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两汉时期的文字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十分关键的一个时期,它上承秦代,下启魏晋,发展完成隶燮,进入今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两汉时期墨迹的遗存主要是碑刻和简帛。简帛相对于碑刻等文字载体而言,它以取材、制作、书写、携带、存放等十分便利而被社会各阶层所青睐,故其文字典当峙社舍联繁更紧密,更能反映富时社会对文字的需要和使用情况。而作为两汉时期筒帛材料中的大宗——西北屯戍汉简文献,以其成书时间跨度大、数量众多、书写者背景不一等特性,而成为研究汉代文字极佳的活材料。故本论文以西北屯戍汉简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汉字学、构形学、字样学等理论,从文字本体学角度进行研究,以阐明当时文字的真实面貌,探求其在汉字史上的地位,为汉字的断代研究和汉字史研究提供材料和理论依据。研究中,我们根据目前已公怖的西北屯戍汉简之图版和释文,首先编制成《西北屯戍汉简总字形表》,然后以此为基础清理出简中隶书、草书的代表字样,分析出每个文字的结构类型,并编成《西北屯戍汉筒文字结构类型表》,为论文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依据。论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封百年来西北屯戍汉简及其它汉代简牍的出土情况予以概述;总结研究现状;概括选题意义;在此基础上介绍本论文所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西北屯戍汉简字体研究。我们根据西北屯戍汉简中的纪年简和相关出土信息,对西北屯戍汉简的字体进行了专题研究。在研究中主要厘清了简中的主体字体(隶书)和辅助字体(草书)的起源、发展和成熟时间,封汉简隶书演变过程中所衍生的行书和楷书也有所论及。我们认为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篆、隶、真、草(章草)等字体。另外,行书的某些笔法和形体也已孕育其中。西汉中期(宣帝时期),八分隶害已脱尽篆意,连到成熟,并渐渐成为汉代主导字体;西汉中晚期(元、成帝之隙),草书亦日超成熟。这些研究为我们厘清汉字史上的各字体间的渊源以及其演燮的纷爭提供了根据。第三章: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结构研究。我们在西北屯戍汉简字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文字结构造行了专题研究。研究中,将传统的汉字结构理论与现代的汉字构形理论相结合,对简中所用1712个单字,进行共时的和历史的全面考察,指出在这1712个单字中,除去7个结构类型不明外,象形类结构占7.05%,指事类结构占4.35%,会意类结构占24.70%,形声类结构占63.51%。简中文字结构类型所占比例与秦简文字、以及与其后期一直到宋代的文字结构类型比例相比,西北屯戍汉简文字处于中间环节,其文字是在秦文字基础上的相封平稳发展,其发展演进的调整情况与汉字发展史的总趋向基本一致。第四章:西北屯戍汉简异体字研究。本章主要运用汉字构形学理论,对西北屯戍汉简异体字进行专题研究。我们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西北屯戍汉简异体字的基本面貌、类型、形体来源、演变规律及形成原因。通遇全面考察简中具体字,我们发现西北屯戍汉简异体字来源复杂,有承用古文字、有简省、有增繁、有讹混、有变异、有符号替代、有类化等。在其复杂的来源中,用字情况与通行字相比存有较大差异,即省简、变异、混同等现象比比皆是,但汉字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其形体依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规律特征和系统性。第五章:西北屯戍汉筒文字的形体特点。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西北屯戍汉简的文字呈现出很强的形体特点,主要是:(1)笔划平直化,字体众多,但以隶书为主体,草书为辅;(2)正体与具体并存,异体字数量巨大,字形众多;(3)简体字数量聚多,草写是其主要的简化手段;(4)形体简化遇程中,出现装饰性字体和为书写便捷而用典型性替代符号所形成的特殊形体——重文、合文。第六章:西北屯戍汉筒在汉字史上的地位。本章从文字发展史角度封西北屯戍汉筒文字进行定位描述,指出因书写者各具而使字跻混乱的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系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徵,这些特征确定了它在汉字发展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首次对西北地匾出土的屯戍类汉简做了全面、系统之研究,探讨了其字体演变、结构类型、用字面貌,重点研究了异体字,并总结了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的形体特点,指出其上承先秦古文字、秦汉古隶,下启曹魏行书、楷书和草书,是汉字形体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陪梯。其研究结果,封研究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文字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