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干预对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疗效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星灵[1](2021)在《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踝血管指数(CAVI)与血脂(TC、TG、LDL-C、HDL-C)等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气虚血瘀型SAP,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120例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和联合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联合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加用EECP治疗,疗程均为35天。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hs-CRP、CAVI、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际完成112例,其中对照组39例,中药组37例,联合组36例,治疗前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等)、心绞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hs-CRP、CAVI、血脂水平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在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中药组的总有效率(67.57%)优于对照组(48.72%),联合组的总有效率(83.33%)优于中药组,P值均<0.05。3.在中医证候的疗效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组间比较,中药组的总有效率(78.38%)优于对照组(51.28%),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4.44%)优于中药组,P值均<0.05。4.在hs-CRP指标改善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及联合组治疗后的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联合组降低幅度优于中药组(P<0.05)。5.在CAVI指标改善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CAVI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优于中药组(P<0.05)。6.在血脂水平改善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DL-C水平与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安全性指标监测: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经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受试对象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能更好地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同时可降低CAVI、hs-CRP、TC、TG、LDL-C水平,提示补阳还五汤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血管僵硬度,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能进一步的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降低CAVI、hs-CRP水平,疗效优于单一治疗,提示增强型体外反搏具有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僵硬度的作用。
范安安[2](2021)在《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观察益气养阴中药干预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与常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的疗效与差异,同时通过中西医治疗,提高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及胸科医院内四科住院,且符合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的患者,根据纳排标准纳入72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6人。西医常规治疗:停用长效硝酸酯类药物,心绞痛发作时可临时加用短效硝酸酯类;抗血小板类药物选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泰嘉);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原则上不加药不加量。对患者情绪进行疏导,告诫患者戒烟、戒酒、合理饮食,让患者了解认识自身病情,能积极配合治疗。试验组给予通脉养心丸,40丸/次,每日2次口服,连续服用4周;对照组给予通脉养心丸模拟剂,40丸/次,每日2次口服,连续服用4周;统计分析两组基线资料,通过通脉养心丸治疗前后西雅图SAQ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综合疗效、心绞痛症状评分、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作为疗效观察指标,评价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以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以生命体征、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评价通脉养心丸对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安全性,并观察安全性指标治疗后有无异常。所有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记录,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采用IBM 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基础资料:对两组在性别、年龄、BMI、生命体征、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Grace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2.中医证候评分及疗效比较:患者经治疗后两组间相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通脉养心丸组总有效率为87.5%,模拟剂组治总有效率为55.9%,且P<0.05,两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两组间疗效差别,结果显示两组在治愈、显效以及有效人数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无效人数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中医证候单一症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胸痛、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口干口渴、自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拟剂组治疗前后在中医次症失眠多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中医证候单一症状进行治疗后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胸痛、气短、倦怠懒言、口干口渴、失眠多梦等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在心悸、自汗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心绞痛症状积分及疗效比较: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患者心绞痛症状积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患者心绞痛积分,结果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对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得出两组在显效与有效人数上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无效人数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通脉养心丸组总有效率为81.25%,模拟剂组总有效率为58.82%(P<0.05),两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比较治疗后两组间差别,结果显示在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等4个单一维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于疾病认知程度上,两组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6.安全性分析:通脉养心丸无毒副作用,治疗期间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研究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益气养阴方通脉养心丸,能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气阴两虚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心绞痛症状,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黎炯彤[3](2021)在《心痛宁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心痛宁方对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疗效、血脂水平、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SAQ)、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评价心痛方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型患者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同时为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04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0例明确诊断为冠心病PCI术后且再发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为西医标准化治疗用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次,每次100mg,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每天1次,每次75mg,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晚1次,每次20mg,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每天1次,每天11.875mg~47.5mg,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每天1次,每次40mg,口服)。治疗组为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痛宁方中药,2次/天,1袋/次,早晚饭后温服,疗程为4周,记录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ST-T段改变)、血脂水平、FMD、SAQ、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疗效等情况,并对此进行分析。结果:(1)SAQ:对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进行组间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的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的改善情况相当(P>0.05)。(2)血脂水平: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水平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TG、LDL-C水平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TC水平在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3)心电图疗效: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电图疗效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6.66%及53,33%,P>0.05,提示经治疗后,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疗效对比,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相当。(4)FMD: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的上调FMD水平高于对照组的上调FMD水平(P<0.05)。(5)中医症候积分: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有显着性差异,且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改善程度。(6)中医症候疗效: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疗效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痛宁方能够有效减少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发作及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术后单纯常规使用西医标准化治疗组患者,为心痛宁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提供有效数据,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其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2)心痛宁方能够有效改善中医症候疗效,心痛宁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对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悸、乏力、气短、口唇紫暗等症状改善有明显优势,且安全性良好。(3)心痛宁方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的作用机制与改善肱动脉内皮功能、控制血脂水平,进而减少PCI术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有关。
李赛赛[4](2021)在《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饮食结构的改变等,痰热痹阻在胸痹的发生发展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临床应重视痰热型冠心病患者的存在。临床观察发现,冠心病痰热证患者表现症状与现代医学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状态相符合。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在“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介导作用,冠心病痰热证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关系密切。导师李平教授创立连夏宁心方,共奏清热化痰以畅血脉,宁心安神以调神明,达到血脉-神明共治之效。本研究临床部分从自主神经角度阐述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血浆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的干预作用。团队前期通过高效液相-电喷雾-三重四级杆质谱法(HPLC-ESI-MS/MS)分析,显示连夏宁心方的重要有效组分来自黄连、半夏。基础实验以连夏颗粒给药干预,明确对心梗大鼠HRV、血浆CA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并从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连夏颗粒改善交感神经重构的作用机制。研究一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影响目的:初步评价连夏宁心方治疗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冠心病痰热证患者80例,随机分配至连夏宁心方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两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连夏宁心方,对照组则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安慰剂,均治疗4周。通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RV指标(SDNN、SDNN index、SDANN、rMSSD、PNN50)、血浆C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和多巴胺(Dopamine,DA))和痰热证量表评分,验证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血浆儿茶酚胺及中医证候的有效性。结果:(1)在心率变异性方面,治疗4周后,治疗组SDNN、SDANN、PNN50均有增高趋势,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各指标变化不一,变化趋势均不显着(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SDNN、SDANN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血浆儿茶酚胺方面,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治疗组NE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变化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NE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痰热证评分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治疗4周与治疗2周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治疗4周与治疗2周比较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组间比较,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痰热证评分疗效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795,P=0.378);治疗4周时,治疗组患者痰热证评分较对照组患者痰热证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789,P=0.003)。(4)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连夏宁心方可提高冠心病痰热证患者的HRV,降低血浆CA,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但有待于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研究二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HRV、血浆CA和炎症反应的影响目的:观察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HRV、血浆CA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另设假手术组。连续给予相应药物干预30天后,记录大鼠Ⅱ导联心电图,测定大鼠HRV低频功率(Low-frequency power,LF)、高频功率(High-frequency power,HF)和 LF/HF 比值,ELISA法检测血浆CA和血清TNF-α、IL-Iβ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心肌P38蛋白表达,RT-PCR检测心肌P38mRNA水平,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学改变。结果:(1)HRV: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F、LF/HF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LF显着提高(P<0.01),连夏颗粒高剂量组LF/HF显着提高(P<0.01),连夏颗粒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LF/HF明显提高(P<0.05)。各组之间HF未见明显差异(P>0.05)。(2)血浆C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CA含量显着升高(P<0.01)。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大鼠血浆CA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3)血清TNF-α、IL-Iβ: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Iβ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大鼠血清TNF-α、IL-Iβ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血清TNF-α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IL-Iβ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4)心肌P38蛋白和mRN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梗周围区心肌组织P38蛋白和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剂量组P38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余组P38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的P38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P38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6)HE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心梗周围区心肌细胞肿胀、排列紊乱,心肌间质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心肌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结论:连夏颗粒可改善心梗大鼠HRV,降低血浆CA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研究三基于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目的:探讨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另设假手术组。干预30天后干预30天后采用在体程控电刺激检测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运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大鼠心梗周围区TH、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TH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1)TH蛋白和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梗周围区TH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TH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2)免疫组化TH表达及分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H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增多,形态粗大,分布紊乱,部分聚集成束,模型组TH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显着增加(P<0.01)。连夏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TH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TH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显着降低(P<0.01)。(3)心律失常发生率:电生理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显着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P<0.01,P<0.05),连夏颗粒中、低剂量组心律失常诱发率有降低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mRNA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梗周围区心肌组织NGF和TrKA 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NGF和TrKA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连夏颗粒中剂量组NGF和TrKA mRNA表达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P<0.05),连夏颗粒低剂量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梗周围区PI3K mRNA和AKT mRN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PI3K mRNA和AKT mRNA表达显着下降(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PI3K mRNA和AKT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5)NGF/TrKA/PI3K/AKT通路关键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GF和TrKA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NGF和TrKA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连夏颗粒低剂量组NGF和TrKA蛋白表达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PI3K蛋白、P-AKT蛋白、P-Bad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连夏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托洛尔组P-PI3K蛋白、P-AKT蛋白、P-Bad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结论:连夏颗粒可能通过调控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了心梗后交感神经重构。
付蔷[5](2021)在《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及丹蒌片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为横断面研究及随机对照研究两部分组成。研究一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临床特点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别及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判别其证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患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合并用药、吸烟史、饮酒史、中医四诊信息、理化检查结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中医内科学(第8版)》、《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检索文献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证型、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型辩证,共分为4种证型分别是:痰瘀互结型、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和气阴两虚型,将患者基本信息及理化结果记录在Excel表并用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选的19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痰瘀互结型86例、气虚血瘀型52例、气阴两虚型29例、气滞血瘀型27例。性别在不同证型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5);痰瘀互结型的独立影响因素为BMI(B=0.616,p=0.000,OR=1.851)及 HGB(B=0.032,p=0.010,OR=1.033);BM I是气虚血瘀型的独立影响因素(B=-0.283,p=0.000,OR=0.753);BMI为气阴两虚型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B=-0.164、OR=0.849)。结论: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分布:痰瘀互结型>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气滞血瘀型;性别、BMI、HGB与痰瘀互结型正相关,BMI与气滞血瘀型和气阴两虚型负相关。研究二丹蒌片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丹蒌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2008年《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纳入从2019年7月-2020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门诊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型的患者共32例,由中央随机系统产生静态区组化随机序列,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常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组在常规二级预防药物基础上加服丹蒌片:早、中、晚饭后半小时,每日口服3次、每次5片,共干预24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评分及硝酸甘油减停率,疗程为24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接受相应治疗后心绞痛积分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硝酸甘油减停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丹蒌片联合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可降低心绞痛评分、改善硝酸甘油减停率、安全性良好,效果优于单纯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
金腾,石留皓,祝雪花[6](2020)在《中医护理干预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优质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中医症状积分、生活质量、心功能、负性情绪和依从性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3%,高于对照组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评分和疼痛持续时间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倦怠乏力评分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精力、生理、社会、情感、精神评分均较护理前提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左室收缩末径、左室舒张末径和左房内径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SAS、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降低中医症状积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和负性情绪。
苟小江[7](2020)在《冠心丹参滴丸对冠心病介入术后伴抑郁焦虑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观察分析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伴抑郁焦虑患者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三科门诊或病房的冠心病介入术后伴抑郁焦虑的患者。纳入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19例纳入试验组,19例纳入对照组。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含服冠心丹参滴丸,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含服冠心丹参滴丸模拟剂;基础治疗为美国心脏病协会冠心病指南接受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两组均口服10丸/次,3次/天,连续服用12周;受试者在基线、治疗第4周、第12周共访视3次,治疗前中后测试9条目病人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结果:1.纳入研究的基线资料本研究共计纳入符合标准的冠心病介入术后伴抑郁焦虑患者38例,试验组19例,对照组19例。男性患者27例,占总人数的71.05%,试验组13例,对照组14例;女性患者1 1例,占总人数的28.95%,试验组6例,对照组5例。共纳入青年人2例,占总人数的5.26%;中年人19例,占总人数的50%;年轻老年人17例,占总人数的44.74%。试验组青年人0例,中年人9例,年轻老年人10例;对照组青年人2例,中年人10例,年轻老年人7例。试验组患者冠心病介入术平均病程为(63.00±47.54)月,对照组患者冠心病介入术平均病程为(53.63±51.61)月。非体力患者36例,占总人数的94.74%;体力患者2例,占总人数的 5.26%。2.PHQ-9量表研究开始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HQ-9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0.003,P=0.954;研究中期,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HQ-9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0.079,P=0.782;研究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HQ-9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34.002,P<0.001,两组的患者抑郁状态均改善,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研究开始时与研究中期的PHQ-9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4周后改善了患者的抑郁状态。研究中期与研究结束时的PHQ-9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12周疗效优于治疗4周;研究开始时与研究结束时的PHQ-9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12周后患者的抑郁状态明显改善。对照组研究开始时与研究中期的PHQ-9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4周后改善了患者的抑郁状态;研究中期与研究结束时的PHQ-9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12周疗效优于治疗4周;研究开始时与研究结束时的PHQ-9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12周后患者的抑郁状态明显改善。3.GAD-7量表研究开始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GAD-7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0.010,P=0.920;研究中期,试验组和对照组的GAD-7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10.558,P=0.004<0.01,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GAD-7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62.559,P<0.001,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时间因素对GAD-7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研究开始时与研究中期的GAD-7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4周时改善了患者的焦虑状态;研究中期与研究结束时的GAD-7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12周疗效优于治疗4周;研究开始时与研究结束时的GAD-7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12周时患者的焦虑状态明显改善。对照组中时间因素对GAD-7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研究开始时与研究中期的GAD-7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4周时改善了患者的焦虑状态;研究中期与研究结束时的GAD-7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开始时与研究结束时的GAD-7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12周时患者的焦虑状态明显改善。4.SAQ量表研究开始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0.061,P=0.808;研究中期,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23.120,P<0.001,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束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98.334,P<0.001,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中时间因素对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研究开始时与研究中期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4周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好转;研究中期与研究结束时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12周疗效优于治疗4周;研究开始时与研究结束时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12周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明显好转。对照组中时间因素对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伴抑郁焦虑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2.冠心丹参滴丸可以提高冠心病介入术后伴抑郁焦虑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
肖月[8](2020)在《基于“脾胃论治”理论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脾胃论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患者进行干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患者心绞痛症状、心电图、中医证候、运动耐量、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于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选择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连续纳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104例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两组研究对象均采用冠心病常规治疗及护理,而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从入组第一天开始干预,每日1次,共干预30d。采用心绞痛症状积分、心电图、中医证候积分、6min步行试验(6-min walk test,6-MWT)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在干预前、干预30d后分别评价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变化、中医证候、6-MWT步行距离、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4例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患者,在干预过程中试验组脱落1例,剔除2例,有49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对照组脱落1例,剔除1例,有50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最终共有99例患者完成整个试验和全部资料收集。1.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心绞痛症状积分:组间比较:试验组的心绞痛症状积分低于同期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心绞痛症状积分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干预前后试验组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积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2.心绞痛疗效试验组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9.80%,对照组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6.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试验组在心绞痛症状改善方面效果较对照组明显。3.心电图疗效试验组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71.43%,对照组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66.00%,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心电图心肌缺血状态方面,两组患者疗效相当,结果无明显差异。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组间比较:试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间比较,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干预前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5.中医证候疗效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6.00%,两组间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中医证候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6.6-MWT组间比较:试验组6-MWT距离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间比较,两组间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肢体困重等症状有所改善,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后试验组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7.HADS评分组间比较:试验组的焦虑得分、抑郁得分、HADS总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间比较,两组间HAD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后试验组HADS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HADS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8.SAQ评分组间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Q各维度得分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后进行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及疾病认识程度4个维度的P值均<0.05,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1个维度的P值>0.05,数据差异可认为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受试者干预后疗效差异不明显。组内比较: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前后试验组SAQ各维度得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SAQ各维度得分比较,数据差异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脾胃论治”理论的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能有效地缓解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心绞痛分级Ⅰ~Ⅲ级)患者胸闷胸痛、肢体沉重等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促进疾病康复,也达到了辅助治疗的目的。
王国锋[9](2019)在《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临床研究通过观察舒心方对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干预作用,探讨舒心方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以冀舒心方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将68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2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冠心病的常规西药治疗联合心理疏导),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则加服舒心方,疗程3个月。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三个量表来评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相关条目的分数,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组内和组间临床疗效、焦虑及抑郁症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两组的SAS、SD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进行组间比较,SAS、SD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的SAS、SD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焦虑、抑郁症状和中医证候较前有明显改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项临床研究提示了舒心方干预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后,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及中医证候,可以显着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说明了舒心方治疗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靳秀芝,孙雪丽,国小丽[10](2014)在《心理干预对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析心理干预对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抽取本院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心脏病的相关基础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进行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SDS、SAS评分。结果临床症状改善: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4%(P<0.05);心电图检测结果: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4%(P<0.05);两组干预前后的SDS、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干预后的SDS、S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伴发的抑郁、焦虑的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进行相关心理干预,在改善抑郁、焦虑的同时,可明显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整体疗效。
二、心理干预对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疗效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干预对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及随机化分组方法 |
2 样本量估算 |
3 诊断标准 |
3.1 稳定型心绞痛(SAP)的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终止标准 |
7 剔除及脱落标准 |
8 治疗方法 |
8.1 入组前注意事项告知及健康宣教 |
8.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8.3 中药组治疗方案 |
8.4 联合组治疗方案 |
8.5 疗程 |
9 观察项目及指标 |
9.1 安全性指标观测 |
9.2 疗效性指标观测 |
10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10.1 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 |
10.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11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3 心绞痛疗效比较 |
4 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5 三组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 |
6 三组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的变化 |
7 三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的变化 |
7.1 TC值结果 |
7.2 TG值结果 |
7.3 LDL-C值结果 |
7.4 HDL-C值结果 |
8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1.1 炎症反应 |
1.2 脂质代谢 |
1.3 动脉僵硬度 |
2 中医学对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
3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现状 |
3.1 现代医学治疗 |
3.2 非药物疗法——增强型体外反搏 |
3.3 中医治疗 |
4 补阳还五汤方药探究 |
4.1 方药分析 |
4.2 药理学研究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5.2 补阳还五汤的疗效分析 |
5.3 补阳还五汤联合增强型体外反搏的疗效分析 |
6 小结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本量能效检验 |
2.3 随机分组方法 |
2.4 盲法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价标准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3.2 纳入病例基本资料的比较及描述 |
3.3 纳入病例疗效对比及描述 |
3.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古今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认识 |
1.3 传统医学对胸痹心痛的认识 |
2.通脉养心丸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 |
3.通脉养心丸中各中药有效成分的现代研究及理论基础 |
3.1 生地黄(君药) |
3.2 甘草(君药) |
3.3 麦冬(臣药) |
3.4 党参(臣药) |
3.5 制何首乌(臣药) |
3.6 五味子(臣药) |
3.7 鸡血藤(佐药) |
3.8 阿胶(佐药) |
3.9 龟甲(佐药) |
3.10 桂枝(使药) |
3.11 大枣(使药) |
4.结果讨论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心绞痛症状积分表 |
附录二: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录三:样本量能效检验依据 |
附录四:Grace评分 |
附录五: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 |
综述 从五脏论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1.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及各脏腑与心的相关性 |
2.从肝论治 |
3.从脾论治 |
4.从肺论治 |
5.从肾论治 |
6.“五运六气”学说以及中医整体观 |
7.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心痛宁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1.1 寒邪内侵,心脉阻滞 |
1.1.2 饮食不节,痰饮内生 |
1.1.3 肝郁气滞,痹阻心脉 |
1.1.4 劳倦内伤,年老体衰 |
2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
2.1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
2.2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
2.3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
3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研究 |
3.1 对PCI术后再发心绞痛的认识 |
3.2 PCI术后心绞痛的发生机制 |
3.2.1 支架内再狭窄 |
3.2.2 支架内血栓形成 |
3.2.3 冠脉痉挛 |
3.2.4 冠脉微循环障碍 |
4 现代医学对PCI术后复发心绞痛的治疗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1.3.4 脱落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病例分组 |
1.4.2 生活方式干预 |
1.4.3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一般资料 |
1.5.2 安全性评定 |
1.5.3 症状及体征 |
1.5.4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资料 |
2.2 临床疗效观察 |
2.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情况 |
2.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电图疗效情况 |
2.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的情况 |
2.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 |
2.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的疗效情况 |
2.2.6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比分析 |
2.2.7 安全性指标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3.1 选方依据 |
3.2 组方分析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痰热证与冠心病 |
1 冠心病概述 |
1.1 中西医关于该病的认识 |
1.2 导师对该病的认识 |
2 从痰热论治冠心病依据 |
2.1 中医理论依据 |
2.2 现代研究依据 |
3 连夏宁心方治疗冠心病依据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自主神经系统与心脏节律的关系 |
1 心脏自主神经分布 |
2 心脏中的自主神经受体 |
3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
4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与心律失常 |
4.1 房颤 |
4.2 室性心律失常 |
4.3 电风暴 |
4.4 心脏性猝死 |
5 自主神经功能评价指标 |
5.1 心率变异性 |
5.2 血浆儿茶酚胺 |
5.3 心率减速力 |
5.4 窦性心率震荡 |
6 干预自主神经防治心律失常的策略 |
6.1 β受体阻滞剂 |
6.2 迷走神经刺激 |
6.3 肾去神经术 |
6.4 针灸 |
6.5 中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1.1 患者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简单随机分组 |
2.3 随机方案隐藏 |
2.4 盲法设计 |
2.5 样本量计算 |
2.6 伦理学原则 |
2.7 治疗方案 |
2.8 观察时间点 |
2.9 观察指标 |
2.10 质量控制 |
2.11 统计分析 |
2.12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纳入与完成情况 |
3.2 基线分析 |
3.3 疗效指标分析 |
3.4 安全性指标 |
4 讨论 |
4.1 冠心病痰热证型的探讨 |
4.2 冠心病痰热证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关系密切 |
4.3 HRV分析方法 |
4.4 一般资料分析 |
4.5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的影响 |
4.6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血浆CA的影响 |
4.7 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HRV、血浆CA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适应性喂养 |
2.2 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
2.3 分组及给药 |
2.4 心率变异性检测 |
2.5 取材及样品处理 |
2.6 HE染色 |
2.7 ELISA检测 |
2.8 Western Blot检测心肌P38蛋白 |
2.9 RT-PCR检测心肌P38mRNA |
2.10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3.2 各组大鼠HRV结果比较 |
3.3 各组大鼠血浆儿茶酚胺的水平 |
3.4 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比较 |
3.5 各组大鼠心肌P38蛋白和mRNA表达比较 |
3.6 各组大鼠HE染色结果 |
3.7 HRV与血清TNF-α、IL-1β的相关性分析 |
3.8 HRV与心肌P38蛋白和mRNA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连夏颗粒对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电生理检测 |
2.4 心肌标本取材及处理 |
2.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6 Western blot检测 |
2.7 Real-time PCR检测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存活情况 |
3.2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 |
3.3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
3.4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NGF/TrKA/PI3K/AKT信号通路mRNA表达的影响 |
3.5 连夏颗粒对心梗大鼠NGF/TrKA/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及丹蒌片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
1. 流行病学 |
2. 冠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
2.1 脂质浸润学说 |
2.2 内皮细胞损伤 |
2.3 炎症浸润 |
2.4 血栓形成 |
2.5 平滑肌细胞增殖 |
2.6 免疫功能障碍 |
3 危险因素 |
3.1 高血压 |
3.2 血脂异常 |
3.3 糖尿病 |
3.4 吸烟 |
3.5 性别 |
3.6 年龄 |
3.7 心理社会因素 |
4. 稳定型心绞痛的潜在机制 |
4.1 冠状动脉循环的解剖异常 |
4.2 正常或斑块病变动脉的局灶性或弥漫性痉挛 |
4.3 微血管功能障碍 |
综述二 丹蒌片对胸痹的治疗 |
1. 胸痹病机探讨 |
2. 丹蒌片方解及功效 |
3. 丹蒌片有效成分的基础研究 |
3.1 葛根素 |
3.2 Forononetin |
3.3 花青素 |
3.4 芍药苷 |
3.5 丹参酮ⅡA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稳定型心绞痛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排除标准 |
3. 研究内容和统计方法 |
3.1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人口学资料分析 |
4.2 入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3 四个证型资料 |
4.4 各危险因素及相关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5. 讨论 |
5.1 方法学讨论 |
5.2 一般情况讨论 |
5.3 中医证型讨论 |
5.4 成对比较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MI与痰瘀互结型正相关 |
5.5 成对比较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GB、AST与痰瘀互结型正相关 |
5.6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与痰瘀互结型呈正相关趋势 |
6. 本研究的特点 |
7. 不足与展望 |
8. 结论 |
研究二 丹萎片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对象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分析 |
3. 讨论 |
3.1 一般情况讨论 |
3.2 丹蒌片方解 |
3.3 治疗效果评价 |
3.4 安全性分析 |
3.5 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心绞痛症状积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中医护理干预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及负性情绪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观察组 |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统计学方法 |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
4.1 疗效标准 |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4.3 2组临床指标比较 |
4.4 2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4.5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4.6 2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
4.7 2组SAS、HAMD评分比较 |
5 讨论 |
(7)冠心丹参滴丸对冠心病介入术后伴抑郁焦虑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冠心病伴抑郁焦虑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抑郁焦虑的认识 |
3. 中医对冠心病与抑郁焦虑关系的阐释 |
4. 中医药对冠心病伴抑郁焦虑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伴抑郁焦虑的研究进展 |
1. 冠心病伴抑郁焦虑的发病机制 |
2 冠心病与抑郁焦虑关系的阐释 |
3. 冠心病伴抑郁焦虑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纳入研究的基线资料比较 |
2. PHQ-9疗效比较 |
3. GAD-7疗效比较 |
4.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疗效比较 |
5.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方药讨论 |
2. 冠心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伴抑郁焦虑患者的疗效分析 |
3. 不足之处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脾胃论治”理论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操作性定义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一、冠心病SAP理论研究 |
(一)冠心病SAP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二)中医学对冠心病SAP的认识 |
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概述及其研究进展 |
(一)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概述 |
(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研究进展 |
三、文献总结 |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类型 |
(二)样本量计算 |
(三)病例分组 |
(四)技术路线图 |
(五)干预方法 |
(六)观察指标和测评工具 |
(七)资料收集方法 |
(八)不良反应的处理、记录及报告 |
(九)质量控制 |
(十)科研伦理 |
(十一)统计学方法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一、病例完成情况 |
二、基线资料比较 |
(一)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
(二)干预前两组疗效性指标比较 |
(三)干预后两组疗效性指标比较 |
三、安全性指标评价 |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
一、研究讨论 |
(一)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
(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理论依据 |
(三)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患者的影响 |
(四)安全性指标 |
二、研究结论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外治心绞痛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词汇缩略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指标 |
4.统计分析 |
5.结果 |
5.1 病例选择与入组 |
5.2 一般资料比较 |
5.3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焦虑评分比较 |
5.4 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抑郁评分比较 |
5.5 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及3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5.6 两组治疗3个月后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 |
5.7 安全评价 |
6.讨论与分析 |
6.1 西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 |
6.2 中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 |
6.3 舒心方治疗气血瘀滞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机理 |
6.4 结语、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病例观察表 |
SAS(焦虑自评量表) |
SDS(抑郁自评量表) |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附录二 文献综述 |
综述1 双心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浅析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医学伦理 |
(10)心理干预对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1.3.1 临床疗效 |
1.3.2 心电图检测结果 |
1.3.3 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的评定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
2.2 两组心电图检测结果的比较 |
2.3 两组SDS、SAS评分的比较 |
3 讨论 |
四、心理干预对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疗效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补阳还五汤联合EECP对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星灵.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益气养阴中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D]. 范安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心痛宁方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D]. 黎炯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连夏宁心方对冠心病痰热证患者HRV和血浆CA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李赛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及丹蒌片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付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中医护理干预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心功能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 金腾,石留皓,祝雪花. 新中医, 2020(14)
- [7]冠心丹参滴丸对冠心病介入术后伴抑郁焦虑患者的疗效观察[D]. 苟小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基于“脾胃论治”理论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痰瘀互结型冠心病SAP的干预研究[D]. 肖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舒心方干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国锋.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心理干预对心绞痛型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 靳秀芝,孙雪丽,国小丽. 中国当代医药, 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