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发生学研究

《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发生学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有关腧穴的内容进行全面考证和系统整理,揭示腧穴理论发生、发展、演化的轨迹及规律,挖掘腧穴理论的构建观念与思想内涵,深化对《内经》腧穴理论乃至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解读,为中医学理论的文化建设、体系建设及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中医发生学研究方法,把腧穴理论回置于其得以发生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及背景下加以综合的动态观察,从医疗实践、古代哲学、社会学、历史文献学、文化学、文字学等方面多视角、系统地挖掘腧穴理论的创生及演进过程。力求对腧穴理论初创时期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发生与演进,作出客观而确实的诠释,竭尽所能地使腧穴理论得以回归本源的表达,校错勘误、溯源澄流、明辨沿革。研究内容:1.《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内经》中腧穴的概念;腧穴的名称(包括腧穴的别名、古名)、数目、位置与归经;腧穴的定取方法;腧穴的分类;腧穴的主治病症;腧穴的刺禁及注意事项等。2.《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发生因素:研究与腧穴理论发生有关的医疗实践、古代科技、社会人文、哲学思想、生活实践、文字发生学等医学因素和非医因素。3.腧穴理论的发生、发展演化轨迹。结果:1.《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基本内容:《内经》中命名的腧穴有148个,无名有址的“部位穴”74个,去掉重复的合计173穴(单穴26,双穴147)。其中头面颈项部39穴,躯干部39穴,四肢部95穴。明确标注了123个腧穴的位置,头面颈项部19穴,躯干部18穴,四肢部穴最多,共86穴,占70%。173穴中125穴有归经记载,大多为四肢部腧穴,计88穴,占70%,此外头面颈项部27穴,躯干部10穴。涉及腧穴的古名、别名27个,腧穴主治病症40余种,此外尚有定取方法、腧穴分类、针刺禁忌等方面内容,为腧穴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发生因素:古汉字不仅潜藏着丰富古老的文化渊源,也积淀着腧穴理论创生的许多重要痕迹;简明朴素的古代解剖学是腧穴理论创成的重要基础;广泛而深入的观察是腧穴理论形成的前提;砭石、九针的砥砺,火的发明和使用,为针灸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砭灸、按摩等医疗活动的反复实践与验证是腧穴概念形成的本源;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古代科学技术的渗透和启迪,丰富和发展了腧穴理论体系;阴阳、五行、气、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对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影响腧穴发生的这些因素中最宝贵的是临床实践。解剖知识在早期阶段曾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后来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在整个医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居于次要地位。哲学的概括是所有学术发展升华为理论体系时的必由之路。《内经》时期援引阴阳、五行、气等哲学思想结束了以诊疗经验为主,各类学说杂乱无章的局面,使中医学走上了比较系统的发展道路,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3.腧穴的发生与发展演化: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到有,以痛为输——腧穴的“萌芽”或“雏形”。这一阶段虽已有腧穴雏形的出现,但尚无固定的位置、名称,统称为“砭灸处”。人们还没有把腧穴与特定的疾病联系起来,也未产生以“穴”治病的思想,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腧穴”。第二阶段:从少到多,从“砭灸处”到“刺灸点”——腧穴的“确定”。在本阶段通过人们的反复实践、认识和总结,腧穴的部位开始固定下来,部分腧穴开始命名,人们开始意识到腧穴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萌生了“穴”与“气”和“线”关系的联想,并产生了“气穴”的概念。第三阶段:理论升华,寻找支撑——腧穴归经,“经穴”发生。本阶段,经络概念产生,腧穴开始归经,“气穴”向“经穴”发展演化。也是由于经络的产生,使得腧穴理论从片断、零散走向了系统、综合,到了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发展阶段。结论:1.腧穴理论的发生因素主要有:医疗实践、解剖知识、社会生活实践、古代科学技术以及哲学思辨等。2.腧穴理论经历了从“穴”→“气穴”→经“经穴”,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零散到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3.“九针”是针灸医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为“经穴”和“经络”现象的发现创造了条件。4.医学的内在矛盾——医疗实践与医学理论发展的不同步性(医理严重滞后于医技)推动“经络”的发生以及腧穴向“经穴”的发展演化。5.早期的“砭灸处”、“气穴”先于经脉产生;“经穴”则出现在经脉概念形成之后。腧穴的确定与经脉循行线的确认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6.腧穴除具有输注、转输气血等一般特性外,还表现出病理性、特异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故腧穴在定取时应特别重视“揣穴”这一环节。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基本内容
  • 一、 腧穴的概念
  • 二、 腧穴的数目、名称、位置及归经
  • 三、 腧穴的定取方法
  • 四、 腧穴的分类
  • 五、 腧穴的主治病症
  • 六、 腧穴的刺禁及注意事项
  • 第二部分 《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发生学研究
  • 一、 文字发生学研究
  • (一)“腧穴”概念的文字发生学研究
  • (二)腧穴命名的文字发生学研究
  • 二、 医疗实践的反复观察与验证
  • (一)古代解剖学基础
  • (二)生命现象的反复观察
  • (三)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 三、 古代科学技术的渗透
  • (一)天文历法与气象
  • (二)地理学
  • (三)数学
  • (四)冶炼科技
  • (五)军事
  • 四、社会人文思想的影响
  • (一)古代哲学
  • 1. 阴阳
  • 2. 五行
  • 3. 气
  • 4. 天人相应
  • (二)社会学
  • 讨论
  • 一、 腧穴的发生与发展
  • 二、 年代考证
  • 三、 《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形成特点
  • 四、 《黄帝内经》腧穴研究的启示
  • 结论
  • 附录1 《黄帝内经》命名腧穴一览表
  • 附录2 《黄帝内经》“部位穴”一览表
  • 附录3 《黄帝内经》腧穴主治病症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黄帝内经》腧穴理论的发生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