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财江西省信丰县第四中学341600
一、创设乐学氛围,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是在对学科特点、内容产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挖掘和唤起创新意识因素,引导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和愉快的情感,树立主动获取的愿望和深厚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乐学的情境之中。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老师始终注意和学生保持一种朋友似的关系,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交换意见,交流感情,同时老师在讲课的教态、语气上要注意,多用些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柔和语气,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并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建立起团结、合作的氛围,自然就会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气候”和“土壤”,使学生没有陌生感、畏惧感,思想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数学学科产生一种创新的欲望。
善待学生的思维成果。当学生提出独特的意见和想法时,如果老师判断,给予支持和鼓励,不但会增强该学生的反应,而且往往会影响到全体同学,使他们勇于表达,进而造成热烈讨论的气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偏离老师预先设计或期望的轨道时,不强行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纳入老师设计的轨道;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时,老师要及时总结,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如果老师给予轻率的否定、责备,甚至是惩罚,反而会增加学生的挫折感,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应充分挖掘出其内在的“合理性”,鼓励引导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要有了学习数学和知识的需要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践证明,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提供新知识的现实背景,有利于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老师不应简单地给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施加压力以使学生“被迫地”为老师工作,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有利于唤起学生创新意识、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的问题情境。
二、参与学习过程,实现“再创造”
在教学中,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动手操作以及动口交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意识。
注意操作。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学中,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为学生“再创造”提供感性材料,这无疑对培养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重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可能引发创新的欲望。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质疑问题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一些离奇的问题也不要紧,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组织学生一直分析解答,从而激发学生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热情。
给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余地。学生探索创新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后,应让学生有充分的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比较自由地酝酿的探究时间,从而保证大部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巧设作业,延伸创造欲望
教师要高潮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和创造欲,并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产生新的成就动机,从而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拓宽思维空间,激发创新意识。
基础性练习打好知识基础。
变式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开放性练习创造性。这种练习一般有三种情况:
(1)条件不足或多余。
(2)答案不唯一。
(3)用非常规思路钥匙。
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可以为学生的任性思维活动提供条件。如学完了时、分、秒后,让学生设计乘车时刻表,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
总结归纳性练习,寻找规律,激发联想,强化创新意识。通过练习,学生积累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寻找规律了,产生联想,突发“灵感”,使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总之,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的重心在课堂。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创造性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提高,从而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