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栽行距、密度对水稻超高产形成的影响

移栽行距、密度对水稻超高产形成的影响

论文摘要

试验于2006-2007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试验田进行,前茬小麦,土壤地力中等。以杂交粳稻品种常优1号、甬优8号,常规品种武粳15、宁粳1号,扬辐粳7号、晚粳9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即同一株距(4寸)、不同行距配置(6寸、7寸、8寸、9寸、10寸)对各品种产量、品质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行距和移栽密度配置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显著。随着行距增大、密度减小,产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常规稻晚粳94、扬辐粳7号、宁粳1号、武粳15以4×8寸(密度为1.9万穴/亩)产量最高。常优1号和甬优8号的均显示8寸(密度为1.9万穴/亩)和9寸(密度为1.7万穴/亩)产量最高,并且其差异不显著,其他配置产量差异显著。不同品种间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以常优1号产量最高,甬优8号其次;常规粳稻以武粳15产量最高,其次为宁粳1号、晚粳94、扬辐粳7号。不同品种间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随行距增大、密度减小而呈增大趋势,总颖花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稻米品质随行距增大、密度减小有所改善。随行距增大、密度减小,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均有所增加,稻米的垩白率、垩白度变小,稻米蛋白质含量呈直线下降,直链淀粉含量升高,胶稠度逐渐变短。各品种的峰值粘度、崩解值等特性随着行距增大、密度减小呈先增大后减小,消减值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行距和移栽密度配置对稻米主要品质指标影响程度不同。对外观品质影响最大,其中垩白度>垩白率;蒸煮及食味品质次之,其中直链淀粉影响最大,其次是蛋白质、胶稠度;对碾米品质的影响最小,其中整精米率>精米率>出糙率。(3)随着行距增大、密度减小,株高、秆长降低、茎粗增加,而穗下节间占秆长比例、穗下节间加穗长占株高的比例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本试验条件下适当的加大行距(行距8寸和9寸)有利于构建健壮的、高光效的群体,控制株高,防止倒伏。随着行距增大、密度减小,各品种的一、二次枝梗数、穗粒数都增大。一次枝梗随行距增大、密度减小结实率下降,二次枝梗随行距增大、密度减小而增大,最终各品种结实率随行距增大、密度减小而增大。其中,杂交粳稻结实率比常规粳稻的要低,主要是二次枝梗结实率较低。提高水稻结实率、特别是二次枝梗上的结实率是超高产水稻的重要特征。(4)随着行距增大、密度减小,够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各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直线下降,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随行距增大、密度减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品种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抽穗到成熟期干物质的绝对增量随行距增大、密度减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品种间有差异,抽穗到成熟期干物质的绝对增量占总干重的比率杂交粳稻均超过了40%,而常规粳稻均小于40%。(5)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稻株氮素积累量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加;拔节、抽穗、成熟期植株吸氮量常优1号、武粳15略高于其他品种。不同类型品种移栽-拔节阶段稻株吸氮量随行距增大、密度减小吸氮量呈直线下降,而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先减小后增大;拔节-抽穗期与抽穗-成熟期的吸氮量、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比例变化规律一致,随着行距增大、密度减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氮素积累总量、氮素当季利用、氮素农艺效率不同类型品种均随行距增大、密度减小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氮素积累总量、氮素农艺效率最高为常规粳稻行距8寸、密度1.9万穴/亩,杂交粳稻行距9寸、密度1.7万穴/亩。百公斤籽粒需氮量与行距、密度配置没有明显的关系。(6)本试验从产量、株型、群体质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研究了行距、密度配置对水稻超高产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的影响,明确了常规粳稻武粳15、杂交粳稻常优1号获得超高产优质的优势;在5个行距、密度配置处理中,以行距8寸、密度1.9万穴/亩更有利于常规粳稻超高产、优质形成,行距9寸、密度1.7万穴/亩更有利于杂交粳稻超高产、优质形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概况
  • 2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 2.1 行距、密度配置对水稻产量影响研究
  • 2.2 行距、密度配置对水稻品质影响研究
  • 2.3 行距、密度配置对稻米RVA 影响研究
  • 2.4 行距、密度配置水稻对株型和穗部性状影响研究
  • 2.4.1 行距、密度配置水稻对株型影响研究
  • 2.4.2 行距、密度配置对水稻穗部性状影响研究
  • 3 研究目的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
  • 1.2 供试品种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行距和密度配置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2.1.1 行距和密度配置对产量的影响
  • 2.1.1.1 行距、密度处理和品种的产量方差分析
  • 2.1.1.2 行距、密度配置对产量的影响
  • 2.1.2 行距和密度配置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2 行距和密度配置对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2.2.1 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 2.2.2 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 2.2.3 对稻米蒸煮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 2.2.4 对稻米淀粉RVA 特性值的影响
  • 2.3 行距和密度配置对水稻群体质量特征的影响
  • 2.3.1 行距和密度配置对水稻茎蘖动态和成穗率的影响
  • 2.3.1.1 行距、密度配置对水稻茎蘖动态影响
  • 2.3.1.2 行距、密度配置对水稻成穗率的影响
  • 2.3.2 行距和密度配置对水稻叶面积动态与粒叶比的影响
  • 2.3.2.1 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叶面积的影响
  • 2.3.2.2 对水稻粒叶比的影响
  • 2.3.3 行距和密度配置对抽穗期株型和穗部性状的影响
  • 2.3.3.1 对抽穗期株型的影响
  • 2.3.3.1.1 对株高和伸长节间的影响
  • 2.3.3.1.2 对茎生上部三叶特征的影响
  • 2.3.3.2 对穗部性状的影响
  • 2.3.4 行距和密度配置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3.4.1 对拔节、抽穗、成熟期和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2.3.4.2 对抽穗期、抽穗后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2.3.5 行距和密度配置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2.3.5.1 对水稻生育期氮素吸收的影响
  • 2.3.5.2 对水稻生育阶段氮素吸收的影响
  • 2.3.5.3 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结论
  • 3.1.1 行距、密度配置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1.2 行距、密度配置对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 3.1.3 行距、密度配置对水稻株型及穗型的影响
  • 3.1.4 行距、密度配置对水稻群体LAI 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5 行距、密度配置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3.2 讨论
  • 3.2.1 关于适宜的行距和密度配置
  • 3.2.2 关于品种超高产潜力与栽培策略的探讨
  • 3.2.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移栽行距、密度对水稻超高产形成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