲁艳柳,何芋岐[5](2018)在《鹅去氧胆酸代谢在人以及8种动物的种属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鹅去氧胆酸在人以及小鼠、大鼠、豚鼠、兔、狗、猪、羊和牛等8种动物的肝微粒体中代谢物的种属差异。方法:鹅去氧胆酸(CDCA)在人和实验动物的肝微粒体进行孵育。在PH=7.4的环境下,加入氯化镁、丙甲菌素和肝微粒体在37℃的条件下预孵育5min,再加入CDCA和尿苷-5-二磷酸葡糖醛酸叁钠盐等试剂启动UGT酶介导的反应。孵育后的样本采用液质联用技术进行分析。CDCA的代谢轮廓用主成分分析和可视化热图进行差异研究,并用酶促反应动力学确定CDCA代谢的最佳种属。结果:CDCA通过体外代谢得到的代谢是CDCA与一个葡萄糖醛酸结合,极性增加的产物。在人以及小鼠、大鼠、豚鼠、兔、狗、猪、羊和牛等8种动物动物的代谢中,发现有6种不同的代谢。从代谢率来看,狗的代谢率最高,而猪几乎没有代谢。从代谢轮廓来看,羊是与人相近的最佳种属。但是从酶促反应动力学分析,大鼠的消除率与人最相似。因此选用大鼠作为与人相近的实验动物。如果证明目标药物被人UGTlA3代谢,则建议在临床前试验中使用大鼠。讨论:在临床前期研究中,应结合药理学模型的需要,以保证药物体内代谢与人体实验尽量接近。一旦找出与人最相似的CDCA代谢种属,再经由UGT1A3代谢的其他药物的临床研究中,这种动物种属就可以成为最佳的备选动物。因此,根据结果可知,在UGT1A3代谢的药物的临床前试验中应避免使用狗和猪,而大鼠可成为UGTlA3代谢的其他药物的临床前研究中的最佳候选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叁届全国分析药理学学术大会暨贵州省药学会药学青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3)

张晶璇,范琼尹,王停[6](2018)在《不同种属动物对中药潜在肝毒性的不同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不断增多,中药潜在毒性受到日益关注。痔血胶囊因其肝毒性不良反应已被撤市。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白鲜皮可能是引起痔血胶囊肝毒性的主要成分。SD大鼠和ICR小鼠分别给予白鲜皮提取物后,动物一般状况良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组的动物体重和进食量无显着性差异;高剂量组动物肝脏的绝对重量和相对重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着升高;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可见有轻微的肝细胞小泡型脂肪变性,高剂量组小鼠肝脏组织可见肝细胞肿大和肝细胞凋亡增加;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高剂量组雄性大鼠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轻度升高,高剂量组雄性和雌性小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明显升高,其它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根据上述结果,白鲜皮提取物对实验用大鼠和小鼠产生的肝毒性反应在病变类型及病变程度上可有不同,小鼠的反应重于大鼠。实验用大鼠和小鼠均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在以往的肝毒性研究中,因大鼠采血操作等比较便利,应用大鼠进行常规研究比较多见,而小鼠多用于机制研究。有研究显示,SD大鼠高甘油叁酯血症模型和脂肪肝的模型优于昆明小鼠和Wistar大鼠,因其在胆固醇合成、代谢及对膳食胆固醇负荷的反应等方面更接近于人类。故此推测SD大鼠肝脏损伤时易发生脂代谢异常相关的病理损伤,本次研究大鼠实验结果亦显示大鼠肝脏发生了轻微的肝细胞脂肪变性。ALT水平升高,说明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LT在肝细胞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质中,而80%的AST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轻度肝细胞损伤时只有胞质酶外溢,可见ALT升高,只有重度肝细胞损伤时细胞内线粒体破裂,方可见AST升高。本次研究小鼠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的ALT和AST水平有比较明显的升高,且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小鼠肝脏亦可见肝细胞肿大,均说明小鼠肝细胞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损伤。而大鼠实验中仅见大鼠肝脏组织轻微的肝细胞脂肪变性,ALT和AST水平无明显异常,说明大鼠肝细胞损伤较轻。大鼠和小鼠对潜在肝毒性受试物的不同反应,提示在研究中可以根据预计的肝脏毒性损伤类型,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进行实验研究,比便更好的暴露毒性反应。有关不同种属动物对肝毒性的不同反应的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09-08)

徐义通,何玉华,孟岩[7](2018)在《葵花盘作为饲料的加工处理方式及在不同种属动物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葵花盘的分布区域、产量、营养特性、作为动物饲料的加工处理方式(干燥粉碎、青贮、微生物发酵)及其在不同种属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葵花盘作为饲料应用存在的缺陷:易腐烂变质、营养物质含量尚不稳定、在日粮中添加的适宜比例尚未确定、消化率较差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对策。(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刘军[8](2018)在《基于线粒体DNA多态性探讨脊椎动物系统演化及鱼肉制品种属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海洋鱼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鱼类在脊椎动物的系统演化中处于较低阶元,外观形态区分不太明显。对海洋鱼类种属关系的正确定位有助于海洋鱼类资源的充分利用、海洋鱼类经济价值最大限度的挖掘以及海洋鱼类多样性的保护。对于深加工的鱼肉制品来说,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几乎不能对其甄别,迄今为止,国内尚未建立权威的鱼肉制品真伪鉴别技术标准,市场中以低值鱼冒充高值鱼和食品标签混乱等现象引发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本研究借鉴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建立了烟台地区常见鱼肉制品种源性鉴别技术体系,以期为鱼肉制品的质量保证提供技术支持。根据NCBI公布的46种脊椎动物线粒体COI基因和Cytb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以探讨鱼类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为进一步研究鱼类系统分类和种属关系打下基础。选取鱼类线粒体12SrRNA和16SrRNA基因之间的序列作为目的片段,设计通用扩增引物,对所研究的10种鱼样本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NCBI数据库中进行相似性检索,比较分析测序所得序列,探讨各鱼种间分子系统学关系,设计各鱼种特异扩增引物,进行物种特异性PCR扩增,并尝试组合部分鱼种特异引物进行复合PCR扩增;最后,根据所构建的复合PCR扩增体系,对市场上常见的部分鱼肉制品的种源性进行真伪鉴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基本符合传统分类标准,鱼类处于脊椎动物系统演化的较低阶元,证明线粒体基因组用于动物分子进化的研究,其方法简便,对人们理解动物分类和系统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所选取的目的片段目前没有相关的研究报道,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该目的片段种间变异大、种内保守,可以作为鉴别鱼种的分子标记;依据测序结果设计的各鱼种的特异引物特异性强,在适宜的退火温度下,只有目标鱼种有特异的扩增条带,其他非目标鱼种没有;另外,组合各鱼种特异引物所构建的复合PCR扩增体系,能够实现在一个复合PCR体系中同时进行多个鱼种的检测,在鱼种鉴定上具有更加便捷精确的优势;利用所构建的复合PCR扩增体系,检测烟台市场上常见的深加工鱼肉制品,发现市场上的鱼肉制品存在成分与标签不符的情况,为鱼肉制品的质量保证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8-04-01)

陆群英,孙继民,顾时平,郑柏福,郑寿贵[9](2018)在《浙江省啮齿动物、牛和羊感染的无形体种属》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浙江省啮齿动物和家畜中存在的无形体种属,分析其16SrRNA基因变异。方法在浙江省部分山区,采集啮齿动物肝脾和家畜全血,巢式PCR扩增无形体属16SrRNA片段并测序,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浙江省啮齿动物、牛和山羊中检测到的16SrRNA基因序列分布在6个无形体种群中,包括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牛无形体、边缘无形体、血小板无形体,而新被认识的山羊无形体新种被证实一直存在于牛和羊中。啮齿动物除了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外,本文首次报道社鼠、黄毛鼠和青毛鼠中还存在牛无形体感染。另外,发现广泛存在于野鼠中与牛无形体相关但不同的一个无形体新种。结论浙江省的啮齿动物和家畜中至少存在6个无形体种,推测存在潜在的变异和新种,还不清楚基因多样性是否会导致发病率、致病性或临床特征上的一些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袁志杰[10](2017)在《不同种属动物红细胞膜大豆凝集素特异性结合蛋白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lutinin,SBA)是大豆中含量较高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主要通过与细胞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而发挥自身特有的生物学功能,其中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功能就是能够凝集一些动物的红细胞。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种属动物的红细胞对SBA的敏感程度不同,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选择种属特征明显的奶牛、猪、兔的红细胞作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动物的红细胞膜上与SBA特异结合蛋白种类的异同。试验1:采用低渗溶血法提取牛的红细胞膜,分别用NP-40裂解液、RIPA裂解液(中)和RIPA裂解液(弱)作用于牛红细胞膜,结果显示:NP-40裂解液裂解红细胞膜蛋白的效果优于RIPA裂解液(中)和RIPA裂解液(弱)。比较奶牛、猪和兔的红细胞膜蛋白SDS-PAGE电泳图可发现,叁种动物红细胞的膜蛋白组成具有相似性,大部分蛋白分布在25 kDa-250 kDa之间,且高分子量的蛋白占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分子量的蛋白。同时它们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奶牛红细胞膜蛋白最为丰富,兔红细胞膜蛋白在180 kDa和45 kDa的蛋白丰富度不如奶牛和猪,而猪红细胞膜在35 kDa处的蛋白丰富度又不如牛和兔。试验2: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方法得到红细胞膜SBA特异结合蛋白,再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联用的方法对这些蛋白进行鉴定,通过MASCOT(版本号:2.3.0)软件搜库,奶牛评分大于24分、猪评分大于23分、兔评分大于22分的蛋白均为阳性结果。按照蛋白功能可将质谱得到的不同种属动物膜蛋白分为叁类:第一类为细胞膜骨架蛋白,第二类为催化酶类蛋白,第叁类为功能调节蛋白。其中叁种动物的骨架蛋白种类均高于催化酶类和功能调节类蛋白,且评分普遍较高;在不同动物中也检测到了相同的蛋白,但大部分蛋白存在种属差异。研究结果为揭示不同种属动物红细胞对SBA敏感程度差异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动物种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肝癌(Liver cancer)通常是指发生于肝脏的癌症,如果由于肝脏内细胞所引发的癌症,称之为原发性肝癌,而由身体其他器官癌细胞转移至肝脏而形成的恶性肿瘤,称为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中85%属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作为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特点是进展迅速,治疗后易复发转移,据相关资料显示,近20年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全球每年发病人数在60万以上,中国肝癌的发病率占全球50%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物种属论文参考文献

[1].陈雪,岑小波.不同种属动物经口灌胃栀子苷的毒性比较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第四次(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陈思,黄小青,陈秀娟,杨春,唐艳萍.不同种属移植性肝癌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建模策略[J].中国兽医杂志.2019

[3].李日许,谢瑞,郭秋平.JY对SD大鼠与Beagle犬两不同种属动物经口给药长期毒性试验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学术大会(2019年)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第一届高峰论坛论文集.2019

[4].王婵娟.DPP6在不同动物种属心脏中的表达[D].河北医科大学.2019

[5].曾瑶,凌蕾,杨艳萍,鲁艳柳,何芋岐.鹅去氧胆酸代谢在人以及8种动物的种属差异研究[C].中国药理学会分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叁届全国分析药理学学术大会暨贵州省药学会药学青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2018

[6].张晶璇,范琼尹,王停.不同种属动物对中药潜在肝毒性的不同反应[C].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大会论文集.2018

[7].徐义通,何玉华,孟岩.葵花盘作为饲料的加工处理方式及在不同种属动物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8

[8].刘军.基于线粒体DNA多态性探讨脊椎动物系统演化及鱼肉制品种属鉴别[D].烟台大学.2018

[9].陆群英,孙继民,顾时平,郑柏福,郑寿贵.浙江省啮齿动物、牛和羊感染的无形体种属[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8

[10].袁志杰.不同种属动物红细胞膜大豆凝集素特异性结合蛋白的分离与鉴定[D].吉林农业大学.2017

标签:;  ;  ;  

动物种属论文-陈雪,岑小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