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犯罪现象与被害现象总是相伴相随。传统观点认为,被害人在“加害→被害”过程中是完全无辜的,他(她)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其被害纯粹是由于犯罪人实施了加害行为所致。而经验事实早已表明,任何犯罪都是致罪因素与受害因素错综交织的互动结果。在有被害人的犯罪中,至少存在一部分犯罪,被害人并不仅仅是束手无策、任人宰割的羔羊,其共同特征——被害性,对犯罪行为的发生起着很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作用。因此,刑事被害人的被害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绪言。本部分阐释了以下问题:(1)论述了刑事被害人及其被害性研究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基础——互动论。刑事被害人及其被害性研究的重要性具体包括:有助于全面认识犯罪发生过程;有助于加深对罪责的认识和实现公平审判;有助于完善预防犯罪(被害)的对策体系;有助于推动政治刑法向市民刑法转变;(2)分析了我国刑事被害人及其被害性研究的不足,包括以下方面:对被害人学的定位尚存在争议;犯罪中心主义仍然占据整个刑事学科的统治地位;传统观点对刑事被害人及其被害性研究存在种种误解,令其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关于刑事被害人及其被害性研究的理论研究相对贫瘠;(3)对本文的研究路径及布局进行了简要介绍。本文在互动论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以刑事被害人为主体,在“加害←→被害”的互动过程中深入剖析被害性,以揭示刑事被害人的被害性与加害人责任、被害预防的关系,提出一些立法方面的构想,并建议通过弱化、消除被害性的方法来预防被害,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第二部分,刑事被害人的概念与分类。本部分阐释了以下问题:(1)研究刑事被害人的概念。学界对刑事被害人有许多称呼方式,如被害人、被害者、刑事被害人与犯罪被害人等。笔者采用了“刑事被害人”这一称谓。本文研究的刑事被害人,其描述性定义如下:为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并直接承担损害后果的自然人、单位、国家。实质性定义如下:为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具体法益的拥有人,包括自然人、单位、国家;(2)介绍了刑事被害人的四种分类模式,包括:以被害人责任为标准的分类模式;以“加害←→被害”互动关系为标准的分类模式;以被害人的生理特征为标准的分类模式;以被害人被害倾向性的有无为标准的分类模式。应当指出,本文所研究的刑事被害人不包括机会性被害人。第三部分,刑事被害人的基本特征——被害性。本部分阐释了以下问题:(1)界定了被害性的概念。被害性是刑事被害人的共同特征,是诱发加害人实施加害行为的一种诱使和刺激因素,或是加害人实施加害行为时可以利用或必须利用的,归结于被害人方面的各种有利条件;(2)介绍了被害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包括被害的倾向性、被害的受容性、被害的易感性、被害的直接承受性、被害的敏感性、被害的诱发性;(3)将被害性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研究:包括被害性与被害原因;被害性与被害人过错、被害人责任;被害性与被害行为;(4)对被害性进行分类,将被害性分为静态被害性与动态被害性两大类,并结合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以明确两者各自包含的内容,分析其在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静态被害性具体分为生物特征与社会特征两部分;动态的被害性是指不当行为和状态。此分类模式未尽严密,但仍有很多可取之处。第四部分,被害性的互动模式。一般而言,被害性是在加害人与被害人的互动中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因此,我们可以用四种模式进行讨论,以进一步剖析被害性。本部分阐释了以下内容:(1)介绍了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在该模式中,犯罪人觉得被害人具有某些可以利用的特质,或者,被害人是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实施了某些令犯罪人感到系属诱惑的行为,从而促使加害人实施了侵害行为;(2)冲突模式。在该模式中,犯罪人和被害人双方由于某种社会联系而形成了相当长的互动关系——冲突。在长期的互动中,双方经常易位,互换角色。长期的你争我斗、矛盾累积,已经使被害和加害双方社会互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都达到了最大限度。加害人与被害人冲突不断,直至被害结果的发生,两方的冲突才以告一段落,因此在责任的认定和划分上,有一定的困难;(3)被害人催化模式。在该模式中,被害人因实施了某种行为而刺激犯罪人实施了针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此时犯罪人的侵害行为,通常是对被害人的“催化”、“推动”而产生的一种还击行为或过当反应;(4)斯德哥尔摩模式。这是一种极端特殊的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互动模式,被害性可能会出现正向与逆向两种转变,该模式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仅以简要介绍。第五部分,被害性与加害人的刑事责任。主要讨论的是动态被害性与加害人刑事责任之间的关系。本部分阐释了以下内容:首先介绍的是被害人被害性影响加害人刑事责任的基础,包括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理论基础包括:第一,犯罪原因论——互动论。通常认为,犯罪人承担的刑事责任的原因在于犯罪行为,即他推动案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力,因此,当被害人的不当行为或状态——动态被害性也同样供给了原因力时,会直接导致来自犯罪人的原因力减小,从而使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得以减免;第二,期待可能性理论,从‘加害←→被害”互动的中立立场出发,被害人动态被害性,很多情况下使加害人的期待可能性降低,有时甚至形成其不得不实施加害行为乃至犯罪的情形,因此,刑事被害人的被害性应当作为定罪量刑时的考量因素;第三,刑罚目的论。将刑事被害人及其被害性纳入刑法规范中进行考量,既是实现报应目的的需要,又是预防犯罪的目的的需要;第四,功能责任理论,斯蒂芬·谢甫教授提出:“被害人具有‘不做任何招致他人伤害自己的事情,并积极预防犯罪伤害自己’的责任。”即要求我们阻断动态被害性的形成渠道。现实基础,则是散见于各国的一些相关规定;其次,分析了我国在立法与司法对刑事被害人及其被害性的忽视;最后,提出了一些立法方面的建议,具体包括:(1)在刑法总则第六十一条之后增加一款:“在有被害人的犯罪当中,被害人诱发、触发、激发、迫发犯罪分子实施侵害行为的,根据前者过错大小和对行为人的影响程度,减轻或者免除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2)在分则第二百三十二条,关于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后增加第二款:“由于被害人严重挑衅、刺激、加害等行为,致使犯罪人杀人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3)在分则第二百三十四条,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规定之后增加第三款:“由于被害人严重挑衅、刺激、加害等行为,致使犯罪人伤人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应当减轻或者免除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4)在分则第二百三十六条,关于强奸罪的规定后增加第四款:“由于被害人主动诱惑,致使犯罪人在强烈刺激下实施强奸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第六部分,被害性与被害预防。本部分阐释了以下内容:通过弱化、消除被害人的被害性来预防被害,最终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首先,就国家被害人而言,因为国家是十分特殊的被害人,从宏观层面上看,国家是所有犯罪恒定的被害人;从微观层面上看,国家是侮辱国旗、国徽罪等具体犯罪的被害人,所以,国家在预防自身被害时(微观层面),也要为预防单位、个人被害采取相应措施(宏观层面)。具体措施如下:(1)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更新传统观念,改变防范的理论误区;(3)完善政策法规,进行综合治理;(4)给予被害人关心和帮助,使被害人尽快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其次,就单位被害人而言,具体措施如下:(1)树立高度的防范意识和强烈的责任心;(2)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对现金及其它财物的管理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安全漏洞,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规范本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3)建立问责制。最后,就自然人被害人而言,具体措施如下:(1)正确认识形势,积极建立防范意识;(2)弱化自身“静态”被害性,克服不利因素和条件。包括特殊时候把自己“中性化”,摈弃不良性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不良交往;(3)消除和弱化“动态”的被害性。这里又可以具体分为三大部分:规制疏忽性招惹行为,规制诱发性招惹行为和规制攻击性招惹行为;(4)犯罪过程中要冷静应对,缓和矛盾;(5)被害后注重自身亚健康心态的矫正。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与融合[J]. 中国传媒科技 2017(12)
- [2].互动模式在大学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 北方音乐 2018(02)
- [3].关注共生合作学习,提高体育课堂效率[J]. 教育界(教师培训) 2019(04)
- [4].我的谈话“秘笈”[J]. 初中生世界 2019(24)
- [5].小学语文教学因互动而精彩[J]. 小学时代 2019(14)
- [6].借助网络教学平台 促进课堂互动与生成[J]. 新课程导学 2018(07)
- [7].心与心的互动 让“问题”学生不再成问题[J]. 中华少年 2018(09)
- [8].以数据小探官方微博的经营与维护[J]. 新闻传播 2013(11)
- [9].浅谈课堂有效交流的方法[J]. 新课程(中旬) 2013(03)
- [10].关于如何提高高职高专会计教学效率的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25)
- [11].探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与融合[J]. 声屏世界 2020(11)
- [12].从自主到互动的飞跃[J]. 汉字文化 2017(21)
- [13].小学与社区互动的困境及其出路[J]. 教学与管理 2018(08)
- [14].倾听与表达 相得益彰[J]. 化学教与学 2013(06)
- [15].小班生活活动中的家长与孩子互动[J]. 新课程(上) 2017(11)
- [16].课堂互动精彩的源泉[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7(10)
- [17].浅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好多媒体[J]. 教师 2011(27)
- [18].浅析组织好体育课结尾的重要性[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2)
- [19].多媒体设计专业互动教学方式研究[J]. 美术大观 2012(03)
- [20].美国新媒体的融合与互动分析[J]. 新闻世界 2018(09)
- [21].读写互动,以读促写——让课堂亮起来让学生动起来[J]. 成才之路 2013(14)
- [22].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何创设“学为中心”的有效课堂互动[J]. 文理导航(上旬) 2018(05)
- [23].教材变化你适应吗?[J]. 学苑教育 2015(24)
- [24].学好物理的师生互动法[J]. 中华少年 2015(17)
- [25].我的一些学习体会[J]. 新课程学习(上) 2014(08)
- [26].和谐的互动,高效的课堂[J]. 中学语文 2012(33)
- [27].体艺融合视角下体育和音乐的互动[J]. 四川戏剧 2019(06)
- [28].浅谈古装电视剧与现代文化的互动[J]. 视听 2018(11)
- [29].从两个方面浅谈历史上宗教与文学的关系[J]. 黑龙江史志 2015(07)
- [30].浅议如何打造充满活力与互动的语文课堂[J]. 祖国 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