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已经成为国内外各界关注的焦点。自2002-2003年以来,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舆论逐渐升温,日本和美国官方相继抛出了关于人民币汇率应该升值的论言,一时间人民币汇率面对着升值的压力。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2%。截止07年10月底,人民币中间价突破7.48元,累积升值4.54%。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人民币汇率何去何从,引起了人们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决定因素的认真研究和思考。回顾中国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现实就是,中国在这二十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加大。从1978年到2005年,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为6586元/人,提高比率为863.17%;非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为3314元/人,提高比率为186.65%。可见,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和提高比率均远远高于非贸易品部门。美国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为10178美元/人,提高比率为38.9%;非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为9628.9美元/人,提高比率为38.27%。美国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和提高比率高于非贸易品部门,但差距不是很大。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即一国内部可贸易品部门与不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提高幅度上的差别,以及本国与外国这一差别程度的相对比较差异,会分别引起内部实际汇率和外部实际汇率的变动。但国内从相对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解释实际汇率的文献不多。本文将从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我国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决定。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简要分析了相对劳动生产率对实际汇率的决定理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接着分析了中国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现状,以及美国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现状,再用实证探究了中国两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对我国内部实际汇率的影响以及中美相对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导论部分先简要介绍了国外学者对实际汇率机制的研究,再对有关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最后论述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理论基础,并得出前人研究的不足和提出本文创新。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三种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主要有绝对购买力平价,即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该比率是一个静态的比率,即一定时间点的下比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即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其特点是动态分析,考虑从基期到t时期的物价水平的变动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影响。利率平价理论,即从两国资本市场中资产的价格关系来研究汇率,根据投资者风险偏好假定的不同,利率平价可划分为无抛补利率平价和抛补的利率平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即一国内部可贸易品部门与不可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提高幅度上的差别,以及本国与外国这一差别程度的相对比较差异,会分别引起内部实际汇率和外部实际汇率的变动。通过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论述,得到了本文两个主要的理论模型:⑴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的决定模型,。其中, PNT = PPTN,是本国的以贸易品为基准的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α和β分别表示贸易品生产部门和非贸易品生产部门的产出对劳动的弹性系数,θT和θN分别表示两个部门的劳动力平均产出,也就是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表示非贸易产品和贸易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是两个部门劳动生产率之比的函数。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即内部实际汇率由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决定。当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比非贸易品的生产率增长的更快的话,会引起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内部实际汇率升值。⑵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的决定模型,。Q为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θT和θN分别表示中国两个部门的劳动力平均产出,也就是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θT?和θ?N分别表示美国两个部门的劳动力平均产出,也就是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表示本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相对生产率提高幅度高于外国时,本国外部实际汇率将升值。再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了初步分析,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即一国商品和服务相对于另一国商品与服务的价格的一个概括性度量,本文选取以消费物价指数为基础计算出的中美双边实际汇率为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即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比价。在本文中,我们结合联合国产业标准,采用我国的三次产业方法来进行划分,我们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确定为可贸易部门,将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与第三产业确定为非贸易品部门。我们分别计算出这两个部门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名义GDP与按照不变价格(1978的价格)计算出的实际GDP,从而分别得出两部门的价格指数。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和美国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的现状。首先选择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率度量指标,并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推导公式、数据要求和度量困难等方面说明了这一选择的原因。首先,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推导公式中得出的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决定式分别表示两个部门的劳动力平均产出,也就是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其次,在数据要求、度量困难和误差方面,劳动生产率比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具有优势,度量劳动生产率仅需要劳动投入和产出数据,数据可获性困难较小;全要素生产率度量困难较大,难以得到多国分部门长期可比相关指标数据。再根据本文对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的划分,计算出中国两部门各自的劳动生产率,并分析其差异。由于贸易品多集中在工业部门,非贸易品集中在服务业部门,本文又计算了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各自的劳动生产率。随后分析了中国贸易品部门与非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对于美国的GDP构成情况,我们作类似的划分。将农业,矿冶业,制造业分为贸易品部门,而将建筑业,交通业与公用事业,批发业,零售业,金融,保险与不动产业,服务业,政府等确定为非贸易品部门。我们分别计算出这两个部门的实际GDP,再用实际GDP除以部门人数得到劳动生产率。第四章探讨了相对劳动生产率对我国实际汇率的影响,主要使用协整检验分析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和外部实际汇率的决定。结果表明,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与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即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对内部实际汇率的影响方向与理论的定性分析是一致的。而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和美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的影响方向与理论的定性分析却不一致,针对这一结果,我们从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成立的前提条件和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推导公式中,我们是根据。结果根据实证分析发现,这个方程式不成立。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在贸易部门不成立;中国和美国价格指数中不可贸易品比重相等的假定不成立。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概括总结了全文的论点。人民币内部实际汇率与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长期关系,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对内部实际汇率的影响方向与理论的定性分析是一致的,但是相对劳动生产率对内部实际汇率的影响并不是很显著,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的成立,并不是以工资为传导机制,而是体现在非贸易品相对贸易品价格提高,这是该理论在中国特殊经济框架内的特殊表现形式。此外,本文对人民币外部实际汇率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美国相对生产率对外部实际汇率的影响方向与理论的定性分析是不一致的。虽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人民币不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结论,但是从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名义汇率保持了稳健的升值趋势。也就是说,实际汇率有与劳动生产率形成正向关系的趋势。因此,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还要在长期进行检验。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劳动生产率论文; 人民币实际汇率论文; 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