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霞(白山市电视台吉林白山市134300)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
摘要:电视中的谈话类节目数量众多是事实,但节目质量的参差不齐同样也是事实。其中,节目的题材选择是节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的谈话节目在选材方面都有哪些类型?这些类型都有哪些决定和参考因素等,这些都是本文分析的焦点所在。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题材选择
一、通过案例看谈话类节目题材选择的重要性
谈话节目源于国外的talkshow。《实话实说》开创了中国谈话节目的先河,成为中国电视的名牌栏目,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收视率和红主持人崔永元。
我们在进一步分析之前,首先回顾一下一些谈话节目的经典案例。
1.成功案例:《鲁豫有约》。《鲁豫有约》是凤凰卫视的一档谈话节目,由陈鲁豫主持。这个节目我经常关注,长时间的收视,发现该节目的选材广泛,人物类型多元。题材选择上能把受众需求和节目自身定位很好的结合起来。2005年该节目将由周播改为日播。
2.失败案例:《朋友》。《朋友》题材重复严重,为了追求栏目的个性化,《朋友》虽然号称聊“朋友”,但是事实上在节目中出现的大多数嘉宾都是名人,而且给人互相吹捧的感觉,没有贴近生活也成了这档节目下马的原因之一。
3.改版成功案例:《半边天》。《半边天》节目在2003年是周日版的谈话节目,后来收视率不佳被撤掉。究其原因,题材选择过分单调.过多关注了诸如“夫妻离异、三角恋爱”等问题。经改版之后是《张越访谈》。张越访谈收视率很平稳。改版之后的选题更加广泛,最重要的是《张越访谈》开始真正走进女性的心灵深处,去用心讲述发生在她们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抛弃了以往的“悲情和苦情”路线。改版之后节目的定位和选材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全新形象讲述女性故事。当然此版也不尽完美,也可能被更好的节目取代。
结合我的收视习惯和收视范围,从题材角度来区分,我认为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专业和固定题材领域。这一类的访谈嘉宾都是来自同一领域,如央视的《对话》栏目,就把题材所定在经济领域,嘉宾也多是经济界人士,即使不是来自经济界,也总会和经济挂钩。从大的范围来分《张越访谈》应该是固定的女性题材,当然这只是在大的层面来说,具体来讲女性题材还可以有很多具体的分类。
第二类就是非专业宽泛题材类。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节目大多是这样的节目。如《实话实说》、《名人面对面》、《鲁豫有约》等等。这一类题材广泛,可能《鲁豫有约》会更加明显一些。《名人面对面》可能会偏重于娱乐。
谈话嘉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此时此刻的焦点人物;第二类经过策划推出的一组人物,这些人物可能不是现在的明星和焦点,但他们曾是那时那刻的焦点甚至是风云人物。这一类节目一般会以一组风格类似的人物形成一个人物专辑连续播出。如《鲁豫有约》曾经策划并播出了对已经去世的高官子嗣和亲属的采访专辑。此外从嘉宾角度还可以分为名人访谈和平民访谈。《艺术人生》很明显是名人访谈;《小崔说事》一般来说都是平民访谈;《张越访谈》的访谈对象全部是平民。
二、关于影响谈话节目题材选择的因素分析
节目自身和风格的定位是题材选择的首要因素。节目的题材选择一定要和节目风格相吻合,不能过偏也不要过于保守。节目风格的定位就好像是一个人的身体,选择题材就好比选衣服,选衣服要结合人的骨骼和身材特点来进行,选材同样要符合节目的定位和风格。所谓的量体裁衣就是这个道理。
1.关于受众。谈话节目的题材选择到最后的嘉宾确定都要结合受众的需求和关注点来综合考量。“三贴近”当中的贴近群众就是如此。例如《艺术人生》栏目有时会向公开征集观众最想了解的艺术家和想了解的其它问题等。
2.关于传播效果。一档节目的播出效果是该期节目的终点也是下期节目的起点。谈话节目的题材选挥不能一味迎合受众的需求,这样难免会过于庸俗或是缺乏品位。所以还要考虑到节目播出之后所能产生的传播效果。一味的追求刺激和八卦,不但会让节目名誉扫地,更会让舆论变得混乱不堪,甚至造成动荡和产生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所以,节目的题材选择一定要确保播出效果的正向性和积极性,至少不要误导受众和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3.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谈话节目题材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讲谈话节目都是结合新近的新闻报道来进行题材选择和嘉宾确定。也可以说是对新闻事件的一个延续性报道。但这里的新闻价值会和新闻报道中有所不同,谈话节目的新闻价者会更加突出趣味性和故事性。
4.三贴近。所谓三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谈话节目当中尤其要突出贴近群众和生活。观众想要看到谁,观众想了解和关注哪一题材,这应该是电视工作者重点考量的问题。
最近横向比较了一些同类题材选择的谈话节。例如《杨澜访谈录》和《名人面对面》。两个节目先后采访过同样的嘉宾如陆川(电影《可可西里》导演)和徐静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导演)。通过对比,发现其实在访谈中采访的问题大体一致,基本雷同。一个很现实和严重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题材的同质化和趋同化。我认为,抢焦点人物没错,但大家都来抢,谁抢得好,抢得妙就能看出水平的高低了。如何在同类题材的竞争中获胜,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物挖掘要有深度。不要总是把问题停留在表面,蜻蜒点水的问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使观众索然无味。挖到别人没有挖到的故事和趣闻,让嘉宾说出在别的节目未曾讲过的话才是节目取胜的杀手锏。
第二,突出人物的故事性题材。就要努力找到和主题吻合的角度吸引观众。注意具有承载意义的可视性事件和富有矛盾冲突的事件,以及易于挖掘并能形成表达过程的事件。如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中播出的《大官村里选村官》,主题是极富吸引力的中国基层民主选举。节目策划人朱波采用随机跟踪调查采访的形式,用进行时方式展现了这一具有承载意义的可视性事件,将矛盾冲突的各方面逐渐地推向前台,表现了事件的整个过程,由选举的“大海捞”到“海选”拉大网中谁是“网中人”,最后镜头聚集村民竞把票投给了谁,整个事件形成了电视新闻访谈的动态结构。事件发展的不可预知性决定了结构的随机性,在向未来取材的过程中,我们不知道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也不知道正在进行的事情会是什么结果。这本身就蕴含着悬念,就有情节、冲突和高潮,也就是说充满了故事性。
第三,提问角度要新颖。千篇一律的问题嘉宾烦,受众也烦。选择好的角度不但会激发被采访者对问题的兴趣和谈话欲望,也会使整个采访步步深入,增强节目的纵深感。更重要的是节目的看点会因此而大大增加,形成较好的收视反馈。
目前,国外著名的谈话节目有《OprahWinfreyShow》和《Politicallyincorrect》等。①《奥普拉?温菲丽秀》OprahWinfreyShow:美国电视史上创下最高收视率纪录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菲丽也被称为首席谈话之王。日间谈话节目与夜间谈话节目有着清晰的界定,对既定的话题展开讨论。《奥普拉?温菲丽秀》定位在社会、家庭生活领域等,话题非常宽泛。从家庭厨艺交流、失业人员的理财建议到父母对摇头丸的了解、妇女遭遇的暴力侵扰多等。即便请来好莱坞明星,谈论的也是他们的家庭生活。“9?11”美国遇袭事件之后,在若干围绕此事件的谈话节目中,《奥普拉?温菲丽秀》的一期节目主题为“怎样向你的孩子解释9?11”尤其显出它对题材的敏锐触觉。②《政治不正确》PoliticallyIncorrect:美国广播公司的黄金时段谈话节目,最具煽动和趣味性的脱口秀之一。它每晚从政界、媒体、文学界、娱乐圈找来四位完全不搭界的嘉宾,由主持人比尔?马赫挑起他们关于当天最热门话题的争论,例如“我们是否在毒品战中败退?”、“美国文化是不是太女性化了”、“严格地说,什么叫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等等。没有一句话不抖机灵的主持人使节目充满笑料,他不时抛出尖刻精彩的美式嘲讽,比如“星巴克今天迎来了它的30周年店庆。为示欢庆,柜台里穿着鼻环的冷酷小妞脸上半挂出笑容”。
分析国外的脱口秀节目,我感觉在以下几方面是我们望尘莫及的。首先,在题材的选择范围上,国外要灵活的多,这一点可能跟体制结合的比较紧密。其次,我国缺少真正意义上有世界影响力的主持人,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至关重要。第三,国外的脱口秀栏目题材表现形式和风格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的谈话节目要在题材的选择尺度、题材的表现方式以及主持人对不同题材的驾驭上多下功夫才行。惟愿我们的谈话节目能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虚假;多一些淳朴、少一些圆滑;多一些个性化、少一些趋同化;多一些真正的“实话实说”、少一些“话托儿”等“谈话表演”。有些谈话节目不妨让其“下课”,让谈话节目一路走好。
谈话节目在我国虽已风靡好久,但发展空间和开发潜力仍然可观。把握好谈话节目的题材选择,研究和实践不同题材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创造性借鉴国外的经验,少走弯路,找到捷径,中国的谈话节目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