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研究

现代汉语“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研究

论文摘要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是手部动词从意义角度划分出的一个重要小类,它们共享一定的语义属性,共同构成一个“手部器官聚拢以取得或固定或移动物体”的范畴,但范畴成员的分工却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靠不同的语义属性实现的。本文选择“拿、持、握、抓、端、托、捧、提、拎、举、擎、搂、抱”十三个典型成员作为研究对象,以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为理论背景,结合实际语料,从句法、语义、语用、隐喻等角度全面考察“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学术界对于手部动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确立论文的考察范围、界定手部名词的内涵和外延,提出自己的研究动机和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研究“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句法特征。首先,对“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使用频率、句法分布、所带宾语的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型分析及典型性考察进行统计和分析;其次,对“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出现的定语的语义指向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对“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补语的结构类型和补语的语义指向进行研究。结合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归纳出“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在句法上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区别特征。第二章主要对“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在对语料进行分析整理后,得出“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共同能进入的句式,通过句式的转换分析,建立“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共同语义范畴;其次对“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语义特征提取,从动作的主要参与部位、动作本身的特点、动作的目的和其后所带的宾语等角度进行分析,将“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分成若干小类,在比较中对“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作聚合描写,以尽量少的的语义属性区别每个成员,为每一个成员制定ID,并结合相关例句进行验证。第三章主要考察“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语用特点。在修辞方面,我们发现“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在修辞方面并没有表现出丰富性,只用在拟人这种修辞方式中,并且用例也有限。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统计,我们发现“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在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和科学技术语体四种语体使用上具有不均衡性,且各个成员之间的语体分布也不均衡。第四章主要探析“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在语言使用中的隐喻现象。首先,运用手部动词的隐喻理论,分析“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在语言使用中的“内涵隐喻”和“外延隐喻”现象,其次,探析由“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和名词组合而成的“动名”结构的隐喻机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研究综述
  • 0.3 考察范围
  • 0.4 语料来源
  • 0.5 手部名词的理解
  • 第1章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句法特征
  • 1.1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使用频率考察
  • 1.2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句法分布
  • 1.3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宾语的类型分析及典型性考察
  • 1.3.0 宾语的界定
  • 1.3.1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宾语的结构类型
  • 1.3.1.1 体词性宾语
  • 1.3.1.2 谓词性宾语
  • 1.3.1.3 双宾语
  • 1.3.2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
  • 1.3.2.1 受事宾语
  • 1.3.2.2 结果宾语
  • 1.3.2.3 处所宾语
  • 1.3.3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出现的定语的语义指向
  • 1.3.3.1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X→O)
  • 1.3.3.2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X+O
  • 1.3.4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宾语的典型性考察
  • 1.4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补语的类型分析
  • 1.4.1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补语的结构类型
  • 1.4.1.1 数量补语
  • 1.4.1.1.1 动量补语
  • 1.4.1.1.2 时量补语
  • 1.4.1.2 趋向补语
  • 1.4.1.3 状态补语
  • 1.4.1.4 结果补语
  • 1.4.1.4.1 一般动结式
  • 1.5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所带补语(记作X)的语义指向
  • 1.5.1 X指向"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
  • 1.5.2 X指向"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施事者
  • 1.5.3 X指向"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受事者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 2.1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语义范畴
  • 2.1.1 [+持具]
  • 2.1.1.1 用语义框架鉴定"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是否持具
  • 2.1.1.2 用语法框架鉴定"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是否持具
  • 1+把+N2+V'>2.1.2 N1+把+N2+V
  • 1+把+N+V'>2.1.2.1 句式变体一:N1+把+N+V
  • 1+把+N+V'>2.1.2.2 句式变体二:N1+把+N+V
  • 1+把+N+V+C(C指补语)'>2.1.2.2.1 N1+把+N+V+C(C指补语)
  • 1+把+N+V+L(L指介词短语)'>2.1.2.2.2 N1+把+N+V+L(L指介词短语)
  • 2.2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语义特征提取
  • 2.2.1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语义特征提取的原则和步骤
  • 2.2.1.1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语义特征提取的原则
  • 2.2.1.1.1 语义特征提取的系统性和单一性
  • 2.2.1.1.2 语义特征提取的层次性和适度性
  • 2.2.1.1.3 语义特征提取的受限性和典型性
  • 2.2.1.2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语义特征的提取步骤
  • 2.2.1.2.1 列举义项
  • 2.2.1.2.2 搜集例句
  • 2.2.1.2.3 列举语义特征
  • 2.2.2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共有语义属性
  • 2.2.2.1 参与部位
  • 2.2.2.2 动作本身
  • 2.2.2.3 动作目的
  • 2.2.2.4 所带宾语
  • 2.2.2.5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共有语义属性
  • 2.2.3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语义特征提取
  • 2.2.3.2 "拿"、"持"、"握"、"抓,"的语义特征比较和提取
  • 2.2.3.2.1 主动作部位
  • 2.2.3.2.2 所带宾语
  • 2.2.3.2.3 动作目的
  • 2.2.3.2.4 色彩性
  • 1"的语义属性'>2.2.3.2.5 "拿"、"持"、"握"、"抓1"的语义属性
  • 1"、"捧"的语义特征比较和提取'>2.2.3.3 "端"、"托1"、"捧"的语义特征比较和提取
  • 2.2.3.3.1 主动作部位
  • 2.2.3.3.2 力的方向
  • 2.2.3.3.3 所带宾语
  • 2.2.3.3.4 动作目的
  • 1"、"捧"的语义属性'>2.2.3.3.5 "端"、"托1"、"捧"的语义属性
  • 2.2.3.4 "提"、"拎"的语义特征比较和提取
  • 2.2.3.4.1 主动作部位
  • 2.2.3.4.2 所带宾语
  • 2.2.3.4.3 动作目的
  • 2.2.3.4.4 "提"、"拎"的语义属性
  • 2.2.3.5 "举"、"擎"的语义特征比较和提取
  • 2.2.3.5.1 主动作部位
  • 2.2.3.5.2 力的方向
  • 2.2.3.5.3 所带宾语
  • 2.2.3.5.4 动作目的
  • 2.2.3.5.5 色彩性
  • 2.2.3.5.6 "举"、"擎"的语义属性
  • 2.2.3.6 "搂"、"抱"的语义特征比较和提取
  • 2.2.3.6.1 主动作部位
  • 2.2.3.6.2 所带宾语
  • 2.2.3.6.3 动作目的
  • 2.2.3.6.4 "搂"、"抱"的语义属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语用特点
  • 3.1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修辞特点
  • 3.2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语体分布
  • 3.2.1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在语体上分布的不均衡性及原因
  • 3.2.1.1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在语体上分布的不均衡性
  • 3.2.1.2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在语体分布上不均衡的原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在语言使用中的隐喻现象
  • 4.1 隐喻理论
  • 4.2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内涵隐喻"
  • 4.2.1 思想是移动
  • 4.2.2 思想是操纵物体
  • 4.3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的"外延隐喻"
  • 4.3.1 思想/心智是自然力
  • 4.3.1.1 思想/心智发生位移
  • 4.3.1.2 思想/心智被固定
  • 4.4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组成的"动名"结构的隐喻机制
  • 4.4.1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隐喻的结构形式
  • 4.4.2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隐喻的基本原则
  • 4.4.3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比拟式的隐喻机制
  • 4.4.4 "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借喻式的隐喻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汉字本义的单音节同义词辨异[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6(02)
    • [2].留学生单音节副词重叠的偏误分析[J]. 大众文艺 2016(18)
    • [3].别小看标点[J]. 语文月刊 2017(03)
    • [4].《世说新语》中单音节程度副词的发展演变[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7(10)
    • [5].青少年单音节流行语研究[J]. 语文学刊 2009(02)
    • [6].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探讨——以音标教学为例[J]. 知音励志 2016(16)
    • [7].为什么你易燃易爆炸?[J]. 视野 2017(02)
    • [8].树叶变大了[J].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 2017(Z1)
    • [9].浅析石舒清小说中方言词运用——以单音节与双音节为例[J]. 青年文学家 2017(26)
    • [10].英汉语调对比——以汉语单音节句为例[J]. 校园英语 2017(26)
    • [11].如果有一天你去到大理[J]. 中学生百科 2017(30)
    • [12].论1+1=1——关于单音节语的发展[J]. 文史知识 2015(06)
    • [13].关于单音节[J]. 文史知识 2013(12)
    • [14].义净译经单音节副词考察[J]. 语文学刊 2008(24)
    • [15].汉语“很有O”结构中单音节“O”的性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16].《墨子》单音节反义词研究[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07)
    • [17].试论单音节副词“就”追补句[J]. 学语文 2020(02)
    • [18].单音节名词教学浅析——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为例[J]. 语文教学之友 2020(07)
    • [19].赵元任的单音节神话与徐通锵的字本位[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9(04)
    • [20].《孟子》单音节形容词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 [21].试论汉语单音节新词语的趋向与发展[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4(12)
    • [22].关于单音节字词语音错误分析[J]. 语文学刊 2011(07)
    • [23].隐喻认知在流行的单音节词语生成中的作用[J]. 青年文学家 2009(03)
    • [24].3岁听障与健听儿童开放式单音节测试结果比较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05)
    • [25].《荀子》单音节反义词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 [26].单音节形容词儿化的语义认知解释[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7].《孟子》单音节形容词性同义词研究[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28].南阳方言单音节古语词汇调查[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06)
    • [29].单音节方位词的性质和归属[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S1)
    • [30].标准壮语单音节声调的声学统计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7)

    标签:;  ;  ;  ;  ;  

    现代汉语“拿”类单音节手部动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