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前门大街的保护失败案例说起
1,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摘要:北京前门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商业街,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本文针对北京前门地区历史街区保护失败的案例研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机制,探讨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不仅要保护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尺度、地理环境等物质文化,更要延续传统的商业文化、居住文化、人文环境等非物质文化,深入思考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管理的合理性与历史的阶段性,力求遗世不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得以合理保护、传承与发展,保证后人见证历史遗迹的权利与机会。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撤销
研究背景:随着国家和人民对精神物质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愈发受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审批项目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以局部劣质的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现象,以点盖面、以偏概全的现象模糊了历史文化街区的边界,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内涵逐渐失去其意义,其历史独特性与现实生活性出现矛盾,给将来的空间和土地带来影响,也给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研究目的: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它作为文化载体,在当前历史文化中的发展受到一定质疑,其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风貌、生态环境、空间肌理可能受到二次破坏,而破坏程度快于立法的程度,其保护工作长期滞后。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街区现代化产业过于活跃,本土居民被迫外迁,滋养传统民风市井的主体逐渐消失,载体逐渐被破坏;最后,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传承手段的思考——文化元素的应用的混乱,如景观小品、文化符号等,文化传承手段一定程度上因为缺乏文化沉淀而违背本土文化的形象塑造;其四,关于仿建、重建历史文化街区的混乱现象,“以假乱真”的做法虽然取悦了大众,没有其真正文化内涵,犹如重在地标的大树而摇摇欲坠。这是对历史文化信用的透支,并不是传承。
研究内容:通过重点介绍北京前门历史文化街区,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机制问题。
研究方法:反比法——通过对北京前门街区保护失败案例的研究探讨历史文化街区。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比较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法定概念,指文物丰富、历史建筑较为集中、能真实反映历史风貌和格局的街区[1]。
(二)城市规划管理下作为城市管理的一种形似而存在
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或城市详细规划被批准后城市当局对规划实施的管理[2]。
笔者所指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北京前门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城市、历史城镇和历史村落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构)筑物和景观等物质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同时是城市文化空间肌理的承载者。
二、国内外对历史文化街区所采取的政策与措施总结三点:
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总结:环境层面:着力于对建筑物的修复,整体物质环境的改善以及与其他旅游景点的沟通连接等;经济层面:注重对其经济活力的培育,讲究营造有特色的活动,吸引游客,营造商业氛围;社会层面:通过促进社区参与,借旅游的发展帮助解决街区衰退带来的种种内部问题,达到重建社区的目的[3]。
随着法律和技术的手段逐渐成熟,对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原生态保护逐渐重视,但是保护的速度滞后于破坏的速度,局部地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认识度不够,导致历史文化街区濒临撤销;另一方面,由政府、原住民、社会力量、社区共同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平台还尚待完善。
三、案例分析
北京前门大街(正阳桥至珠市口)是北京中轴线南面最重要地段,是北京历史保护区之一,前门地区曾是金中都的近郊.。前门大街成为南中轴以“天街”冠名的南北大街,是帝王祭天之道,是最繁荣、最具有京味特色的市井文化街区[4],它具有独特性、原真性、文化性、文化性、艺术性、社会性。后来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和北京城城市更新的变迁,曾经的繁荣已逐渐退减,出现了传统商业活力减退及业态消失、交通混乱、建筑风貌杂乱、人口密度过高、地区优势消失等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能真实反映一个地方的传统风貌、民族特色、风俗习惯,经济业态的进步带来了商业发展的升温和加速,国务院将以部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列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名单,争取在历史的年轮滚动中保留文化内涵与生活社区的同时又解决其生存与发展,通过对北京前门街区的研究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何解决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传承与摒弃、商业与被商业、生活与被商业的关系迫在眉睫。
关于北京前门地区现状具体问题则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街区整体风貌历史文化韵味不足
一是部分历史建筑过度整修,破坏了其历史风貌的整体性;二是冰窖厂乾泰寺、北桥湾铁山寺等历史文物的拆除,使之缺少街区内文物古迹和文化内涵的展示[5]。
(二)原住居民外迁,生活街区活力消失
在改造之前,前门地区人口密集,达4.38万/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市区2.5万/平方公里。改造之后,一些原住户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与法律的强制力之下被迫外迁,人口逐渐从历史街区中疏解出去,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发生了常住居民的人口置换,原著居民的生活场景遭破坏,对街区和院落的居住氛围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处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南锣鼓巷,建立了责任规划师机制,不定时召开社区居民议事会,为南锣鼓巷共谋出路,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位前门大街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后期周边及街区内新建筑与传统风貌不符,具体表现在建筑控高、风貌等,导致建筑风貌各异,出现混乱的现象。
(四)管理基础数据缺乏更新,在人工智能逐渐兴起,对基础数据的收集带来了便捷的技术手段,构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基础数据库,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
四、融合新技术手段,健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机制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如执法不严、规划滞后、法律处罚力度不够;缺少专项规划;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统筹等问题。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应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动态维护机制;另外,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是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石,如规划体制中的“规划督察员”,对规划进行监督实施的作用。另外,在5G和大数据兴起的基础上,将新型的技术手段应用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工作当中去,如建立大数据集成手段,提升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和检测作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我们需要跟上步伐。
参考文献:
[1]梁剑宝.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法律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2011.
[2]张燕.现代社会中的城市规划管理[J].工程与建设,2008(03):313-315.
[3]雯清.国外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案例[J].浦东开发,2013(09):33-35.
[4]业祖润,边志杰,段炼.北京前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J].北京规划建,2005,(04):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