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检测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习习惯,可检测性,外国语学校
可检测性论文文献综述
邢中芳[1](2019)在《初中生学习习惯可检测性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着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其中,学习习惯是影响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此时能否养成好习(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参考》期刊2019年10期)
张涛,刘羽婷,杨欣玥[2](2018)在《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水文响应及其可检测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涪江桥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SWAT模型模拟流域水文过程,将相同水文气象条件下1985和1995年2个时期土地利用情景的SWAT模型模拟结果与土地利用空间转化图相结合,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文要素变化及其可检测性问题。结果表明:1985—1995年间涪江桥流域发生较为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但并未检测到足够显着的水文要素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效应的相似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效应差异性以及统计中和效应和统计均化效应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文要素变化难以检测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文动态响应度指标,来消除统计中和效应。该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者了解研究区特定水文要素变化的相对剧烈程度。研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院报》期刊2018年08期)
阴璐璐,安秀英[3](2015)在《连续时间复随机系统的镇定性和可检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控制理论中,随机系统的镇定性和可检测性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并得到广泛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实数系统内,对于复随机系统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矩阵变换方法运用到复随机系统中,得到与之对应的实随机系统,借助算子谱分析的方法研究对应实随机系统的镇定性,从而得到复随机系统镇定性的一些相关概念;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复随机系统可检测性中的两个概念,即随机可检测性和精确可检测性,分别给出其定义,并通过数值例子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第27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5-23)
肖应旺,黄业安,杨军,张承忠,杜瑛[4](2014)在《基于故障子空间与PCA监测模型的故障可检测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基于主元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的统计监控方法没有利用过程机理模型(First Principle Model)信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故障诊断能力的发展。本文基于PCA的框架,采用故障子空间对故障进行描述,在PCA监测模型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主元空间和残差空间的故障可检测性问题,获得了故障可检测性的必要充分理论条件。通过对双效蒸发过程的仿真监测,证实了所获理论结果的有效性,表明了通过计算临界故障幅值就可事先对故障集内各故障的检测结果作定量的分析,从而事先了解各故障在PCA下的检测结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4年11期)
范文进[5](2014)在《论诉讼证明标准的模糊性与可检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性是诉讼证明标准无可避免地一个自有属性。能否正视并正确理解诉讼证明标准的模糊性特点,对于正确理解并适用诉讼证明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可检测性是诉讼证明标准模糊性的延伸属性,设计科学系统的证明标准可检测制度,既是克服模糊性这一天然瑕疵的必然要求,也是诉讼证明标准本身的生存保障和发展趋向。(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陈旭兰[6](2014)在《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可检测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展开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时,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毫无疑问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如何能够让教学目标具备更好的可检测性,能够让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及最终成效有直观的体现,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目标从不同方面展开设定时有所考量。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可检测性研究。一、教学任务的设置要合理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展开,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合理的教学任务,并且对于这些任务(本文来源于《小学生(教学实践)》期刊2014年02期)
[7](2013)在《英呼吁塑料包装行业使用可检测性着色剂》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英国废弃物及资源行动计划组织发起了一场名为"保护环境,从着色剂开始"的活动。该活动旨在呼吁零售商及品牌厂家在进行黑色塑料包装时使用可检测染色剂,从而更好地实现黑色塑料循环利用,收获更多的环保效益。(本文来源于《塑料助剂》期刊2013年05期)
于明,王东菊[8](2012)在《TCP DDoS攻击流的源端网络可检测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源端网络的DDoS防御是一种检测和阻断DDoS攻击源的主动防御策略。以TCP报文的收发比为衡量指标,通过模拟仿真对比研究了匀速发送和组群式发送下DDoS攻击流在其源端网络中的可检测性。基于NS-2的模拟检测结果表明:(1)匀速发送下DDoS攻击流无法兼顾强破坏性和弱可检测性,降低攻击源发送速率并非是增强匀速攻击流隐蔽性的一种理想选择;(2)组群式发送下,DDoS攻击流可以在保持攻击破坏性的同时,通过灵活的组群配置来降低攻击流的可检测性,其中,增加攻击组数目并同时增加攻击源总数是增强攻击流隐蔽性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2年11期)
张维海,谭成[9](2012)在《复随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检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机系统的稳定性和能检测性是控制理论中基础而重要的概念,也是近年来控制领域热门的研究方向,然而对于系统稳定性和能检测性的研究一直集中于实随机系统,很少涉及复随机系统。本文利用矩阵变换的方法,得到与连续时间复随机系统相对应的实随机系统,进而对原复随机系统的渐近均方稳定性、临界稳定性、D一稳定性和精确可检测性分别进行了定义,并且借助算子谱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复随机系统稳定性和精确能检测性的判据。另外,在复系统临界稳定性和能检测性的基础上,给出了广义李亚普诺夫方程(GLE)的一些很好的性质。(本文来源于《第24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05-23)
唐文榜,刘来祥,樊佳方,姚姚[10](2012)在《地震可检测性分辨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测厚度小于或远小于λ/4的薄层(薄煤层、薄砂岩储层等)以及宽度有限或长度、宽度有限且高度小于λ/4的非规则二度体(如地下暗河)和叁度体(如溶洞)已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目标。近年来,这方面的探索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人们对厚度(高度)小于λ/4的薄层(非规则体)能否被检测出来产生了质疑。分析表明,常用的分辨率定义(如瑞利、瑞克的λ/4、威迪斯的λ/8等)是用地震波的特征确定薄层厚度的,可以用其回答"薄层有多薄"的问题,因此,准确地说,上述分辨率应该称之为薄层厚度分辨率。用这类分辨率定义来判断薄层是否可被检测,有其不适应性。研究表明,薄层(非规则体)能否被检测的关键是其反射波(属性)能否从背景反射(属性)中区分出来,用这一思想可以回答"多薄的薄层、多小的非规则体可以被检测"的问题,这即是地震可检测性分辨率。讨论了薄层和非规则体可检测性分辨率的一些定量指标,给出了薄煤层、碳酸盐岩溶洞型储集体和薄砂岩储层检测的实例。(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12年02期)
可检测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涪江桥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SWAT模型模拟流域水文过程,将相同水文气象条件下1985和1995年2个时期土地利用情景的SWAT模型模拟结果与土地利用空间转化图相结合,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文要素变化及其可检测性问题。结果表明:1985—1995年间涪江桥流域发生较为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但并未检测到足够显着的水文要素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效应的相似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效应差异性以及统计中和效应和统计均化效应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文要素变化难以检测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文动态响应度指标,来消除统计中和效应。该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者了解研究区特定水文要素变化的相对剧烈程度。研究结果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合理配置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检测性论文参考文献
[1].邢中芳.初中生学习习惯可检测性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9
[2].张涛,刘羽婷,杨欣玥.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水文响应及其可检测性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8
[3].阴璐璐,安秀英.连续时间复随机系统的镇定性和可检测性[C].第27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2015
[4].肖应旺,黄业安,杨军,张承忠,杜瑛.基于故障子空间与PCA监测模型的故障可检测性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4
[5].范文进.论诉讼证明标准的模糊性与可检测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
[6].陈旭兰.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可检测性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
[7]..英呼吁塑料包装行业使用可检测性着色剂[J].塑料助剂.2013
[8].于明,王东菊.TCPDDoS攻击流的源端网络可检测性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
[9].张维海,谭成.复随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检测性[C].第24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2012
[10].唐文榜,刘来祥,樊佳方,姚姚.地震可检测性分辨率研究[J].石油物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