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对粘细菌TA菌株、植物内生真菌AF001和EYR61菌株的发酵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对部分化合物进行X-Ray单晶衍射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旋光值的测定,并通过抗菌、抗肿瘤实验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活性检测。对TA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共得到5个化合物TA7、TA9、TA10、TA11和ITA12。通过对1H-NMR的分析,鉴定出这5个化合物都为聚醚类化合物,推测其为液体发酵过程中添加的消泡剂。AF001菌株为番荔枝植物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从其固体平板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2个脂肪酸类化合物LAF15和LAF16,1个甾醇类化合物LAF18,以及5个全新结构的杂合萜类化合物LAF1、LAF4、LAF11、LAF12和LAF13。对这5个杂合萜进行了抗菌、抗肿瘤实验以及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旋光值的测定;并通过X-Ray单晶衍射分析确定化合物LAF1的相对立体构型。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LAF4、LAF11和LAF13对白假丝酵母菌有微弱的抑制活性,在50μg/mL浓度下抑制率分别为12.9%、33.7%和21.5%;细胞毒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浓度为20μg/mL时,5个化合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表现出微弱的生长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1 1.35%、8.88%、6.71%、4.34%和5.03%。EYR61菌株为马尾松植物内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可能为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 crustaceus)。从固体平板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两个真菌聚酮类化合物EYR1和EYR15,分别鉴定为10-去甲基藜芦酸甲酯(methyl 10-demethylveratrate)和降红没药酯(Norbisabolide),其中EYR1也是新化合物。另外正在对化合物EYR3、EYR7、EYR8和EYR13的结构进行解析。本论文的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内生真菌、特别是药用植物的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众多结构新颖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不乏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因而植物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是开发新药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