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并行计算实现人体图像重采样加速处理

分布式并行计算实现人体图像重采样加速处理

论文摘要

数字化人体研究,是医学与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科技性研究课题,通过对人体信息多模式集成的研究,从而实现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数字化、可视化,最终达到对人体功能的精确模拟。在数字化人体模型建立的过程中,随着切片加工精度的提高,大规模数据或者海量数据的处理是伴随数字化人体研究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技术,如何提高人体切片图像数据的处理速度是目前研究的瓶颈之一。因此,寻求新的技术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目前常规采用的数字化人体图像重采样工具软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现在常用的商业软件都只能在单机上实现二维图像的重采样,在大型计算机或图形工作站上可以获得较快的处理速度,但在微机上进行处理需要较长的重采样时间,难以满足实时处理与显示的需求,严重阻碍了数字化人体数据集在教学与临床上的应用。针对当前数字化人体图像重采样研究中的瓶颈问题,本文对数字化人体图像数据重采样技术的理论、方法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采用GDI+技术在单机上进行了实现,并在重采样处理中引入流水线技术,将磁盘I/O操作与图像运算操作并行处理,使重采样的速度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由于软件在单机上读取图像数据时磁盘I/O操作的串行处理无法进一步改善,使得软件运行速度提升的幅度有限,依然无法满足实时处理与显示的需求,仍需进一步改进。针对在单机上磁盘I/O操作的串行处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数字化人体图像重采样处理特点以及分布式并行计算的研究,发现数字化人体图像局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较小,较少地涉及学科知识和人工干预,完全满足分布式并行计算的特征。本文利用了校园网内连接的大量个人计算机,通过Socket编程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与调度,以较低的成本搭建了高性能的数字化人体图像海量信息计算平台,实现了对数字化人体数据集数据的高速处理,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分布式并行计算能够大幅度减少重采样时间,提高重采样加速比,完全能够满足实时处理与显示的需求。但当参与重采样的客户机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算法中服务器上串行处理部分和处理机之间通信开销的瓶颈逐渐凸现,总的处理时间达到并保持在较低水平,加速比也趋于平稳。分布式并行计算系统所面对的大批量的客户机以及计算机网络具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就对分布式并行计算系统提出了适应性的要求,因此本文对于分布式并行计算系统的可伸缩性、可扩展性进行了研究,实现了系统的可维护和可进化,完全能够适应客户机规模动态变化的需求。并对分布式并行计算系统的负载平衡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够适应客户机节点在运行的过程中资源的动态变化,但负载平衡采用的是被动探测的方式,运行效率还不够高,还需对算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提高对系统异常的响应速度。实验表明,本文所做研究能够适应客户机规模和计算资源的动态变化,大幅度减少重采样的时间,提高重采样加速比,满足实时处理与显示的需求,为数字化人体数据集的进一步三维形态结构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数字化人体数据集在教学与临床上的应用,具有较高的研究应用价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数字化人体简介
  • 1.1.1 研究进展
  • 1.1.2 字化人体的特点
  • 1.1.3 前数字化人体研究面临的挑战
  • 1.2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2 基于GDI+技术的数字化人体图像重采样
  • 2.1 断层图像数据的获取
  • 2.2 数字化人体图像数据集重采样数学模型
  • 2.3 数字化人体图像重采样的实现
  • 2.3.1 重采样的准备工作
  • 2.3.2 冠状面重采样的实现
  • 2.3.3 矢状面重采样的实现
  • 2.3.4 任意斜剖面重采样的实现
  • 2.4 讨论
  • 3 分布式并行计算的基本理论
  • 3.1 分布式并行计算
  • 3.1.1 分布式并行计算的概念
  • 3.1.2 分布式并行计算平台的系统结构
  • 3.2 分布式并行计算系统的任务分配
  • 3.3 分布式并行计算系统的负载平衡
  • 3.3.1 分布式并行计算系统负载平衡的意义
  • 3.3.2 常用的负载平衡算法
  • 4 基于分布式并行计算的数字化人体图像重采样
  • 4.1 设计思想
  • 4.2 设备与环境
  • 4.3 分布式并行计算对数字化人体图像重采样的实现
  • 4.3.1 重采样前的预处理以降低通信开销
  • 4.3.2 重采样的实现方法
  • 4.3.3 重采样实验
  • 4.3.4 重采样加速比的比较
  • 4.3.5 统计学处理
  • 4.4 实验结果
  • 4.4.1 重采样生成的冠状面与矢状面图像
  • 4.4.2 重采样时间的变化
  • 4.4.3 重采样加速比的变化
  • 4.5 讨论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面向大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模型与性能优化探析[J]. 信息通信 2020(09)
    •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行计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高师理科学刊 2016(02)
    • [3].MPI并行计算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应用[J]. 科学中国人 2017(12)
    • [4].困扰并行计算的三大问题[J]. 中国教育网络 2008(11)
    • [5].高性能计算,高兴能计算[J]. 中国教育网络 2010(06)
    • [6].大数据分析与并行计算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介绍[J].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20(06)
    • [7].并行计算六十年[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2(08)
    • [8].测控系统的集群并行计算的实现[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2(04)
    • [9].MATLAB并行计算:让高性能计算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J]. 电子技术应用 2009(01)
    • [10].网络并行计算中的负载平衡[J]. 光盘技术 2008(12)
    • [11].并行计算中简易调度算法的探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01)
    • [12].面向大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模型及性能优化[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10)
    • [13].并行计算实验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12)
    • [14].岩土工程亿级单元有限元模型可扩展并行计算[J]. 岩土力学 2016(11)
    • [15].一种并行计算相关课程实验平台设计[J]. 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 2010(00)
    • [16].并行计算基础和实际应用[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17].流体动力并行计算研究应用前景广阔[J]. 国际学术动态 2014(02)
    • [18].面向大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模型及性能优化[J]. 无线互联科技 2015(21)
    • [19].并行计算在动态模式识别中的实现和应用[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03)
    • [20].并行计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08(15)
    • [21].并行计算在多核平台上的实现与应用研究[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3(12)
    • [22].二维5/3小波变换在并行计算单元中的设计实现[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3(07)
    • [23].探索Visual Studio 2010对并行计算的支持[J]. 金融科技时代 2012(01)
    • [24].基于分布式并行计算的大数据自助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 软件 2018(12)
    • [25].《并行计算》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教育现代化 2019(62)
    • [26].基于高性能并行计算的旋转网球空气动力学模拟[J]. 计算机工程 2017(12)
    • [27].影像数据分布并行计算处理平台体系架构研究[J]. 计算机工程 2017(05)
    • [28].面向大数据处理的并行计算模型及性能优化[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14)
    • [29].并行计算集群在经济学实验室中的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03)
    • [30].外测实时数据处理并行计算模式[J].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0(12)

    标签:;  ;  ;  ;  

    分布式并行计算实现人体图像重采样加速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