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沙效益论文-秦一博

减沙效益论文-秦一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减沙效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减流减沙,效益评价,SWAT模型,响水河小流域

减沙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秦一博[1](2019)在《新宾满族自治县响水河小流域减流减沙效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小流域不同水保措施效益的定量评价,不仅有利于控制土壤侵蚀和合理优化水保措施配置方案,而且可为小流域综合管理及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价值。本文以新宾满族自治县响水河小流域为例,从减流减沙的角度利用SWAT模型评价分析了小流域治理项目已有不同水保措施的效益。结果显示:果林、封禁、保土耕作及水平梯田的减流效益相差不大,而减水减沙综合效益最好的为水平梯田措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齐星圆[2](2019)在《堆积体坡面植被格局减流减沙效益及侵蚀泥沙颗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优化布设,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水土保持野外科学试验站仿真堆积体陡坡坡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和室内侵蚀泥沙粒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5种格局(裸坡对照、坡上、坡下、坡中、条带)和6个流量(恒流3个:10、20、30 L/min,变流3个:10-20-30、20-30-10、30-20-10 L/min),探究了不同植被格局条件下产流产沙特征、减流减沙效益及泥沙颗粒特征,取得初步结果如下:(1)试验条件下,5种格局中产流率、产沙率均随冲刷历时延长而波动变化。5种格局中裸坡产流率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产流率分别占裸坡产流率的73.20%、70.68%、57.47%和47.91%。5种格局中裸坡产沙率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产沙率分别占裸坡产沙率的61.98%、48.06%、44.49%和33.64%。(2)试验条件下,5种格局中裸坡累计产流量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累计产流量分别占裸坡累计产流量的72.87%、70.67%、57.75%和47.89%。5种格局中裸坡累计产沙量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累计产沙量分别占裸坡累计产沙量的61.97%、46.93%、40.68%和32.89%,表明4种植被格局均具有良好的保水蓄水性和保土性,且条带格局效果最好。(3)试验条件下,就产流时间而言,5种格局中裸坡始终最短,其余格局均有延后产流作用,延后时间在2~123 s之间,坡上、坡下、坡中及条带格局延后时间分别为37~79s、2~57s、15~73s及59~123s,均值大小关系为:条带格局>坡上格局>坡中格局>坡下格局,且随着冲刷流量增大或峰值前移,各坡面产流时间逐渐缩短。(4)试验条件下,坡上、坡下、坡中及条带4种格局均具有减流、减沙效益,减流效益在12.23%~94.94%之间,四者减流效益依次为14.73%~70.25%、12.23%~37.64%、12.88%~48.47%及35.91%~94.94%,均值大小关系为:条带格局>坡上格局>坡中格局>坡下格局。减沙效益在12.92%~98.87%之间,四者减沙效益依次为40.70%~93.53%、12.92%~60.95%、27.42%~90.56%及43.18%~98.87%,均值大小关系为:条带格局>坡上格局>坡中格局>坡下格局。表明在不同上方来水条件下,4种格局中条带格局减流、减沙效果最好,在堆积体坡面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建设中可以优先考虑条带格局。(5)试验条件下,侵蚀泥沙颗粒中粉粒含量在52.79~64.17%之间,黏粒含量在22.93~32.04%之间,砂粒含量在7.15~24.28%之间,大小关系为:粉粒>黏粒>砂粒。对于颗粒富集率而言,粉粒、黏粒富集率略大于1,砂粒富集率小于1,表明与供试土壤相比,侵蚀泥沙中粉粒、黏粒有少量增加,发生轻微富集,砂粒减少,存在贫化现象。就颗粒团聚率来看,粉粒团聚率均维持在1左右,黏粒团聚率均小于1,砂粒团聚率均大于1,表明侵蚀泥沙中粉粒和砂粒基本以单粒形式被搬运,黏粒有一部分以团聚体形式被侵蚀搬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徐爱珍,汤崇军,刘宇,郭利平,赵佳鼎[3](2019)在《红壤区生产建设项目边坡防护措施保水减沙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内布设的不同边坡防护措施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6年18个径流小区28次侵蚀性降雨量和各小区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边坡防护措施小区的保水减沙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边坡防护措施小区相对裸露小区(对照)具有显着的保水减沙效益;在坡比1∶1.5的护坡措施小区中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护坡方式保水减沙效果较好,坡比1∶2的护坡措施小区中等高绿篱埂护坡保水减沙效果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2期)

刘惠中[4](2018)在《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会使土地资源得到严重的破坏,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水道淤积、土壤沙化等,而这种现象和问题的出现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不便,不利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因此对于此类问题的必需尽快重视起来,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这也是本文探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26期)

解国荣[5](2018)在《SWAT模型在小流域水土保持减流减沙效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保持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流减沙效果,对合理优化和综合管理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以葫芦岛市郝台子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SWAT模型对不同措施下的减流减沙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平梯田、保土耕作、封禁以及设立果园4种措施对于该流域的减流效果相差不明显,水平梯田减沙效果最为明显。可为类似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2018年08期)

王佳琦[6](2018)在《辽宁省典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省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水土流失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辽宁省实施了一系列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但是这些措施的影响与效果如何,尚无定量描述。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分析辽宁省土壤侵蚀现状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选取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域水文站产流产沙等资料,对典型流域水沙变化特征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分析,揭示水沙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辽宁省典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为合理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1986年至2015年,辽宁省土壤侵蚀面积具有明显下降趋势,共减少2.75万km~2,其中朝阳市水土流失减少面积居全省首位。表明辽宁省经过长时间水土流失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具有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的数据基础和客观需求。(2)对不同时期辽宁省各市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以朝阳市、葫芦岛市和阜新市为主,其中朝阳市水土保持措施累计面积居全省首位,辽宁东部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分布在丹东市。在此基础上,考虑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范围与流域边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及水文资料的可获取性,选取大凌河中上游和爱河一级支流进行研究。(3)辽宁省典型流域水沙变化特征表现为:(1)近60年大凌河中上游径流量和输沙量在年代际间变化极为显着,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线性关系,并且径流量和输沙量在总体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径流量下降趋势更加显着。径流量年际变化表现为丰-枯-丰-枯4个阶段,输沙量年际变化表现为上升期-动荡期-上升期-下降期4个阶段。大凌河中上游水沙具有周期性变化特征,26a时间尺度为径流变化的第一主周期,6a时间尺度为输沙变化第一主周期。(2)近50年爱河支流的径流量和降水量变化相对剧烈,多年分配不均匀,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从整体变化趋势来看,径流量和输沙量均有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着。该流域水沙变化具有一定相似性,均有阶段性特征,整体表现为动荡期-上升期-动荡期-下降期。水沙变化具有周期性,19a时间尺度为径流和输沙第一主周期。相对于大凌河流域而言,爱河流域水沙虽具有下降趋势,但不显着。(4)大凌河中上游和爱河支流人类活动对水沙减少量的影响均占主导地位。大凌河中上游1993-2016年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年均减水量为2.1亿m~3,减水作用为34.65%。1993-2016年受人类活动影响年均减沙量为371.095万t,减沙作用为55.61%;爱河一级支流1995-2015年受人类活动影响年均减水量2.801亿m~3,减水作用为25.95%,1995-2015年该段流域水土保持年均减沙量19.143万t,减沙作用为45.87%。说明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大凌河中上游还是爱河支流,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均取得一定成效,大凌河中上游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更加显着。(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何有华,张晓虹,孙浩峰,徐裕[7](2018)在《干旱风沙区水库边缘防风林带减沙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风力作用是塑造地貌的主要外营力,因有了水库的调节作用,才有了绿洲平原的繁荣稳定。但因风沙灾害,河西走廊部分水利设施长期遭受风沙填埋,使水库有效库容减少,调蓄功能降低。对水库边缘的风沙灾害进行有效治理,是保障整个绿洲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水库边缘建植配套滴灌设施的防风固沙林带,取水方便,成活率、保存率高,阻沙、固沙效益显着。但并不是林带越(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期刊2018年02期)

杨波,王文龙,郭明明,康宏亮,白芸[8](2017)在《模拟降雨条件下弃渣体边坡不同防护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以未防护弃渣体边坡为对照,研究了1.0、1.5 mm min-1降雨强度条件下神府矿区种草和鱼鳞坑措施对偏土质、偏石质和煤矸石弃渣体产流产沙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1)不同措施下3种弃渣体边坡径流率均在产流6~9 min后趋于稳定,产流过程中弃渣体边坡侵蚀速率均呈波动减小趋势,且未防护坡面减小趋势较防护更明显。(2)植草对偏土质、偏石质、煤矸石弃渣体减水和减沙效益分别为42.91%~51.21%、26.28%~55.20%、1 0.3 3%和9 7.5 4%~9 7.9 5%、4 1.8 7%~4 2.2 6%、7.8 0%;鱼鳞坑的减水和减沙效益则分别为:51.89%~72.72%、22.37%~42.92%、21.32%和98.41%~99.30%、94.90%~91.84%、39.50%。(3)鱼鳞坑措施对偏土质弃渣体的减水和减沙效益较种草分别提高8.98%~21.51%和0.46%~1.76%;种草措施对偏石质和煤矸石弃渣体的减水和减沙效益较鱼鳞坑措施分别提高3.91%~12.28%和0.28%~3.06%及10.99%和31.70%。(4)3种未防护弃渣体的侵蚀速率和径流率呈显着线性关系,种草和鱼鳞坑措施改变了坡面水沙关系,侵蚀速率和径流率相关性减弱或无显着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弃渣体边坡生态恢复措施布设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杨帅,李永红,高照良,牛耀彬,白皓[9](2017)在《黄土堆积体植物篱减沙效益与泥沙颗粒分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植物篱措施对工程堆积体边坡的减流减沙效益及其对侵蚀泥沙颗粒分形维数的影响,以堆积体未防护边坡为对照,以不同放水流量对不同坡度堆积体植物篱防护边坡进行了放水冲刷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植物篱边坡初始产流时间滞后100~500 s,其产流率、产沙率整体均较小,产流率在时间尺度上表现为间歇性波动上升;植物篱减流效率在4%~60%之间,减沙效率范围在15%~50%之间,减流减沙效率均随坡度和放水流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形式减小;各处理侵蚀泥沙颗粒中粉粒均占主导地位,黏粒次之,砂粒含量最少。与对照小区相比,植物篱防护边坡侵蚀泥沙砂粒体积分数降低,黏粒和粉粒体积分数升高;黏粒富集率增加,砂粒富集率减小,泥沙颗粒分形维数增大。分形维数与黏粒和砂粒体积分数之间均呈极显着线性相关,侵蚀泥沙颗粒分形维数主要由黏粒体积分数决定。(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沈宪宽[10](2017)在《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我国有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但是我国分配到人均的土地资源极其匮乏,再者在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性,不仅对大气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我国地表的损坏也极其严重,因此,造成了水土流失化和土地沙漠化的地区越来越多,这对人们生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了危机,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为了我国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我国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7年15期)

减沙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实现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陡坡坡面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优化布设,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水土保持野外科学试验站仿真堆积体陡坡坡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和室内侵蚀泥沙粒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5种格局(裸坡对照、坡上、坡下、坡中、条带)和6个流量(恒流3个:10、20、30 L/min,变流3个:10-20-30、20-30-10、30-20-10 L/min),探究了不同植被格局条件下产流产沙特征、减流减沙效益及泥沙颗粒特征,取得初步结果如下:(1)试验条件下,5种格局中产流率、产沙率均随冲刷历时延长而波动变化。5种格局中裸坡产流率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产流率分别占裸坡产流率的73.20%、70.68%、57.47%和47.91%。5种格局中裸坡产沙率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产沙率分别占裸坡产沙率的61.98%、48.06%、44.49%和33.64%。(2)试验条件下,5种格局中裸坡累计产流量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累计产流量分别占裸坡累计产流量的72.87%、70.67%、57.75%和47.89%。5种格局中裸坡累计产沙量最大,坡下格局较大,坡中格局次之,坡上格局再次,条带格局最小,后四者累计产沙量分别占裸坡累计产沙量的61.97%、46.93%、40.68%和32.89%,表明4种植被格局均具有良好的保水蓄水性和保土性,且条带格局效果最好。(3)试验条件下,就产流时间而言,5种格局中裸坡始终最短,其余格局均有延后产流作用,延后时间在2~123 s之间,坡上、坡下、坡中及条带格局延后时间分别为37~79s、2~57s、15~73s及59~123s,均值大小关系为:条带格局>坡上格局>坡中格局>坡下格局,且随着冲刷流量增大或峰值前移,各坡面产流时间逐渐缩短。(4)试验条件下,坡上、坡下、坡中及条带4种格局均具有减流、减沙效益,减流效益在12.23%~94.94%之间,四者减流效益依次为14.73%~70.25%、12.23%~37.64%、12.88%~48.47%及35.91%~94.94%,均值大小关系为:条带格局>坡上格局>坡中格局>坡下格局。减沙效益在12.92%~98.87%之间,四者减沙效益依次为40.70%~93.53%、12.92%~60.95%、27.42%~90.56%及43.18%~98.87%,均值大小关系为:条带格局>坡上格局>坡中格局>坡下格局。表明在不同上方来水条件下,4种格局中条带格局减流、减沙效果最好,在堆积体坡面水土流失防治及植被建设中可以优先考虑条带格局。(5)试验条件下,侵蚀泥沙颗粒中粉粒含量在52.79~64.17%之间,黏粒含量在22.93~32.04%之间,砂粒含量在7.15~24.28%之间,大小关系为:粉粒>黏粒>砂粒。对于颗粒富集率而言,粉粒、黏粒富集率略大于1,砂粒富集率小于1,表明与供试土壤相比,侵蚀泥沙中粉粒、黏粒有少量增加,发生轻微富集,砂粒减少,存在贫化现象。就颗粒团聚率来看,粉粒团聚率均维持在1左右,黏粒团聚率均小于1,砂粒团聚率均大于1,表明侵蚀泥沙中粉粒和砂粒基本以单粒形式被搬运,黏粒有一部分以团聚体形式被侵蚀搬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沙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1].秦一博.新宾满族自治县响水河小流域减流减沙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9

[2].齐星圆.堆积体坡面植被格局减流减沙效益及侵蚀泥沙颗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徐爱珍,汤崇军,刘宇,郭利平,赵佳鼎.红壤区生产建设项目边坡防护措施保水减沙效益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9

[4].刘惠中.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J].居舍.2018

[5].解国荣.SWAT模型在小流域水土保持减流减沙效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8

[6].王佳琦.辽宁省典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8

[7].何有华,张晓虹,孙浩峰,徐裕.干旱风沙区水库边缘防风林带减沙效益研究[J].中国水利.2018

[8].杨波,王文龙,郭明明,康宏亮,白芸.模拟降雨条件下弃渣体边坡不同防护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J].土壤学报.2017

[9].杨帅,李永红,高照良,牛耀彬,白皓.黄土堆积体植物篱减沙效益与泥沙颗粒分形特征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7

[10].沈宪宽.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J].科技资讯.2017

标签:;  ;  ;  ;  

减沙效益论文-秦一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