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日语中歌咏樱花、梅花之类的花朵凋谢,几乎都采用动词“散”,而非大陆文学(中国文学)中经常使用的“落”字。但是,被视为日本传统文学典范的和歌文学中,花“落”却时有出现。虽然比照花“散”用例,其数量微乎其微,但花“落”同样为歌人咏入和歌,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有文字记载的当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万叶集。那么,和歌中的花“散”和花“落”表现,究竟是处于一种偶然,还是各有不同意境?另外,为什么大陆文学,却反其道而行之,多采用“落”来咏花谢?笔者认为:首先,造成大陆文学家(诗词作者)与日本和歌歌人遣词的不同取向同其各自所处的社会阶层有较大关系。在中国为歌诗文章者,多喜好以“悲怨”为主题。或是个人小“悲”,如“不得志”之悲;“悲恋”之悲;或是忧国忧民之“大悲”。无论哪种悲都“悲”得酣畅淋漓、悲得痛心疾首。“悲”可以称其为手段,甚至是目的,最后终上升为文学美的极至,形成以悲为美的一种审美标准。与此相对,日本作歌诗者却基本属于有闲有钱有地位的日本贵族阶层,他们的权势地位来源于其高贵血统,功名利禄得来不费吹灰之力。和歌等兴起,为日本和歌文学的自身发展带来了契机,最终成为日本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其得以兴盛根本正在于贵族的宫廷吟诗作赋般的文字游乐。可以说和歌从那时起,就开始具备了“晴れ”(正式的、吉祥的)这一大特质。而要能够够得上“晴れ”这一标准,则“雅”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同样吟咏“落花”比照“落”与“散”,前者更体现一种空寂、悲哀。后者虽然也会时而隐含一些孤寂或是悲愁的情绪,但这种愁情并非作者的全部本意,作者要展现给人的不是其中之悲,而是其中之美、其中之雅。因此,花“散”歌中间或吟有悲情愁绪,也远不能致人悲痛万分。传统的和歌正是如此:不管其中吟咏多少孤寂无难悲愁,若其偏离了“雅”则是万万不可的。恰如其分地体现大陆与日本两个文学群体的这一特质的,正是对“落”与“散”的不同偏爱。可以这么说:和歌中以“散”吟咏花落,其中可能也包含着歌人的种种惆怅,但其根本所要体现的仍是“雅”之美。而“落”所要强调的正好相反。“落”字下,道不尽凄凉、无奈和惆怅。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港澳文学与大陆文学的互补价值分析[J]. 长城 2012(06)
- [2].中国当代大陆文学、台湾文学及港澳文学的发展简况[J]. 青年文学家 2009(23)
- [3].大陆之台湾文学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06)
- [4].文艺学创新与文艺学者的心路历程——读方守金《文艺学与民间情怀》[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0)
- [5].《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三个“中心主义”[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12)
- [6].迷惘中的回归——从笛安的“龙城”三部曲谈起[J]. 文艺争鸣 2013(01)
- [7].台湾文学与大陆的关系[J]. 文史博览(理论) 2013(04)
- [8].试论大陆与港台文学之间的立体观照[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04)
- [9].重提“民国文学”的文学史意义[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02)
- [10].《巨兽》的叙述语态的变幻及其文化意味——兼论20世纪90年代大陆文学的个人化写作思潮[J]. 咸宁学院学报 2010(01)
- [11].论“青春写作”与网络的双向互动[J]. 文艺争鸣 2009(06)
- [12].同根同种异地 异步异花同香——大陆与台湾现当代小说比较[J]. 小说评论 2008(S2)
- [13].新书架[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03)
- [14].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商业化思潮分析与反思[J]. 文教资料 2009(22)
- [15].底层的“精神”幻象及其生产——论石一枫《世间已无陈金芳》[J]. 雨花 2016(14)
- [16].痖弦的弦,怎么说哑就哑了?[J]. 台声 2015(10)
- [17].台湾学者对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与电影研究的问题评析[J]. 甘肃社会科学 2008(03)
- [18].回眸1979:新时期文学的转折点[J]. 现代中文学刊 2016(01)
- [19].“文学史”重构与书写的限制——大陆文学史视野中的“香港文学”[J].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3)
- [20].自审与审他的多重跨越叙事——论少君的微脸百相网络[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1)
- [21].简析台湾文学的政治意识——西方模式下的东方明珠[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0(04)
- [22].葛亮:在“三城”与“双统”之间[J]. 当代作家评论 2017(06)
- [23].对张爱玲的历史误读——谈五十年代对张爱玲作品的接受情况[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1(03)
- [24].诗神的涅槃——“文革”的诗歌潜流[J]. 当代作家评论 2012(05)
- [25].鲁敏:探取“暗疾”之景[J]. 东方文化周刊 2017(48)
- [26].幻象中的探寻:五六十年代台港现代派诗人共同体[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8(01)
- [27].大陆外华文新诗的异托邦[J]. 中国文学研究 2013(03)
- [28].论台港澳文学如何入史[J]. 社会科学家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