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肠道喂养对烫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罗锦花[1](2019)在《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观察不同浓度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2.了解烫伤后肠道16SrDNA菌群多样性的变化,阐述高通量检测的对菌群分析的优势;并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烫伤肠道菌群多样性效果。3.利用蛋白组学技术筛选烫伤后mTOR通路上差异蛋白,观察加味四君子汤对这些差异蛋白的影响。方法1.选取90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具体分组情况如下所示:正常对照组:自由饮食、饮水;烫伤+常规喂养组+生理盐水灌胃组(烫伤模型组):建立烫伤模型后,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0.2g/ml):烫伤后给予加味四君子汤灌胃0.2 g/ml,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1.0 g/ml):烫伤后给予四君子汤灌胃1.0 g/ml,10 ml/次,3次/天;烫伤+常规喂养+四君子汤灌胃组(5.0g/ml):烫伤后给予四君子汤灌胃5.0 g/ml,10 ml/次,3次/天;分别于灌胃后1天、3天、7天处死动物,取部分回肠组织行HE染色检测各组肠粘膜病理结构变化,行ELSIA检测各组TNF-α、IL-10和IL-1β水平。2.根据上述结果,选取治疗效果最佳的浓度和时间组,即烫伤+常规喂养+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1.0 g/ml)组(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烫伤后给予加味四君子汤灌胃1.0 g/ml,10 ml/次,3次/天,连续灌胃7天。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烫伤模型组兔于灌胃后7天取肠道内容物利用高通量技术检测各组肠道内容物中的16S rDNA,并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内容物中菌群多样性;各组于伤后7天,取回肠粘膜组织,利用对蛋白组学技术比较和筛选各组mTOR通路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并挑选其中6个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行进一步验证。结果烫伤前兔皮肤正常,烫伤后即刻未见大小水泡,表皮苍白,与周边分界清晰,烫伤1天后皮肤有损伤松弛,烫伤3天和7天后可见皮肤基底苍白,无水泡,黑色焦痂状,稍凹陷质硬呈皮革样。烫伤后皮肤病理HE染色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出现,全层皮肤损伤破坏严重,毛囊结构紊乱。正常对照组的回肠粘膜没有异常现象,烫伤模型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回肠粘膜炎症越来越严重,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加味四君子汤给药组随着给药时间延长治疗效果越明显,以1.0g/ml浓度给药7天治疗效果最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烫伤模型组中肠粘膜内TNF-α和IL-1β各时间点明显升高,IL-10明显下降。在烫伤+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5.0g/ml)和烫伤+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1.0g/ml)中,我们观察到随着时间的延长,TNF-α和IL-1β浓度逐渐降低,且在7天最低;随着时间延长IL-10浓度逐渐升高且在7天最高,浓度1.0g/ml组效果更明显。在随后的高通量检测中,通过剔除疑问序列后测序三组样品共获得299309条序列,正常对照组共获得96023条优质序列,烫伤+常规喂养组+生理盐水灌胃组获得107365条优质序列,烫伤+常规喂养+加味四君子汤灌胃组获得95921条。随着分类水平的细化,三组肠道内容物的菌群组成差异逐渐明显。三组样品的菌群组成比较均匀,但不同物种中细菌的百分比不同,提示肠道菌群出现紊乱。进而对三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各组对象的Simpson、Chao1、Shannon指数则没有显着性差异(p>0.005),PCo A分析显示,基于三组样本分布距离相对集中,三组的菌群组成Beta多样性无差异,说明三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差别。为进一步明确加味四君子汤对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小肠的蛋白质组学实验。本次实验共鉴定蛋白质数共894个;各组中mTOR通路中差异表达蛋白为12个。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烫伤模型组上调的基因为4个,下调的基因为8个。与烫伤模型组相比,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上调的基因为8个,下调的基因为4个。各组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能明显的将正常对照组、烫伤模型组和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区分开,说明我们筛选的m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能够代表三组样本之间的差异。与正常对照相比,烫伤模型组中小肠组织PEBP1和EIF4G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而CSNK2A1、EIF3I、PPP2CA和MAP2K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烫伤模型组相比,加味四君子汤干预组的EIF4G1和PEB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CSNK2A1、EIF3I、PPP2CA和MAP2K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结果与蛋白组学结果一致。结论1.严重烫伤兔回肠粘膜组织损伤明显、炎症反应重,并随着时间越长损伤明显,加味四君子汤能促进严重烧伤兔回肠粘膜组织修复,减轻炎症反应。其治疗效果最佳浓度为1.0g/ml,作用时间为第7天。2.相较于传统的菌群分析法,高通量测序法更能够精准地反映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本研究发现各组样本中菌群组成无明显差异,但在纲、目、科和属的百分比上存在差异,说明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烧伤后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利用TMT标记联合LC-MS/MS技术筛选到mTOR通路上相关的蛋白共鉴定蛋白质数共894个,各组差异蛋白12个,从而寻求到加味四君子汤的作用靶点。
付瑜[2](2017)在《黄龙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各组大鼠血清中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含量,外周血常规,回肠组织病理变化的检测,观察黄龙汤联合美罗培南对脓毒症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通过对各组大鼠回肠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探讨黄龙汤联合美罗培南对脓毒症模型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通过对各组大鼠回肠组织中Claudin、Occlud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探讨黄龙汤联合美罗培南对脓毒症模型大鼠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机械屏障保护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将55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10只)、模型对照组(15只)、西药组(15只)、中药+西药组(15只)。对手术造模组大鼠采用盲肠末端结扎穿刺法复制脓毒症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给予各组大鼠不同因素干预:(1)假手术组:按2ml/次的剂量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每日两次;(2)模型对照组:模型复制后,按2ml/次的剂量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每日两次;(3)西药对照组:模型复制后,西药美罗培南50mg/次,日两次腹腔注射给药;(4)中药+西药组:模型复制后,中药黄龙汤按2ml/次的剂量灌胃,每日2次;同时给予西药美罗培南(50mg/次·只-1),日两次腹腔注射。连续给药4天后,采集血清及回肠组织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含量;采用五分类小动物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液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回肠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回肠粘膜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回肠组织中Claudin、Occludin的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回肠组织中Claudin、Occludi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二胺氧化酶较假手术组显着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O1)。美罗培南组和中药+西药组比模型组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含量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西药组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含量低于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2.模型组大鼠血清中血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含量较假手术组显着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O1)。美罗培南组和中药+西药组血清中血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含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西药组血清中血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含量低于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各组大鼠回肠病理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小肠HE染色镜下可见,肠上皮较完整,黏膜下层未发现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的炎症性改变;模型对照组可见局灶性的肠上皮变性、脱落,绒毛排列紊乱,甚至融解缺失,黏膜下层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充血扩张,淋巴组织增生,浆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偶见坏死。西药组可见上皮变性,黏膜下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数量明显比模型对照组减少。中药+西药组绒毛较完整,黏膜下层偶见炎性细胞浸润。4.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及两个治疗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O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减少,尤其中药+西药组大鼠减少的更为明显(P<0.O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西药组大鼠白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O1)。5.模型组大鼠外周血内毒素较假手术组显着升高(P<0.O1)。美罗培南组和中药+西药组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中药+西药组低于西药组(P<0.01)。6.模型组大鼠外周血降钙素原较假手术组显着升高(P<0.O1)。美罗培南组和中药+西药组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中药+西药组低于西药组(P<0.01)。7.模型组大鼠死亡率较假手术组显着升高(P<0.O5)。美罗培南组和中药+西药组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8.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CD4+T、CD8+T百分比显着减少(P<0.01),CD4+T/CD8+T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西药组大鼠CD4+T、CD8+T百分比显着升高(P<0.01或0.05),CD4+T/CD8+T比值显着升高(P<0.01或0.05)。9.各组大鼠回肠组织中Claudin-1 mRNA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西药组大鼠回肠上皮Claudin-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西药组Claudin-1 mRNA表达显着上调(P<0.01或0.05);中药+西药组Claudin-1 mRNA表达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10.各组大鼠小肠组织中Occludin mRNA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西药组大鼠小肠上皮Occlud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西药组Occludin mRNA表达显着上调(P<0.01或0.05);中药+西药组Occludin mRNA表达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11.各组大鼠小肠组织中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西药组大鼠小肠上皮Claud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西药组Claudin-1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或0.05);中药+西药组Claudin-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12.各组大鼠小肠组织中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及中药+西药组大鼠小肠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西药组和中药+西药组Occludin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1或0.05);中药+西药组Claudin-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1脓毒症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含量显着升高,可能是由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破坏释放大量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入血所致。2黄龙汤联合美罗培南可显着降低脓毒症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并且疗效优于美罗培南组,说明黄龙汤与美罗培南具有协同降低脓毒症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作用,通过病理结果分析黄龙汤联合美罗培南可减轻肠黏膜炎症病理损伤,保护肠黏膜绒毛上皮,保护肠黏膜屏障。3模型组大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内毒素和降钙素原水平明显增高,模型组大鼠死亡率明显升高。提示脓毒症大鼠造模成功,且感染程度较重。4黄龙汤联合美罗培南对脓毒症大鼠模型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明显降低脓毒症模型大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内毒素和降钙素原水平,降低大鼠死亡率,二者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纯美罗培南。5脓毒症大鼠回肠黏膜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CD4+T、CD8+T百分比及CD4+T/CD8+T的比值显着降低,这可能是脓毒症模型大鼠肠道黏膜免疫功能降低的发生机制之一。6黄龙汤联合美罗培南可调节脓毒症模型大鼠回肠黏膜免疫功能,可能是通过提高回肠粘膜组织中CD4+T、CD8+T百分比及CD4+T/CD8+T的比值而实现的。7脓毒症模型大鼠回肠组织中Claudin、Occlud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这可能是脓毒症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的机制之一。8黄龙汤可上调脓毒症模型大鼠回肠组织中Claudin、Occlud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这可能是黄龙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詹剑华,罗锦花,朱童,孙俊锋[3](2010)在《早期药膳饮食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药膳饮食对严重烧伤早期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探索保护胃肠黏膜,减少肠道细菌移位,预防脓毒症的发生方法。方法将健康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成烧伤药膳喂养组(药膳组,n=30)、烧伤肉汤喂养组(肉汤组,n=30)、烧伤常规饲养组(常规组,n=30)和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10)。药膳组、肉汤组、常规组于伤后第1、3、7天各取10只,无菌条件下取材检测细菌移位率、血浆内毒素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药膳、肉汤及常规组细菌移位率伤后第1、3天明显升高(P<0.01或P<0.05);血浆内毒素水平烧伤后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1)。与肉汤、常规组比较,药膳组细菌移位率及内毒素水平伤后各时间点均下降(P<0.01或P<0.05)。结论早期应用药膳饮食明显降低了严重烧伤大鼠的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表明其对肠道屏障功能有保护作用。
詹剑华,罗锦花,朱童,孙俊锋[4](2010)在《中药膳食防治严重烫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脓毒症是引起严重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与肠道细菌移位及肠源性LPS的侵袭有关。因此,减少肠道细菌移位对预防脓毒症发生有重要意义。笔者应用药膳饮食喂饲烫伤大鼠,观察其对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及LPS入侵的影响,探索防治肠道细菌移位的方法。
刘绍泽[5](2010)在《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耐药基因播散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提出如下假说:严重创伤打击下,肠道微生态环境及屏障遭受破坏,在此基础上发生外来菌定植及细菌易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大量杀灭肠道敏感菌群,逐步选择出条件致病菌及耐药菌株,耐药基因可进一步传递给肠道原籍菌,使其在停用抗生素及肠道菌群恢复后成为肠道耐药基因播散潜在和持久的危害;大黄能保护危重病肠道微生态环境,减弱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选择作用,减少肠道细菌易位,为肠源性感染的防治探索新的途径;第一部分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对大鼠肠道菌群及细菌易位的影响目的:建立烫伤和内毒素“二次打击”的大鼠模型,观察不同创伤打击及大黄对肠道菌群及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h给予内毒素进行“二次打击”,大黄组于内毒素打击同时即予大黄灌胃。分别于建模后24h取大鼠结肠肠内容物行细菌、真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及取大鼠心脏血、肝右叶、左下肺、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结果:1)烫伤导致大鼠肠道乳酸杆菌数量显着减少,真菌数量明显增加,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无明显变化;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较烫伤组分别增加103和102数量级,差异有显着性(P均<0.01);真菌及乳酸杆菌数量与烫伤组比较未见明显变化。2)正常对照组大鼠结肠内容物肠杆菌选择培养均为大肠杆菌,肠球菌以粪肠球菌占绝对优势,头地霉为肠道内优势真菌;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道内兼性需氧杆菌、肠球菌、真菌的优势菌种未见变化,仍分别为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及头地霉;但打击后大鼠肠道兼性需氧杆菌种类发生了明显变化,分别出现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变形杆菌等条件致病菌。3)正常对照组肠道细菌的基础易位率为12.5%,易位仅发生在肠系膜淋巴结,烫伤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率未见增加。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道细菌易位率显着增加(同烫伤组比较,个体易位率P<0.05;脏器总体易位率P<0.01),肠道细菌广泛易位至血液及肝脏、肺等远隔脏器。4)烫伤和内毒素“二次打击”后粘膜菌群中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给予大黄治疗后乳酸杆菌的数量有所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即大黄减弱了烫伤和内毒素打击对乳酸杆菌的作用;大黄治疗可以明显减少脓毒症大鼠肠外脏器总体细菌易位率,特别是其减少了肠道细菌引起的远隔脏器易位及条件致病菌易位。结论: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道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益生菌数量减少,肠道内条件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及真菌)失去其定植抗力而大量增殖;脓毒症状态下,肠道屏障功能严重受抑,肠道杆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等条件致病菌)广泛易位至血流、肝脏和肺,引发肠源性感染;大黄使脓毒症大鼠肠道益生菌的数量有所恢复,从而部分维持胃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了对肠道内条件致病菌的定植抗力,通过保护粘膜屏障,减少了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阴沟肠杆菌等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所致的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第二部分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细菌易位的影响目的:观察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及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h给予内毒素进行“二次打击”,大黄组于内毒素打击同时即予大黄灌胃。烫伤组、脓毒症组、大黄组分别细分为头孢曲松治疗组及亚胺培南治疗组,各组于建模24h后开始抗生素治疗,分别于抗生素治疗0d、3d、9d取大鼠结肠肠内容物行细菌、真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及取大鼠心脏血、肝右叶、左下肺、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结果:1)广谱抗生素对肠道杆菌数量的影响:烫伤大鼠肠道杆菌数量约为105数量级,应用头孢曲松后肠杆菌数量锐减至103数量级(P<0.01);而应用亚胺培南后,肠杆菌数量则在烫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治疗9天后明显高于烫伤未治疗组(P<0.05)。脓毒症大鼠肠道杆菌数量约为108—109数量级,应用头孢曲松后肠杆菌数量减少至104数量级(P<0.01);亚胺培南治疗后,脓毒症大鼠肠道杆菌数量减少至107数量级(P<0.01);亚胺培南治疗组肠道杆菌数量明显高于相同模型、相同治疗时限的头孢曲松治疗组(P<0.01)。2)广谱抗生素对肠道杆菌种类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后其肠道内大肠杆菌被大量杀灭,数量剧减甚至消失,逐渐选择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取代了大肠杆菌成为肠道优势菌群;亚胺培南治疗后大肠杆菌虽然丧失了其优势菌地位,但其数量仍维持在基本水平,同时表现出对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的高选择性,伴有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及其它杆菌的存在,并以这些条件致病菌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3)广谱抗生素对肠道球菌数量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和亚安培南治疗后,肠球菌数量均在原打击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达到109数量级(P<0.01),此现象与抗生素治疗时限无关。4)广谱抗生素对肠道球菌种类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肠道中致病力较弱的粪肠球菌占绝对优势,头孢曲松和亚安培南治疗后,屎肠球菌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屎肠球菌在数量上超过粪肠球菌成为优势菌群。5)广谱抗生素对肠道真菌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后肠道真菌数量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此情况随着广谱抗生素应用天数的增加而有所加重;白杰尔孢子菌、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及毛霉菌等临床上常见的IFI病原菌的检出率明显增加。6)广谱抗生素对肠道乳酸杆菌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后肠道乳酸杆菌在原有基础上未见明显的数量变化。7)广谱抗生素对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烫伤及脓毒症大鼠应用头孢曲松、亚胺培南后肠道细菌易位率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并持续存在血液及远隔脏器细菌易位,易位菌种也由治疗前的肠道杆菌转变为肠球菌,并且屎肠球菌易位比例高于粪肠球菌。8)大黄对广谱抗生素压力下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大黄治疗并未减轻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在广谱抗生素治疗的中后期也不能有效抑制肠道细菌易位。结论:在广谱抗生素压力下烫伤及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程度进一步加重,广谱抗生素大量杀灭了肠道内敏感菌群,给肠道内对抗生素不敏感的常居菌(如念珠菌等)和耐药菌留下大量增殖的空间,成为优势菌群,导致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者出现胃肠功能衰竭,加剧危重病病理生理过程;广谱抗生素使烫伤、脓毒症大鼠细菌易位显着增加,易位波及血液及肝脏、肺等远隔脏器;肠球菌特别是耐药性及致病性更高的屎肠球菌成为易位主要菌种,更进一步加重了肠源性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削弱了大黄对胃肠道微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及肠道细菌易位的抑制作用。第三部分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内耐药基因的传播目的:建立肺炎克雷伯标准耐药菌株(ATCC700603)在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肠道定植模型,连续性观察头孢曲松对肠道定植菌及肠道原籍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及其耐药性征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h给予内毒素进行“二次打击”,各组均在在建模后2h给予肺炎克雷伯杆菌标准菌株菌液Iml(1×108cfu/ml)灌胃,菌液灌胃24h后给予头孢曲松或生理盐水治疗,疗程9天。分别于建模前、菌液灌胃24h后(头孢曲松或生理盐水使用前)、治疗1天、治疗3天、治疗6天、治疗9天、停药2天、停药1周、停药2周、停药3周、停药4周无菌条件下收集各组大鼠新鲜粪粒,选择性培养定植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及肠道原籍大肠杆菌及计数,并对纯化菌落行菌株ESBLs表型确证、耐药基因检测。结果:1)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见肺炎克雷伯标准菌株的定植,全部烫伤和脓毒症大鼠发生了外来菌的肠道定植,烫伤组大鼠定植菌量为105/g数量级,脓毒症组大鼠肠道定植菌量达到108/g数量级,与烫伤组相比差异显着(P<0.001)。2)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定植的肺炎克雷伯标准菌株在定植后1-3天其数量逐渐减少并最终被清除;头孢曲松治疗后,烫伤及脓毒症大鼠肠道内定植菌持续存在于肠道中,停药后清除缓慢;脓毒症组大鼠治疗过程中查见了肺炎克雷伯杆菌菌株对头孢曲松耐药性变化。3)未应用头孢曲松(生理盐水治疗组)的烫伤及脓毒症外源菌定植大鼠粪便中大肠杆菌均未见有耐药性改变;烫伤及脓毒症大鼠菌液灌胃24h后给予头孢曲松治疗1天其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即急剧减少,常规平板培养结果阴性(低于102/g数量级),直至治疗9天及停用头孢曲松1周后,烫伤及脓毒症组大鼠肠道原籍大肠杆菌基本恢复。脓毒症头孢曲松治疗组5只大鼠(共8只)分别于治疗9天(4只)和停药2周(1只)时粪便中检测到的大肠杆菌获得了定植菌的SHV-18耐药基因,转变为产ESBLs菌株,其对头孢曲松也由敏感转变为中敏;结论:在烫伤及脓毒症情况下,外来耐药菌株可发生肠道内定植及增殖;在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肠道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定植耐药菌失去肠道原籍菌的定植抗力,同时发生了抗生素的诱导耐药而存在于肠道中,不易被机体清除,并进而将耐药基因传递给肠道原籍菌,耐药基因得以伴随肠道原籍菌而存在于肠道中,形成持久的潜在危害。因此,慎用抑酸剂,保护肠道化学屏障,严格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时限,保护肠道微生态环境是避免肠道耐药菌株定植及耐药基因传播的有效及必要手段。
陶卫斌,詹剑华,严济,游浩元,刘德伍,郭光华,张红艳[6](2009)在《早期药膳饮食对烫伤大鼠肠黏膜Peyer’s结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肠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部分Peyer’s结是肠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诱导部位,含有参与免疫应答的各种免疫细胞,如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等。目的:观察早期药膳饮食对烫伤大鼠肠道肠黏膜Peyer’s结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4/2007-03在南昌大学一附属医院完成。材料: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成药膳喂养组(n=30)、肉汤喂养组(n=30)、常规喂养组(n=30)、正常对照组(n=10)。药膳成分:党参20g、白术25g、茯苓25g、炙甘草15g、黄芪20g、薏苡仁20g、瘦猪肉200g。方法:药膳喂养组、肉汤喂养组、常规喂养组实施背部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伤后早期分别给予药膳、肉汤和生理盐水,2mL/次,2次/d。正常对照组实施37℃假伤。主要观察指标:伤后3,7,14d检测大鼠肠黏膜Peyer’s结T淋巴细胞及亚群。结果:伤后3,7d,药膳喂养组、肉汤喂养组、常规喂养组Peyer’s结淋巴细胞总数、CD3+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总数、CD4+百分比及总数、CD8+细胞的百分比及总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P<0.01),至14d,药膳喂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伤后3,7,14d药膳喂养组CD3+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总数、CD4+百分比及总数较肉汤喂养组、常规喂养组明显升高(P<0.05)。伤后3,7d药膳喂养组Peyer’s结CD8+细胞的百分比及总数较肉汤喂养组、常规喂养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早期药膳饮食有利于肠道Peyer’s结淋巴细胞的增生,并改善Peyer’s结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从而改善烫伤大鼠肠道免疫功能。
罗锦花[7](2009)在《早期中药膳食防治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药膳食对严重烫伤大鼠肠粘膜病理形态学、血浆内毒素含量、肠道细菌移位率、盲肠膜菌群及肠道sIgA水平变化的影响,了解中药膳食对严重烫伤大鼠肠源性感染的防治效果,探索临床防治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新方法。方法:设计一种中药膳食,按照药膳饮食的制作方法熬制成汤剂。健康Wistar大鼠10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20)g,随机分成四组:烧伤药膳喂养组(药膳组,n=30)、烧伤肉汤喂养组(肉汤组,n=30)、烧伤常规喂养组(常规组,n=30)和正常对照组(对照组,n=10)。大鼠经脱毛、麻醉后,制成30%TBSAⅢ度烫伤动物模型,病理切片证实,正常对照组为37℃假伤。各组除常规饲养外,药膳组、肉汤组、常规组伤后2小时分别给以药膳、肉汤及盐水灌胃,烫伤创面均涂碘伏,2次/天。对照组于实验开始后立即无痛处死取材,药膳、肉汤及常规组于伤后1、3、7天各取10只,无菌条件下取材检测:(1)肠粘膜病理形态学(2)血浆内毒素含量(3)细菌移位率(4)盲肠膜菌群(5)肠黏液中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病理形态学观察:烧伤后,烧伤组(药膳、肉汤及常规组)与对照组相比,肠粘膜病理形态发生很大改变。肠粘膜明显萎缩,粘膜上皮细胞灶性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增多,炎症反应重,粘膜下层变薄疏松,肌层变薄断裂。伤后第7天,药膳组几乎恢复到正常的程度,肉汤及常规仍未恢复至正常。2.肠道细菌移位率、血浆内毒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药膳、肉汤及常规组细菌移位率PBD1、PBD3明显升高(P<0.01或P<0.05),有统计学意义,PBD7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内毒素水平伤后各时相点均明显升高(P<0.01);与肉汤、常规组比较,药膳组细菌移位率及内毒素水平伤后各时相点均下降(P<0.01或P<0.05)。3.盲肠膜菌群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组(药膳、肉汤及常规组)伤后双歧杆菌明显降低,酵母菌及大肠杆菌明显增多,其中烧伤常规组伤后第1天双歧杆菌降低20倍、酵母菌增加100倍、大肠杆菌增加50倍(P<0.01),伤后3天双歧杆菌降低25倍、酵母菌增加794倍、大肠杆菌增加50倍(P<0.01),第7天双歧杆菌降低约32倍、酵母菌增加约79倍、大肠杆菌增加约63倍(P<0.01);与肉汤、常规组比较,药膳组伤后各时相点双歧杆菌明显增加,酵母菌及大肠杆菌明显减少(P<0.01或P<0.05)。4.肠道sIgA水平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药膳、肉汤及常规组sIgA水平伤后各时相点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肉汤、肉汤组比较,药膳组sIgA水平于烧伤后各时相点均升高(P<0.01或P<0.05)。结论:严重烫伤破坏了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应用中药膳食后,促进了肠粘膜机械屏障功能的恢复,减少了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调整了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了肠道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中药膳食能有效的防治肠源性感染的发生发展。
陶卫斌[8](2007)在《早期药膳饮食对烧伤大鼠肠道免疫功能调理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严重烫伤大鼠伤后肠道免疫功能的改变。2.观察药膳饮食对严重烫伤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紊乱的调理作用。3.探讨药膳饮食对严重烫伤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紊乱调理作用的可能机制及改善烧伤后机体肠道免疫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方法:设计一种药膳饮食,按照药膳饮食的制作方法熬制成汤剂。健康WiStar大鼠100只,体重(200±20)g,雌雄各半,随机分成烧伤药膳喂养组(A组,n=30)、烧伤肉汤喂养组(B组,n=30)、烧伤常规喂养组(C组,n=30)和正常对照组(D组,n=10)。制成30% TBSA(体表面积)Ⅲ°烫伤动物模型,病理切片证实。D组为37。C假伤。伤后早期分别给予药膳、肉汤和鼠饲料。D组于实验开始后立即活杀取材。A、B、C组于伤后3、7、14d各取10只,无菌条件下取材检测:(1)肠粘膜病理形态学。(2)血浆内毒素(3)肠粘膜Peyer’s结T淋巴细胞及亚群(4)空回肠黏液中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含量。利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病理形态学观察:伤后A、B、C组大鼠肠粘膜发生了不同的病理改变。伤后14d,A组已基本恢复正常,而B、C组在伤后14d仍未完全恢复正常。2.血浆内毒素的变化:与D组比较,A、B、C组伤后各时相点血浆内毒素显着上升(P<0.05或P<0.01)。A组与B、C组比较,伤后各时相点均低于B、C组(P<0.05或P<0.01)。3.肠粘膜Peyer’s结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1)伤后3、7d时A、B、C组Peyer’s结淋巴细胞总数与D组比较显着减少(p<0.05或p<0.01);14d时B、C组Peyer’s结淋巴细胞总数与D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组与D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7d、14d时A组与B组、C组相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 (2)与D组比较,A、B、C组Peyer’s结CD3+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总数伤后各时相点明显下降(P<0.05或P<0.01)。A组与B、C组比较,伤后各时相点有显着性差异(P<0.05)。(3)伤后3、7d时,A、B、C组与D组比较CD4+百分比及总数显着减少(p<0.05或p<0.01);伤后14d时,A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A组与B、C组比较伤后各时相点CD4+细胞的百分比及总数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4)在伤后3、7d时A、B、C组Peyer’s结CD8+细胞的百分比及总数升高,与D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 14d时各组与D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伤后3、7d时A组与B、C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SIgA的变化:与D组比较,A组伤后3、7d sIgA明显低于D组(P<0.05)伤后14d,A组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各时间点sIgA的浓度明显低于D组(P<0.05或P<0.01);A组与B、C组比较,A组伤后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B、C组(P<0.05或P<0.01)。结论:早期药膳饮食可以促进烫伤大鼠肠道粘膜的恢复,降低血浆LPS含量,促进sIgA分泌,有利肠道Peyer’s结淋巴细胞的增生,并能改善Peyer’s结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从而改善烫伤大鼠肠道免疫功能。
吕雅宁,孙茜[9](2006)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史成和[10](2005)在《紫芪方对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肠道是机体遭受创伤后最早发生病理生理变化的器官。Wilmore称肠道为“外科应激条件下的中心器官”;Meakins称之为“MOF”的动力器官。肠道因其在体内独特的生理环境及特殊的生理构造而参与了几乎所有危重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肠道是肌体除体表以外隔绝外环境的主要屏障,又是体内最大的细菌储源,肠道细菌或内毒素易位进入淋巴或直接引流入肝而成为炎症反应的启动者。因此在MODS的发生中,肠道既是受损的“靶”器官,又是损伤的“激发”器官。近年来在“肠道靶学说”牵引下开展了大量化学、生化药物防止内毒素移位、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等方面的药物研究,但仍存在诸如疗效、副作用、价格昂贵等不利因素,限制了临床使用。近年研究表明,中药制品不仅在毒副作用、环境污染等方面有化学、生物药品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对机体遭受严重外来损伤时肠道损伤的保护具有多靶位效应,诸如,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及抑制细胞凋亡等保护效应。由于目前开展的研究局限于中药单方、单一成分或少数传统方剂注射剂对肠道的保护研究,对于新的复方药物的研究缺少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体现传统中医药整体施治疾病的医疗思想。因此,以加强内源性抗损伤的医疗思想为指导,在中医传统方剂及现代中药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中药复方保护肠道屏障功能的基础研究,无疑对研制开发复方制剂研究的模式及临床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构建保护肠道屏障功能的复方中药-紫芪方;探讨紫芪方对肠上皮细胞(IEC-6 )缺氧再复氧损伤的保护效应;阐述紫芪方对失血性休克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中药复方制剂保护肠道屏障的研究构建技术平台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一、应用大鼠小肠上皮细胞(IEC-6)体外缺氧再复氧损伤模型,观察不同浓度参附方血清对细胞LDH释放的影响,建立药物血清的制备和血清药理学研究技术;采用均匀设计法,设计组分不同用量配比的中药复方,观察不同设计方案配比的中药复方对缺氧再复氧损伤细胞LDH释放量的影响,从而获取最佳组分配比的中药复方-紫芪方。
二、早期肠道喂养对烫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肠道喂养对烫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概述 |
2.16 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微生物中的应用 |
3.中医药加味四君子汤研究的意义 |
4.蛋白组学技术应用的意义 |
5.mTOR信号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6.本研究的简要方案 |
7.加味四君子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功能的预期研究结果及意义 |
第一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回肠粘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
2.2 加味四君子汤制备 |
2.3 实验分组 |
2.4 烫伤皮肤组织标本HE染色 |
2.5 回肠粘膜组织标本HE染色 |
2.6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
2.6.1 回肠粘膜样本制备 |
2.6.2 酶联免疫(ELISA)检测回肠粘膜组织中TNF-α的水平 |
2.7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 |
2.8 测定回肠粘膜组织中白介素1β (IL-1β)的水平 |
2.9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兔烫伤模型建立 |
3.2 各组兔回肠粘膜组织病理情况变化 |
3.3 加味四君子汤对回肠粘膜组织TNF-α水平的影响 |
3.4 加味四君子汤对回肠粘膜组织IL-1β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肠道16Sr DNA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
2.2 实验分组 |
2.3 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组总DNA提取 |
2.4 PCR扩增 |
2.5 文库构建 |
2.6 高通量测序 |
2.7 疑问序列的剔除及序列数统计 |
2.8 聚类分析和物种注释 |
2.9 Alpha多样性分析 |
2.10 Beta多样性分析 |
2.11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测序信息 |
3.2 菌群结构比较 |
3.3 Alpha多样性分析 |
3.4 Beta多样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兔小肠黏膜蛋白组学的分析及其对mTOR通路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药品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兔烫伤模型的制备 |
2.2 实验分组 |
2.3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蛋白组学分析 |
2.4 EIF3I、CSNK2A1、PEBP1、EIF4G1、MAP2K1和PPP2CAm RNA表达检测 |
2.5 EIF3I、CSNK2A1、PEBP1、EIF4G1、MAP2K1和PPP2CA蛋白表达检测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蛋白质鉴定及定量结果 |
3.2 小肠黏膜组织中烫伤模型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3 小肠黏膜组织中加味四君子汤干预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
3.4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表达蛋白聚类分析 |
3.5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通路 |
3.6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
3.7 各组小肠黏膜组织m TOR通路差异基因蛋白验证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2)黄龙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黄龙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黄龙汤对脓毒症大鼠内毒素及降钙素原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黄龙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黄龙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脓毒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早期药膳饮食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试剂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1. 药膳饮食及肉汤的制作: |
2. 实验分组及动物模型: |
3. 取材方法: |
三、检测指标及方法 |
1. 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率: |
2. 内毒素检测: |
四、 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1. 各组大鼠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率的比较 (表1) : |
2. 各组大鼠内毒素水平比较 (表2) : |
讨 论 |
(5)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耐药基因播散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对大鼠肠道菌群及细菌易位的影响 |
一 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 结果 |
(一) 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二) 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对大鼠肠道菌群易位的影响 |
三 讨论 |
(一) 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二) 烫伤及内毒素"二次打击"对大鼠肠道菌群易位的影响 |
(三) 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细菌易位的作用 |
四 结论 |
第二部分 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细菌易位的影响 #3l |
一 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 结果 |
(一) 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
(二) 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
(三) 大黄对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
三 讨论 |
(一) 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
(二) 广谱抗生素对烫伤、脓毒症大鼠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
(三) 大黄对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及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
四 结论 |
第三部分 :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内耐药基因的传播 |
一 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 结果 |
(一) 不同程度打击下肠道耐药菌株定植的比较 |
(二) 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定植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影响 |
(三) 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原籍大肠杆菌的影响 |
三 讨论 |
(一) 不同程度打击下肠道耐药菌株定植的比较 |
(二) 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定植的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影响 |
(三) 广谱抗生素对肠道原籍大肠杆菌的影响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6)早期药膳饮食对烫伤大鼠肠黏膜Peyer’s结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主要仪器: |
方法: |
药膳及肉汤的制作: |
2 结果 |
2.1 各组Peyer’s结细胞总数的变化见表1。 |
2.2. 各组Peyer’s结CD3+细胞百分比、总数变化 |
2.3 各组Peyer’s结CD4+细胞百分比、总数变化见表3。 |
2.4 各组Peyer’s结CD8+细胞百分比、总数变化变化 |
3 讨论 |
(7)早期中药膳食防治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药膳饮食的制作 |
2.3.1 药膳成分 |
2.3.2 药膳的制作 |
2.3.3 肉汤的制作 |
2.4 实验动物与方法 |
2.4.1 分组 |
2.4.2 模型制作 |
2.5 时相点及取材 |
2.6 观察指标与方法 |
2.6.1 病理学观察 |
2.6.2 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率 |
2.6.3 内毒素检测 |
2.6.4 盲肠膜菌群检测 |
2.6.5 肠粘液sIgA 测定 |
2.7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肠粘膜病理形态学观察 |
3.2 血浆内毒素水平 |
3.3 肠道细菌移位率 |
3.4 盲肠膜菌群变化 |
3.5 肠道 sIgA 水平变化 |
第4章 讨论 |
4.1 中药膳食的设计思路 |
4.2 中药膳食对烫伤大鼠肠道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4.3 中药膳食降低严重烧伤大鼠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率 |
4.4 中药膳食增强肠道生物屏障功能 |
4.5 中药膳食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图 |
附录B 综述 |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成果 |
(8)早期药膳饮食对烧伤大鼠肠道免疫功能调理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肠粘膜病理形态学观察 |
3.2 血浆内毒素的变化 |
3.3 肠粘膜 Peyer's 结 T 淋巴细胞及亚群: |
3.4 四组大鼠肠道 sIgA 水平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药膳饮食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4.2 药膳饮食对烧伤大鼠血浆内毒素的影响 |
4.3 药膳饮食对肠道Peyer's结淋巴细胞总数的影响: |
4.4 药膳饮食对肠道Peyer's 结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4.5 药膳饮食对肠道sIgA 水平的影响 |
4.6 药膳饮食的设计思路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相关章节图示 |
附录 B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紫芪方对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紫芪方对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验药物血清药理学方法及组方优化的研究 |
仪器与材料 |
实验一 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的研究 |
目的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二 均匀设计法对复方组分配比优化的研究 |
目的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照片 |
第二部分 体外实验:紫芪方对小肠上皮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照片 |
第三部分 紫芪方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照片 |
全文总结 |
创新之处 |
致谢 |
文献综述一 天然药物保护肠道屏障功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传统中草药在军事医药学中的应用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早期肠道喂养对烫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TOR通路探讨加味四君子汤对严重烫伤后肠道屏障功能的调理作用及相关机制[D]. 罗锦花. 南昌大学, 2019(08)
- [2]黄龙汤对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D]. 付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6)
- [3]早期药膳饮食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J]. 詹剑华,罗锦花,朱童,孙俊锋.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0(07)
- [4]中药膳食防治严重烫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研究[J]. 詹剑华,罗锦花,朱童,孙俊锋. 中华烧伤杂志, 2010(03)
- [5]广谱抗生素压力下脓毒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耐药基因播散的实验研究[D]. 刘绍泽.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 [6]早期药膳饮食对烫伤大鼠肠黏膜Peyer’s结T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影响[J]. 陶卫斌,詹剑华,严济,游浩元,刘德伍,郭光华,张红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33)
- [7]早期中药膳食防治烧伤后肠源性感染的实验研究[D]. 罗锦花. 南昌大学, 2009(03)
- [8]早期药膳饮食对烧伤大鼠肠道免疫功能调理作用的实验研究[D]. 陶卫斌. 南昌大学, 2007(07)
- [9]《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J]. 吕雅宁,孙茜.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12)
- [10]紫芪方对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及机制探讨[D]. 史成和. 第三军医大学, 2005(11)