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聚合与文化推进 ——来京韩国人组织与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文化聚合与文化推进 ——来京韩国人组织与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来京居留的韩国人群体为主要观察对象,对在京韩国人的组织与文化进行了长期的人类学参与观察(含在韩国的部分田野工作)和分析。作者根据近年来“韩人社会”在中国呈现的族群与文化认同的构成及其文化嵌入的主动性特征提出了“文化聚合”与“文化推进”的创新观点。中国和韩国有着数千年的交往历史,传统文化一直是构筑五千年中韩关系的重要基础。不过由于二战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韩两国人民的交往也被阻断到了历史最低的限度内。1992年两国建交后,双方交往日益密切,韩国来华人员也日益增多。本文作者对韩国人在北京地区的社会组织和文化活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韩国文化聚合做出了分析,并以北京地区为田野调查点,对韩国人的社会、组织与文化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访谈,希望能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两国文化再次相遇后,韩国人的组织与文化在北京地区得以推进的构成及其运作轨迹。始祖檀君神话传说、共同的历史、语言等原生性因素都是建构韩国人族群认同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本文还将韩国人族群意识与古代绝对的“他者”——中国的关系的变迁联系起来。本文同时将作为文化符号的汉字在韩国地位的变迁视为族群观发展的一个线索和脉络,作为其族群强韧化的又一因素。韩国是世界上至今仍然深受儒家影响的国家,儒教所倡导的人伦观念和家国一体等思想对于网络人伦型社会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韩国家族、宗族意识在小农经济和村落社会得以强化,衍生出强大的血缘和地缘意识。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被打破,人们按照共同体的原则形成了非地域性的小规模的各类组织,学缘、职缘以及同一宗教组织内部群体的联系的出现,使得韩国社会成为特定的“缘分”主义社会。80年代,随着政府权威的消失,市民社会随之出现,形成了诸多超缘分主义的团体。韩国社会组织的致密性特征也越发明显。本文认为,文化聚合是由指某群体外在的族群意识的强韧化和社会组织内聚力的致密性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合力,是本群体可以在跨国、跨境状态或在异质性社会中得以较为自如地适应和发展的文化力量。韩国人的文化聚合形态在汉人社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文化聚合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伴随着精神的独立与强化及自信心的提升。文化聚合为文化推进提供了组织、精神及族群意识等方面的基础、动力及可能性。本文还提出,文化推进是以文化聚合为基础和条件,是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空间的主动推行。文化推进是两种文化交融和互动的方式之一,体现出一个族群在文化发展方面的本质要求。韩国文化向汉人社会的推进分三个层次即社会关系和组织制度、文化实践、公司文化。在京韩国人娴熟地运用在国内形成的一套人际机制和社会结构机制,在北京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社区和信息网络,形成了独特的“韩人社会”。“韩人社会”成为我国现阶段颇具规模的境外移民团体,表现了韩国人在全球化时代拓展生存空间的理想和愿望。韩人社会的登场是韩国文化推进的基础和外在形式,在这一层面,文化得以实现整体移动,具有嵌入式的特征。同时,在韩人社会的支持下,韩国人在汉人社会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这些行为超越了对汉人社会的单纯适应,表现出强烈的文化特质和族群性格,如集体行动主义色彩、族群精神和意识及现代韩国生活方式和理念。在这一层面上,文化呈现拓展性和辐射性。文化推进的第三个层面,即组织文化的推进,本文选定公司组织作为观察切入点。公司是韩国组织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接触最多的组织,也是韩国文化推进中最有代表性的组织。中韩文化的碰撞、交融在这里进行,两国的文化深层差异在这里得以鲜明地显现。韩国文化向汉人社会推进的过程中,来自汉人社会的回应也被纳入了观察之中。好奇与友善、回避与抵触的二元情绪共存,反映出两种文化在碰触当中必然会出现的两种情形,以及文化推进过程中呈现出的多声部和复杂性。文化推进具有突发性和激进性,外部看来,文化推进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内部呈现的仍然是较为保守和紧密的心理,某些时候表现为固执地保有本土文化特性的特点。在文化推进中,受容方有过滤的机制,对于利己的一面积极吸收,接纳,对于矛盾和冲突的一面采取回避或抵触的态度。本文期待在依据来华韩国人的族群认同特征、组织文化和跨国文化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文化聚合与文化推进的概念得以确认,认为这在当今中国社会急剧发展的当下所呈现的跨国韩人族群文化聚合与推进的状况,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不仅从学理上提供理解韩国人及其“韩人社会”的思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为两种文化的中断提供适应性选择,以及提醒在扩大对韩人社会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以应对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族群—文化关系的复杂状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创新点
  • 一、选题缘起
  • 二、本研究创新点
  • 第二节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一、文献整理和资料来源
  •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资料
  • 第三节 论文思路与架构
  •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学术成果
  • 第一节 人类学对跨文化研究的理解
  • 第二节 文化适应与文化中断
  • 一、文化适应
  • 二、文化的连续与中断
  • 第三节 有关族群理论的探讨
  • 第四节 人类学有关组织的理论
  • 第五节 有关族性的研究
  • 第六节 有关韩国和韩国文化的研究
  • 第七节 有关文化的理解
  • 第二章 中韩交流的历史脉络
  • 第一节 古代早期的中韩文化交流(公元七世纪以前)
  • 第二节 古代中期的中韩文化交流(公元七到十四世纪)
  • 一、统一新罗时期的中韩文化交流
  • 二、高丽时期的中韩文化交流
  • 第三节 古代晚期的中韩文化交流(公元十四到十九世纪)
  • 一、李朝与明朝的文化交流
  • 二、李朝与清朝的文化交流
  • 第四节 当代中韩文化交流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族群认同的形成及变迁
  • 第一节 强烈族群认同意识的缘由
  • 一、檀君神话——并未久远的传说
  • 二、地域和历史的负担
  • 三、花郎精神
  • 四、"我们"文化
  • 第二节 韩国对华族群观的演变与族群意识的强化
  • 一、在绝对"他者"的视线下
  • 二、族群意识的重构与诠释
  • 第三节 文化符号的运用与族群意识的独立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韩国社会文化内聚力的形成和变迁
  • 第一节 宗族组织与村落社会
  • 一、韩国宗族组织
  • 二、村落共同体
  • 三、宗族、村落与社会内聚力的形成
  • 第二节 儒家思想与人伦型网络社会
  • 一、儒家思想与家族集团主义思想的形成
  • 二、儒家思想与国家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 第三节 缘分主义社会
  • 一、缘分主义的形成
  • 二、缘分主义的具体内涵
  • 三、缘分主义的特征
  • 第四节 非正式组织和团体的出现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在京"韩人社会"的登场
  • 第一节 韩人社会的构成
  • 一、来京韩国人的构成
  • 二、韩国人社区
  • 三、信息和媒体的空间
  • 四、在京韩国人组织
  • 第二节 "韩人社会"的内部联动
  • 一、社会性支持
  • 二、工具性支持
  • 三、情感性支持
  • 第三节 "韩人社会"的登场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在京韩人文化实践的展演
  • 第一节 各种文化实践的展演
  • 一、他乡是主场
  • 二、必胜Korea!
  • 三、"大长今"来到中国
  • 四、与自然为友
  • 五、这里韩流涌动
  • 第二节 实践背后的文化制度
  • 一、集体行动力的展现
  • 二、族群意识的彰显
  • 三、韩国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理念的传播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七章 组织文化的推进
  • 第一节 作为文化的组织
  • 第二节 打造公司共同体
  • 一、作为国家意志组成部分的公司组织
  • 二、公司即"家"
  • 三、提高公司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手段
  • 第三节 权威主义,凝聚力的提高还是削减?
  • 第四节 加班与跳槽的背后
  • 第五节 公司之外——喝酒与聚会
  • 第六节 小结
  • 第八章 汉人社会的回应及其分析
  • 第一节 亲近与友善
  • 一、跨越历史与现实
  • 二、韩国精神
  • 三、来自韩剧的想象
  • 第二节 回避与抵触
  • 一、族性的差异
  • 二、排他与抱团
  • 三、汉人社会准备好了吗?
  • 四、深层文化差异的交锋
  • (一) 两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中断
  • (二) 对权威主义的复杂解读
  • (三) 军事化思想的文化影响
  • 第三节 小结
  • 第九章 文化聚合与文化推进
  • 第一节 文化聚合
  • 第二节 文化推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文化聚合与文化推进 ——来京韩国人组织与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