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互动机制论文-周正东

城乡互动机制论文-周正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乡互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乡互动,推动机制,新农村建设

城乡互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周正东[1](2019)在《基于城乡互动视角的新农村建设推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而城乡互动发展是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积极进行城乡互助发展,对于加快我国农村发展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城乡互动机制方面出发,从其科学内涵、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和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推动发展机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9年17期)

李莉,景普秋[2](2019)在《农村网络式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城乡互动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城乡互动的视角,从提升农村主体地位和打通城乡互动渠道两方面出发,认为农村产业链延伸融合、农业功能拓展融合、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城乡产业转移融合与优势产业空间集聚融合共同组成了农村网络式产业融合。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制度放松、市场需求多样化、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位与资源优势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08期)

朱昭霖[3](2018)在《建立城乡互动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未来数十年的国家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各个年龄段、各领域与乡村事业相关的人才资源的支持。但很长时间以来,城市强大的辐射和虹吸效应使乡村人才持续流失,人才吸引力弱又使得人才资源“补血”难。能够长期扎根乡村做实事的人才并不充裕,且部分在城市进行培养的(本文来源于《太行日报》期刊2018-11-21)

典赛赛[4](2018)在《城乡互动视角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再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治理机制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它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乡村治理的导向与结果。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急剧转型,村民组织方式、经济来源、阶层关系、利益格局、生产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理念等正在并将进一步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的乡村治理机制已越来越不适应乡村变迁的现实。如何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是亟待解决的紧迫现实问题。本选题以马克思主义城乡互动理论为指导,并借鉴了西方治理理论的合理成分,按照“理论—实践”“问题—对策”的逻辑框架展开研究,具体分析了当前乡村治理机制存在的不足,对乡村治理机制的关键机制多元主体合作机制、治理资源整合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刻分析,并着力探讨了再造乡村治理机制的具体举措。从城乡互动的视角审视,再造多元主体合作激励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责任机制、信任机制、协商机制,再造信息资源整合机制、资金资源整合机制、人力资源整合机制、社会资源整合机制、文化道德资源整合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更好地推进乡村治理实践,实现乡村长远发展。全文共分五章,以乡村治理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及再造举措为主线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综述和评价了已有的研究,介绍了本选题运用到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阐释了城乡互动下的乡村治理机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界定了城乡互动、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机制的相关概念。阐述了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城乡互动理论以及西方多中心治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等。第叁章:主要介绍了乡村治理机制的实践探索,总结城乡互动下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有效做法、宝贵经验与不足之处。第四章:主要分析并梳理了城乡互动下乡村治理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多元主体合作机制、治理资源整合机制两个维度探析了乡村治理关键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第五章:主要探析了乡村治理机制再造的有效路径和措施。提出再造多元主体合作机制与治理资源整合机制。(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郭晓鸣[5](2018)在《对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区域实践的一种反思——评《“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来自四川省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部署,这一表述不仅表明我国从城乡统筹发展阶段进入到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而且表明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当前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由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任重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系统深入学习和研究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完成的专着《"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来自四川省的实践》于2017年12(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8年05期)

李萍[6](2018)在《对我国西部地区“四化”同步区域实践的一种系统思考——评《“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来自四川省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时间继起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空间并存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迭加发展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近年来,位处我国西部的四川省采用了"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方略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通过数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家》期刊2018年04期)

汪士寒[7](2018)在《互联网促进城乡资源互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的普及对农村电商的发展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农村电商借助虚拟网上空间,以数字化和平台化手段,实现了与城市大市场的对接,使城乡资源得到了跨时空整合、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对城镇和乡村中互联网的应用现状、如何解决乡村用网问题,以及大力发展乡村电商产业做了简单介绍,以探究互联网对城乡资源互动作用的机制。(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李爽,孙海召[8](2017)在《城乡互动流通体系现状、难点、形成机制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互动流通体系涉及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方式与效率。它有利于实现城乡物流效用的最大化、生产与市场供求信息的对接以及品牌效应的共享。但当前我国城乡流通体系存在规模经济上的不同、市场壁垒上的分割、集中度上的差距、城乡商贸流通组织体系的分割等问题,形成了各不相同、鲜有合作的两个流通体系。要实现城乡流通体系的互动对接,需要考虑正式流通组织体系的对接方式和以批发业为主、以零售业为主等不同的具体对接要求。重点是通过加强对城乡互动流通体系建设的引导、坚持合理竞争政策、以规模化经营为目标设置流通市场准入等措施,推动城乡互动流通体系的建设。(本文来源于《改革与战略》期刊2017年09期)

马维兢,杨德伟,刘斌[9](2016)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互动机制研究——以九龙江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深刻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城乡互动机制,定量化研究城市对农村的影响,本文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为例,基于半结构式农户调查问卷数据,根据样本点所在村落距离城市的道路距离,将样本点由近至远等距离(15km)划分为I类~Ⅳ类,进而从社会、经济、环境等不同角度选取相关指标对这四类区域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显着性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对农村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较明显的距离差异,在生计选择方面,离城市最近的I类区域,选择务农作为生计的农民比例远低于其它区域,更多的人选择了非农业类的工作;(2)流域内单纯依靠农业收入作为经济来源的家庭已经很少,大部分家庭都选择"农业+打工/经商"或完全放弃耕作的生计模式;(3)流域农村居民收入呈现一定的阶梯型,由近至远,依次递减。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对上述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化过程中在空间尺度上,距离城市不同远近的农村地区受城市化、工业化影响的差异性及面临的问题。(本文来源于《2016第六届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6-06-24)

王文佳[10](2016)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城乡资源互动机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目标是从理论上系统阐明互联网促进城乡资源互动的机制,通过调查分析揭示互联网促进城乡资源互动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互联网及其配套资源对城乡资源互动的现实影响及其特征,系统提出互联网促进城乡资源互动机制的优化对策。为此本文首先采用理论和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互联网促进城乡资源互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阐述了城市与农村资源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网络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接着通过调查,借助统计分析,描述城乡资源互动、互联网资源、配套资源及资源利用的基本状况,揭示各自存在的特征和问题,总结成功的经验。然后借助调查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度量城乡资源互动水平的综合指数,对互联网及配套资源进行细分设立影响因子指标,构建互联网及其配套资源对城乡资源互动影响的计量模型,揭示我国城乡资源互动的特点及规律。最后,基于区域经济理论、市场交换理论、公共资源配置理论、组织行为理论、信息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针对我国互联网资源及其配套资源存在的问题、互联网对城乡互动的现实影响、城乡经济主体利用互联网资源的特征和能力,从互联网的特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互联网上的互动、城市和农村资源传导机制出发,以优化组织结构、充实短缺资源、调整资源配置方式、制定合理政策为着力点,优化互联网促进城乡资源互动的机制。对近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乡资源互动水平地区之间差异显着,互联网各单项指标及综合发展水平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并且互联网及其配套资源对城乡资源互动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及其配套资源促进城乡资源互动,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6-06-01)

城乡互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城乡互动的视角,从提升农村主体地位和打通城乡互动渠道两方面出发,认为农村产业链延伸融合、农业功能拓展融合、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城乡产业转移融合与优势产业空间集聚融合共同组成了农村网络式产业融合。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制度放松、市场需求多样化、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位与资源优势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乡互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周正东.基于城乡互动视角的新农村建设推动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

[2].李莉,景普秋.农村网络式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城乡互动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9

[3].朱昭霖.建立城乡互动的人才交流机制[N].太行日报.2018

[4].典赛赛.城乡互动视角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再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

[5].郭晓鸣.对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区域实践的一种反思——评《“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来自四川省的实践》[J].农村经济.2018

[6].李萍.对我国西部地区“四化”同步区域实践的一种系统思考——评《“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创新——来自四川省的实践》[J].经济学家.2018

[7].汪士寒.互联网促进城乡资源互动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8].李爽,孙海召.城乡互动流通体系现状、难点、形成机制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7

[9].马维兢,杨德伟,刘斌.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互动机制研究——以九龙江流域为例[C].2016第六届海峡两岸经济地理学研讨会摘要集.2016

[10].王文佳.利用互联网促进城乡资源互动机制及对策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6

标签:;  ;  ;  

城乡互动机制论文-周正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