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集成——在天水地区花岗岩类调查与研究中的应用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集成——在天水地区花岗岩类调查与研究中的应用

论文题目: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集成——在天水地区花岗岩类调查与研究中的应用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地质工程

作者: 李永军

导师: 朱光明

关键词: 花岗岩类,信息采集,信息集成,应用分析,构造演化,天水地区

文献来源: 长安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花岗岩类信息示踪技术,正在成为当代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以Chappell和R.White(1974)创立的I—S型成因分类理论为标志,利用花岗岩类示踪地壳的组成、结构与演化的探索进入新的研究时期。此后,地壳重熔说及其建立在地壳重熔说基础之上的地球化学场理论,花岗岩类构造环境分类新理论,花岗岩类的定位机制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而这些新理论、新成果,其主要技术支撑无不来源于花岗岩类的信息获取与示踪研究。 花岗岩类蕴藏有丰富的地质信息,是地质学家认识岩石圈,示踪地壳演化的首选地质体。对这些信息示踪,是解决当今大陆地质演化,解决大陆动力学关键问题的主要途径。对这些信息的集成与应用研究,不仅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是花岗岩类地质理论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撑。 信息的获取与集成是示踪研究中主要内容。花岗岩类信息主要获取的方法有宏观方法与微观方法,以及对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获得的信息的集成与分析应用。本文提出的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采集系统,为全面、系统、有效和规范性的采集、集成与应用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平台。 天水地区位于祁连造山带和秦岭造山带的接合部位。花岗岩类种类多、分布广泛,主要地质时期和构造演化阶段均有花岗岩体产出,且构造分带性明显,较好地记录了这一地区地壳结构与演化等重要地质信息。 近年来,在前人信息成果的基础上,作者等在本区进行了较全面的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调查研究。总的来说,本区大多数花岗岩类的地质信息属于可靠信息类型,其获取信息的理论正确,方法合理,实验室分析方法正确,仪器精度高,取得的信息清晰、全面和准确,并且有极大使用价值的各类信息,是本次信息集成与应用研究的主要信息支撑。 综合分析,天水地区3个岩浆带的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有明显差异。北秦岭是通过俯冲方式与祁连造山带拼贴(晋宁—加里东期);中秦岭是通过碰撞方式与北秦岭拼贴(海西期);而南带花岗岩类信息示踪,印支期曾有强烈的“开”—“合”构造演化历史。花岗岩类的地质学信息、地球化学信息较好地示踪了本区花岗岩类的源区成分、形成过程与时间,也为本区地壳演化及地质找矿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信息。区域重力异常图、剩余重力异常图、莫霍面等深线图、航磁异常图,以及重力和电性二维综合剖面图等区域地球物理信息,较好地印证了本区的地壳结构、构造格架和花岗岩类的分布等特征。区域地球化学信息也较好地示踪了花岗岩类的分布,并对部分隐伏花岗岩体有明显的显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言

0.1 立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0.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0.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0.4 研究工作概况及主要工作量

0.5 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花岗岩类地质理论研究现状

1.1 当代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花岗岩类信息示踪技术与方法

1.2 花岗岩类地质理论的主要进展及技术支撑

1.2.1 I、S、M、A型分类及其应用

1.2.2 原地重熔说与元素地球化学场理论

1.2.3 花岗岩类构造环境分类新理论

1.2.4 花岗岩类的源岩研究新进展

1.2.5 花岗岩类的上升、定位机制研究进展

1.2.6 大陆造山带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研究的新构想

1.2.7 “中国花岗岩和大陆地壳生长”研究动态

1.3 花岗岩类研究在地质学中的地位及意义

第二章 花岗岩类的地质信息及其示踪方法

2.1 花岗岩类的示踪技术

2.2 花岗岩类信息获取的宏观方法

2.2.1 花岗岩类地质调查的现状

2.2.2 现行花岗岩类分类及在地质调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3 花岗岩类地质调查单位的划分原则

2.2.4 地质调查中花岗岩类分类方案的选择

2.2.5 花岗岩类的野外调查方法及主要内容

2.2.6 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地质调查

2.3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获取的微观方法

2.3.1 现代地质分析与测试发展的主要趋向

2.3.2 整体分析技术(bulk analysis)

2.3.3 地质年代学测定及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2.3.4 野外或现场分析技术

2.4 地球信息科学与花岗岩类地质信息分析

2.4.1 地球信息科学概述

2.4.2 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内容

2.4.3 地球科学信息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2.4.4 花岗岩类信息分析

2.4.5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类型

2.4.6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系统

第三章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型及时空分布

3.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及分区

3.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单元划分

3.1.2 区域地质概况

3.2 研究区花岗岩类的主要类型

3.2.1 变质花岗岩类和未变质花岗岩类

3.2.2 岩浆混合花岗岩类

3.2.3 复式深成岩体和独立侵入体

3.3 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

3.3.1 花岗岩类的时间分布

3.3.2 花岗岩类的空间分布

第四章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已获取信息的综述

4.1 地质学信息

4.2 地球化学信息

4.3 地球物理信息

4.4 遥感信息

4.5 各类信息的可靠性综合评述

4.5.1 可靠信息

4.5.2 较可靠信息

4.5.3 参考信息

4.5.4 可靠性差信息

4.5.5 花岗岩类地质时代学信息的可靠性评述

4.5.6 信息资料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

5.1 北带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

5.1.1 变质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

5.1.2 未变质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

5.1.3 北带花岗岩类成岩温度信息

5.2 中带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

5.2.1 温泉岩浆混合花岗岩地质学信息

5.2.2 党川一大堡岩基(岩体群)地质学信息

5.2.3 百花杂岩体地质学信息

5.2.4 中带花岗岩类成岩温度信息

5.3 南带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

5.3.1 柴家庄—八卦山—天子山岩浆带花岗岩地质学信息

5.3.2 吴茶坝岩体地质学信息

5.3.3 太白岩体地质学信息

5.3.4 糜暑岭岩浆混合花岗岩地质学信息

5.3.5 南带花岗岩类成岩温度信息

5.4 各带花岗岩类地质学信息的差异及成因对比

5.4.1 岩石类型的差异

5.4.2 岩石化学信息及成岩温度信息的差异

第六章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型地球化学信息

6.1 北带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信息

6.1.1 北带花岗岩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信息

6.1.2 北带花岗岩类同位素年代学信息

6.2 中带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信息

6.2.1 温泉岩浆混合花岗岩地球化学信息

6.2.2 党川—大堡岩基(岩体群)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信息

6.2.3 中带花岗岩类同位素年代学信息

6.3 南带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信息

6.3.1 柴家庄—八卦山—天子山岩浆带花岗岩地球化学信息

6.3.2 吴茶坝岩体地球化学信息

6.3.3 太白岩体地球化学信息

6.3.4 糜暑岭岩浆混合花岗岩地球化学信息

6.3.5 南带花岗岩类同位素年代学信息

6.4 各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6.4.1 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6.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6.4.3 锶、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6.4.4 信息示踪的主要成因结论

第七章 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及遥感信息

7.1 天水地区地壳结构、区域构造的区域地球物理信息

7.1.1 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信息

7.1.2 重力梯级带与断裂构造信息

7.1.3 重磁场分区与构造单元的应证性信息

7.1.4 天水及邻区综合地球物理剖面信息

7.1.5 天水及邻区深部电性结构信息

7.2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的区域地球化学信息

7.2.1 区域地球化学场分类

7.2.2 与花岗岩类有关的区域地球化学信息

7.3 天水地区区域遥感及反映的花岗岩类信息

7.3.1 遥感图像的收集及室内处理

7.3.2 花岗岩类出露区的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第八章 花岗岩类的信息集成及应用

8.1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集成的概念及方法

8.1.1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集成的概念

8.1.2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集成的原则

8.1.3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集成分类

8.1.4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集成的基本方法

8.1.5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集成的表达方式

8.1.6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模块化”集成的原则

8.2 花岗岩类主要地质信息集成类型

8.2.1 独特成因特征的花岗岩类信息集成

8.2.2 不同构造分区的花岗岩类信息集成

8.2.3 相邻构造单元花岗岩类构造配置的信息集成

8.2.4 大型—巨型断裂带花岗岩类信息集成

8.3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的信息集成及地质分析应用实例

8.3.1 温泉岩体的信息集成、区域构造意义及成矿作用

8.3.2 糜署岭岩体的信息集成

8.3.3 糜署岭构造—岩浆带信息集成及区域构造意义

8.3.4 北带(祁连造山带)花岗岩类构造演化信息集成

8.3.5 渭河断裂带花岗岩类信息集成

8.4 关于本次花岗岩类信息集成的评述

第九章 天水地区花岗岩类信息示踪的地壳演化信息

9.1 古元古代造山带结晶基底形成期

9.2 中—新元古代过渡性基底形成期

9.3 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与加里东期俯冲—碰撞造山期

9.4 晚古生代—三叠纪板内伸展裂陷和印支期全面碰撞造山期

9.4.1 板内伸展裂陷与陆褶造山阶段

9.4.2 印支期全面褶皱造山与逆冲推覆阶段

9.5 中—新生代陆内(板内)演化期

9.5.1 燕山早期(J1-2)伸展塌陷与岩浆活动阶段

9.5.2 燕山晚期(J3-E)浅层次逆冲推覆阶段

9.5.3 喜山期山体隆升与浅层次逆冲—走滑阶段

第十章 结论

10.1 获得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尚需深化的问题

图版

致谢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负责或参加的科研项目公开发表的著作与论文

读研期间负责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著作与论文

发布时间: 2006-03-13

参考文献

  • [1].苏鲁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及花岗岩Mg-Fe同位素分馏若干机理问题的研究[D]. 吴洪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 [2].北澜沧江带二叠—三叠纪花岗岩类对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过程的约束[D]. 王新雨.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
  • [3].豫西熊耳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与钼(金)成矿作用[D]. 李永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4].湘东南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及其大规模成矿作用[D]. 伍光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5].河南省西部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地质特征及成因[D]. 庞振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6].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古元古代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年代学与构造意义[D]. 钟长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7].湘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岩浆作用及其演化规律[D]. 李鹏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8].松潘—甘孜东部中生代中酸性侵入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D]. 赵永久.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 [9].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及其在华南古元古代变质岩和中生代花岗岩研究中的应用[D]. 祁昌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10].新疆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后碰撞岩浆活动研究[D]. 谭绿贵.合肥工业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秦岭造山带晚三叠世花岗岩类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背景[D]. 秦江锋.西北大学2010
  • [2].秦岭造山带东部花岗岩成因及其与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系[D]. 雷敏.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
  • [3].广西姑婆山-花山花岗岩体侵位过程及构造解析[D]. 冯佐海.中南大学2003
  • [4].豫西熊耳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与钼(金)成矿作用[D]. 李永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5].湘东南多金属矿集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及其大规模成矿作用[D]. 伍光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6].河南省西部地区中生代花岗岩类地质特征及成因[D]. 庞振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7].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古元古代花岗岩类地球化学、年代学与构造意义[D]. 钟长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8].湘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岩浆作用及其演化规律[D]. 李鹏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9].锡成矿与A型花岗岩关系的地球化学研究[D]. 李兆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10].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及其在华南古元古代变质岩和中生代花岗岩研究中的应用[D]. 祁昌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标签:;  ;  ;  ;  ;  ;  

花岗岩类地质信息的采集与集成——在天水地区花岗岩类调查与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