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折射回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超折射回波,BP神经网络,识别
超折射回波论文文献综述
杜言霞,于子敏,温继昌,舒毅,吴勇凯[1](2018)在《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天气雷达超折射回波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SA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其基本反射率、径向速度和谱宽3个基本产品中提取出6个能反映它们之间差异的特征参量,并对它们进行概率统计分析,作为BP神经网络的识别因子。通过建立适当的训练集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从而得到最优的网络结构,再利用测试集对经过训练的网络做进一步测试,对其识别效果进行评判。结果表明:当神经网络的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分别为6、6、2时,能够对超折射回波达到最优的识别效果。最终通过实际个例对识别效果做再次验证。(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陈文乐[2](2016)在《超折射异常雷达回波图的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一代天气雷达在探测中外界电磁波的干扰、计算机系统、接收机系统、天伺系统等方面故障时,会导致雷达数据错误,产生雷达异常回波图,这将直接影响预报预警服务产品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人工提取异常回波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实现自动化识别异常回波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异常雷达回波图的识别方法,首先使用积分投影的方法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分类。实验表明,该方法的识别率达到了95.40%。(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8 雷达探测新技术与应用》期刊2016-11-01)
陈宏波,闵锦忠,蒋骏,姚丽娜,刘银峰[3](2014)在《一种改进的超折射回波去除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去除超折射回波(AP回波)的工作是雷达数据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Kessinger的回波分类技术使用实际资料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仅仅使用原方案,即只通过APDA算法的判断进行去除超折射回波的工作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会将部分气象回波当作地物去除掉,另一个是在缺少多普勒信息的观测点很难识别出地物回波。这对这些不足,本文有效结合两种回波分类算法(APDA、PDA),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气象回波不会被误认为地物被去除;同时引入了经验型方案作为补充,在缺少多普勒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表现良好。(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 气象雷达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期刊2014-11-03)
黄祖辉[4](2014)在《南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型)超折射回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普勒天气雷达在观测过程中采用的是锥面扫描,空间定位参数是:R(波束从天线到散射质点所走过的路径长度),θ(天线的方位角),φ(天线的仰角)。在地球大气条件下,一般说来R是一条曲线的长度,而且它的曲率是随大气层结的变化而变化。当曲率超过地球表面曲率时,射线由一定的高度反射到地面,再反射上去,如此反复进行,电磁波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波导或波导层,产生超折射现象。由超折射现象所产生的回波称为超折射回波,当大气中发生超折射时,就会在就会在低仰角反射率产品上平时无地物回波的地方出现地物回波。垂直方向出现逆温和湿度随高度递减只是为超折射回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当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出现超折射回波。从本质上来讲,超折射回波就是地物回波。本文从南昌四周的地理环境、季节、日变化等因素,结合同时段探空资料,重点分析了南昌多普勒雷达﹙CINRAD/SA﹚超折射回波产生的原因、特点,并得出边界层内逆温层的存在和充沛的水汽既是形成大雾天气的重要条件,也有利于超折射回波的产生。(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 气象雷达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期刊2014-11-03)
张林,杨洪平,邓鑫,胡学英,都二斌[5](2014)在《基于模板匹配法的长乐雷达强超折射回波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有许多新一代天气雷达架设在高山上,由于海拔高度较高,加上地球曲率的影响,在使用VCP11/VCP21模式探测时,造成较大的探测盲区,对低层降水回波的探测能力严重不足。长乐新一代天气雷达经过调整观测模式后,采用负仰角扫描有利于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和预警,但同时会带来地物回波增强、海浪回波及超折射等负面效应。基于此,通过大量个例统计并分析长乐雷达在特定大气条件下的强超折射回波特征,借助模式识别理论提出了一个新方法"模板匹配法"识别强超折射回波。利用大量强超折射回波数据的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不影响负仰角扫描模式下有效滤除长乐雷达的强超折射回波。目前该方法正在试运行,即将应用到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业务软件系统开发ROSE项目中。(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4年03期)
张林,杨洪平,都二斌[6](2012)在《基于模板匹配法的长乐雷达强超折射回波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有不少新一代天气雷达架在高山上,由于海拔高度较高,加上地球曲率的影响,在使用VCP11/VCP21模式探测时,造成较大的探测盲区,对低层降水回波的探测能力严重不足。长乐新一代天气雷达经过调整观测模式后,采用负仰角扫描利于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和预警,但同时会带来地物回波增强、海浪回波及超折射等负面效应。本文通过分析长乐雷达在特定大气条件下的强超折射回波特征,提出采用模板匹配法识别该回波,经过样本统计和检验,表明该方法在不影响负仰角扫描模式下有效滤除了长乐雷达的强超折射回波。该方法正在试运行,即将应用到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业务软件系统开发ROSE项目中。(本文来源于《S9 雷达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期刊2012-09-12)
张林,杨洪平[7](2011)在《平原地区强超折射回波识别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折射回波是在特定的大气条件下(逆温或逆湿等)电磁波弯曲碰到地面或建筑物反射造成的一种虚假回波,是预报员关注的问题之一,影响着雷达定量估测降水QPE的准确性。目前模糊逻辑法对超折射回波的滤除得到国内外雷达气象界的普遍认可,模糊逻辑法是通过提取降水回波和地物回波的物理量并根据其特征设置隶属函数,进行模糊化处理得到所有物理量对不同回波类型的判据,若判据超过事先给定的阈值,则判定为地物回波。模糊逻辑法里有一个特征量GDBZ=w(R)(Zup-Zlow)(反射率垂直梯度),反映回波强度的垂直变化程度,由于多数超折射回波只有在0.5°最低仰角层上能观测到,我们称之为"一般超折射回波",抬高仰角一般超折射回波会消失。因此GDBZ是一个有效的特征量,对一般超折射回波能起到较好的识别作用。目前在国家气象中心运行的"全国及区域多普勒天气雷达实时拼图业务软件系统"(简称"全国拼图软件")在质量控制上也用到了模糊逻辑法里的特征量GDBZ,经过长期业务运行检验,"全国拼图软件"能过滤掉"一般超折射回波",但是在商丘、濮阳、南通等雷达站经常在1.5°甚至更高仰角层中观测到超折射回波,称之为"强超折射回波"。这种"强超折射回波"目前尚没有得到好的解决。本文基于强超折射回波的图像特征改进原有算法:当强超折射回波发生在平原地区时,会出现一大片放射状特征的回波;当强超折射回波发生在沿海和高山地区时,其形状轮廓与当地海岸线走向和山脉走向非常相似。因此可以将强超折射回波分为平原地区、沿海和高山地区两类,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1)平原地区利用放射状特征加强对强超折射回波判断,选择性的利用卫星资料过滤;2)沿海和高山地区需要结合地形特征设计各个雷达的强超折射特征模板,与实际回波图匹配,若匹配率达到一定的比例,即可认为是强超折射回波,予以剔除。本文重点研究平原地区强超折射回波的滤除,分析、统计强超折射回波的图像特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结合商丘、濮阳等平原地区经常出现的强超折射个例,用改进的算法识别强超折射回波,并与原有算法的识别结果做比对,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能较好的过滤平原地区的强超折射回波,但该算法目前只适用于SA/SB型号雷达,需要将它推广到每种型号雷达中验证。(本文来源于《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期刊2011-11-01)
赵瑞金,李江波[8](2011)在《华北平原大雾天气CINRAD/SA雷达超折射回波与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4~2007年石家庄CINRAD/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华北平原出现的10次大雾天气过程中的超折射回波特征进行了统计,并利用中尺度模式MM5V3的数值模拟结果结合探空实况对2005年11月19~21日的华北平原大雾天气过程的超折射回波的形成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大雾天气有利于大气波导的形成;超折射回波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太行山对超折射回波分布有明显影响;在0.5°平面位置显示产品上超折射回波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出现在夜间和上午;在大雾天气过程中出现超折射回波表明大雾天气的进一步发展和维持,为华北平原大雾天气的监测、预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8期)
赵瑞金,李江波[9](2010)在《华北平原大雾的CINRAD/SA超折射回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4~2007年石家庄CINRAD/SA型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华北平原出现的10次大雾天气过程中的超折射回波特征进行了统计,并利用中尺度模式MM5V3的数值模拟结果结合探空实况对2005年11月19-21日的华北平原大雾天气过程的超折射回波的形成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大雾天气有利于大气波导的形成;超折射回波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在0.5°平面位置显示产品上超折射回波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出现在夜间和上午;在大雾天气过程中出现超折射回波表明大雾天气的进一步发展和维持,利用夜间多普勒天气雷达超折射回波资料可以较好的预报次日的大雾天气,能够补充常规观测资料的不足,为华北平原大雾天气的监测、预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10-10-21)
赵瑞金,陈小雷[10](2010)在《华北平原两次大气波导CINRAD/SA超折射回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INRAD/SA雷达资料结合探空实况对2007年7月8日和8月23日发生在华北平原的两次不同类型的大气波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波导与大气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密切相关,不同类型大气波导的气象要素垂直分布存在差异,并在CINRAD/SA雷达产生不同类型的超折射回波,当雷达站存在表面波导时,形成了2层模式超折射回波;当雷达站存在抬升波导时,形成了3层模式超折射回波。超折射回波能够反映低层大气的垂直结构变化,2层模式超折射回波预示着雷达站附近大气层结稳定;3层模式超折射回波表示雷达站附近存在低层湿冷、上层干热的大气垂直结构。超折射回波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部平原地区,超折射回波目标的可视位置与实际位置存在偏差,特别是高度偏差较大。不同类型的超折射回波对未来天气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可为雷达回波空间定位及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0年04期)
超折射回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一代天气雷达在探测中外界电磁波的干扰、计算机系统、接收机系统、天伺系统等方面故障时,会导致雷达数据错误,产生雷达异常回波图,这将直接影响预报预警服务产品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人工提取异常回波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实现自动化识别异常回波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异常雷达回波图的识别方法,首先使用积分投影的方法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分类。实验表明,该方法的识别率达到了95.4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折射回波论文参考文献
[1].杜言霞,于子敏,温继昌,舒毅,吴勇凯.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天气雷达超折射回波识别[J].气象科技.2018
[2].陈文乐.超折射异常雷达回波图的识别[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8雷达探测新技术与应用.2016
[3].陈宏波,闵锦忠,蒋骏,姚丽娜,刘银峰.一种改进的超折射回波去除方法[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气象雷达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2014
[4].黄祖辉.南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型)超折射回波分析[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气象雷达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2014
[5].张林,杨洪平,邓鑫,胡学英,都二斌.基于模板匹配法的长乐雷达强超折射回波识别[J].气象.2014
[6].张林,杨洪平,都二斌.基于模板匹配法的长乐雷达强超折射回波识别[C].S9雷达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2012
[7].张林,杨洪平.平原地区强超折射回波识别方法研究[C].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2011
[8].赵瑞金,李江波.华北平原大雾天气CINRAD/SA雷达超折射回波与数值模拟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
[9].赵瑞金,李江波.华北平原大雾的CINRAD/SA超折射回波分析[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达技术开发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2010
[10].赵瑞金,陈小雷.华北平原两次大气波导CINRAD/SA超折射回波分析[J].高原气象.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