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杂居论文-孙国玉,赵宝林,李树忠,王志广,李佳玉

蒙汉杂居论文-孙国玉,赵宝林,李树忠,王志广,李佳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蒙汉杂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垂直传播阻断,免疫效果

蒙汉杂居论文文献综述

孙国玉,赵宝林,李树忠,王志广,李佳玉[1](2018)在《蒙古族聚居区及蒙汉杂居区乙肝垂直传播阻断免疫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蒙古族聚居区及蒙汉杂居区乙肝垂直传播阻断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的方法。筛查试验对象采用普查方法。蒙古族聚居区试验对象为A组,蒙汉杂居区试验对象为B组,对两组试验对象抽取静脉血,应用Colloidal Goid法检测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结果 A组HBsAb阳性48例,HBsAb阴性52例,HBsAg、HBcAb、HBeAg、HBeAb均为阴性。B组HBsAb阳性51例,HBsAb阴性49例,HBsAg、HBcAb、HBeAg、HBeAb均为阴性。结论蒙古族集中居住区乙肝阻断后保护性抗体(HBsAb)产生率为48%(48/100),HBsAg阳性者未检出。蒙汉杂居区乙肝阻断后保护性抗体产生率为51%(51/100),HBsAg阳性者未检出。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保护性抗体产生率无显着性差异(χ~2=0.0902,P>0.75)。(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王晓辉[2](2018)在《清代长城沿线蒙汉杂居地区的治理——以热河地区行政管理制度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河地区是清代长城沿线蒙汉杂居的典型地区。热河地区行政管理制度是清廷对蒙汉杂居地区治理政策的集中体现,主要经历准备、前奏、确立、发展与深化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清廷对热河地区由间接统辖变为直接治理,热河地区逐步实现盟旗州县化、边疆内地化、军政向民政转化、二元管理体制向行省制转化。热河地区行政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实行,深化了清廷对蒙古地区的统辖,是清代边疆治理的具体实施,揭示清代长城沿线蒙汉杂居地区的治理方式与特点。(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佟铃[3](2018)在《蒙汉杂居地区族际交往心理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蒙汉杂居地区族际交往心理进行调查,其以赤峰市巴林右旗为主要调查地点,利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的方法,研究当前巴林右旗地区蒙汉族际交往心理现状,进一步分析影响“族际心理距离”产生的原因,并针对由“族际心理距离”引发的问题提出反思与建议,并提出调节族际交往心理,提高族际认同,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对建立民族团结友好关系起关键性作用。全文共四章,绪论中对巴林右旗族际交往的形成背景、特征进行概述,其主要包括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对巴林右旗民族发展概况进行详述,从民族互帮互助、经济、文化叁方面对民族交往进行研究。第二章切入本文主旨,将族际交往心理的构成要素与族际交往实际情况结合,利用问卷与统计方法对蒙汉族际交往心理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并总结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就近性、民族偏向性与文化差异性。第叁章主要介绍巴林右旗的蒙汉族际交往心理的发展趋势仍然以和谐为大方向,但是蒙汉“族际心理距离”的表现依然存在,本文从文化差异、生计结构、受教育程度与大众传媒视角分析其对族际交往心理的影响,引导各民族对“族际心理距离”的理性、客观的思考,使其更好的把控“族际心理距离”,对族际交往心理的走势产生积极影响。第四章是对本文的反思,针对族际交往心理中必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参考性意见,使族际交往关系朝向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督促社会各民族提高族际认同,加强其对地区、国家的命运共同感,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协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6-11)

魏琳琳[4](2018)在《蒙汉杂居区四胡演奏与族群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蒙汉杂居区现存的民间乐种,其音乐的杂糅性体现在诸多方面,乐器演奏是其中重要的体现。四胡,在蒙汉不同族群中使用,其外观形制、定弦、演奏技法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四胡"顶弦"演奏技法看似是一种演奏技法,但实际上它承载着蒙古曲儿的特色,承载着蒙古族的民族身份以及"准格尔地"所特有的音乐风格。从某种程度上说,四胡的演奏技法作为一种蒙汉不同族群身份认同的标志,标识着蒙汉不同的族群身份。(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8年02期)

魏琳琳[5](2017)在《蒙汉杂居区日常音乐实践的语境与认同——以土右旗文化大院《亲亲的二人台》歌曲演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民族音乐学界开始关注"音乐与认同"主题,并从不同研究路径结合田野个案进行分析。结合中国民族音乐学现状,去关注蒙汉杂居区民众日常音乐实践,可以看出:地方性的音乐实践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通过不同的音乐实践主体呈现出不同层次的认同。这里的音乐细节与音乐风格,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音乐表象,而成为了一种地方文化认同、社会和文化意义的承载者。本文选取内蒙古土右旗"文化大院"作为研究场域,对其演绎的曲目进行分类,从而引申至文化认同、共同性及差异性的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魏琳琳[6](2016)在《蒙汉杂居区民间音乐风格与社会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民间音乐的二人台地方小戏,自身所持有的多元素、多地区、多族群融合的特质,呈现在整体性、区域性、地域性、层次性特征的中国传统音乐"多元分层一体化格局"中。笔者基于对民间艺人口述唱腔的记谱,关注二人台在现代社会其音乐风格的变化,这成为理解蒙汉杂居区民间音乐风格与社会变迁、社会-文化认同与音乐意义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将二人台放置在蒙汉杂居区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探讨其音乐风格的变异现象,力求窥视其表征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以及深层次的城市化、民族-国家建设内涵。(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白志华[7](2016)在《浅析如何提高蒙汉杂居地区蒙语文的教学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蒙汉杂居地区,蒙古族文化被汉民族的浩淼文化所包围。大多数蒙古族学生缺失民族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不会说甚至听不懂自己的母语,无法与本民族同胞沟通,一小部分学生甚至放弃了蒙语文的学习,离自己的民族越来越远。这些现象给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每一个蒙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蒙语文教育,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蒙语文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6年05期)

崔树彬,陈玉明[8](2015)在《浅议蒙汉杂居地区的叁语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民族学校开展蒙、汉、英"叁语"教学,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培养蒙古族杂居地区学生"叁语"兼通能力的根本途径。主要分析蒙汉杂居地区的叁语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领导,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培训等途径来提高叁语教学的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5年20期)

刘姝曼[9](2015)在《蒙汉杂居中的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以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西哈家素村蒙古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西哈家素村是典型的蒙汉杂居村落。蒙古族与汉族交错而居,长期以来相互接触和借鉴,蒙古族在物质、社会和精神方面,逐渐发生文化变迁,呈现出与汉族相似的民俗特点;但又保持着自身的古老传统,蒙古族的主观心理归属感和客观文化认同感仍然清晰可见。在融洽的民族关系中,蒙汉之间共生共长、互助互通,保持着既和谐共处又和而不同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杨洪远[10](2014)在《资源开发嵌入下的蒙汉杂居区社会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资源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早在2009年已经成为中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本文试图通过对资源开发嵌入下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社会变迁为历史维度,以准格尔召镇作为个案,将鄂尔多斯市最普通的农牧民视为人类学研究释义下的"他者",去探究资源开发是如何嵌入到他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群体内部结构和文化表征中,并如何将他们改造和整合。同时期望以这种"他者"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自身及审视与之类似的中国中西部的原本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以求达到人类学视野下所期望的真正意义上的理性。本文运用结构——功能理论的分析框架对田野点准格尔召镇作了概述,并认为煤炭资源的强劲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蒙汉民族原有的生活轨迹。在蒙汉民族精神信仰变迁领域,虽然伴随着资源经济而来的现代消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蒙汉价值观有趋同迹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蒙汉两大民族在精神层面上的认同仍有较大差异。本文观点:随着资源经济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对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均质化管理在加速;资源经济重塑了当地,又为当地赋予新的地方性价值;"鄂尔多斯模式"的价值和经验将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9-01)

蒙汉杂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河地区是清代长城沿线蒙汉杂居的典型地区。热河地区行政管理制度是清廷对蒙汉杂居地区治理政策的集中体现,主要经历准备、前奏、确立、发展与深化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清廷对热河地区由间接统辖变为直接治理,热河地区逐步实现盟旗州县化、边疆内地化、军政向民政转化、二元管理体制向行省制转化。热河地区行政管理制度的确立与实行,深化了清廷对蒙古地区的统辖,是清代边疆治理的具体实施,揭示清代长城沿线蒙汉杂居地区的治理方式与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蒙汉杂居论文参考文献

[1].孙国玉,赵宝林,李树忠,王志广,李佳玉.蒙古族聚居区及蒙汉杂居区乙肝垂直传播阻断免疫效果评价[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8

[2].王晓辉.清代长城沿线蒙汉杂居地区的治理——以热河地区行政管理制度为中心[J].求是学刊.2018

[3].佟铃.蒙汉杂居地区族际交往心理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4].魏琳琳.蒙汉杂居区四胡演奏与族群认同研究[J].民族艺术.2018

[5].魏琳琳.蒙汉杂居区日常音乐实践的语境与认同——以土右旗文化大院《亲亲的二人台》歌曲演唱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

[6].魏琳琳.蒙汉杂居区民间音乐风格与社会变迁[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6

[7].白志华.浅析如何提高蒙汉杂居地区蒙语文的教学质量[J].青春岁月.2016

[8].崔树彬,陈玉明.浅议蒙汉杂居地区的叁语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

[9].刘姝曼.蒙汉杂居中的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以土默特右旗将军尧镇西哈家素村蒙古族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杨洪远.资源开发嵌入下的蒙汉杂居区社会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4

标签:;  ;  ;  

蒙汉杂居论文-孙国玉,赵宝林,李树忠,王志广,李佳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