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外源扰动因素对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影响的研究

不同外源扰动因素对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影响的研究

论文摘要

人与动物体是由宿主自身与宿主内定植的微生物共同组成的超级生物体。宿主与宿主内微生物共同与外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决定机体的健康或疾病状态。外源环境因子如饮食、药物、化学致癌剂等可以引起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改变,同时,宿主自身也可能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改变了的肠道菌群与宿主相互作用,决定了生物体新的健康状态。所以研究外界环境因子诱导下,随着生物体健康状态的改变,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所发生的规律性改变,对解析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作用,评价完整生物体的健康状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以一种化学致癌剂1,2-二甲肼诱导结肠癌癌前病变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对结肠癌癌前病变形成过程中,肠道菌群组成的渐进性变化以及经两种中药预防,随结肠癌癌前病变的减轻,肠道菌群组成发生的相应改变进行分析。28只大鼠被随机分成4组,3组采用化学致癌剂二甲肼皮下注射诱导大鼠形成结肠癌癌前病变,其中两组分别给予黄连吴茱萸水提取物以及中药成药金复康对结肠癌癌前病变的形成加以预防,另设健康对照组,不注射致癌剂。采集实验第3,5,9周大鼠的新鲜粪便样本,应用优势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区)PCR-DGGE以及拟杆菌、柔嫩梭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类群特异性PCR-DGGE方法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最小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进行动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单纯二甲肼诱导组大鼠的肠道优势细菌与柔嫩梭菌的组成在实验第3周与健康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在实验第5周与健康对照组具有差异趋势,而在实验第9周,当单纯二甲肼诱导大鼠形成(37.7±2.6)个异常隐窝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全结肠时,其肠道优势细菌与柔嫩梭菌的组成与未见明显ACF的健康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Martens’uncertainty test结合ANOVA检验(p<0.05)结果提示优势细菌中的2条PCR-DGGE条带与柔嫩梭菌的5条PCR-DGGE条带是区分第9周2组动物肠道菌群的重要PCR-DGGE条带,将这些条带进行割胶测序,这些条带为Ruminococcus obeum与Allobaculum stercoricanis等的类似菌。针对部分差异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证实,实验9周,单纯二甲肼诱导组大鼠的肠道Ruminococcus obeum与Allobaculum stercoricanis的类似菌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PCR-DGGE结果相符。单纯二甲肼诱导组大鼠肠道中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组成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其双歧杆菌数量也没有明显改变。本研究结果提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动态监控疾病高危动物或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可能会成为一种无损伤性的评估宿主健康状态的方法,肠道菌群组成偏离健康群体的动物,其机体的健康状态可能也发生了改变。另外,实验第9周二甲肼诱导结合黄连吴茱萸水提取物处理组大鼠的ACF数量为(16.7±1.2)个ACF/全结肠,二甲肼诱导结合中药成药金复康处理组大鼠的ACF数量为(15.1±2.9)个ACF/全结肠,与单纯二甲肼诱发组相比,两种不同的中药对结肠癌癌前的形成均有一定的预防效果。优势细菌的PCR-DGGE结果为,两种中药组大鼠的肠道优势细菌与单纯二甲肼诱发组具有明显差异。荧光定量PCR的结果为,随ACF数量的下降,两个给药组大鼠的肠道Ruminococcus obeum与Allobaculum stercoricanis类似菌的数量也均明显低于单纯二甲肼诱发组。目前评价药物预防有效性需要解剖动物,记数ACF数量,我们的结果提示,监控动物粪便中Ruminococcus obeum与Allobaculum stercoricanis类似菌的数量具有非损伤性评估化学药物对结肠癌预防效果的潜能。本研究第二部分分析了一种益生元物质对人源菌群(human flora-associated,HFA)仔猪大肠各段粘膜黏附菌、内容物细菌与粪便菌群组成的调节作用。样本取自10只HFA仔猪(5只给予益生元,5只作为对照)的盲肠、结肠近端与结肠远端三个位置的内容物和黏膜以及粪便。应用优势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区)PCR-DGGE以及柔嫩梭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类群特异性PCR-DGGE方法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PCA与PLS-DA,对10只HFA仔猪的大肠各段菌群组成情况进行分析。大肠各段的优势细菌组成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结肠远端黏膜黏附Clostridium sartagoforme的丰度明显高于其它位置,而Streptococcus pasteuri与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丰度在结肠远端黏膜中降低。各段内容物与粪便中的优势细菌组成相似,而黏膜与内容物中优势细菌组成存在明显差异,Escherichia coli与一种非培养的细菌(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E308(DQ 326831))的类似菌在内容物中的丰度高于黏膜黏附菌。柔嫩梭菌的组成也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Clostridiaceae bacterium NML的类似菌出现在所有HFA仔猪结肠远端黏膜以及部分HFA仔猪的结肠远端内容物和粪便中,而在盲肠和结肠近端均不存在。大肠内不同部位的生理环境不同可能是各段细菌组成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原因,而位置特异性的细菌可能行使着特定的功能,对宿主生理状态的维持起到一定作用。乳酸菌与双歧杆菌的组成简单且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本次实验用益生元对HFA仔猪肠道柔嫩梭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以明显增高盲肠与结肠近端内容物中Ruminococcus bromii strain YE282类似菌的丰度。益生元对大肠各部位优势细菌、乳酸菌与双歧杆菌的组成调节能力均不明显。本论文的最后一部分研究是针对我们构建HFA仔猪模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我们的两次HFA仔猪实验中的24只受试仔猪中的17只发生严重腹泻最终死亡,经鉴定死亡原因为供体粪便菌悬液中的一种机会致病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引起的仔猪感染。目前用于构建HFA小鼠/大鼠的人供体选择标准为表面健康,距离粪便样本采集日至少3个月内没有任何消化系统症状与代谢性疾病,也没有接受过抗生素治疗及添加剂摄入。本实验所用的人供体符合这样的标准还是引起了HFA仔猪死亡。该现象提示,目前应用的供体选择标准对HFA动物的构建还不完善。本研究提出了新的供体粪便菌群悬液安全性评价标准,首先要用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等对供体粪便菌群悬液中的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进行检测。其次,使用大剂量(正常剂量的5-10倍)初筛检验合格的供体粪便菌群悬液灌注自然分娩的初生仔猪,灌注至少3天做为预实验。只有预实验中没有遇到问题的供体粪便菌群悬液才能用于HFA仔猪模型的构建。遵循这样的标准,目前为止,我们的HFA仔猪模型没有再遇到大批动物死亡的问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胃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 1.1.1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 1.1.1.1 依赖培养的分析方法
  • 1.1.1.2 分子分析方法
  • 1.1.2 微生物在人类胃肠道的分布特征
  • 1.1.2.1 胃肠道各段黏膜黏附菌群与内容物菌的组成
  • 1.1.2.2 粪便肠道菌群的组成
  • 1.1.2.3 粪便菌群与黏膜黏附菌的差异
  • 1.1.3 肠道内有重要生理学意义的微生物组成
  • 1.1.3.1 拟杆菌
  • 1.1.3.2 梭菌
  • 1.1.3.3 双歧杆菌
  • 1.1.3.4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
  • 1.1.4 肠道微生物的主要功能
  • 1.1.4.1 营养、代谢功能
  • 1.1.4.2 上皮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 1.1.4.3 与宿主的免疫功能相关
  • 1.1.4.4 保护作用
  • 1.1.4.5 肠道菌群与疾病
  • 1.2 益生元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 1.2.1 益生元对动物机体健康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1.1 调节动物胃肠道的菌群
  • 1.2.1.2 促进脂类代谢
  • 1.2.1.3 调节肠道黏膜结构
  • 1.2.1.4 促进动物对钙的吸收利用
  • 1.2.1.5 调节动物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作用
  • 1.2.1.6 抗肠道疾病
  • 1.3 结肠癌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 1.3.1 临床表现
  • 1.3.2 结直肠癌分类
  • 1.3.3 结肠癌发生的相关因素
  • 1.3.3.1 饮食对结肠癌的影响
  • 1.3.3.2 肠道菌群对结肠癌的影响
  • 1.3.3.3 代谢性疾病以及肠道疾病对结肠癌的影响
  • 1.3.3.4 环境因素、种族、性别与年龄对结肠癌的影响
  • 1.3.3.5 吸烟、饮酒与运动对结肠癌的影响
  • 1.3.4 结肠癌的临床诊断
  • 1.3.4.1 临床表现
  • 1.3.4.2 直肠指检
  • 1.3.4.3 实验室检查
  • 1.3.5 结肠癌的临床治疗
  • 1.3.6 结肠癌的化学预防
  • 第二章 结肠癌癌前病变大鼠模型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变化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ACF(异常腺窝灶)的测定
  • 2.1.3 粪便样本总DNA 的提取
  • 2.1.4 优势细菌和四个类群细菌的扩增
  • 2.1.5 肠道细菌组成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2.1.6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数字化分析
  • 2.1.7 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
  • 2.1.8 PCR-DGGE 凝胶回收与测序
  • 2.1.9 DGGE 图谱中重要条带的登录号
  • 2.1.10 PCR-DGGE 图谱中重要条带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 2.1.11 双歧杆菌实时荧光定量PCR
  • 2.1.12 单变量统计学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2.1 二甲肼诱发结肠癌癌前病变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的实验结果
  • 2.2.2 中药预防结肠癌癌前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的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3.1 二甲肼诱发结肠癌癌前病变大鼠的肠道菌群组成改变的实验结果讨论
  • 2.3.2 中药对二甲肼诱发结肠癌癌前病变大鼠的菌群组成调节作用的结果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人源菌群仔猪模型大肠各段菌群组成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益生元对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调节作用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益生元
  • 3.1.2 实验动物
  • 3.1.3 人供体粪便菌悬液的制备和接种
  • 3.1.4 仔猪大肠各段黏膜、内容物与粪便样品的采集和菌体总 DNA 的提取
  • 3.1.5 粪便及肠道内容物中菌体的收集与菌体总DNA 的提取
  • 3.1.6 肠道各段黏膜黏附细菌的总 DNA 的提取
  • 3.1.7 优势细菌的 PCR 扩增
  • 3.1.8 柔嫩梭菌类群特异性PCR 扩增
  • 3.1.9 双歧杆菌属特异性PCR-DGGE
  • 3.1.10 乳酸菌特异性 PCR-DGGE
  • 3.1.11 Reconditioning PCR
  • 3.1.12 肠道细菌组成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3.1.1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数字化分析
  • 3.1.14 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
  • 3.1.15 PCR-DGGE 凝胶回收与测序
  • 3.1.16 PCR-DGGE 图谱中重要条带的登录号
  • 3.2 结果
  • 3.2.1 HFA 仔猪大肠各段黏膜黏附、内容物及粪便菌群组成空间分布的研究结果
  • 3.2.2 益生元对HFA 仔猪大肠各段黏膜黏附、内容物及粪便菌群组成调节的研究结果
  • 3.3 讨论
  • 3.3.1 HFA 仔猪大肠各段黏膜黏附、内容物及粪便菌群组成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的讨论
  • 3.3.2 益生元对HFA 仔猪大肠各段黏膜黏附、内容物及粪便菌群组成的调节研究结果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人供体源的肺炎克雷伯氏菌与人源菌群仔猪的感染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人供体粪便菌悬液的制备和接种
  • 4.1.2 实验动物
  • 4.1.3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4.1.4 发病仔猪粪便中病原菌的动态监测
  • 4.1.5 病原菌的来源鉴定
  • 4.1.6 病原菌回接实验
  • 4.2 结果
  • 4.2.1 病理变化
  • 4.2.2 病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 4.2.3 发病仔猪粪便中病原菌的动态监测
  • 4.2.4 病原菌来源鉴定
  • 4.2.5 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实验
  • 4.2.6 病原菌回接实验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附录1.五种不同的DNA提取法对二种常见院内感染菌ERIC-PCR鉴定的影响研究
  • 附录2. 溶液及培养基配方
  • 附录3. 仪器设备
  • 附录4. 缩写和全名
  • 致谢
  • 参与科研课题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不同外源扰动因素对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