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流、浅绿到深绿 ——新时期戏剧生态意识的嬗变

潜流、浅绿到深绿 ——新时期戏剧生态意识的嬗变

论文摘要

生态批评、生态文学在我国经历了潜流、浅层生态学和深层生态学三种形态的发展,各种形态的生态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现在的学界也存在从这个三个潜流、浅绿、深绿这三个形态来分析解读生态文学,生态小说、生态报告文学、生态散文、生态诗歌都有涉及,对生态戏剧从这三个形态解读的却是个空白,所以笔者试图选取几部典型的作品来阐述生态戏剧也存着这三种形态,且共时性的存在,并对这种存在在艺术形式上做一定程度上的辨析。文革结束之后,特别是影视文学的出现之后,戏剧文学逐渐式微,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也越来越少,作为生态文学之一流的生态戏剧的发展也就相对的缓慢,没能紧随生态文学的发展而发展。“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种缓慢性,却使得潜流、浅绿、深绿三种形态的生态戏剧共时性的呈现。这种共时性的呈现对生态戏剧来说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生态戏剧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一步走向成熟,三个形态的生态戏剧的共时性呈现也使得生态戏剧的创作有生态思想的内涵的明显对比性,这样生态戏剧的创作也就可以更快的向更深处发展。“欲速则不达。”原本历时性的发展以共时性的形态呈现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弊端。三个形态的共时性呈现使得生态戏剧缺失了三个形态一步步递进深入的发展,这样就造成了生态戏剧作家们生态思想意识的不成熟,这就使得作家对生态文学深层次的理解有些欠缺,不能够像生态小说、生态报告文学作家那样深刻地体会生态思想一步步的成长。本论文即是在这种思考下创作的,本论文就是试图通过这些典型作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三种形态的,并对这种利与弊做一定程度上的评价。本文分五部分,选取上述的七部典型作品来分析生态戏剧的“潜流”、“浅绿”到“深绿”三种形态。第一部分,阐述生态文学、生态戏剧和生态批评的概念,主要阐释生态潜流、浅层生态学和深层生态学。第二部分,分析三部戏剧作品——《大雪地》、《大荒野》、《荒原与人》,“荒原意象”是这三部作品共同的意象。而“荒原”,在这三部作品里已不仅仅是现实中的荒原实体,还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第三部分,主要选取浅层生态学的“展示”和“批判”两个关键词来分析孙惠柱、费春放夫妇合著的《中国梦》和赵耀民的《走进罗布泊》。第四部分,运用深层生态学的思想解读两部生态经典之作——高行健的《野人》和过士行的《鱼人》。深层生态学思想注重追问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追问人类到底是在哪里走错了路,以求重新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生态戏剧生态意识的发展过程,阐释生态戏剧的重要意义,并总结其成绩与不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绿色之思
  • 一、 生态文学与生态戏剧
  • 二、 生态意识:潜流、浅绿到深绿
  • (一) 生态潜流
  • (二) 浅层生态学
  • (三) 深层生态学
  • 第二章 寄托——生态戏剧的潜流
  • 一、 荒原,心灵的皈依与逃脱异化的手段——《大雪地》、《大荒野》
  • (一) 荒原,心灵的皈依
  • (二) 荒原,逃脱人性异化的手段
  • 二、 荒原,“美的理想寄托”——《荒原与人》
  • 三、 生态戏剧潜流的艺术辨析
  • 第三章 展示与批判——“浅绿色”的生态戏剧
  • 一、 显隐之下的展示——《走进罗布泊》
  • 二、 对话之中的批判——《中国梦》
  • (一) 明明——生态保护者的象征
  • (二) 张志强——人类至上者的代表
  • 三、 “浅绿色”的生态戏剧的艺术辨析
  • 第四章 追问与建构——“深绿色”的生态戏剧
  • 一、 对比中追问根源——《野人》
  • (一) 古代与现代的对比
  • (二) 原始森林与现代都市的对比
  • (三) “野人”与现代人的对比
  • 二、 哲学上建构理想——《鱼人》
  • (一) 反讽中消解“万物灵长”
  • (二) “钓神”、“大青鱼”——征服与被征服的辩证关系
  • 三、 “深绿色”的生态戏剧的艺术辨析
  • 结语 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生态文明视域下蒙古族生态文学与俄罗斯生态文学比较研究[J]. 品位经典 2019(12)
    • [2].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生态文学——评《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J]. 水利水电技术 2020(03)
    • [3].新时代生态文学研究拓展与创新——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第四期综述[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4].蒙古族生态文学与俄罗斯生态文学生态意识之比较研究[J]. 品位经典 2020(01)
    • [5].20世纪俄语生态文学的三维构成[J]. 俄罗斯文艺 2020(01)
    • [6].生态文学就是生存文学——专访山西省作协副主席哲夫[J]. 环境教育 2020(04)
    • [7].为什么是生态文学[J]. 创作评谭 2020(03)
    • [8].生态文学评辑[J]. 创作评谭 2020(03)
    • [9].生态文学的生态气象[J]. 今日国土 2020(03)
    • [10].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考——评《欧美生态文学》[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11].生态与文学的融合困境与出路[J].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8(06)
    • [12].21世纪以来美国生态文学在中国的译介[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11)
    • [13].我国生态文学翻译现况初探[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12)
    • [14].新世纪生态文学:研究与教学——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工作坊”第三期综述[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2)
    • [15].生态文学研究,怎可留遗憾?[J]. 中国生态文明 2019(03)
    • [16].大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和日本生态文学[J]. 大众文艺 2019(21)
    • [17].中国台湾地区生态文学对大陆生态文学的启示[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01)
    • [18].生态文学提醒我们什么?[J]. 环境教育 2018(01)
    • [19].生态文学发展方向研究[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1)
    • [20].环境危机背景下生态文学“翻转课堂”的设计和实践[J]. 才智 2018(07)
    • [21].非人类中心膜拜、生态批评泛化及思想主题癖——对当前国内生态文学研究中常见问题的批评[J]. 青海社会科学 2018(04)
    • [22].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的发展对比及未来展望[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10)
    • [23].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状况的数据分析与探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24].论生态文学对公民环境素养的建构[J]. 学术界 2016(11)
    • [25].跨学科视野下的生态文学与生态思想——第六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综述[J]. 鄱阳湖学刊 2017(01)
    • [26].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四个局限及可能出路[J]. 长江文艺评论 2016(04)
    • [27].有关美国生态文学的研究[J]. 文学教育(下) 2017(10)
    • [28].美国生态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J]. 中国翻译 2015(04)
    • [29].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J]. 创作评谭 2015(06)
    • [30].一个旅游景区生态文学的尊严与荣光[J]. 博览群书 2016(02)

    标签:;  ;  ;  ;  ;  

    潜流、浅绿到深绿 ——新时期戏剧生态意识的嬗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